1.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19世紀60年代世界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胡雪岩自開阜康錢抄庄。
3月24日——日本發生「櫻田門事變」,江戶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殺。
7月2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
7月11日——明治天皇被立為王儲。
8月2日——李秀成大破洋槍隊於江蘇青浦。
9月22日——英法聯軍邁進北京,咸豐皇帝從圓明園出逃往熱河。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搶劫。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10月7日至9日,英、法放火燒掉圓明園。
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
10月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
11月6日——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第十六屆美國總統。他是第一位共和黨總統。
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2. 1920到1960年間世界發生哪些大事件
1920~1922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年12月蘇聯成立
1925年10月洛迦諾會議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件
1933年1月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7月~8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7月7日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6月 法國投降
1941年6月22日 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月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年10月聯合國建立
1947年8月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年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1953年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年7月 《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年4月 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年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3. 1960之後影響全世界的三次重大戰爭
個人覺得是以下三場戰爭
1、越南戰爭(1961-1975):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大量資源耗費,經濟衰弱,專蘇聯順勢屬挑戰美國地位,尼克松不得不要求美國的盟國自行承擔防衛任務,同時與中國建交,試圖對抗蘇聯
越南戰爭意味著美蘇攻防易手
2、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1979-1989),結果就是蘇聯也陷入越戰式的泥潭,為蘇聯解體打下伏筆
3、海灣戰爭(1991),這是一場改變以往戰爭模式的全新戰爭,新軍事革命的序幕被拉開
4. 世界歷史標志性事件
標志著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步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的是新航路的開辟。
2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開始興起的是天文學領域的革命。
3標志著近代科學形成的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4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是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
5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是1688年「光榮革命」。
6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反映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是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7標志著英國開始建立海上霸權的是1588年英國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
8標志著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的是英法戰爭尤其是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
9標志著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10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實現了爭取經濟自由、政治平等目標的是制憲議會在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
11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結束的是1794年熱月政變。
12標志著法國把農民大革命時期獲得的土地在法律上固定下來的是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3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的是1775年來剋星頓槍聲。
14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宣告獨立的是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
15標志著美國共和政體確立的是1787年美國憲法的通過。
16標志著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序幕的是1804年海地獨立。
17標志著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長達三個世紀封建殖民統治被徹底推翻的是拉美獨立運動的勝利。
18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的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
19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是機器製造機器。
20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是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21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2標志著維也納體系被徹底摧毀的是1848年歐洲革命。
23標志著法國無產階級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是1871年巴黎公社運動。
24標志著美國內戰北方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是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北方獲勝。
25標志著奧軍主力被擊潰,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的是薩多瓦戰役。
26標志著德國統一最終完成的是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27標志著日本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開始建立近代化獨立國家的是明治維新。
28標志著印度民族大起義開始的是1857年密拉特軍民起義。
29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30標志著亞洲覺醒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運動的高漲。
