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鮮和韓國與中國歷代王朝的關系
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於676年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現代
[編輯]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
鮮卑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和朝鮮沒關系。
好:12
不好:0
原創:2
非原創:0
醉╃清風 2007-12-15 00:43
滿意答案 好評率:50%
韓國/朝鮮以前就是一個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和過去的吐蕃、滿洲、台灣、三翻一樣。就是同一個大家族語言的不同而已。
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古國。公元7世紀中期新羅統一了朝鮮。公元918年,朝鮮國王王建定國號為「高麗」,建都於松岳。1392年,高麗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第三十四代王,自稱國王,並改國號為朝鮮。
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南半部(1948年底蘇軍撤出,1949年6月美軍撤出),朝鮮從此處於分裂狀態。1946年2月8日,朝鮮北半部成立臨時人民委員會。1947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成立,1948年8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進行選舉,同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戰。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1958年,朝鮮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道加入聯合國。
朝鮮的分裂,是由於蘇聯和美國的共同介入,兩大世界陣營的對抗結果。中國的抗美援朝,應該是蘇聯和中國共同利益驅使下,為了維持朝鮮的分裂的一種做法。於是在南韓壓倒性優勢的狀況下,中國主動派兵增援北朝鮮,後來的和平協議,維持了38線的約定,中政府沒有堅持攻佔南韓,這個舉動也表示了中國也不希望北朝鮮勝利,朝鮮分裂對於中蘇來說,是一件好事。
韓國先建國,正式出兵卻是北朝鮮在先。另外,重要的一點,中國抗美援朝軍隊,對抗的不只是美軍,主要是韓國軍隊。就是說當年的抗美援朝實質,是當時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干涉他國內政。
上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後,韓半島分為韓國/朝鮮兩個國家!分別投靠美國和前蘇聯!
朝鮮的投靠的蘇聯解體了,朝鮮也衰敗了 !韓國在建國後抓住機遇發展起來了
B. 請教朝鮮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和中國關系怎樣
很長,下下來慢慢看,是韓國課上的課外閱讀材料。
<br>
<br>
<br>第二章 歷 史
<br>
<br>第一節 原始社會
<br>
<br>韓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大約從50萬年前開始,朝鮮半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韓半島發現的原始人群時期的遺址,迄今主要有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壯里遺址、平壤市祥原郡黑隅里遺址、京畿道漣川郡全谷里遺址、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遺址、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動物骨化石和各種打制石器。
<br>在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附近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類的頭骨化石,可能是1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力浦人。在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的肩胛骨化石和兩顆牙齒化石,是大約10萬年至4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德川人。
<br>從舊石器時代後期開始,韓半島的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到新石器時代得到發展。韓國史學界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6000—7000年前開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漢城附近漢江沿岸的溪沙里岩石洞、釜山附近洛東江河口的東之洞、黃海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各種磨製石器和骨器。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陶器,製造業是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新的生產部門。
<br>距今4000年前,韓半島進入了青銅時代,同時,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迄今發現的青銅時代遺址主要有:忠清南道大田市槐亭洞、慶尚北道公州、慶州附近入室里、咸鏡北道會寧五洞、羅津草島、慈江道中江郡土城裡、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里、平壤市金灘里遺址等。青銅器時代,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致改變了人們的相互關系,男子在整個生產活動中起主要作用,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br>
<br>
<br>第二節 奴隸社會
<br>
<br>大約公元前2至3世紀,韓半島出現了鐵器,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私有財產,階級也逐漸形成,從此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奴隸社會。
<br>
<br>1.古朝鮮
<br>
<br>古朝鮮是韓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國家,原名為朝鮮,為了同後世的朝鮮王朝區別開來,一般叫古朝鮮。關於古朝鮮的建國問題,有「檀君神話」流傳至今,影響較深。「檀君神話」載於《三國遺事》、《帝王韻記》、《東國李相國集•東明王篇》、《世宗實錄•地理志》等,記述內容大同小異。這里僅以《三國遺事》中的記載為例,摘錄如下:
<br>「古記雲:昔有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也。……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為與婚,故每於檀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
<br>(「唐高」指的是中國傳說中的唐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堯王即位50年庚寅大致相當於公元前2333年,距今4300餘年。這只是神話而已,古朝鮮的確切建國年代,至今仍然是懸而未決之謎。)
<br>
<br>2.辰國
<br>
<br>辰國是建立於現今韓半島東南部的古代國家,由馬韓、辰韓、弁韓等三韓族形成。從現存歷史文獻看,辰國以國家形態出現是公元前3至2世紀。辰國的中心地區是「月之國」,約在忠清南道的稷山。末期,國都南遷至「國邑」,即今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
<br>
<br>3.古朝鮮的文化
<br>
<br>古朝鮮與中國很早就開始貿易和往來。公元前3至2世紀以來,這種交往更為活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漢字很早就傳入到韓半島。隨著漢字的傳入,儒家思想也傳入韓半島。古代漢字和儒家思想的傳入無疑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古朝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br>古朝鮮的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的,除檀君神話外還有一首叫《箜篌引》的詩,見於西晉崔豹的《古今注》。
<br>
<br>公勿渡河,
<br>公竟渡河,
<br>墮河而死,
<br>當奈公何?
