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宏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周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展開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系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鍾。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系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並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探討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征銀」的意義以及對外貿易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經濟發展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B. 中國各朝代文化重心及其演變過程(各個朝代的都要,盡量詳細)
文化,受到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而不斷變化,通常情況,國都和陪都匯百家之長,實版力最權強
從春秋說起吧
道家鼻祖老子,以其思想體系創立道家,而此時老子任東周史官,所以洛陽是道家體系創立的地方
中國第一本史書出自左丘明,所以史學的成就在魯國,國都曲阜
後期,孔子在曲阜創立儒家
周王雖然實力受損,但還是周王,祖廟還在西安,所以西安的地位不可忽略
總結,由於各國文化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心
春秋前期,鎬;中期,洛邑;後期,曲阜
戰國,戰國十家,各有所長,中心也不同
最有名的是齊國臨淄的稷門學宮,孟子、鄒衍(陰陽家)、慎到都曾於此講學,著書立說
後期呂不韋著書時,請了食客,匯聚了各種學說是文學史的一大盛事
總結,戰國沒有文化中心,正因此,這個時代,後世難及其一二
C. 中國古代各朝代概況
從秦開始吧.....
秦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
政治上以中央集權為主,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三公,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的控制。
秦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精銳龐大的軍隊,普遍的看法,認為秦朝時總人口約200萬,但是秦軍卻達到了30萬之眾,
秦的科技在當時也處於領先地位,鐵器已經開始廣泛用於農業和軍事,(雖然青銅器仍然佔主要地位)
而秦軍裝備的弩機,至今仍然難以仿製
但秦的律法嚴酷,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這些也是秦末農民起義頻繁的緣故.
西 漢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漢朝延續了許多秦朝的管理體制,但削弱了中央集權。儒家的治國之道被漢朝作為治國安邦的信條。
政治上,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 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
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
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
東西 晉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採取寬和節儉的方針,繼續推行廢止典農官的政策,把曹魏以來的屯田民編入郡縣為自耕小農,全國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歸於一律
晉武帝立白痴的惠帝為太子,又為他娶了兇狠狡詐的賈南風為妃。平吳以後,武帝不再兢兢業業,開始奢侈放縱。
他死後,元康元年 (291),賈後聯合楚王瑋先後殺死輔政的楊駿和汝南王亮,接著又消滅楚王瑋。賈後專擅朝政任用裴頠、張華,維持了短暫平穩的政局。但延綿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也從此開始。
惠帝永興元年 (304),率領流民由西北進入益州的賨人李雄在成都稱成都王,匈奴五部與雜胡的首領左賢王劉淵在左國城稱漢王,這是少數民族最初建立的兩個政權。愍帝降於漢,西晉亡。以後其他少數民族相繼崛起,漢族張氏、李氏也先後在涼州據地自保,形成十六國局面。
西晉覆亡後,少數民族競相建立政權,戰爭不已。中原的漢族人士不願受胡族統治,紛紛南遷,
司馬睿與封國琅邪的大族王氏建立默契,各自出鎮南方要地,以預謀退路。早在永嘉元年 (307),司馬睿已出鎮建業。長安陷後,建武元年(317)睿稱晉王,次年即帝位.
江南廣大土著人民是東晉王朝財政、徭役和兵力的主要來源,負擔沉重。但東晉初年南方與北方民族明顯對立,內部問題退居次要地位。東晉政權建立八十年之後,才爆發大規模起事
--------------------------------------------------
兩晉一百五十年間,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後代傳習的《左傳》杜預集解、《穀梁傳》范寧集解《爾雅》郭璞注,都出於晉人之手
晉代史學頗為發達,晉人所撰古代和當代史的書極多。其中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東晉干寶的《晉紀》、孫盛的《晉陽秋》、常璩的《華陽國志》,都為當時和後代所推重。
繪畫方面,人物畫像仍是流行題材,晉宋之際才出現山水畫。著名畫家顧愷之強調人像畫傳神之處全在目睛,指出了繪畫技法要領。
書法自後漢以來被作為藝術來欣賞,晉代索靖、衛夫人和王羲之、獻之父子有關書法的理論和筆法,都為後代所重視,影響廣泛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這一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
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是對南北朝歷史影響較大的一個王朝。
隋
隋朝共統治中國三十八年,前後僅文帝、煬帝兩代,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
隨著南北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逐步衰落,身為北周的輔政大臣的楊堅於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輕的周靜帝讓位,自立為帝。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登基後,果斷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改革,鞏固了隋朝的統治,並於開皇八年(588 年)12月攻佔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後陳的都城建業,重新統一中國.