31標志著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是1908年孟10多萬工人總罷工。
32標志著第二國際成立的是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
33標志著列寧主義誕生的是1903年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
34標志著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是1892年法俄協定簽訂。
35標志著一戰中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產的是1914年馬恩河戰役。
36標志著近代化學步入正規的是拉瓦錫提出質量守恆定律。
37標志著近代化學發展時期開始的是道爾頓創立原子論。
38標志著近代無機化學系統化和大綜合的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
39標志著近代生理學開端的是英國哈維17世紀建立血液循環論。
40標志著世界現代史開端的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
41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形成的是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42標志著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了國家政權。
43標志著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是1936年廣田弘毅組建內閣。
44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是1938年慕尼黑陰謀。
45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是1939年德軍突襲波蘭。
46標志著華盛頓體系崩潰的是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
47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是1942年26國華盛頓會議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48標志著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的是1943年義大利投降。
49標志著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的是1944年諾曼第登陸。
50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51標志著美國控制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52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是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的成立。
53標志著葡萄牙在非洲長達500年殖民統治結束的是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
54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非洲人民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是90年代初納米比亞獨立。
55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的是90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勝利。
56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的是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
57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58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世界經濟各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建立的是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運轉。
59標志著歐共體12國結成歐洲經濟政治聯盟的是1993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
60標志著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正式建成的是1999年1月歐元成功啟動。
5. 列舉20世紀60~70年代世界和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世界的主要是登月,中國在經歷了文革後改革開放,並且發射了第一顆衛星,原子彈氫彈研製成功,三個偉人過世
6. 1960年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
大事記:
1、在這一年非洲一共有17國宣布獨立,因而本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它們是:喀麥隆、多哥、馬達加斯加、剛果、尼日、上沃爾特、象牙海、查德、烏班吉沙立、剛果、加彭、塞內加爾、馬里、茅利塔尼亞和奈及利亞。
2、1960年2月,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8千米,邁出了中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3、1960年4月8日,根據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西藏地區市縣行政區域劃分的決定》 ,西藏1個市、7個專區、72個縣、270多個區、1300多個鄉的政權機構先後建立。
4、1960年5月21日,智利發生強烈地震後,地震時作時止延續一個多月,14萬人死亡,方圓6百公里變成廢墟。
5、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等第三世界產油國,為維護本國石油利益,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開會,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0年其他事件:
7月6日~7月10日——1960年法國歐洲杯在法國舉行。
8月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北京開館。該館於1958年開始修建,1959年建成,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專門陳列軍事史料、軍事文件和武器的博物館。
8月16日——塞普勒斯獨立。
8月19日——蘇聯太空犬Belka和Strelka乘史波尼克五號太空船開始環繞地球。
9月24日——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完工下水。
9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古巴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10月1日——新疆第一所綜合大學新疆大學成立。
10月1日——奈及利亞脫離英國獨立。
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11月8日——美國總統競選;共和黨理查德·尼克松輸給了民主黨約翰·肯尼迪。
12月1日——運載有動物、昆蟲和植物的蘇聯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12月14日——雷震遭到逮捕, 《自由中國》雜志停刊。
網路--1960年
7. 2000年以後的所有的中國以及世界歷史事件
我認為:
1、人類以星球為國界,大國各執一星。
2、少數民族將不存回在,因為沒人會為一個人答口不足10000人的民族去開發他們語言的系統和軟體。就像在內蒙古並不是用的蒙文版的WIN8,而上蒙古族同胞們必需學漢語。
3、看不到十米高的大樹,一棵樹長十米高要20年,但20年就會讓幾百億這么高的樹消失,可想這樣我供求關系還能看到大樹嗎?
4、中國的單姓氏將減少,復姓增多,現在大多父母總會給自己的子女用父母的姓合並取名。
5、全球一切一體化,耕地不在以畝計,而是萬平方千米;成衣廠也不在以件計,而是億批次。
6、小區不在是幾千人,那時開發樓盤才真正叫百萬小鎮;哈利法塔這八百多米也不算高了,那時就是地下200層,地上電梯馬拉松。
7、公園也大了,太平洋人工湖,西瑪拉雅假山,珠穆朗瑪峰觀亭;東非野生動物園,南極企鵝參觀廳。
8、人人都開飛機出門串家,手機心靈感應,上的是4000G網路套餐,去電影院都免費看的是64D電影。
9、地球只有中國人,只說中國話,只寫中國字,只吃中國餐,那些國家的人都相繼滾出了地球。
10、最後,謝謝評論我的胡扯!