<br>
<br>
<br>第三節 封建社會
<br>
<br>1.三國時期
<br>
<br>奴隸制國家古朝鮮和辰國滅亡之後,先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史稱「三國」。三國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雖然存在著濃厚的奴隸制殘余,但封建制已佔據統治地位。
<br>
<br>1)高句麗王朝
<br>
<br>高句麗是貊族的一支。《三國志》記載,高句麗為扶余別種,語言多與扶余同,說明高句麗與扶余有密切的關系。據傳,高句麗創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貴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烏伊、摩離、陝父等人一起南下,到卒本地區(今我國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同土著勢力結合,於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麗國家。668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2)百濟王朝
<br>
<br>據傳,建立百濟國的溫祚王是高句麗朱蒙王的兒子。在辰國處於分裂狀態時,溫祚王同一部分高句麗人一起南下,到漢江下游定居。在那裡同當地的新興封建勢力相結合,形成一股新的封建政治勢力,並迅速發展起來。到公元前後,這股封建勢力建成小國百濟,建都於漢江南岸的慰禮城。此後,百濟國迅速壯大,到公元1世紀中葉已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660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3)新羅王朝
<br>
<br>新羅王朝形成的地區是現今韓半島南部的慶州。該地區原有6個村莊,這6個村莊的貴族是建立新羅的骨幹。據新羅建國神話,這6個村莊貴族於公元錢57年共同推舉朴赫居世為國王,建立了國家。到公元2世紀前半期,已建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935年被高麗滅亡。
<br>
<br>4)伽倻
<br>
<br>三國各自形成國家以後若干年代,在洛東江流域還有不屬於以上三國而保持獨立的地方勢力,這就是以金海地區為中心的6個伽倻。根據伽倻國始祖傳說,六伽倻起源於金官伽倻,以金官伽倻為中心形成了各部落間的牢固聯盟。它介於百濟和新羅之間,經常受到攻擊,最後被百濟和新羅吞並。
<br>
<br>5)三國時期的文化
<br>
<br>三國都使用漢字。漢字是中國文字,所以用它來記錄韓國語很不方便,於是,三國都採用「吏讀」文。吏讀文的創制,對韓國語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新羅的吏讀文較發達,常用來記錄詩歌。7世紀中葉的大學者薛聰將吏讀文加以整理,用來翻譯儒教經典。
<br>三國都組織學者編撰史書。高句麗編撰《留記》100卷。600年,太學博士李文真將其改變成《新集》5卷。百濟於375年由博士高興編撰了《書記》。新羅於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學者編撰了《國史》。
<br>地理學也有發展。628年高句麗繪制了封域圖,百濟編撰了圖籍和地理志,新羅也編過地理書籍。
<br>醫學方面,高句麗有老師方,百濟有新集方,新羅有新羅法師方,新羅還開設醫學堂傳授各門醫學,百濟醫葯製造很有名。
<br>儒學傳入三國後,三國都很重視,都把它作為維護封建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措施加以推廣。高句麗372年建立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百濟在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得到廣泛傳播是6世紀,新羅的許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因而出現了金大問、強首、薛聰等著名的儒學者。
<br>三國都很重視佛教,相繼興建寺院,廣泛傳播佛教。佛教是通過中國傳入三國的。傳入時間,高句麗為372年,百濟為384年,新羅為518年。
<br>三國時期主要文學作品有,用吏讀記載的《兜率歌》、《彗星歌》、《薯童歌》、《如來歌》等歌謠,用漢字寫成的《黃鳥歌》、《孤石詩》等漢詩。散文有《乙支文德傳》、《淵蓋蘇文傳》、《明監答夫傳》、《溫達傳》、《嘉實傳》、《皇龍寺九重塔》、《兔子傳》等。
<br>
<br>2.統一新羅時期
<br>
<br>1)新羅統一三國
<br>
<br>進入7世紀中葉,三國間的矛盾激化,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那種鼎立狀態。新羅擴張領土之後,為吞並高句麗和百濟,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與唐朝建立了緊密的軍事聯盟。
<br>660年,新羅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濟國力極度衰弱之機,聯合唐軍攻打百濟。戰爭不到10天,百濟王朝宣布滅亡。
<br>新羅和唐朝聯軍利用高句麗朝廷發生內訌之機,又進攻了高句麗。668年中旬,羅唐聯軍攻入平壤城,高句麗王投降,高句麗王朝宣告滅亡。
<br>征服百濟和高句麗之後,唐朝在平壤城設置了安東都護府要管轄原百濟和高句麗領土,新羅卻要佔領百濟和高句麗領土,羅唐之間發生了矛盾。經過幾年的爭奪戰爭,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移到遼東(今遼陽),新羅佔領了原百濟領土和原高句麗領土,這就是統一新羅。
<br>
<br>2)農民起義和後三國
<br>
<br>進入8世紀,因大地主土地私有化的惡性膨脹,引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的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這些矛盾和斗爭,必然導致中央集權的衰弱,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尤其是使農民陷入戰爭漩渦,加重了農民的痛苦。廣大農民群眾走投無路,便只好鋌而走險,掀起反抗斗爭。到9世紀前半期,農民起義迅速發展,9世紀後半期爆發了全國性農民戰爭。據有關文獻記載,農民軍在全國20個地方活動。
<br>在全國性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延續1000多年的新羅王朝名存實亡。這時,西南地區的甄萱勢力迅速擴大,甄萱利用原百濟地區人民對新羅統治的不滿情緒,大肆宣揚復興百濟,終於在900年建立了後百濟。另一方面,弓裔利用原高句麗地區人民反對新羅統治集團的情緒,打出重建高句麗的旗號,從而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終於在901年建立了後高句麗。911年,把國名改為泰封國。這樣在韓半島又出現了三國,即後百濟、泰封國(後高句麗)和原新羅。
<br>
<br>3)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化
<br>
<br>由於繼承三國時期的優秀文化的同時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最突出的特點是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對佛教哲學的深入研究。新羅朝廷將佛教奉為國教,提倡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不少僧人到唐朝留學,有的到印度和印度以西各國取經。
<br>慧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8世紀初去唐朝,後去印度。慧超是精通梵文和漢文的高僧,在長安把許多梵文佛經譯成漢文。他的著作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這本著作是研究當時印度和西亞各國的歷史、地理和東西文化交流史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br>元曉是佛教哲學思想家,他的哲學中的最高范疇是絕對的精神實體—「一心」。他是貴族出身的著名學僧,是海東宗的創始人,兼通八宗。他的著作有《起倍論疏(海東疏)》《金剛三昧經論》、《法華經宗要》等99部240餘卷。
<br>義湘也是當時有影響力的佛教哲學思想家。他是新羅華嚴宗的始祖,著有《一乘法界圖》、《大華嚴十門番法觀》等。
<br>儒學在新羅時期繼續發展。682年新羅在中央設國學,747年置諸業博士、助教,招收15-30歲的貴族子弟,學習和研究儒學經典,學制9年。788年設讀書三品科。8世紀末至9世紀,許多貴族子弟留唐學習和研究儒學,其中考中唐朝賓貢科的達50多人。最代表性的人物是崔致遠。他是當時進步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著有《文集》30卷、《四六集》1卷、《桂苑筆耕》20卷等,流傳至今的只有《桂苑筆耕》20卷。
<br>新羅時期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時期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文學作品有歌謠、漢文作品和各種故事。歌謠是採用鄉札式標記法書寫,到8-9世紀達到高峰。代表性的作品有《贊耆婆郎歌》、《安民歌》、《祭亡妹歌》、《遇賊歌》等。漢文文學也得到發展,代表性的著作有《花郎世紀》、《高僧傳》、《漢山記》、《樂本》等。這一時期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人民群眾自己創作的故事文學的興盛。代表性的作品有《君耳如驢耳》、《瘤子的故事》、《如意珠的故事》、《阿媽妮鍾》、《無影塔》等。
<br>
<br>
<br>3.高麗王朝時期
<br>
<br>1)高麗王朝的建立
<br>
<br>918年6月,泰封國的侍中王建經過長期准備,用1萬大軍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把京都遷回松岳,這就是維持近500年統治的高麗王朝的建立。
<br>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之後,採取各種措施,安定國內,加強武裝力量,准備統一三國。934年,王建向後百濟發動總攻,攻佔了熊津以北30餘座城,全面威脅後百濟。在這緊要關頭,後百濟政權內部發生了內訌,甄萱的兒子神劍軟禁自己的父王,自立為王。對此深懷不滿的甄萱向高麗投降。該事件震動了新羅王室,新羅敬順王於935年11月正式向高麗投降。936年9月,高麗調動了87500兵力向後百濟發動總攻,神劍投降。從此,高麗統一了後三國,在半島上建立了統一的高麗王朝。
<br>
<br>2)高麗王朝時期的文化
<br>佛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在國家的特別庇護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麗時期的王均篤信佛教,甚至王子和國王的直系親屬就有出家為僧的。高麗時期最有名的僧侶學者是大覺國師義天,義天就是文宗王的第四子。
