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柴榮與宋太祖非常厲害,為何攻不下又小又窮的北漢
北漢雖然小又窮但是北漢的地理位置比較獨特,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想要攻打北漢需要浪費很多人力物力才可以而且北漢後面還有一個大靠山就是遼朝,兩個方面的結合,使得整個小國家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攻佔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北漢有一個強大的靠山遼朝,當時剛建立北漢就向遼朝表示了投靠的意思,因為遼朝和北漢合作是很有好處的,因此遼朝很願意當北漢的靠山。所以這兩個原因是北漢能持續發展的原因。
2. 請你評價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實力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燕、韓、趙、專魏、秦,這七個國家屬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
春秋末年,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以外,其餘的全都保存了下來。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於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滅四卿」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恆(亦稱陳恆)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國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而勢衰。於公元前333年被楚國所滅。
3. 歷史上的哪國人為什麼一直被視為野蠻人
楚國人
以下摘自:https://jiahao..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3306017324130609928%22%7D
春秋時期,周成王封楚人首領(國君)熊繹為子爵,楚國始建。當時的諸侯國眾多,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河南孟津大閱兵,去參加周天子閱兵大會的諸侯就有八百人。《史記》記載:「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如果再加上沒有參加會盟的諸侯,估計周朝早期的大大小小諸侯總數應當在一千以上,楚國就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個。但是後人一提到楚國,就想到「春秋五霸 」里的楚莊王,「戰國七雄」之一的龐然大物,很高大上的樣子。其實楚國一開始爵位低等、封地偏狹,也不怎麼受周天子待見。甚至歷史上楚國人也一直被視為另類的野蠻人,是怎麼回事情呢?
周王室分封的眾多諸侯的封土大小和爵位高低基本上是綜合考慮周天子本家宗親、勛高功臣、一般功臣貴族的順序來賜封諸侯國的,連他們封地離周天子的核心王城的距離的近和遠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這個好理解,打虎要靠親兄弟,上陣還要父子兵嘛,總得有個遠近親疏。比如魯國、燕國、鄭國都是周天子的宗室近支,姬姓;齊國是大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姓;秦國和楚國分別是嬴姓和羋姓(《羋月傳》里的羋月就是楚國人)。同樣是諸侯國的國君,地位竟然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差別:比如宋國不大,但是諸侯裡面不多的公爵之一,因為宋國的始祖是商紂王的庶出兄長的兒子,這個算是尊崇禮樂的周天子對商朝後羿的一種政府特別優待(甚至名義上超過了姬姓宗親);同樣是姬姓,魯國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姬伯禽,魯國實際上是周天子對功高蓋世的周公旦的賞賜,不過周公本人要留在鎬京來輔佐周成王而由他兒子代領封地,所以屬於比較高的侯爵,功德巍巍的齊國姜子牙雖是異姓也同領侯爵;曹國國君姬振鐸 、霍國國君姬叔處雖然也同樣是周武王的弟弟,但是沒有顯著的功勞,就跟異姓的秦國一樣是伯爵;當時楚國是個四等異姓子爵,甚至不如因叛周淪為替周朝養馬的奴隸部落後因護送周平王東遷而受封的秦國,楚國的爵位僅僅高於個別最低等的國君,如許國的國君是男爵。