8. 中國60年代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1960年代是一個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時代。
19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蘇聯等國正在進行第一次現代化,中國則剛剛開始第一次現代化。與此同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大現代化模式都處於深刻轉型(或改革)的關鍵時期,第三世界諸國多數正處於爭取獨立或確立發展模式階段。
1960年代,特別是其後期,西方世界在經歷戰後20多年的發展和繁榮之後,普遍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動盪和發展遲緩。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不斷高漲,武裝斗爭波瀾壯闊,捷報頻傳。美國的侵越戰爭激起了全世界和平正義力量日益高漲的反戰、反帝運動。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傳統運動愈演愈烈。《法國1968:終結與開端》一書中寫到:「『六十年代』是美國人權、新左(派)運動的同義語。」以1968年震動世界的法國學生運動為代表的學生工人運動席捲多數發達國家,主要發達國家裡一片激烈的造反之聲,激進的造反者甚至已在設想「後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在思想文化領域里,西方發達國家1950年代初發端並盛極一時的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右翼保守主義思潮已成強弩之末,後現代主義異軍突起,左翼思潮在不長的時間里席捲西方主要國家,西方新左派的影響迅速擴大。西方左翼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960年代又是社會主義陣營和各國共產黨之間的分歧和沖突公開化的時代。由於在如何看待戰後資本主義制度、如何認識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如何認識戰爭與和平等問題上分歧的發展,19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了嚴重的爭論以至分裂。在西方國家,由於不滿「老左派」一味追隨蘇聯的種種做法,以及認為傳統理論缺少解決當時西方現實問題的能力,「新左派」應運而生並不斷壯大,在當時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60年代,蘇聯雖經歷了領導人的不正常交替,但自1950年代開始的改革仍在繼續進行。至1960年代末,改革的力度已大不如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期」已現端倪。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後,東歐各國不思進取的保守主義上升,改革的進程明顯放慢。
1960年代中期,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場面和對巴黎公社精神的召喚使第三世界和西方左翼熱血沸騰。
總之,19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一個激進的年代,一個激情迸發的年代。它是如此紛亂噪雜,又是如此和諧統一,起碼從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來看。只有對這十年有一個全面、概略的掌握,才能對當時各種事件進行有意義分析;才能知道當時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能知道什麼任務是能向當時的人們提出的,什麼是不能的;才能知道1970年代後的許多事情為什麼會那樣產生和發展。
9. 1960-1980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0. 1960年後非洲各國發生的戰爭
部族矛盾、部族沖突是影響非洲政治生活、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處理好國內和國家間的部族關系是非洲任何一個政府或執政黨都不可避免的課題。在人類跨入21世紀之際,在國際社會對非洲問題關注顯著增加之時,深入研究導致部族沖突之原因,有助於尋求更有效的方法以解決問題。
一、當今非洲部族狀況
