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中國有哪些之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為世人熟知,但中國古代科技中可以確認居世界之最的發明製造,其實還有不少:
一、瓷器。7800年前,西北渭水、涇水流域的先民就已能燒制紅、灰色的多種形狀的陶瓷器具。
二、太陽能利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技術。
三、鑄造。我國在古代就已利用泥灌、鐵灌、蠟灌等三大鑄造方法和技術?
四、氧氣的發現。在我國古代煉丹術中,就已發現了氧。
五、物理實驗室。在我國古代已有聲振實驗室,為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實驗室。
六、光源。早在公元250年,我國已經能製造可以改變和調節亮度的銅燈。
七、溫度計。西漢所發明的天平式溫度計,比歐洲的早1600多年。
八、陀螺儀。早在東漢時期,陀螺儀就用於航海,比歐洲的早1300多年。
九、鍾表。為東漢的張衡所發明,在世界上為最早。
十、鑽探技術。11世紀的北宋,就創造了鑽探達200多米的深孔鑽探技術。
十一、石油的發現與命名。東漢時,我國的延河流域就發現了石油,班固為之定名,後經北宋沈括再次認定。
十二、地磁。北宋的沈括發現地磁偏南,比歐洲早400多年。
十三、熱力機械。最早的熱力機械是北宋以前就已出現的「走馬燈」。
十四、貨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始於北宋時的四川。
十五、火箭技術。起源於宋代的「鑽天炮」,是當代火箭技術的先驅。
===================================================
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紀錄。
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紀錄。
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
編寫於公元前1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
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造紙術。
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在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
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以後的七位數。
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
唐太宗時創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北宋時應用於航海。
唐宋時期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
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等等。
② 6個世界之最 6個中國之最
1、世界最長的城牆——中國萬里長城。
2、世界最古老的東西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3、世界圍地最大的城牆——明代南京石頭城。
4、世界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廣東從化北回歸標志塔。
5、世界水稻種植最北的地區——黑龍江呼瑪縣。
6、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錢唐江潮。
7、世界最大隕石雨和隕石——降落在吉林省。
8、世界最旱的水閘式運河——廣西靈渠。
9、世界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10、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11、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魯藏布江。
12、世界最高的大鹹水湖——西藏的納木錯湖。
13、世界高峰最多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14、世界最高的農業種植區——西藏。
15、世界流動沙丘面積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16、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魯番盆地。
17、世界陸面最大的高差——珠穆朗瑪峰(8844.43)與艾丁湖(一155米)。
18、世界熔岩地貌最發達之地——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19、世界最大的黃土地貌——中國黃土高原。
20、世界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
21、世界空氣最稀薄之地一珠穆朗瑪峰。
22、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湖群分布區——藏北高原。
1. 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
2.字數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邸報》
4.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5.最早的優秀詩歌總集是春秋的《詩經》
6.記載時間最長的歷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宮是北京的故宮
8.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
9.最長的石窟畫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內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
12.最大的廣場是北京天安門廣場
③ 中國歷史上的世界之最有哪些
http://..com/question/7571432.html?fr=qrl3
④ 列舉中國古代所創造的世界科技之最不少於六個
1、《甘石星經》(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甘石星經》是一部天文學專著,甘經、石經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書於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是兩書的合稱,作者為當時的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
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兩書合稱《甘石星經》。
2、水運儀象台(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發明的一種大型天文儀器,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3、趙州橋(最早的石拱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4、故宮(最大的現存宮殿)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5、《敦煌星圖》(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
敦煌星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是敦煌經卷中發現的一幅古星圖。為世界現存古星圖中星數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幅。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圖。約繪制於唐中宗時期(公元705-710年)。
6、渾天儀(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儀發明者是我國西漢的落下閎,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之最
⑤ 中國歷史上得「世界之最」有哪些
1、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世界上最長的防禦建築: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3、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宮: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4、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城垣:南京明城牆(35.3公里,外郭城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8年,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5、世界上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
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⑥ 50條中國歷史之最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故宮
中國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
中國現存海拔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
中國現存的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
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趙州橋
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
最長的河:長江,長6300公里
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最大的佛像: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
最早的詩歌集:《詩經》
中國最高的木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中國保存最完整、氣勢最雄偉的帝王陵寢:唐乾陵
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最大的城市:重慶市
中國最長的地下河:坎兒井
中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含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河南省
中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
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國界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縣:新疆若羌縣(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上海市
中國最大的山城:重慶
最北的村莊:漠河
最早設置的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我國人均水資源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自治區,人均水量約為175078立方米
我國人均水資源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天津市,人均水量約為200立方米
我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山西省
我國樟腦產量最高的地區:台灣
中國海岸線最曲折的省級行政單位:福建省
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我國的最東端: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我國的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我國的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我國的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據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統計的數據,珞巴族大約有3000人。據80年代初國家民委編寫的出版物,珞巴族數量已超過30萬,根據人口自然增長情況,目前總人口約60萬。其中處於我國實際控制區內僅有2300餘人,其餘處在印占區無法詳細統計,故近年來也有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錯誤說法。)
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約有1600萬人)
我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舉世矚目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試運營通車)
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 劉長春(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
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中國運動員: 許海峰( 1984年4月11日, 在第23屆奧運會上,許海峰獲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得主)
中國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0年5月25日, 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3人從北坡勝利登上珠峰.