楚國的原始封地面積到底多大現在還有爭議,有的考證是20平方公里,有的考證是50平方公里,不管怎麼說總體上很小,從楚國是四等的子爵諸侯等級和與周天子的親疏關系來分析,都不可能很大。要知道那時為周王室建過功,又因為出身低微,不便在周天子附近築城建國的諸侯、功臣,都被遠遠「封」到了蠻夷中間。楚國也不例外,周成王感念(yu)鬻熊的功勞便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君,轄區只是楚國封諸侯前已有的領地,並沒有給楚國另外劃地盤,主要是以長江流域中部荊州地區為中心的一塊地方,初始建都丹陽(今湖北姊歸縣)。這些地方山丘縱橫,河汊密布,早在幾千年前生產力極為低下的農耕文明時期,對楚國先民來說不能不說是自然條件惡劣;更重要的是先期的楚國領地中屬於周天子治下的區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蠻夷雜處的南方夷越蠻邦、不服教化的少數民族;說白了根本就不屬於周室的地盤,甚至隔三差五的還會騷擾所謂「中國」。這里的「中國」不是指後來秦漢大一統後的普通意義上的中國,而是指黃河流域以鎬京、洛陽等為中心的周天子及其馭下諸侯國的那一攤狹義的中國。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目的也很功利,就是拿楚國當周朝鎮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線,周惠王曾毫不掩飾地對楚成王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所以楚國先人從周天子那裡得到的幾乎是空頭委任狀,類似蔣委員長敗退台灣後在大陸到處播撒的各種「游擊總司令」:有本事,搶來的土地都是你的;沒本事,那就自生自滅吧。
楚國也一直不怎麼受周王室的待見,早在春秋時期那個狹義中國的小疆域條件下,所謂正宗華夏「中國」以外的東西南北的部落分別被歧視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後來東、西、北邊的同化得差不多了,南北的差別卻長期存在,一直到近代還有「南蠻北侉」的說法。評書《岳飛傳》、《楊家將》都是講的宋代的事情,北方的金兀術一看見宋朝將官,開口就是「小南蠻」。自春秋時期起,楚國就一直被稱呼為「荊楚」、「楚荊」或「蠻荊」,楚也好荊也好原意都是指江漢流域的山林中一種常見的用作柴薪的灌木,最初都不是什麼好字眼!據郭沫若考證「蠻荊」就是「南蠻」。《詩經》中有:「蠢爾蠻荊,大邦為讎?」這句話印證了楚國初始算不上大國,是周天子警告蠢蠢欲動的荊州蠻族(楚國),要他們不可與中原大國作對結仇!蔑視和不屑躍然紙上。這種歧視和不待見是影響深遠的,直到戰國時的孟子雖然秉承孔子包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在內的孔門衣缽,卻在其著作《孟子·滕文公上》中堂而皇之地譏諷楚人許行:「今也南蠻鴃(jué) 舌之人」,意思是楚國人許行講話怪聲怪調如鳥語。亞聖人孟子都如此歧視楚國,何況一般人乎?
長期地位卑下,不受重視甚至歧視的楚國先人毫不氣餒,愈挫愈奮。建國之初國土偏狹,所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於是楚國向南方擴張,居住在南方的南蠻、百越等民族,逐漸成為楚國的庶民,被列入楚國的戶籍(楚國後期)。周天子看見楚國日漸強大於是在他的周圍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監視他,後來楚日益強盛及向外擴展,引起周王室的不滿,認為是潛在威脅。為征服楚國及獲取楚國的銅礦,周武王曾孫周昭王曾三次率師攻楚,結果六師盡喪漢水,周昭王姬瑕也把性命丟在那,讓周室大失顏面,連史書上也只能以「昭王南征而不復」的曲筆記載。周天子從此對楚國心存忌憚。楚國則乘周室衰落之時兼並許多國家,漸漸地強大起來,從而藐視周王室。楚君熊渠繼位後,抓住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西徵庸國,東攻揚越、奪取鄂國。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 熊渠更是離經叛道,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需知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始皇帝」之前的中國歷史,三皇五帝乃至後來的周天子(或稱周謀王)基本上是一個概念,就是天下共主,大致相當於秦漢一統後所謂的「皇帝」。春秋五霸算是最厲害的五個諸侯國國君,除楚國外其他四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最高也僅僅稱「公」(其實他們某些國君在上述「五等爵位」的體系裡甚至達不到「公」的爵位,只因稱霸了周王室也只能半推半就,算是有點當今榮譽稱號的意思)。楚君熊渠倒好,一下子讓他三個兒子直接稱「王」,兒子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老子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這簡直是對周天子赤裸裸的挑釁和蔑視,僭越之罪,莫此為甚!好在周厲王繼位後,因暴虐著稱,熊渠感覺楚國羽翼尚未完全豐滿,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算是周室暫時博回了顏面,不料到了熊渠的後輩子孫楚君熊通即位後,熊通不滿自己爵位低,拿他先祖鬻熊做過周文王老師一事說事,通過漢陽幾個監視自己的姬姓諸王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他就徹底跟周室拉開臉,自稱「楚武王」,並子孫一路稱王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