據美國人口咨詢局所編「1992年世界人口數據表」,當今非洲人口達6.54億,佔全球人口的12.6%。這些人口至少可劃分為700多個族體[1](P69),又分布在53個國家之中。這樣非洲各國不僅族體復雜,而且存在著民族共同體的各種形態。既有民族過程中處於低級階段的部落和部落聯盟,如南部非洲的科伊桑部落,剛果熱帶雨林中的俾格米部落和東非的馬塞人部落聯盟;又有民族過程中處於高級階段的現代民族,如馬達加斯加的馬爾加什族;更有大量民族過程中處於由低級向高級過渡階段的部族,如肯亞的基庫尤族、迦納的阿散蒂族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非洲大陸部族也不斷發生向現代民族邁進的族體聚合,其規模大致有三種:一是以某一部族為聚合核心形成一個現代民族,如以安哈拉人為核心形成的衣索比亞現代民族。二是以少數幾個部族為核心形成一個現代民族,如正在形成的辛巴威現代民族——以紹納人和恩德貝萊人為核心。三是由眾多部族共同聚合成一種無核心的現代民族,如馬達加斯加的馬爾加什現代民族就是由原先17個部族和90多個部落長期融合而形成的。
我們知道,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過程。雖然,非洲大陸部族已開始向現代民族邁進,但到目前為止,除埃及、馬達加斯加等極少數國家已經形成統一的現代民族之外,絕大多數國家仍沒有形成像我們今天所稱謂的「現代民族」。其結果非洲大陸與其他大陸相比其民族發展水平低得多。其表現形式是:部族數量多而大民族少。據統計,在世界各民族中,人口上億者有7個,非洲一個也沒有;人口上千萬者有56個,非洲佔有10個;人口上百萬者268個,非洲佔107個。[2](P68-69)按1983年統計數字,非洲人口上百萬的民族(實際上多為部族)佔全非人口的86.2%,也就是說,非洲人口中不足14%又分成600多族體。這樣約有半數國家在其境內沒任何一個部族超過全國人口的50%;有些屬於人口最多的部族,在全國人口中也只佔20—25%左右。[3](P44)正是這種繁雜的族體構成了非洲部族矛盾、部族沖突的重要歷史淵源。
二、部族沖突的原因
1.殖民主義入侵埋下的惡果。非洲既是最早被資本主義侵略的大陸,又是非殖民化最
後完成的地區。長期的殖民統治埋下了非洲部族沖突的禍根。首先殖民者為一己私利,不顧非洲人民歷史地理與文化傳統,人為地劃分邊界線。據前蘇聯非洲專家阿納托利•葛羅米柯的說法,44%的非洲邊界線是按經緯線劃的;30%是用直線或者曲線的幾何方法劃的;僅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脈構成的自然邊界線。[4](P5)這樣把某些具有相同文化、歷史的部族強行拆散到不同的殖民地,或者把完全不同的部族合並到一個殖民地,其結果不僅使非洲出現「先有國家後有民族」的奇怪現象,而且存在著不少跨國界的部族。
跨界族體作為一個特殊的族體,由於其部族觀念、部族情感與國家觀念、愛國情感往
往不一致,因而更容易產生部族沖突。例如,邊界一側的部族常把自己的地位、待遇及經濟狀況與另一側的本部族進行比較,若認為自己不如邊界另一側的同族,則可能發生兩種情況,要麼在本國展開斗爭,希望得到邊界另一側的援助,像尼日的圖阿雷格部族,馬里北方的圖阿雷格部族,多哥南方埃維部族等均是如此;要麼大規模轉移,投奔到另一側本族,像象牙海岸經濟發展導致布吉納法索、幾內亞等國大批勞工遷入,人數由50年代10萬人上升到80年代初的250萬人,約占本國總人口的1/4。[1](P68)這樣,跨界民族的存在不僅嚴重製約著國家的凝聚力,使之經不起政治波動的影響,而且使得一個國家的政治事件很快波及到周邊國家,影響整個地區,更有甚者導致邊界沖突。索馬里與衣索比亞、肯亞的邊界沖突是一典型例子。在殖民時代,索馬里的部族被分割到英屬索馬里、法屬索馬里和意屬索馬里,之後在西方列強強制下,一些索馬里人居住地區又被劃入衣索比亞和肯亞。1960年索馬里獨立後,要求實現索馬里部族統一,於是與衣索比亞、肯亞發生邊界沖突,戰火燃起後,大量難民湧入索馬里、吉布地和蘇丹,人數一度高達200萬。[1](P69)這樣的戰爭在非洲屢見不鮮,獅子山內戰造成50萬難民湧入鄰國幾內亞、賴比瑞亞,不僅加重了鄰國的經濟負擔,而且直接促使幾內亞政局動盪。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迦納與多哥、迦納與布吉納法索、喀麥隆與奈及利亞、尼日與貝南、馬拉維與坦尚尼亞等諸多邊界沖突也皆因跨界部族而起。