<br>儒學同佛教一樣,得到了高麗王朝的重視。958年高麗「始置科舉」,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到了高麗後期,朱子傳入高麗。朝廷非常重視程朱理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學者有李穡、鄭道傳等人。李穡是高麗末期的著名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牧隱集》55卷。鄭道傳是高麗末期到李朝初期著名的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三峰集》14卷。
<br>高麗時期的文學繼承了新羅時期的文學傳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在高麗時期的文學中漢詩和漢文學占統治地位。高麗前期漢詩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鄭知常,代表作有《大同江詩》、《西都詩》等。高麗後期漢詩進一步發展,代表性的作者是李谷,著有《橡栗詩》等。高麗時期漢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李奎報、李齊賢等。李奎報的代表作有《東國李相國集》,李齊賢的代表作有《益齋亂稿》。高麗時期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作了很多詩歌,代表作有《青山別曲》、《西京別曲》、《加西里》、《動動》等。
<br>高麗時期的史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12世紀金富軾編寫了《三國史記》、13世紀僧一然編撰了《三國遺事》。著名作家李承休編撰了描述中國和高麗王朝以及前歷代王朝和帝王的《帝王韻記》。13至14世紀,編撰了高麗歷代國王的實錄,這就是《高麗史》。
<br>高麗時期科學技術有顯著發展。據有關文獻記載,高麗在13世紀前半期已發明了金屬活字,最初用金屬活字印刷的書是《詳定禮文》。
<br>
<br>
<br>4.朝鮮王朝時期
<br>
<br>1)朝鮮王朝的建立
<br>
<br>朝鮮王朝的始祖是曾擔任過高麗攻遼部隊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1388年春,圍繞著鐵嶺衛問題,高麗與明朝的關系緊張起來。高麗王朝經過爭論,並根據門下侍中崔瑩的意見,組織近4萬的攻遼部隊,總指揮由崔瑩擔任,左軍都統使為曹敏修,右軍都統使為李成桂。5月,攻遼部隊到達鴨綠江,李成桂認為這是一種冒險,可能貽誤大事,所以以「前有大川,因雨水漲」等為由,提議回師,但被崔瑩拒絕。李成桂迫使曹敏修改變主張,並從威化島斷然回師。李成桂回到開城之後,肅清了崔瑩等人,驅逐禑王,立其幼子為昌王,後來又以昌王並非王姓為借口,驅逐昌王,立其遠親為恭讓王。這些國王都只不過是傀儡,實權完全掌握在李成桂及其一派手中。李成桂掌權後,高麗王朝名存實亡。1392年,李成桂建立新王朝,翌年宣布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是15世紀。這一時期,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封建統治階級稱之為「太平盛世」。
<br>
<br>2)朝鮮王朝時期的文化
<br>
<br>(1)「訓民正音」的創制
<br>15世紀,韓國創制了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這是韓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br>創制「訓民正音」之前,韓民族一直使用漢字。但因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掌握起來很難,表達韓語更難。三國時期,曾創制出吏讀文,但它也很難懂,又不適合韓國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不能准確標記韓國語。因此廣大人民群眾迫切期望能有一種通俗易學的文字,另一方面封建統治階級也為便於在人民群眾中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深感創制人民群眾通俗易學的文字的必要。這些迫切的社會需求,促進了「訓民正音」出現。
<br>世宗大王為創制民族文字,在宮中設正音廳,同成三問、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朴彭年、姜希顏等優秀學者一起多年深入研究韓國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終於於1444年1月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
<br>「訓民正音」是由17個輔音和11個母音組成的表音文字。它不僅通俗易懂,又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訓民正音」的創制,為韓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br>
<br>(2)科學技術
<br>朝鮮王朝初年,科學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在許多領域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430年編寫的農業手冊《農事直說》。該書詳細總結了農業技術經驗,提供了許多耕種栽培方法。
<br>同時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天文學和氣象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好的範例是1442年製作的測雨器,它比西方發明的同類儀器早200多年。
<br>隨著天文知識的進步,歷法研究也大有提高,李純之等編撰的《七政算》內外篇是較完整的歷書。
<br>在醫學方面,1433年《鄉葯集成方》問世,1445年醫學網路全書《醫方類聚》問世,1610年裡程碑式的醫術《東醫寶鑒》問世。
<br>
<br>(3)文學
<br>15—16世紀的文學,繼承前一時期的成果,進一步豐富了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為以後的實學派文學和進步文學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尤其是,由於「訓民正音」的創制,過去只限於時調形式的傾向逐漸消失,開始出現了新的形式—「歌辭」。這時期文學的特點是創作了大量稗說文學作品。鄭澈的歌辭和黃真伊的時調,對17世紀以後的詩歌文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br>17—19世紀以後的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反映封建制度的崩潰和新的近代因素的發生發展以及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的進步文學的興起和發展。這一時期的進步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朴趾源、丁若鏞等人為代表的實學派文學。朴趾源的《兩班傳》、《許生傳》、《虎叱》等,都是韓國文學史上的傑作。
<br>
<br>(4)歷史
<br>史學家們研究前代的歷史,編寫了歷史書籍《高麗史》、《高麗史節要》、《東國通鑒》等。李朝統治者還按後代王編寫前代王實錄的慣例,編寫了《李朝實錄》。它記載了朝鮮王朝26代的實錄,共1893卷888冊,是研究朝鮮王朝歷史的珍貴文獻。
<br>
<br>(5)美術
<br>朝鮮王朝初期的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安堅的《夢游桃源圖》、姜希顏的《山水人物圖》。這些畫的特點是描繪了雄偉的大自然以及具有剛毅氣魄和浪漫色彩的人物。
<br>到16世紀,李岩的《花鳥貓狗圖》和女畫家申師任堂的《茄子》、《水鴨》、《葡萄》等,都是富有抒情和鄉土味很濃的作品。
<br>17—19世紀的繪畫,摒棄了仿古主義和公式化的畫風,創造了現實主義的新畫風。如金明國的《地獄圖》《斗棋圖》,鄭善的《金剛山全面圖》、《萬瀑洞》等。尤其是金弘道的《冶匠圖》、《摔跤圖》等,真實而有力地刻畫了人民的嚮往和樸素而樂觀的生活以及美麗的自然風景。
<br>
<br>(6)教育
<br>初期的教育有兩種形式,一是官學,一是私學。官學是國家創辦的學校,用官費培養國家的統治骨幹。官學系統,中央有成均館,是最高學府;漢城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南學等四學。每個道和邑設有鄉校,作為地方教育機關。這些學校的課程,主要是儒學。「小學」是基本課程,還有「孝敬」、「明心寶鑒」、「三綱行實圖」等。除儒學外在中央和部分地區還設有武學、譯學、陰陽風水學、醫學、字學、律學、算學、樂學。
<br>私學的創始者是高麗遺臣吉再。高麗滅亡後,吉再回到故鄉慶尚道善山,創辦書堂,致力於教育後代的事業,成為私學教育的先驅。私學日益興盛,成為朝鮮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私學也主要講授儒學。
<br>朝鮮政府為了選拔人才,任用官吏,實行科舉制度。科舉分文科和武科。文科經三次考試,第一次在地方,第二、三次在中央。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文官。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武官。
<br>
<br>
<br>
<br>第三章 近現代史
<br>
<br>第一節 反對資本主義侵略的斗爭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和歐美列強的侵略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
<br>大院君是在封建制度搖搖欲墜之時掌握政權的。1864年年僅12歲的高宗繼哲宗之後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掌握了國家實權,並提出「弊政革新」,以圖整頓封建制度的腐敗混亂,挽救國家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br>他標榜「以才擇官」、「四色平等」,實行按勞績錄用人才的政策,打破了安東金氏的勢道專政。
<br>他將以前僅向平民徵收的軍布稅改變成同樣向兩班徵收的戶布稅。
<br>為提高王室的尊嚴,他不顧財政拮據的狀況,下令重建景福宮,並於兩年後完成了這項工程。
<br>大院君還毅然關閉了書院。當時有數以百計的書院,這些書院不僅侵蝕著國家的經濟基礎,還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它已成為製造輿論、煽動派別斗爭的巢穴。大院君保留47個分散的書院外,其他的一概予以封閉。
<br>大院君大力推行了加強國防的措施,如取消備邊司,恢復三軍府,加強對西海岸和南海岸以及北部的邊防等。