早在春秋前期,楚國就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公園前306年,滅越國。 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時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後又經歷幾百年的經營,征服了濮、越、巴、蠻等南方部落集團,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江漢,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在位的「宣威盛世」,疆土更是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幅員廣闊。在八百年間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楚國勢力范圍遍及半個中國,一躍而為「北至黃河,南至雲貴,東及海濱,西接巴秦」「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大國,「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楚人是以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強國之路。
隨著楚國的日益擴張,地處中國南方的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本來楚國一向被北方所謂華夏正宗輕視、藐視乃至歧視,在以前被罵「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時還能隱忍,偶爾一發犟牛脾氣也讓「周昭王南征而沒,喪六師於漢水」,現在強大的楚國更加我行我素了:乾脆以異端蠻夷自居 !熊渠故意封三個兒子僭越王尊就是還周天子以顏色;「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你不給老子高爵位我熊通就自己稱王,而且子子孫孫稱王;「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這是楚國攻打周天子的宗親同姓隋國時赤裸裸的武力威脅,管你有罪無罪,就是要打你!頗有點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這些實際是楚國在向中原諸侯公開挑戰:你的地我佔了,你們拿我怎樣?我蠻夷就是這么吊!禮崩樂壞便始於此,蠻夷「無恥」而得實惠,激起了各國公侯的野心,從春秋的遮遮掩掩到戰國的明刀明槍!周天子這時對楚國也無可奈何了,要稱王就稱王了,只要維持最低程度的君臣之禮就夠了:以前楚國剛分封時一窮二白尚且進貢「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現在象徵性的進貢幾車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可想而知這個對已經地大物博的楚國可以說是隨意山腳路邊都可以砍幾車的茅草,簡直不費出灰之力!楚莊王率軍攻打晉國時候,帶得勝之兵到洛水邊「觀兵於周疆」,實際上是在周天子都城洛陽陳兵示威。他甚至詢問周王派去的慰勞使節王孫滿關於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可見楚人對周天子輕慢到了何種程度?隨著楚莊王稱霸,原來一直受到歧視沒有與周天子會盟資格的楚國,這時因霸主身份也迫使周天子不得不賞賜主盟的祭肉——「賜肘」來確認楚國的權威。
本來一直被「華夏正枝」視為另類的楚國這些向周天子及中原諸侯公開挑戰的系列舉動,體現了楚人不服不屑不羈的性格氣質,著實讓當世人膛目結舌,強化了「拙荊」或「蠻荊」蠻橫、不講理、不尊王化、非禮樂教化之民的形象。再加之楚人南下的帶去的北方華夏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結合,最終形成一種既與中原文化聯系又保持自身特徵的楚文化。 楚人說「楚言」,講「楚語」,著楚書如《楚辭》等,聽楚樂(編鍾等),形成了獨具特設的楚文化體系。在一直存在華夷之辨的古代中國,久而久之把楚國人看成是另類的野蠻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 三國鼎立中魏國有什麼優勢
一是實行屯田,用政權的力量使土地和逃亡農民重新結合起來,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有了比較可靠的來源;
二是廣泛招攬人才,唯才是舉,取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較有生氣的政權機構。
三是 西漢末年,改丞相為司徒;東漢獻帝以前,無丞相或相國的設置。東漢末年,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自任相國。這時的相國,已經不同與秦、西漢時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是國家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握者連皇帝也受其控制。曹操掌握了漢朝的實權以後,也自任丞相,後來又以其子丕為副丞相。
四是有一套比較進步的軍事制度、文官制度、立法與司法制度。
五是曹操本人常人難及的雄才大略。
六是有漢室禪讓,向來被視為正統王朝。