其次,殖民者為維護其統治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蓄意挑起部族矛盾與部族沖突。在南部非洲,英國人和布爾人對黑人各族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他們征服科薩人時,就挑動祖魯人進攻科薩人,當他們與祖魯人戰爭時則利用科薩人為其服務。1879年英國人佔領祖魯蘭之後,把這里分割為13個保留地,「把祖魯人分給13個酋長管,為的是使他們通過自相殘殺、互不信任和彼此妨忌,而削弱力量」[5](P86)。而隨後「黑人家園」的發展又進一步助長了部族主義勢力,並使部族主義仍為南非政治中一個令人關注的因素。同樣震驚世界的1994年胡圖人與圖西人兩大部族的大屠殺也與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有著密切之聯系。在盧安達和蒲隆地兩個國家淪為殖民地後,殖民者採取了「扶植圖西人,遏制胡圖人」[6](P47)的政策,使得兩大部族對立情緒不斷滋長,相互間不斷發生沖突和仇殺事件。1962年兩國獨立時,在盧安達占統治地位的是胡圖人,而在蒲隆地的則是圖西人。從各自部族立場出發,在盧安達的圖西人要改變政治現狀,而胡圖人則要維持現狀;在蒲隆地,胡圖人要改變政治現狀,而圖西人則要維護現狀。正是這種堅持改變和維護國內政局的斗爭,不僅使得兩個國家獨立後成為非洲國家政局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而且導致世界歷史上罕見的1994年部族大屠殺。
2.國家部族政策的失誤。勤勞智慧的非洲人民在處理部族關系方面成功者不乏其例,和睦團結的部族政策推動使有的國家從經濟困難中走出,如迦納、坦尚尼亞;有的國家步入中等國家的行列,如波札那、模里西斯。而部族關系處理最好的當首推喀麥隆。但是,絕大多數國家則缺乏一個公正、平等、團結的部族政策,其表現如下:
一是政黨部族化。從理論上講,政黨是代表某一階段、階層或政治集團並為維護其利
益而進行斗爭的政治組織。而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情況卻不是如此。這些政黨大多是二戰後在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由於國內階級分野和對立不明顯,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相當薄弱,特別是相當一部分政黨的領導人本身就是部族首領或氏族、部落酋長。再加上非洲多部族結構的國家特點,這些都決定了部族利益、部族傾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影響頗大。這些政黨無論在領導組織成員構成,還是綱領政策上都具有濃厚的部族主義色彩,從而使政治斗爭極易演變成為部族沖突。像肯亞支持莫伊總統的卡倫津部族與前副總統奧遷加的盧奧部族之間的斗爭,成為肯亞30多年來最激烈的斗爭,其目的都希望本部族的人上台執政。在索馬里、剛果(金)、塞內加爾、多哥等也有類似事件發生。
二是軍隊部族化。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國家機器還未成熟和完善的非洲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誰掌握了軍隊,誰就可能攫取國家最高權力。因而在非洲國家中一名校官甚至一名中士發動軍事政變並得手的例子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從60年代到80年代,非洲國家發生過240多次軍事政變,其中成功的70多次,有11個國家發生過10次以上的軍事政變。[7](P455)正因如此,每個部族對軍隊都相當關注。軍隊部族化的極端形式便是以軍治國,實行軍事獨裁,這種情況在非洲不乏其例,如奈及利亞獨立之後只經歷了兩屆文官統治共10年,而六屆軍人統治長達20年,可以說,奈及利亞獨立後的歷史,基本上是軍人實行統治的歷史。[8](P228-229)同時,由於軍隊部族化傾向,也使沒有掌握軍隊的部族設法拿起武器,與政府展開武裝對抗的內戰。1965年查德民族陣線領導人民進行反政府的武裝斗爭即是如此。
三是政府部族化。由於對部族認同、效忠往往超過對國家的認同、效忠,所以人多勢眾的部族往往以政黨、軍隊部族化為手段,謀求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控制權。非主體部族雖然很難躋身國家權力的核心,但是完全可以控制本地區的選票,逐漸形成部族地方割據的局面。這樣,在選舉中,選票上的部族主義烙印十分明顯,所謂民主選舉的結果反映的多為部族力量的對比。奈及利亞2000年10月發生導致上百人死亡的部族沖突,就是因為豪薩族與約魯巴族在中部地區議會互爭領導席位而引起。象牙海岸2000年10月的動亂也是一個例證。可見,政府部族化是導致國家分裂和內戰的重要因素。
3.持續的經濟貧困化。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非洲多數國家經濟開始擺脫自80年代以來長達十幾年的倒退,走向恢復和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