<br>在大院君看來,只有防止資本主義侵略,使朝鮮永遠同資本主義國家隔絕,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加強了閉關自守政策,當時稱這種政策為「國禁」。大院君推行的政策旨在鞏固封建王朝,他不懂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因此,他的政策不能反映朝鮮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只能是一種封建性質的改革。盡管如此,他的改革對調整封建制度,鞏固國防力量,抵禦外國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r>
<br>2)歐美列強的侵略
<br>朝鮮王朝將門戶緊緊關閉,與歐美國家的所有交往被認為是危險的,甚至與日本的接觸也不例外,因為日本已與西方列強建交,惟獨允許與中國交往。西歐列強感到通過和平談判與閉關自守政策的制定者大院君統治下的朝鮮建立通商關系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變企圖通過武力威脅迫使朝鮮與他們通商,於是引起了兩次較大的「洋擾」,即與西方國家的軍事沖突。第一次為「丙寅(1866)洋擾」,第二次為「辛未(1871)洋擾」。
<br>19世紀60至70年代的反侵略斗爭,拉開了朝鮮人民近代民族解放斗爭的序幕。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1)大院君的下台和「雲揚號事件」
<br>大院君一上台就搞垮了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但未能注意到閔妃後黨勢力的興起。1873年10月,閔妃抓住時機,迫使大院君放棄了攝政,從而結束了他大權獨攬的狀況。隨著「國禁」最頑固的維護者的離去,朝鮮閉關自守政策不可避免地遭到摒棄。
<br>閔妃後黨掌權後,責難大院君的對日強硬政策。他們打算一方面引入日本勢力,以改善朝日關系;同時引入歐美勢力,以牽制日本侵略。趙寧夏於1874年8月,秘密緻書駐倭館的森山,表示朝鮮政局一旦變化,朝鮮將努力改善對日關系。
<br>日本政府覺察到朝鮮發生的變化,便抓住機會將一項旨在推進日本侵略計劃的通商條約強加給朝鮮。為此目的,日本於1875年製造了一起與朝鮮的軍事沖突,即所謂的「雲揚號事件」。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日本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於次年委派黑田清隆為全權大使,井上馨為副大使,率領7艘船隻和1000名陸戰隊開赴朝鮮。
<br>黑田在江華島東海岸的甲串海岬登陸後就要求朝鮮進行條約談判。日本談判代表蠻橫無理,竭盡威脅之能事。在談判席上,他們以朝鮮「侮辱國旗」為由,追究朝方責任。同時又亂放艦炮,以顯示強橫。面對日本的威脅和朴珪壽等主張通商的勢力的鼓動下,朝鮮政府終於在1876年與日本締結了「朝日修好條規」,即「江華島條約」。
<br>日本聲稱條約中含有對朝鮮主權的承認,這證明日本決無侵略意圖。然而,這項條約的真實目的卻恰恰相反,條約否決了中國向朝鮮行使宗主權的要求,排除了中國的干涉,為日本侵略掃清了道路。而且,這項條約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只為日本商人開放港口,而不為朝鮮商人開放日本港口。開港地點是按照日本的政治經濟需要而強行選定的,在開放城市裡劃定租界由日本官員專管,朝鮮官員不得過問。顯然,這是「國中之國」。領事裁判權不適用於雙方。總之「江華島條約」是朝鮮政府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締結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br>
<br>
<br>第二節 甲申政變
<br>
<br>1.開化思想和開化派的改革活動
<br>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創始於開港前的19世紀70年代初。集實學之大成的丁若鏞以及北學派實學者對開化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開化思想與實學思想在根本點上卻是不同的。實學思想是封建框架內的改革思想,而開化思想則是近代范疇的改革思想。
<br>開化思想的奠基者是中人出身的吳慶錫和劉鴻基。開化派接受了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思想先驅魏源的影響,主張開化變革。
<br>朴趾源的嫡孫朴珪壽對實學思想修養極深,自然對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以及開化派的形成起到了中介作用。
<br>兩班出身的金玉均從前者那裡繼承了文明開化、維新變革的思想;從後者那裡接受了自主開國論。此後,他又在反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衛正斥邪論」的活動中使開化思想進一步升華,形成近代的啟蒙
C. 朝鮮與中國在歷史上有什麼淵源呢
可以這么跟你說,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附屬王國,特別在某個特殊的時期還被我國的某個封建王朝所征服,就比如說在漢武帝時期就在朝鮮這個地方設立了一個郡。
就這樣這種關系一直維繫到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並且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收場,所以自此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冊封制度體系徹底崩潰,中朝兩國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不再是那種維護體系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所以在美國侵略朝鮮的時候,我國才會不遺餘力的幫助它,盡管那個時候的中國很窮,但是還是毅然決然的派遣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當然最後也是以勝利收場。
D. 古代朝鮮和古代中國的關系
藩屬 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略予頭指向朝鮮。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遠征從對朝鮮進行侵略,脅迫朝鮮訂約通商。另一方面派人來華交涉。當時總理衙門答稱:中國向來不幹預朝鮮的內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題發揮說,中國既不過問朝鮮事務,所謂「屬國」只是空名,日本決心以「自主之邦」對待朝鮮,遂於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鮮簽訂了朝日「江華條約」。「江華條約」明顯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國在朝鮮「宗主權」的野心。此後,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鮮的步伐,先後釀造了1882年「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雖然由於清軍的迅速行動平息了這兩次事變,但日本還是趁此迫使朝鮮簽訂了1882年的《仁川條約》和1885年《漢城條約》,擴大了日本在朝鮮的侵*略權益。由於日本並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其准備就緒之後;就發動了侵略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系結束。
E. 朝鮮(韓國)歷史上與中國的關系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餘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後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後的八百年裡,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並重新建國,並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
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漢末,由於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
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後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後三國時代。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後,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後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後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對韓國的控制權,並於1910年正式吞並韓國,史稱「曰韓合並」。在此期間,曰本對韓國實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在韓劇中可以看出來,即便到了現在,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極端的男權主義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朝鮮戰爭爆發。由於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於戰爭,許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就是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金姬和銀姬是一對孿生姐妹,戰爭使得她們各居南北,數十年來不得相見。
1969年,韓國的經濟首次超過朝鮮,最終成為亞洲強國。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中國一直不承認韓國的存在,在以前的書上都是以南朝鮮來稱呼韓國的。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
F. 中國與朝鮮的歷史淵源
早在周朝開國時,商朝的遺民不願被周朝統治,而遷徙到朝鮮半島一帶居住,版是最早朝鮮地權區的居民。之後周朝 燕國 秦朝都在哪裡統治過,漢朝時更建立了樂浪郡。漢朝末年,朝鮮半島一帶居住了大量的各種少數民族,如鮮卑 匈奴 東胡等。建立了不少小國,隋朝時,高麗強大起來,對隋朝產生威脅,楊廣起兵討伐,之後唐朝時經過多次戰爭,滅掉了高麗 百濟等小國,因新羅國一直對唐朝表面恭敬,唐朝默認了當地領土被新羅吞並,新羅人,就是現在的朝鮮族 。之後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中國也多次出兵保護朝鮮不被外國入侵。清末,朝鮮被日本滅國,二戰結束後,朝鮮被分為南北兩國分別獨立
G. 歷史上的中國與朝鮮和韓國的關系
朝鮮和韓國本來是同一個國家。