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曾於601年改年號為仁壽。仁壽四年,六十三歲的楊堅卒於仁壽宮。(後世有記載稱楊堅是被其子楊廣指使心腹張衡入宮行刺而亡。)
文帝死後其子楊廣即位年號大業,是為隋煬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為了擴大其統治,他還不斷向外擴張。煬帝於大業十二年(612年)至大業十四年,三征遼東高麗但均告失利。連年征戰與煬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國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活幾乎得不到保障.導致起義頻繁.
六一八年三月,隋將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驍果軍」騷動的機會,於江都發動兵變,勒死了殘暴的隋煬帝。從而,結束了隋王朝短暫的統治。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
政治方面,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恢復了被廢除多年的三師、三公、九卿的舊制。確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經濟方面,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制,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於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 後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里,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京杭大運河。
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劉焯制訂的《皇極歷》,河北趙縣的趙州橋等
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它與另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著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藉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D. 各朝代時期都分別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點
從夏朝到清朝的3000年的時間里,每個朝代因為當權者民族,地域的不同都有其鮮明的文化特點
1.夏朝:夏朝目前為止仍被冠以「傳說中的朝代」,其代表性的「二里頭文化」未能像商代殷墟出土甲骨文和大量有甲骨文的青銅器文字證明,所以在國際史學界一直不肯定夏朝確實存在!
夏朝大致是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轉折時期!其最大影響可能就是在古中國的大地上,國家的概念開始形成,「華夏」也就是如此而來!
2.商朝:商朝是文字證明最古老的朝代,其典型的文化特點就是大量的青銅器,如司母方鼎和四羊方尊,作為統治的象徵和對天神的崇拜,祭祀一直是國家生活中最為莊重的一環,也是因為這種復雜的祭祀制度,給現代社會留下了大量的追溯其輝煌的印證!
3.周朝:周朝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後世自稱自己禮儀之邦的制度創新,周公輔成王,制定禮樂制度,封建等級思想開始形成,禮樂制度對於國家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嫡長繼承製」,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儲君的繼承製度,這也是周代得以800年延續的原因。西周的制度創新對於國家體系的完善,對於社會的穩定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明確紀年的一年,西方歷史學家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才是中國歷史的開端。
4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是東周的一部分,戰國的大部分屬於東周時期,這是個禮樂開始潰崩的時代,孔子極力恢復禮樂制度,卻也無能為力,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開始僭越禮法,戰爭不斷!作為諸侯的楚國國君卻與周王室平齊,自稱王!
春秋戰國是中國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轉折的時期,封建制度開始形成!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極為繁榮的時期,百家爭鳴,更是出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極為深刻的人物,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莊,法家的韓非子。
5.秦朝:大一統的朝代,各國文化得以趨同,統一國家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刻,有歐洲史學界認為歐洲正是缺少像秦始皇這樣的人物才使得西歐至今也未能像中國一樣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6.漢朝:漢朝立國400餘年,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開,西域文明開始進入中原,一些帶有「胡」字的蔬菜就來源於西域,如胡蘿卜,胡椒等,這一時期中國漢字從秦代小篆轉化為我們熟知的繁體漢字,東漢末都書寫繁體漢字了。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大致可分為三國兩晉及南朝的「清談」及士族社會體系的繁榮及五胡十六國及北朝的胡漢文化大融合,及此時代南北佛教的興盛!三國兩晉時期文人多好清談,不談政治,唯愛放盪不羈,把酒言歡,王羲之的《蘭亭集》所描寫的就是這樣一段畫面!