然很落後。據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言,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33個在非洲,15個
非洲國家食品嚴重短缺。據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非洲至今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2億人口得不到正常醫療服務。愛滋病等疾病肆虐,貧困、飢餓、失業、分配不公以及腐敗大量存在,成為動亂的溫床。在許多國家,貧困和戰亂互為因果,形成了越窮越打、越打越窮的惡性循環。塞拉里昂、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均是如此。正是貧困使一些非洲國家陷入了為爭奪有限生存空間和資源而無休止的混戰之中。據美國人口咨詢局編「1993年世界人口數據表」:蒲隆地1960年人口為320萬,1993年達到580萬,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5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國家之一。人滿為患及經濟滯後的現狀,使蒲隆地在獨立後的30多年中,為爭奪土地、就業機會發生過4次胡圖族與圖西族之間大規模流血沖突。其結果1990年人均國民收入僅210美元,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利益、資源之爭在部族沖突中正在成為越來越主要的原因。這種爭奪一方面表現為各方通過戰爭控制資源,以拓展生存空間,改善自身經濟地位;另一方面表現為通過獲取資源,換取維持戰爭及本身軍事存在的必要物質基礎。如為爭奪鑽石、黃金等礦藏,剛果(金)反政府武裝及盧安達、烏干達等參戰國在剛果東部大打出手;為奪取武器及生存資料,安哥拉、獅子山反政府武裝全力爭奪鑽石礦區,不僅造成生產力巨大破壞,而且出現了大量難民,以致於在2000年7月的國際鑽石會議期間,人們發出了禁止血腥鑽石生意的呼籲。
4.國際社會的爭奪。非洲國家的部族矛盾和沖突本來屬於非洲內部事務。然而不論是
一國之內部族矛盾引起的政治沖突或政權更替,還是國與國之間部族引起的邊界戰爭,一旦某個霸權主義國家認為有利可圖,就會趨機介入。其結果是局部沖突擴大化,甚至演變成國際關系中的重大事件。1960年剛果(金)獨立後,比利時大舉入侵,美國操縱的聯合國旋進行干預,並挑起部族沖突,使該國在此後5年中一直處於戰爭狀態。1975年安哥拉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曠日持久的代理人戰爭,正是由於蘇聯公開干預,大批蘇式軍火和一萬多古巴軍隊的介入,使安哥拉內戰前後長達20年,將非洲西南部這個資源富饒之國破壞殆盡。據不完全統計,百萬人死於非命,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戰爭造成的損失達300億美元」[3](P338)。1977年索馬里和衣索比亞在歐加登地區爆發邊界戰爭,由於美蘇各自支持一方而染上大國爭霸的色彩。1994年盧安達部族大屠殺和蒲隆地的部族沖突既有前宗主國比利時的影子,也有法國和美國的明爭暗鬥。顯然,國際社會的爭奪和干預是部族沖突擴大化的重要力量。
5.多黨制、民主化浪潮的推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的演變猶如一場政治大地震,對非洲國家產生極大的沖擊和震撼。而面對非洲出現的權力真
空與力量失衡使部族矛盾一下凸現出來,而西方國家推行的「多黨制」、「民主化」浪潮猶如打開了的「潘朵拉盒」把全部惡魔都釋放了出來,整個非洲普遍發生了反政府騷亂,甚至在一些所謂「櫥窗國家」如被稱為創造經濟奇跡的象牙海岸、加篷等國也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社會動亂。象牙海岸總統貝迪埃指出:「民主化釋放了活力,參與和創造性的願望,它又使昔日的惡魔重新鑽了出來。」多哥總統埃亞德馬進一步指出,由於「不顧一切的、無休止的民主化而導致盧安達災難,引導人們無情地去爭權奪利,它已重新喚起部族主義惡魔並驅使國家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8](P295)。在「民主化」浪潮推動下,以「部族」主義為基礎的政黨紛紛出現,權力欲極強的政客都打出了「部族」牌進行奪權與反奪權的斗爭,代表各部族利益的政黨雨後春筍似的出現,有的國家多達二三百個,少的也有幾十個。各種形式的部族沖突此伏彼起,從而成為世界上戰亂最多的地區。據統計,1989—1993年非洲先後發生24場國內戰爭,許多戰爭仍在繼續。