在歷史上,朝鮮這個國家一直備受別國侵擾,一直是中國在幫助他們肅清外敵。朝鮮在歷史上起初不叫朝鮮,有高麗等國名。但無論叫什麼名字,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像個可憐的野孩子,被受人欺辱,一直在向中國求救,中國也不厭其煩,數百次幫他們平息戰亂和入侵。
直到明朝的時候,朝鮮還是中國的附屬國,受中國管理。當時,朝鮮的達官貴族才有資格學習中原文化,其他的居民就像電影里的土著人一樣,用的土著語。後來,朝鮮人開始發明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所以現在不管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正式場合用的大寫文字都是漢字。目前的朝鮮文字,具體創造方法我也說不清,以名詞為例,他們的名詞很多都是延用中文發音或者直接用英文發音,只是隨著發展聽起來略有不同而已。在明朝,中國不想再將它列為附屬國,就賜予他們國號和玉璽,讓他們獨立。結果還出了一個鬧劇,就是他們回朝鮮途中,弄丟了玉璽……使臣為了不引起明朝皇帝動怒,便赤身負荊請罪,長跪不起,但求一死,說這是他們使團的過錯,讓明朝皇帝不要遷怒於朝鮮國。但明朝皇帝聞言,並沒有發怒,而是溫和的讓他起來,重新賜了一枚玉璽給使臣。朝鮮使臣感動得痛哭流涕,拿著新玉璽回國獨立了。(這個故事還被韓國人拍成電影了。是個喜劇電影,但是沒有任何對中國不敬的內容。)
後來,朝鮮爆發國難,兩派政治團體都逃到中國尋求庇護,直到戰亂平息後才紛紛回國,結果兩派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牌政府,所以就分裂稱為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
H. 中國和朝鮮到底是什麼關系
歷史上:古代朝鮮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而1950-1953年如不是中國抗美援朝,北朝鮮必敗回。就沒有現在的朝鮮了。
當代答:政治上中朝兩國都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軍事上朝鮮許多軍事技術都是俄羅斯、中國提供的。
至於樓上說的朝鮮想擺脫中國投靠美國,我不認同,首先,朝鮮擺脫中國那是非常不現實的,朝鮮的糧食…………日用品多依賴中國方面供給,其次,如果親美朝鮮就不會今天扔個導彈,明天整個核試驗,一次次試探美國的底線。朝鮮這么做無非就是警告美國不要以為朝鮮是軟柿子,警告美國發動戰爭將是個錯誤。而自己則努力進行先軍政治,力圖完成統一。
I. 歷史上的中國與朝鮮和韓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餘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後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後的八百年裡,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並重新建國,並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
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漢末,由於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
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後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後三國時代。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後,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後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後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對韓國的控制權,並於1910年正式吞並韓國,史稱「曰韓合並」。在此期間,曰本對韓國實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在韓劇中可以看出來,即便到了現在,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極端的男權主義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朝鮮戰爭爆發。由於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於戰爭,許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就是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金姬和銀姬是一對孿生姐妹,戰爭使得她們各居南北,數十年來不得相見。
1969年,韓國的經濟首次超過朝鮮,最終成為亞洲強國。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中國一直不承認韓國的存在,在以前的書上都是以南朝鮮來稱呼韓國的。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
J. 朝鮮和中國的歷史關系
很長,下下來慢慢看,是韓國課上的課外閱讀材料。
<br>
<br>
<br>第二章 歷 史
<br>
<br>第一節 原始社會
<br>
<br>韓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大約從50萬年前開始,朝鮮半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韓半島發現的原始人群時期的遺址,迄今主要有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壯里遺址、平壤市祥原郡黑隅里遺址、京畿道漣川郡全谷里遺址、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遺址、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動物骨化石和各種打制石器。
<br>在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附近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類的頭骨化石,可能是1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力浦人。在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的肩胛骨化石和兩顆牙齒化石,是大約10萬年至4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德川人。
<br>從舊石器時代後期開始,韓半島的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到新石器時代得到發展。韓國史學界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6000—7000年前開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漢城附近漢江沿岸的溪沙里岩石洞、釜山附近洛東江河口的東之洞、黃海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各種磨製石器和骨器。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陶器,製造業是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新的生產部門。
<br>距今4000年前,韓半島進入了青銅時代,同時,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迄今發現的青銅時代遺址主要有:忠清南道大田市槐亭洞、慶尚北道公州、慶州附近入室里、咸鏡北道會寧五洞、羅津草島、慈江道中江郡土城裡、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里、平壤市金灘里遺址等。青銅器時代,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致改變了人們的相互關系,男子在整個生產活動中起主要作用,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br>
<br>
<br>第二節 奴隸社會
<br>
<br>大約公元前2至3世紀,韓半島出現了鐵器,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私有財產,階級也逐漸形成,從此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奴隸社會。
<br>
<br>1.古朝鮮
<br>
<br>古朝鮮是韓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國家,原名為朝鮮,為了同後世的朝鮮王朝區別開來,一般叫古朝鮮。關於古朝鮮的建國問題,有「檀君神話」流傳至今,影響較深。「檀君神話」載於《三國遺事》、《帝王韻記》、《東國李相國集•東明王篇》、《世宗實錄•地理志》等,記述內容大同小異。這里僅以《三國遺事》中的記載為例,摘錄如下:
<br>「古記雲:昔有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也。……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為與婚,故每於檀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
<br>(「唐高」指的是中國傳說中的唐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堯王即位50年庚寅大致相當於公元前2333年,距今4300餘年。這只是神話而已,古朝鮮的確切建國年代,至今仍然是懸而未決之謎。)
<br>
<br>2.辰國
<br>
<br>辰國是建立於現今韓半島東南部的古代國家,由馬韓、辰韓、弁韓等三韓族形成。從現存歷史文獻看,辰國以國家形態出現是公元前3至2世紀。辰國的中心地區是「月之國」,約在忠清南道的稷山。末期,國都南遷至「國邑」,即今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
<br>
<br>3.古朝鮮的文化
<br>
<br>古朝鮮與中國很早就開始貿易和往來。公元前3至2世紀以來,這種交往更為活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漢字很早就傳入到韓半島。隨著漢字的傳入,儒家思想也傳入韓半島。古代漢字和儒家思想的傳入無疑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古朝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br>古朝鮮的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的,除檀君神話外還有一首叫《箜篌引》的詩,見於西晉崔豹的《古今注》。
<br>
<br>公勿渡河,
<br>公竟渡河,
<br>墮河而死,
<br>當奈公何?