北方的少數民族不論是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開始融入漢人文化體系中,這也導致了南匈奴和鮮卑古民族悄然消失在漫長的中華歷史長河中。
同時南方的士族體系形成,如當時出名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都是東晉南朝時期有名的家族,其族人也引領這一時代文壇及書法界。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北朝有龍門石窟。南朝也是「南朝480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梁武帝更是出家為僧。
8.隋唐:隋唐皇室出之於北朝的漢族貴族,但又有胡人的血統,這一時期,隨著隋唐科舉制度的形成,士族開始衰落,但門閥體系依然存在!直到宋代科舉才真正意義上對於貧寒子弟有了發揮自我的渠道。
隋朝是個制度創新的時代,隋文帝統一南北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來鞏固王權,結束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王權容易易主的局面,三省六部制度開始分解相權。使得除帝王外無獨攬大權者。鞏固了王權。科舉制度更是對於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不是門閥的子弟開始有機會入朝為官,如唐代李世民時期的馬周。
隋唐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璀璨的,文壇上有詩歌散文,生活上有各種曲目,如唐代帝王都愛曲律,唐玄宗更是成為梨園行之祖。飲茶之風開始盛行,陸羽為茶聖!唐代社會環境很寬松,婦女自由,政治生活都有女人的影子,如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手工藝方面唐三彩成就很高,結合了西域風采,隋唐是繼漢代後絲綢之路開始興盛的時代,唐更對中亞有個行政控制,直到和中亞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後唐代勢力開始退出中亞和西域。直到一千年後的乾隆時代才對西域有了統治,乾隆命名其為新疆!
10.五代十國:唐代末年,藩鎮割據,藩鎮中大多是掌握重兵的少數民族將領,如沙陀人李克用。這也是唐初民族政策的隱患。五代中後唐,後晉和後漢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這一時期戰亂不堪。但南方較為穩定,南方得到大力開發後慢慢超過北方。文化上詞開始慢慢興盛,知道宋代得以繁榮。如南唐李煜。繪畫上人物畫水平極高,如南唐《韓熙載夜宴圖》。
11.宋遼夏金時期:
宋代的科技文化及經濟水平都達到中國歷史最為輝煌的水平,兩宋政治環境寬松,手工業水平繁榮,宋代唯一被處死的文臣只有一位張邦昌,可見其是個文人時代,宋代科舉制度得到更為深度的延伸,貧寒子弟得以真正意義上的魚躍龍門,宋代文壇很繁榮,如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於北宋。
海外貿易開始繁榮,南宋時期的泉州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中國的茶葉絲綢以及瓷器通過這里再經過阿拉伯商人轉銷歐洲。
在社會學上,理學開始形成,程朱更是完善了中國封建理學的基礎,婦女開始很少參與社會生活,纏足風俗開始形成。
遼金夏:遼也是主動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這也使得其命運與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政權北魏一樣,使得契丹文明融入進了大中華的文化中。
金也是個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其深度上遠不及遼,金代民族政策也不像後來同一民族政權的清代,金代對於統治區域內的漢人文化習俗限制不大。不像清代剃頭蓄辮子。
西夏:西夏發源於唐代,皇族更有唐代帝王的賜姓,所以元昊又做李元昊,但後來的宋夏之戰後,夏稱臣,宋朝賜其姓趙。西夏是個可悲的民族政權,蒙古人滅其後,慘招屠城。
12.元: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由外族統治的朝代,但元朝貴族對中原文化興趣不大,難以真正融入漢文化圈內,這也使得其不過百年就被漢人趕走。
文學上元曲是有時代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戲劇開始繁榮,西廂記,竇娥冤都是戲曲界的經典。
13明: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明代前期軍事上很強大,永樂時期更被冠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名譽。明朝中期政治上較為民主,權利集中在內閣手中,如仁宣時期的三楊,後來的高拱張居正。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江南有破產的農民以出賣勞動為生。文壇上小說,戲曲繁榮,古典名著三國,水滸和西遊都出自這個時期,戲曲上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極具代表性。
