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中國高粱來源和起源有哪些說法
關於中國高粱的來源和起源問題,多年來一直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主要說法,一種說法是由非洲,經印度傳入中國;另一種說法是中國起源。以第一種說法更為普遍。
Condolle A.De.(1886)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以後傳入印度,通過印度傳到中國。他說第一次提到高粱的中國著作的時期是公元4世紀。
Hagerty M.J.(1941)曾指出,在中國早期的文獻中,高粱和黍以及甘蔗的名稱混淆不清,並缺乏公元12世紀之前中國中北部已廣泛種植高粱的記載。據他的看法,高粱是在成吉思汗時代(1206—1228)遠征南亞後帶回的,在忽必烈時代(1260—1295)才得到進一步發展。
Burkill(1953)提出,高粱是經由古葉門通路由非洲傳入中國。Doggett(1965)認為,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或至少1000年,高粱栽培種從非洲傳到印度,從印度再傳到中東,公元前700年已到敘利亞,僅在1000年前傳到中國。de Wet和Huckabay(1967)則認為,高粱最遲於1世紀到達中亞。雙色高粱是從印度進入中國的。從印度沿著亞洲海岸線的海上貿易,高粱傳到中國。在明朝有從中國到東非的航海記錄(公元15世紀),但是也有更早提到在唐朝到達東非的說法(公元618—906)。
Martin J.H.(1970)認為高粱由非洲傳入印度後橫跨南亞而傳播,於13世紀到達中國,然後逐步形成了中國和日本的特殊高粱類型。Zeven和Zhukousky(1975)指出,高粱起源的基本中心是非洲,次級中心是印度,而中國沿海一帶的甜高粱多半由海上貿易而傳入。
Ball(1913)提出,印度、緬甸、中國和朝鮮沿海的高粱與中國內地的高粱是很不同的。這些中國高粱是由印度經陸路傳到中國的品種發展而來的,這發生在大約10~15世紀之前。高粱沿著絲綢之路傳播也是可能的。Hutchinson J.指出,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就是沿著這一線路傳播的,而高粱也通常種在適於棉花的生態條件下。
對於中國高粱由非洲經印度傳入的說法,中國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齊思和(1953)指出,現在在華北和東北種植很廣泛的高粱是外來的植物。大約在晉朝以後中原始有,而到了宋朝以後種植才逐漸普遍。他認為高粱大概是西南少數民族先行種植,以後普及於全國。胡錫文(1959)在其主編的《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糧食作物》一書中,肯定高粱和玉米都是外國傳來,不是中國原產。他認為在先秦和兩漢的文獻中,既無蜀黍的記載也無高粱的敘述,最早見於張華的《博物志》(3世紀),其次是陸德明的《爾雅釋文》(7世紀)。
關於認為高粱(指中國高粱)起源於中國的人,當首推俄國駐華使館醫官、植物學家,E.Bretschneider。他根據中國高粱的獨特性狀和廣泛用途,指出「高大之蜀黍為中國之原產」。
Vavilov N.1.(1935)認為中國是栽培植物最古老和最大的獨立起源中心之一,並用高粱的漢語諧音Kaoliang代表起源於中國的栽培高粱。
『貳』 中國種植 高粱 的主要產地是哪幾個省份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等。
1、春播早熟區。
華中地區南部,華南、西南地區全部。
南方高粱區分布地域廣闊,多為零星種植,種植相對較多的省份有四川、貴州、湖南等省。本區採用的品種是短日性很強,散穗型、糯性品種居多,大部分具分櫱性。栽培制度為一年三熟,近年來再生高粱有一定發展。
『叄』 高粱的種植歷史
高粱的起源與傳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有學者認為版,5000年前居住於蘇丹權尼日河流域的愛丁人,已把具有一定食用品質的野生高粱引入栽培。於公元前4世紀傳入印度,4世紀傳到中國,到5~8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另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中國。中國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繼續栽培,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兩漢時期由中原傳入東北。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5種炭化籽粒,其中有比較完整的炭化高粱籽粒,經鑒定為中國高粱較古老的原始種。
『肆』 古人對高粱有著什麼樣的種植經驗
高粱的古名多達20餘種,對於古代高粱的名稱,農史學界、考古學界長期以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尚無定論。造成名稱復雜多樣主要原因是古代高粱種植面積小、種植區域分散。