<br>
<br>
<br>第三節 封建社會
<br>
<br>1.三國時期
<br>
<br>奴隸制國家古朝鮮和辰國滅亡之後,先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史稱「三國」。三國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雖然存在著濃厚的奴隸制殘余,但封建制已佔據統治地位。
<br>
<br>1)高句麗王朝
<br>
<br>高句麗是貊族的一支。《三國志》記載,高句麗為扶余別種,語言多與扶余同,說明高句麗與扶余有密切的關系。據傳,高句麗創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貴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烏伊、摩離、陝父等人一起南下,到卒本地區(今我國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同土著勢力結合,於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麗國家。668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2)百濟王朝
<br>
<br>據傳,建立百濟國的溫祚王是高句麗朱蒙王的兒子。在辰國處於分裂狀態時,溫祚王同一部分高句麗人一起南下,到漢江下游定居。在那裡同當地的新興封建勢力相結合,形成一股新的封建政治勢力,並迅速發展起來。到公元前後,這股封建勢力建成小國百濟,建都於漢江南岸的慰禮城。此後,百濟國迅速壯大,到公元1世紀中葉已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660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3)新羅王朝
<br>
<br>新羅王朝形成的地區是現今韓半島南部的慶州。該地區原有6個村莊,這6個村莊的貴族是建立新羅的骨幹。據新羅建國神話,這6個村莊貴族於公元錢57年共同推舉朴赫居世為國王,建立了國家。到公元2世紀前半期,已建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935年被高麗滅亡。
<br>
<br>4)伽倻
<br>
<br>三國各自形成國家以後若干年代,在洛東江流域還有不屬於以上三國而保持獨立的地方勢力,這就是以金海地區為中心的6個伽倻。根據伽倻國始祖傳說,六伽倻起源於金官伽倻,以金官伽倻為中心形成了各部落間的牢固聯盟。它介於百濟和新羅之間,經常受到攻擊,最後被百濟和新羅吞並。
<br>
<br>5)三國時期的文化
<br>
<br>三國都使用漢字。漢字是中國文字,所以用它來記錄韓國語很不方便,於是,三國都採用「吏讀」文。吏讀文的創制,對韓國語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新羅的吏讀文較發達,常用來記錄詩歌。7世紀中葉的大學者薛聰將吏讀文加以整理,用來翻譯儒教經典。
<br>三國都組織學者編撰史書。高句麗編撰《留記》100卷。600年,太學博士李文真將其改變成《新集》5卷。百濟於375年由博士高興編撰了《書記》。新羅於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學者編撰了《國史》。
<br>地理學也有發展。628年高句麗繪制了封域圖,百濟編撰了圖籍和地理志,新羅也編過地理書籍。
<br>醫學方面,高句麗有老師方,百濟有新集方,新羅有新羅法師方,新羅還開設醫學堂傳授各門醫學,百濟醫葯製造很有名。
<br>儒學傳入三國後,三國都很重視,都把它作為維護封建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措施加以推廣。高句麗372年建立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百濟在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得到廣泛傳播是6世紀,新羅的許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因而出現了金大問、強首、薛聰等著名的儒學者。
<br>三國都很重視佛教,相繼興建寺院,廣泛傳播佛教。佛教是通過中國傳入三國的。傳入時間,高句麗為372年,百濟為384年,新羅為518年。
<br>三國時期主要文學作品有,用吏讀記載的《兜率歌》、《彗星歌》、《薯童歌》、《如來歌》等歌謠,用漢字寫成的《黃鳥歌》、《孤石詩》等漢詩。散文有《乙支文德傳》、《淵蓋蘇文傳》、《明監答夫傳》、《溫達傳》、《嘉實傳》、《皇龍寺九重塔》、《兔子傳》等。
<br>
<br>2.統一新羅時期
<br>
<br>1)新羅統一三國
<br>
<br>進入7世紀中葉,三國間的矛盾激化,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那種鼎立狀態。新羅擴張領土之後,為吞並高句麗和百濟,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與唐朝建立了緊密的軍事聯盟。
<br>660年,新羅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濟國力極度衰弱之機,聯合唐軍攻打百濟。戰爭不到10天,百濟王朝宣布滅亡。
<br>新羅和唐朝聯軍利用高句麗朝廷發生內訌之機,又進攻了高句麗。668年中旬,羅唐聯軍攻入平壤城,高句麗王投降,高句麗王朝宣告滅亡。
<br>征服百濟和高句麗之後,唐朝在平壤城設置了安東都護府要管轄原百濟和高句麗領土,新羅卻要佔領百濟和高句麗領土,羅唐之間發生了矛盾。經過幾年的爭奪戰爭,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移到遼東(今遼陽),新羅佔領了原百濟領土和原高句麗領土,這就是統一新羅。
<br>
<br>2)農民起義和後三國
<br>
<br>進入8世紀,因大地主土地私有化的惡性膨脹,引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的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這些矛盾和斗爭,必然導致中央集權的衰弱,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尤其是使農民陷入戰爭漩渦,加重了農民的痛苦。廣大農民群眾走投無路,便只好鋌而走險,掀起反抗斗爭。到9世紀前半期,農民起義迅速發展,9世紀後半期爆發了全國性農民戰爭。據有關文獻記載,農民軍在全國20個地方活動。
<br>在全國性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延續1000多年的新羅王朝名存實亡。這時,西南地區的甄萱勢力迅速擴大,甄萱利用原百濟地區人民對新羅統治的不滿情緒,大肆宣揚復興百濟,終於在900年建立了後百濟。另一方面,弓裔利用原高句麗地區人民反對新羅統治集團的情緒,打出重建高句麗的旗號,從而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終於在901年建立了後高句麗。911年,把國名改為泰封國。這樣在韓半島又出現了三國,即後百濟、泰封國(後高句麗)和原新羅。
<br>
<br>3)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化
<br>
<br>由於繼承三國時期的優秀文化的同時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最突出的特點是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對佛教哲學的深入研究。新羅朝廷將佛教奉為國教,提倡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不少僧人到唐朝留學,有的到印度和印度以西各國取經。
<br>慧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8世紀初去唐朝,後去印度。慧超是精通梵文和漢文的高僧,在長安把許多梵文佛經譯成漢文。他的著作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這本著作是研究當時印度和西亞各國的歷史、地理和東西文化交流史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br>元曉是佛教哲學思想家,他的哲學中的最高范疇是絕對的精神實體—「一心」。他是貴族出身的著名學僧,是海東宗的創始人,兼通八宗。他的著作有《起倍論疏(海東疏)》《金剛三昧經論》、《法華經宗要》等99部240餘卷。
<br>義湘也是當時有影響力的佛教哲學思想家。他是新羅華嚴宗的始祖,著有《一乘法界圖》、《大華嚴十門番法觀》等。
<br>儒學在新羅時期繼續發展。682年新羅在中央設國學,747年置諸業博士、助教,招收15-30歲的貴族子弟,學習和研究儒學經典,學制9年。788年設讀書三品科。8世紀末至9世紀,許多貴族子弟留唐學習和研究儒學,其中考中唐朝賓貢科的達50多人。最代表性的人物是崔致遠。他是當時進步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著有《文集》30卷、《四六集》1卷、《桂苑筆耕》20卷等,流傳至今的只有《桂苑筆耕》20卷。