其中發生於1989—1990年的「一國四君」彼此殘殺的賴比瑞亞內戰、1990年開始的索馬里內戰及1993年國際維和部隊對這場內戰的捲入,1990—1994年的盧安達大規模內戰,1997年導致門格斯圖政權跨台的衣索比亞內戰,1998年至今的剛果內戰,1999年蘇丹、索馬里、中非、安哥拉內戰,2000年5月獅子山內戰等,這一切都與西方國家在非洲掀起的「多黨民主」浪潮有著直接聯系。所以有人諷刺西方強加給非洲國家的「多黨民主」是「只見多黨,不見民主」[9]。同時,隨著「冷戰」結束,對西方國家而言,非洲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特別是由於干預索馬里內戰的教訓,使得西方國家在衡量對外干預時首先把各自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結果非洲的內部沖突對其戰略利益不構成直接威脅,輕易不會直接軍事干預。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西方國家又垂涎非洲大陸的豐富資源和市場潛力,所以不願放棄任何有利可圖的機會。因此他們採取在不幹預的同時也不放棄的政策,從而使非洲一些部族沖突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如獅子山、剛果(金)均是如此。
正是上述幾個原因盤根錯節地糾纏在一起,給當今非洲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穩定提
出了極為艱巨的任務。
三、部族種族沖突之後果及其發展趨勢
非洲部族沖突形成嚴重的後果。首先,使經濟困難的國家走向崩潰的深淵。作為世界
礦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的剛果(金),多年來部族沖突與內戰,成為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經濟連年負增長,1990年為-2.4%,1994年達到-7.4%。其次難民日益增多,到處充斥的難民成為人類一大悲劇,成為非洲國家面臨的一大難題,也影響到一些國家間關系。據統計,目前非洲難民近1500萬。[3](P163)以1994年盧安達屠殺為例,沖突前盧境內人口750萬。1994年大屠殺使50—100萬人死於非命,200萬人逃亡鄰國,200萬人在國內背井離鄉,換言之全國只有不到40%的居民在原住地。[3](P163)這種難民潮不僅進一步惡化了胡圖人與圖西人的關系,而且也使剛果(金)東部和坦尚尼亞西北部的部族關系蒙上了陰影。最後非洲部族矛盾尖銳化為西方大國控制非洲國家,干涉各國內政,推行強權政治大開方便之門,使它們有機會利用矛盾,插手他國事務,如美國在剛果(金)、索馬里的行動就是如此。
由於大多數非洲國家的民族發展過程尚處於初級階段,其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正在形成之中,在現階段許多非洲國家的居民的部族意識十分強大,部族意識在一段時間之內仍將深深影響著今後部族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國民素質低下等原因,部族矛盾、部族沖突仍將會時起時伏,甚至會激化。在總體形勢趨向緩合的大背景下,雖然一些熱點問題降溫,但短期內尚不足以形成非洲就此走向全面緩和的結論,所以多數國家走向穩定與局部地區持續動盪仍將是未來一個時期非洲形勢的基本特徵。
其次,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之下,各國將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發展經濟上,因此,今後幾年非洲以經濟利益為背景的部族沖突仍日益突出。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加大對那些有資源、有發展潛力的非洲國家的滲透和爭奪,會給部分地區帶來不穩定因素。
再次,非洲聯盟在解決部族沖突中的作用加強,非洲集體解決爭端能力加大,因此由
部族矛盾引起內部沖突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持續時間上都會得到限制,大規模仇殺的情況減少。但是部族矛盾的形式更為多樣化、復雜化,並滲透到許多國家、黨派、政治生活之中,每當遇到諸如選舉或國家重大舉措出台,代表部族利益的黨派之間仍會激烈較量。
總之,非洲形勢在未來幾年是大體趨於緩和,局部依然動盪。非洲大陸要實現由全體國家參與的和平與發展,仍需付出艱苦努力。採取得力措施以淡化地方部族主義情緒,引導全民加強國家意識;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無疑為非洲各國政府明智之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