高粱名稱多,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它在古代的種植范圍是比較廣泛的。在高粱種植過程中,古代勞動人民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高粱輪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馬首農言》說,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清代農工商部編的《棉業圖說》指出,在種棉之地先種高粱及蠶豆,次年再行種棉,棉花與高粱輪作,不僅能使棉花佳美豐收,又能以收獲的高粱供農夫牲畜之需用。
《棉業圖說》還對棉花與高粱輪作作了規劃:凡種棉者,宜將田地劃分甲乙兩區,第一年以甲種棉,以乙種高粱、蠶豆。次年則以乙種棉,以甲種高粱、蠶豆。逐年輪流。可見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類,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須根僅吸地面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種的比較多,在南方為備荒也種植高粱,不過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間種植。《農桑輯要》認為,桑間種植高粱,兩者梢葉叢雜,就會導致都長不好。
高粱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有較強的抗逆性,抗旱、抗澇、耐鹽鹼、耐瘠薄、耐高溫和寒冷等,無論在鬆散的沙壤土上還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過栽種高粱的土壤不宜過濕。
清代張宗法的《三農紀》和清代王汲的《事物會原》等許多農書,都認為高粱不宜種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清代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說:「宜肥地,堅地,平原,曠野俱可種。」
總之在土壤選擇上,以種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最為適宜。並應根據不同種類高粱的特性,選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擇地得宜」原則。
在耕種時間上,高粱的種植要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種有不同的播種時令。清代郭雲升所撰《救荒簡易書》對此作了詳細記載:「黑子高粱二月種」,「白子高粱三月種」,「快高粱三月種」,「凍高粱十月種」。
此外,清代農書還記載了當時比較普遍的高粱播種方式,如「耬種」、「點種」、「穴種」等。強調在播種過程中稀疏得當,適當密植。這些記載,說明到了清代,我國高粱播種技術已經日臻成熟,對後世高粱種植也有指導意義。
『伍』 高粱成熟是什麼時候,播種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3月中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種,對應的成熟時間為7月上旬~10月中旬。
高粱喜溫、喜光,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並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而且,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發達,根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
高粱苗期一般中耕2-3次,第1次結合定苗進行;10-15d後進行第2次。提倡鏟前趟一犁,鏟、趟結合進行。建議拔節前後進行一次中耕,此次中耕要和追肥、培土相結合,促進高粱生育的同時,增強防風、抗倒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5)中國高梁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高粱的營養價值
1、高粱米中的蛋白質以醇溶性蛋白質為多,色氨酸、賴氨酸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較少,是一種不完全的蛋白質,人體不易吸收。如將其與其他糧食混合食用,則可提高營養價值。
2、高粱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在穀物中最低,因而蛋白質的質量也最差,而且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卻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以高粱為主食的地區很少發生「癩皮病」。
3、高粱米含礦物質與維生素,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與玉米相當,磷約40-70%,維生素中B1、B6含量與玉米相同,泛酸、煙酸、生物素含量多於玉米,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陸』 高粱是什麼聚落或朝代種植的主要物品
應該是周朝時期,據《呂氏春秋》《博物志》等史書記載,杜康是周朝大夫杜伯的後代回,生活在今河南汝陽答縣城北一個景色秀麗的小山村——杜康村,並在這里發明了秫酒。秫就是高粱。