七魏是三國時期領土最遼闊的國家。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最大地區,盤踞中原一帶,而這區人口也是最多。
八是漢、魏、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5. 中國堂堂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竟然被周邊一群小國欺負挑釁
中國講究的是以德服人,以和為貴,,中國要是動手,這些小國慢說沒有一個對手,就算他們合起來,也強不到哪裡去,他們敢挑釁的原因是有美國給他們撐腰。沒有了後台他們就完蛋啦
6. 作為儒家的發源地,為何有"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因為齊魯地區的人就是天下人的「模範」,在中國民間就有這樣的傳言:如果在山東境內出現了腐敗貪污現象,這就意味著如今的朝代已經是「危在旦夕」;如果山東出現造反的現象,也就說明是時候改朝換代了,在歷史上山東省成為了王朝更替的重要「風向標」。
山東從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省份,「一山一水一聖人」就是對山東省份最重要的一個評價。「一山」指的就是五嶽之首的泰山,「一水」指的就是黃河,而「一聖人」指的就是孔子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所以山東省才會那麼的重要。
「五嶽」是封禪祭祀的地方,泰山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獨特標志,而這五嶽之首正是坐落於山東的泰山,所以在古時候封建的社會,泰山是作為封禪祭祀最理想的地方,可想而知泰山的地位是多麼的高,而山東是多麼的重要。
7. 春秋戰國時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魏是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當他拿到周王冊封他為諸侯的詔書時,他已經是諸侯中的老大。
魏國的先祖有據可查的是晉獻公時的畢萬,他當時是獻公的車右。立了功,封在魏,成了晉國的大夫,從此以後就以魏為姓了。
畢萬的後代不像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十分爭氣。畢萬只不過是做了官,他的兒子魏武子隨晉文公出亡,後來做了晉國的大官。魏武子的孫子魏絳和魏絳的孫子魏獻子都做了晉國的主政大夫。魏獻子的曾孫魏桓子,和趙韓兩家合謀,共滅智伯,三家基本上把晉國分了。
到了魏桓子的孫子魏文侯當家時,魏國已經十分強大了。歷史上傳說的「李悝變法」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其實無論是誰變法都無所謂,關鍵都在於決策者的決心,魏文侯就是這樣一個內心十分強大的人。當時的變法,重心就在耕戰兩字,魏文侯在這兩者之間都有良好的效果。
魏國的農業在當時中國是首屈一指的,魏國對水利的開發遠遠的早於其他各國。最著名的就是西門豹,他將因為懼怕水災而昨天還在上演河伯娶媳婦鬧劇的鄴城,治理成真正的米糧川。人們講起戰國時期的水利,往往只是提到都江堰和鄭國渠,其實西門豹治鄴早於他們一百五十年。
在軍事上魏國也是大國。比如魏文侯派樂羊攻取了中山國,
派吳起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五城,樂羊在進攻中山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魏文侯面前打小報告,但是魏文侯還是堅定的支持了樂羊,直到樂羊得勝回朝後,魏文侯將一筐說他壞話的奏章抬出來給他看,讓樂羊深刻的感受到魏文侯對他的重視。
但是,魏文侯死後,魏文侯求賢若渴的作風卻沒有被繼承下來,於是,一切都變了樣。人才開始不斷的流出魏國,第一個中槍的是吳起。
第二個流失的人才是孫臏,孫臏是齊國人,也來魏國求發展。當時魏國的將軍龐涓覺得孫臏的才能對他的地位是個威脅,針對國君弱點,也利用孫臏是齊國人的特點,設法讓國君對孫臏產生懷疑,將孫臏弄成殘廢。孫臏逃到齊國,成為將軍田忌的軍師,兩次打敗魏國。不但殺了龐涓,而且俘虜了魏國太子,魏國受到嚴重打擊。魏國的東方也成了大問題。
接下來是商鞅,商鞅是衛國人,來魏國求發展。自從孫臏被陷害後,商鞅已經不對魏國抱有希望了。只是魏國國相公孫座相留,一時還沒有離開魏國。公孫座一直看好商鞅,直到自己臨死時還向國君推薦商鞅,井告訴國君,如果不用商鞅,就要殺掉他,免得被其他國家利用了去。公叔座覺得對不起商鞅,於是「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商鞅對魏王十分的不屑,就是留在魏國不走。直到第二年,看到秦孝公的求賢令,才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西入秦關,做出了一番大事業。魏國最後也滅在了秦國的手裡。
8. 魏徵為什麼說中國既安,遠人自服
意思是說,穩定國內,使國泰民安是國家能夠強盛的前提,國家強盛了則版外族即使虎視眈眈也不會輕易權冒犯。如果國內的事情沒處理好,社會動亂,外族自然有機可趁,則國家就會內憂外患。所以攘外必先安內(後來被國民黨利用了這句話)。
9. 康熙說中國地大物博能自給自足的原文
中原聖土,珍寶無不豐有。彼王盛情可以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