<br>新羅時期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時期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文學作品有歌謠、漢文作品和各種故事。歌謠是採用鄉札式標記法書寫,到8-9世紀達到高峰。代表性的作品有《贊耆婆郎歌》、《安民歌》、《祭亡妹歌》、《遇賊歌》等。漢文文學也得到發展,代表性的著作有《花郎世紀》、《高僧傳》、《漢山記》、《樂本》等。這一時期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人民群眾自己創作的故事文學的興盛。代表性的作品有《君耳如驢耳》、《瘤子的故事》、《如意珠的故事》、《阿媽妮鍾》、《無影塔》等。
<br>
<br>
<br>3.高麗王朝時期
<br>
<br>1)高麗王朝的建立
<br>
<br>918年6月,泰封國的侍中王建經過長期准備,用1萬大軍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把京都遷回松岳,這就是維持近500年統治的高麗王朝的建立。
<br>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之後,採取各種措施,安定國內,加強武裝力量,准備統一三國。934年,王建向後百濟發動總攻,攻佔了熊津以北30餘座城,全面威脅後百濟。在這緊要關頭,後百濟政權內部發生了內訌,甄萱的兒子神劍軟禁自己的父王,自立為王。對此深懷不滿的甄萱向高麗投降。該事件震動了新羅王室,新羅敬順王於935年11月正式向高麗投降。936年9月,高麗調動了87500兵力向後百濟發動總攻,神劍投降。從此,高麗統一了後三國,在半島上建立了統一的高麗王朝。
<br>
<br>2)高麗王朝時期的文化
<br>佛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在國家的特別庇護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麗時期的王均篤信佛教,甚至王子和國王的直系親屬就有出家為僧的。高麗時期最有名的僧侶學者是大覺國師義天,義天就是文宗王的第四子。
<br>儒學同佛教一樣,得到了高麗王朝的重視。958年高麗「始置科舉」,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到了高麗後期,朱子傳入高麗。朝廷非常重視程朱理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學者有李穡、鄭道傳等人。李穡是高麗末期的著名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牧隱集》55卷。鄭道傳是高麗末期到李朝初期著名的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三峰集》14卷。
<br>高麗時期的文學繼承了新羅時期的文學傳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在高麗時期的文學中漢詩和漢文學占統治地位。高麗前期漢詩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鄭知常,代表作有《大同江詩》、《西都詩》等。高麗後期漢詩進一步發展,代表性的作者是李谷,著有《橡栗詩》等。高麗時期漢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李奎報、李齊賢等。李奎報的代表作有《東國李相國集》,李齊賢的代表作有《益齋亂稿》。高麗時期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作了很多詩歌,代表作有《青山別曲》、《西京別曲》、《加西里》、《動動》等。
<br>高麗時期的史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12世紀金富軾編寫了《三國史記》、13世紀僧一然編撰了《三國遺事》。著名作家李承休編撰了描述中國和高麗王朝以及前歷代王朝和帝王的《帝王韻記》。13至14世紀,編撰了高麗歷代國王的實錄,這就是《高麗史》。
<br>高麗時期科學技術有顯著發展。據有關文獻記載,高麗在13世紀前半期已發明了金屬活字,最初用金屬活字印刷的書是《詳定禮文》。
<br>
<br>
<br>4.朝鮮王朝時期
<br>
<br>1)朝鮮王朝的建立
<br>
<br>朝鮮王朝的始祖是曾擔任過高麗攻遼部隊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1388年春,圍繞著鐵嶺衛問題,高麗與明朝的關系緊張起來。高麗王朝經過爭論,並根據門下侍中崔瑩的意見,組織近4萬的攻遼部隊,總指揮由崔瑩擔任,左軍都統使為曹敏修,右軍都統使為李成桂。5月,攻遼部隊到達鴨綠江,李成桂認為這是一種冒險,可能貽誤大事,所以以「前有大川,因雨水漲」等為由,提議回師,但被崔瑩拒絕。李成桂迫使曹敏修改變主張,並從威化島斷然回師。李成桂回到開城之後,肅清了崔瑩等人,驅逐禑王,立其幼子為昌王,後來又以昌王並非王姓為借口,驅逐昌王,立其遠親為恭讓王。這些國王都只不過是傀儡,實權完全掌握在李成桂及其一派手中。李成桂掌權後,高麗王朝名存實亡。1392年,李成桂建立新王朝,翌年宣布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是15世紀。這一時期,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封建統治階級稱之為「太平盛世」。
<br>
<br>2)朝鮮王朝時期的文化
<br>
<br>(1)「訓民正音」的創制
<br>15世紀,韓國創制了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這是韓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br>創制「訓民正音」之前,韓民族一直使用漢字。但因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掌握起來很難,表達韓語更難。三國時期,曾創制出吏讀文,但它也很難懂,又不適合韓國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不能准確標記韓國語。因此廣大人民群眾迫切期望能有一種通俗易學的文字,另一方面封建統治階級也為便於在人民群眾中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深感創制人民群眾通俗易學的文字的必要。這些迫切的社會需求,促進了「訓民正音」出現。
<br>世宗大王為創制民族文字,在宮中設正音廳,同成三問、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朴彭年、姜希顏等優秀學者一起多年深入研究韓國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終於於1444年1月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
<br>「訓民正音」是由17個輔音和11個母音組成的表音文字。它不僅通俗易懂,又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訓民正音」的創制,為韓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br>
<br>(2)科學技術
<br>朝鮮王朝初年,科學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在許多領域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430年編寫的農業手冊《農事直說》。該書詳細總結了農業技術經驗,提供了許多耕種栽培方法。
<br>同時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天文學和氣象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好的範例是1442年製作的測雨器,它比西方發明的同類儀器早200多年。
<br>隨著天文知識的進步,歷法研究也大有提高,李純之等編撰的《七政算》內外篇是較完整的歷書。
<br>在醫學方面,1433年《鄉葯集成方》問世,1445年醫學網路全書《醫方類聚》問世,1610年裡程碑式的醫術《東醫寶鑒》問世。
<br>
<br>(3)文學
<br>15—16世紀的文學,繼承前一時期的成果,進一步豐富了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為以後的實學派文學和進步文學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尤其是,由於「訓民正音」的創制,過去只限於時調形式的傾向逐漸消失,開始出現了新的形式—「歌辭」。這時期文學的特點是創作了大量稗說文學作品。鄭澈的歌辭和黃真伊的時調,對17世紀以後的詩歌文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br>17—19世紀以後的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反映封建制度的崩潰和新的近代因素的發生發展以及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的進步文學的興起和發展。這一時期的進步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朴趾源、丁若鏞等人為代表的實學派文學。朴趾源的《兩班傳》、《許生傳》、《虎叱》等,都是韓國文學史上的傑作。