中國最早在南極留下足跡的人:宋耀如(宋氏三姊妹之父)
中國第一個赴南極考察的中國人: 董兆乾(1980年1月,董兆乾參加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首赴南極考察)
⑦ 中國歷史上的「最」有哪些
中國歷史之最
(1)中國境內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歷史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3)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確切紀年始於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公元前21世紀,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利用已得的權勢,殺死禹的繼承人伯益,繼承禹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
(6)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
(7)戰國時期變法最徹底的是商鞅。
(8)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代的老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的墨子。
(9)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10)中國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
(11)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書——西漢時編定的《黃帝內經》。
(12)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
(13)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西漢司馬遷著。
(14)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東漢班固著。
(15)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16)中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西晉太醫王叔和著的《脈經》。
(17)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陸羽著的《茶經》
(18)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羅貫中。
(19)中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初的《水滸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
(20)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帶。
(21)元代來中國最著名的外國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22)明朝末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傳教士——義大利的利馬竇。
(23)中俄雙方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年簽訂。
(24)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簽訂。
(25)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⑧ 中國古代六個鼎盛時期都是什麼
文景之治(西漢),光武中興(東漢),開皇之治(隋),貞觀之治(唐),開元盛世(唐),康乾盛世(清)
文景之治
所屬朝代: 漢代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後。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
所屬朝代: 漢代
劉秀更始三年(25)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後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並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台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開皇之治
所屬年代: 隋代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一面躬行儉朴,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採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於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閑時練兵,輪番宿衛,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谷防飢,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並設秀才科,開後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貞觀之治
所屬年代: 唐代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鑒,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所屬年代: 唐代
武則天死後,過了幾年,唐玄宗即位。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公元713—741年)。
開元時期統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時土地開辟,許多「高山絕壑,耒亦滿」(《元次山集》卷七)。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指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榮,道路暢通,行旅安全。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口***********,比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這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史稱「開元盛世」。這是唐朝的極盛時期。
康乾盛世
所屬年代: 清代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
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嘎尼的中國行記)。
⑨ 歷史上中國之最有那些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如今在東北卻找不到一個女真族的聚居部落。但在數千里之外的西北,卻有著一個有5000多人規模、800多年定居歷史的完顏氏聚居部落。
這個國內最大的「完顏部落」位於甘肅省涇川縣。靜靜的涇河淌過涇川縣王村鎮。在涇河北岸、狀如九朵梅花的九頂梅花山山麓,聚居著5000多名女真族完顏部後裔。這些世代以完顏為姓的守陵人後代,恪守著祖輩留下的傳統,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完顏氏聚居區。
雖然完顏村的諸多王室墓冢和歷史遺物足以說明這一支完顏部落後裔的來歷,可他們的祖先又是如何護送祖先靈柩,奔赴這千里之外定居呢?長期關注、研究完顏村的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說,女真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藉助畜力,大范圍遷徙相對容易;同時,女真族在順治皇帝入關以前習慣於火葬,因此護送靈柩長途遷徙的負擔並不重。
如今的完顏村人,多是當時守陵人的後裔。隨著歷史的發展,目前他們整村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
月球上90%以上的「地形」是以各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5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他們是:
石申——戰國中期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和楚人甘德合作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石申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 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
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制了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新歷——《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萬戶——明朝人,15世紀末的中國科學家,是世界上載人火箭的先驅。萬戶在座椅上捆綁了47支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持兩個大風箏,令人點火 ,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推力飛行的先驅者,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環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