14.清:清朝時期文壇上比較壓抑,統治者大興文字獄,這也是跟滿清統治者漢化程度極深和對正統傳承的不自信決定的。康雍乾三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盛世,但也和西歐興盛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脫節。滿清政府比較重視農業生產,這一時期中國人口急劇增加,從清初的不到一億到乾隆時期就以及有3億之多。
E. 中國各歷史朝代的主要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1、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詩經了,他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整理。
2、春秋的最重要文學作品應該是《離騷》了,文化名人自然就是屈原。
3、然後是秦朝,文學作品不多,主要是秦始皇對文化發展道路的阻礙造成的,最嚴重的如焚書坑儒。
4、漢朝最著名的文體是賦和四言詩。辭賦大家司馬相如,代表作《長門賦》和《子虛賦》。四言詩著名的詩人是曹操,《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還有個不能不提的就是曹植,他在詩和賦兩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七步詩》和《洛神賦》讓後人稱頌。
5、魏晉南北朝的總體文化水準沒有達到漢朝的高度,但是詩和書法有了很大發展,比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一時期的文化名人最著名的是陶淵明和謝靈運。
6、唐朝,詩的國度,文化名人數不勝數,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王維、駱賓王、劉禹錫,韓愈,柳宗元,王勃,崔護。主要的文學作品請參考唐詩三百首。
7、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文化的發展處在了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一時期提得起來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了。李煜把詞這種市井間的通俗藝術搬到了朝堂之上,為宋朝的宋詞大發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8、宋朝就是詩詞的海洋了。最著名的是宋詞,但是很多詞人也在詩人之列。三大詞人: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另外著名的還有黃庭堅、秦觀、陸游、蘇轍、蘇洵、歐陽修、王安石、岳飛。
9、元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是元曲和戲劇。但是元曲雖然和唐詩宋詞並稱,但個人覺得並沒有達到前兩者的高度,始終只能是混跡於街頭市井。元曲的四大家大家也同時是元雜劇的大家,他們就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10、明朝也有一大批文人,詩詞歌賦樣樣行的。比如明朝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文長,還有廣為流傳的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11、清朝的代表作無疑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其藝術成就至今無法被超越。詩詞上,老實說只有納蘭性德和龔自珍比較著名。納蘭性德代表作都在《納蘭詞》里收集,龔自珍的也都收錄在了《己亥雜詩》里。
F. 中國歷史各朝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比較
這個題目太大,都能寫好多本書。只能簡單說下
中國古代王朝分為奴隸制度專王屬朝和封建制度王朝
1、夏商周三代為奴隸制度王朝,相比較而言,商代的甲骨文是文化的一大亮點,當然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西周無疑都占絕對優勢
2、春秋戰國時期是2種制度的過渡階段,新經濟政治因素出現,文化上還出現了「百家爭鳴」
3、秦至清朝是封建制度王朝。秦朝開創了中國中央集權封建大一統的政治王朝模式,其後的一直使用到清朝,雖然中間經過補充,尤其是唐代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度,但模式沒有多大變化,皇權始終是核心。
經濟上,都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小農經濟為主體,個別朝代商業經濟異常繁榮,例如宋代
文化上,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以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吸收了道、佛、法家等的思想,但儒家獨尊的地位不變,尤其是明清時期,還出現了文字獄,思想控制很嚴格
在封建值得的王朝中,唐朝還是個比較理想的朝代
G. 中國各朝代的文化特點
這個題目比較大,不過可以簡答文學:無非是先秦是諸子散文,所謂百家爭鳴;然後就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完畢。
H.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的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
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