<br>
<br>(4)歷史
<br>史學家們研究前代的歷史,編寫了歷史書籍《高麗史》、《高麗史節要》、《東國通鑒》等。李朝統治者還按後代王編寫前代王實錄的慣例,編寫了《李朝實錄》。它記載了朝鮮王朝26代的實錄,共1893卷888冊,是研究朝鮮王朝歷史的珍貴文獻。
<br>
<br>(5)美術
<br>朝鮮王朝初期的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安堅的《夢游桃源圖》、姜希顏的《山水人物圖》。這些畫的特點是描繪了雄偉的大自然以及具有剛毅氣魄和浪漫色彩的人物。
<br>到16世紀,李岩的《花鳥貓狗圖》和女畫家申師任堂的《茄子》、《水鴨》、《葡萄》等,都是富有抒情和鄉土味很濃的作品。
<br>17—19世紀的繪畫,摒棄了仿古主義和公式化的畫風,創造了現實主義的新畫風。如金明國的《地獄圖》《斗棋圖》,鄭善的《金剛山全面圖》、《萬瀑洞》等。尤其是金弘道的《冶匠圖》、《摔跤圖》等,真實而有力地刻畫了人民的嚮往和樸素而樂觀的生活以及美麗的自然風景。
<br>
<br>(6)教育
<br>初期的教育有兩種形式,一是官學,一是私學。官學是國家創辦的學校,用官費培養國家的統治骨幹。官學系統,中央有成均館,是最高學府;漢城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南學等四學。每個道和邑設有鄉校,作為地方教育機關。這些學校的課程,主要是儒學。「小學」是基本課程,還有「孝敬」、「明心寶鑒」、「三綱行實圖」等。除儒學外在中央和部分地區還設有武學、譯學、陰陽風水學、醫學、字學、律學、算學、樂學。
<br>私學的創始者是高麗遺臣吉再。高麗滅亡後,吉再回到故鄉慶尚道善山,創辦書堂,致力於教育後代的事業,成為私學教育的先驅。私學日益興盛,成為朝鮮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私學也主要講授儒學。
<br>朝鮮政府為了選拔人才,任用官吏,實行科舉制度。科舉分文科和武科。文科經三次考試,第一次在地方,第二、三次在中央。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文官。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武官。
<br>
<br>
<br>
<br>第三章 近現代史
<br>
<br>第一節 反對資本主義侵略的斗爭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和歐美列強的侵略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
<br>大院君是在封建制度搖搖欲墜之時掌握政權的。1864年年僅12歲的高宗繼哲宗之後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掌握了國家實權,並提出「弊政革新」,以圖整頓封建制度的腐敗混亂,挽救國家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br>他標榜「以才擇官」、「四色平等」,實行按勞績錄用人才的政策,打破了安東金氏的勢道專政。
<br>他將以前僅向平民徵收的軍布稅改變成同樣向兩班徵收的戶布稅。
<br>為提高王室的尊嚴,他不顧財政拮據的狀況,下令重建景福宮,並於兩年後完成了這項工程。
<br>大院君還毅然關閉了書院。當時有數以百計的書院,這些書院不僅侵蝕著國家的經濟基礎,還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它已成為製造輿論、煽動派別斗爭的巢穴。大院君保留47個分散的書院外,其他的一概予以封閉。
<br>大院君大力推行了加強國防的措施,如取消備邊司,恢復三軍府,加強對西海岸和南海岸以及北部的邊防等。
<br>在大院君看來,只有防止資本主義侵略,使朝鮮永遠同資本主義國家隔絕,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加強了閉關自守政策,當時稱這種政策為「國禁」。大院君推行的政策旨在鞏固封建王朝,他不懂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因此,他的政策不能反映朝鮮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只能是一種封建性質的改革。盡管如此,他的改革對調整封建制度,鞏固國防力量,抵禦外國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r>
<br>2)歐美列強的侵略
<br>朝鮮王朝將門戶緊緊關閉,與歐美國家的所有交往被認為是危險的,甚至與日本的接觸也不例外,因為日本已與西方列強建交,惟獨允許與中國交往。西歐列強感到通過和平談判與閉關自守政策的制定者大院君統治下的朝鮮建立通商關系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變企圖通過武力威脅迫使朝鮮與他們通商,於是引起了兩次較大的「洋擾」,即與西方國家的軍事沖突。第一次為「丙寅(1866)洋擾」,第二次為「辛未(1871)洋擾」。
<br>19世紀60至70年代的反侵略斗爭,拉開了朝鮮人民近代民族解放斗爭的序幕。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1)大院君的下台和「雲揚號事件」
<br>大院君一上台就搞垮了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但未能注意到閔妃後黨勢力的興起。1873年10月,閔妃抓住時機,迫使大院君放棄了攝政,從而結束了他大權獨攬的狀況。隨著「國禁」最頑固的維護者的離去,朝鮮閉關自守政策不可避免地遭到摒棄。
<br>閔妃後黨掌權後,責難大院君的對日強硬政策。他們打算一方面引入日本勢力,以改善朝日關系;同時引入歐美勢力,以牽制日本侵略。趙寧夏於1874年8月,秘密緻書駐倭館的森山,表示朝鮮政局一旦變化,朝鮮將努力改善對日關系。
<br>日本政府覺察到朝鮮發生的變化,便抓住機會將一項旨在推進日本侵略計劃的通商條約強加給朝鮮。為此目的,日本於1875年製造了一起與朝鮮的軍事沖突,即所謂的「雲揚號事件」。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日本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於次年委派黑田清隆為全權大使,井上馨為副大使,率領7艘船隻和1000名陸戰隊開赴朝鮮。
<br>黑田在江華島東海岸的甲串海岬登陸後就要求朝鮮進行條約談判。日本談判代表蠻橫無理,竭盡威脅之能事。在談判席上,他們以朝鮮「侮辱國旗」為由,追究朝方責任。同時又亂放艦炮,以顯示強橫。面對日本的威脅和朴珪壽等主張通商的勢力的鼓動下,朝鮮政府終於在1876年與日本締結了「朝日修好條規」,即「江華島條約」。
<br>日本聲稱條約中含有對朝鮮主權的承認,這證明日本決無侵略意圖。然而,這項條約的真實目的卻恰恰相反,條約否決了中國向朝鮮行使宗主權的要求,排除了中國的干涉,為日本侵略掃清了道路。而且,這項條約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只為日本商人開放港口,而不為朝鮮商人開放日本港口。開港地點是按照日本的政治經濟需要而強行選定的,在開放城市裡劃定租界由日本官員專管,朝鮮官員不得過問。顯然,這是「國中之國」。領事裁判權不適用於雙方。總之「江華島條約」是朝鮮政府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締結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br>
<br>
<br>第二節 甲申政變
<br>
<br>1.開化思想和開化派的改革活動
<br>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創始於開港前的19世紀70年代初。集實學之大成的丁若鏞以及北學派實學者對開化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開化思想與實學思想在根本點上卻是不同的。實學思想是封建框架內的改革思想,而開化思想則是近代范疇的改革思想。
<br>開化思想的奠基者是中人出身的吳慶錫和劉鴻基。開化派接受了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思想先驅魏源的影響,主張開化變革。
<br>朴趾源的嫡孫朴珪壽對實學思想修養極深,自然對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以及開化派的形成起到了中介作用。
<br>兩班出身的金玉均從前者那裡繼承了文明開化、維新變革的思想;從後者那裡接受了自主開國論。此後,他又在反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衛正斥邪論」的活動中使開化思想進一步升華,形成近代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