高粱,拉丁文名: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禾本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直立,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中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食用高粱穀粒供食用、釀酒。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葉陰干青貯,或曬干後可作飼料;穎果能入葯,能燥濕祛痰,寧心安神。屬於經濟作物。
『柒』 高粱名字的來歷
高粱的有關出土文物及農書史藉證明高粱種植最少也有5000年的歷史,其起源和進化問題多年來一直有兩種說法,一說由非洲或印度傳入,二說中國原產。
但是許多研究者認為高粱原產於非洲,以後傳入印度,再到遠東。世界上高粱分布廣,形態變異多,非洲是高粱變種最多的地區。斯諾頓收集到17種野生種高粱,其中有16種來自非洲,所確定的31個栽培種里非洲佔28種,158個變種里只有4個種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7)中國高梁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一、生長環境
高粱喜溫、喜光,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並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而且,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發達,根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
二、營養價值
1、高粱米中的蛋白質以醇溶性蛋白質為多,色氨酸、賴氨酸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較少,是一種不完全的蛋白質,人體不易吸收。如將其與其他糧食混合食用,則可提高營養價值。
2、高粱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在穀物中最低,因而蛋白質的質量也最差,而且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卻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以高粱為主食的地區很少發生「癩皮病」。
3、高粱米含礦物質與維生素,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與玉米相當,磷約40-70%,維生素中B1、B6含量與玉米相同,泛酸、煙酸、生物素含量多於玉米,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捌』 栽培高粱的傳播和發展有哪些經歷
任何栽培作物的起源和進化與農業生產的產生和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栽培作物的傳播與人口的遷移是密切相關的,高粱的傳播也同樣。
(一)高粱向西非的傳播
早在公元前4000年或3000年前,栽培高粱就從衣索比亞傳到西非。傳播要穿過蘇丹到上尼日河地區。在這里,曼德(Mande)人發展了各式各樣的農業,並培育了大量高粱品種,高粱在西非漸漸佔有主要地位。
(二)高粱向東非的傳播
東非的高粱也是從衣索比亞傳來的,但缺乏由人口遷移而傳播高粱的證據,似乎是庫舍特人漸漸把高粱傳到東非的。庫舍特人占據適合農業的好地點,這些地點常常是在高地。在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的不同地方有舊台地的遺跡。
Cole(1963)記載,最有意義的發掘是在Engaruka,這里不僅有磨高粱的石器,而且有在各種水平上發現的炭化高粱樣品。炭化的高粱樣品是發育充分的栽培類型。外表調查表明,這些高粱樣品與很多現今種植的坦尚尼亞高粱相似。時間定於公元12世紀的炭化高粱籽粒也已在東非海岸的Kilwa得到。
(三)高粱向中非和南非的傳播
上面已經提到,由於班圖人向東非遷移,並與含米特人的結合使人口快速擴展到中非和南非,所以高粱也隨人口的遷移而傳播。高粱在這兩個地方都是糧食作物之一,其他種植的作物有紙莎草谷和龍爪谷以及各種豆類和瓜類。農業制度包括與今天很多非洲人採用的相類似的輪換種植法。炭化高粱、谷類和豆類籽粒都發現過。
(四)高粱向印度傳播
高粱從非洲向東方傳播的最大可能是通過阿拉伯沿海航行的獨桅三角帆船運輸完成的。貿易路線在東非和印度之間,通過阿拉伯半島。靠著兩股可靠的季風:東北季風和東南季風,這種季風在每年當中有幾個月相當穩定。從阿拉伯半島出發或者抵達非洲海岸莫三比克,或者到印度的大南方,刮東北季風時去非洲,刮東南季風時從非洲返回。這種航運已經在公元前700年之前就進行了(Cole,1963),也許比這還早。甚至到現代,這種獨桅三角帆商船裝上從南坦尚尼亞的Lindi-Kilwa地區的高粱作船員的口糧,一種很好吃的「Msumbiji」為高稈的「沙魯」類型。這種高粱具有堅硬可口的籽粒,而且方便船上保貯。東非高粱最初就是這樣作為船員的口糧被運到印度的,而印度高粱一般來說與東北非的高粱有關系。
(五)高粱向中國和遠東傳播
從印度沿著亞洲海岸線海上貿易的繼續,高粱傳到了中國。在明朝,公元15世紀有從中國到東非的航海記錄;但也有更早的說法,在唐朝(公元618—906年)到達東非。公元8世紀的中國硬幣已在東非的Kilwa發現(Coupland,1938),中國陶器在東非也有大批發掘的記錄。由此路線傳播的一個高粱族是琥珀色莖和一些甜高粱。這些是高稈的,傾向一邊的相當鬆散的穗,籽粒幾乎沒有多少用途,可用於飼草和製糖漿。它們與在東非海岸發現的甜高粱有關,有16份這樣的品種於1857年由 Peter Wray從產地帶到美國(Snowden,1936)。
(六)高粱向中東和地中海沿岸傳播
高粱向這些地區傳播的最大可能是從印度或東非通過阿拉伯進行的,而不是從埃及。事實上,考古的結果表明,在羅馬拜占庭時代之前,埃及沒有高粱種植。Piedallu(1923)認為,來自Timgad的Sennacherrib宮殿的一件雕刻品,上面雕出在高粱地里一頭母豬喂飼其小崽的情景。這可能表明高粱在公元前700年已經到達中東。公元前443年,巴比倫人種的一種谷,「Kenchros」,像灌木樹一樣高,多半說的是高粱(Tackholm和Drar,1941)。
帚用高粱是在地中海地區由印度或非洲通過中東傳播的高粱發展來的。在義大利,帚用高粱在1596年之前種植過,而且帚用高粱的栽培和掃帚的製作技術逐漸傳到西班牙、法國、奧地利和德國南部。這里有一種說法,即後來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帚用高粱是由Benjamin Franklin引進的(Lartin和Leonard,1949)。
(七)高粱向美洲傳播
高粱向美洲傳播是該作物最近代的擴展。粒用高粱首次從西非隨著販賣奴隸進入美國,這時幾內亞高粱被引進。1874年,從北非引進棕色的和白色的都拉;1876年,從南非引進卡佛爾;約1880年,從西非引進邁羅;1890年,從印度引進沙魯;1906年,引進菲特瑞塔;1908年引進赫格瑞和蘇丹草(Martin和Leonard,1949)。更早引進的高粱,上面已經提到的1853年中國的琥珀稈,1857年引進的甜高粱。
(八)高粱向大洋洲傳播
有柄高粱(Para Sorghum)從南非和東非通過印度和東南亞傳到大洋洲,異高粱(Heterosorghu。)有限地傳到澳大利亞。直到幾個世紀之前,真高粱(Eu-sorghum)才傳到大洋洲。
Godwin(1993)報道,在高粱屬48個種里,有17個在大洋洲發現,其中14個是大洋洲特有的,當地種在已有的6個組中有4個,但是沒有包括雙色高粱和約翰遜草高粱在內的高粱組。
『玖』 高粱最早出現在我國什麼時候
高粱也叫蜀黍,現在北方俗稱秫秫,在古農書里也有寫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實這些不過是一個名詞的不同寫法。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旱糧作物。古人在高粱種植栽培上,注重與豆類等間作套種;遵循「種之以時,擇地得宜,用糞得理」原則,提倡早種早收,注重田間管理,倡導及時收獲。
高粱在我國種植很早。在山西萬榮縣荊村新石器時期遺址、遼寧省遼陽三道壕子西村、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遺址、陝西長武縣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層、甘肅民樂東灰山新石器時期遺址、遼寧省大連市大嘴子村落遺址等處,均發現了炭化的高粱。
根據考古發現,遼寧、河北、陝西、江蘇出土的炭化高粱子粒和莖稈推斷,證明西周至西漢期間,高粱已在我國許多地方種植並有相當產量。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將高粱列於「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中,這里的「中國」指我國北方地區,即北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
以後的有些農書更進一步認為,高粱始種於蜀地。因此,高粱原產中原地區的可能性不大,原產我國東北地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可能性較大。
在高粱被馴化栽培後,並沒有如粟、麥等大宗作物那樣得到大規模地栽培種植,只在局部地區如遼寧、河北、陝西、江蘇、四川等地種植。
高粱在古代種植面積小、種植區域分散,使得高粱的命名帶有明顯地域性,增加了名稱的復雜性。而又因其形類稷、粱等,在古代高 粱就被冠以紛繁復雜的名稱。
高粱
『拾』 中國高粱品種是怎樣演變的
中國高粱栽抄培歷史悠久,種植襲地域廣。在長期栽培過程中,由於各地的生態條件相異,加之自然和人工選擇,使中國高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品種類型。目前已編入《中國高粱品種資源目錄》的共10414份資源。
按用途分,這些高粱資源絕大多數是食用高粱品種,有9895份;飼用、工藝用高粱品種有394份;糖用高粱品種有125份。中國高粱品種大多數分布於華北、東北等高粱生產區,多於1000份的省有山西、山東和河南省,500~1000份的省有遼寧、內蒙古、河北、四川和黑龍江等省(區),300~500份的有吉林省,200~300份的有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省,100~200份的有湖南、雲南、甘肅和北京等省(市),不足100份的有包括新疆在內的11個省(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