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

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

發布時間:2021-02-22 22:08:37

『壹』 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1.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就派將軍工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夷州的聯系;

  2. 隋朝煬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灣);

  3. 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台灣和澎湖的管轄,並每年從那裡徵收鹽稅;

  4. 1661年至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

  5. 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以上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拓展資料: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貳』 唐代與台灣交流的事件

中新社杭州八月二十日電(張文)日前,在浙江桐廬分水施家村意外地發現了唐朝狀元、詩人施肩吾的家譜——《施氏宗譜》。譜中記載,當年施肩吾辭官隱居後,率族人遷居台灣澎湖。這正好與清代大儒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相印證。 據《台灣通史》記載:「及唐中葉,施肩吾始率其族,遷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進士,隱居不仕,有詩行於世。其題澎湖一詩,鬼市鹽水,足寫當時之景象。」 而宗譜中也記載,施肩吾,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廬西北人)。為唐朝元和十五年進士,是桐廬歷史上第一位由皇帝欽點的狀元。由於無法忍受當時官場的腐敗和黑暗,他於數月後辭官歸隱。後率族人遷居台灣澎湖。在澎湖,他寫下了一首七絕來描述當時的澎湖:「腥躁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鹽水。」這是第一次將澎湖寫入詩中,祖國大陸文人最先知道澎湖也是來自於此詩。 國內讀者對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查丹馬斯的《大預言》恐怕已經很熟悉了,但對中國唐朝的預言集《推背圖》大概知道的並不多。 《推背圖》是唐朝初期官居司天監的李淳風、隱士袁天罡所合著,採用詩、畫結合的方式,對唐朝以後若干千年內中國國內、或與中國有關的國際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作出的預測,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國運圖"。 該書共由六十象組成,每象由一首詩和一幅畫組成,除第一、第六十象為開篇及結論外,其餘五十八象均按時間順序依次預測,其詩、畫所表現的內容均十分隱晦,大量採用字謎、暗示等方式。該書自問世以來,歷朝歷代政府均視之為"妖言惑眾"而加以禁止,但將該書所測內容和中國歷史上至今為止所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相對照,可發現其預測的成功率為百分之一百!

『叄』 唐朝的時候有沒有統治台灣

沒有,唐朝沒有統治台灣。

中國最早正式統轄台灣是在元朝,1360 元朝在(也就是台灣群島、湖灣)澎湖設置巡檢司。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隋唐時期稱台灣為「流求」,台灣在唐朝當時只能應該屬於宗藩國 ,也許連國都稱不上,只算作一個小島,並未納入實際管轄范圍。

(3)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擴展閱讀:

隋朝時期,熱衷於開拓疆土的隋煬帝,也對台灣產生了興趣。這時的台灣被稱作「流求」(流求在當時泛指今琉球群島、台灣等中國大陸東方海中的一連串島嶼)。《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記載,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以探訪異俗的名義派羽騎尉朱寬前往流求。

由於語言不通,沒法與當地土著溝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來交差。第二年,隋煬帝再派朱寬去台灣,勸說土著首領歸附隋朝。這一次,朱寬找了一個懂流求土著語的昆侖人當翻譯。語言不通的問題是解決了,但表明來意之後卻遭土著首領拒絕,朱寬再次掃興而歸。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聽說流求人不願意歸附,當然很生氣,於是派武賁郎將陳稜和朝請大夫張鎮周率東陽兵萬餘人從義安郡(今廣東潮州)出發,跨海攻打流求。流求土著哪是強大隋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打敗了。隋軍一把火燒掉土著部落的房屋,俘虜數千人而返。

《隋書》是初唐時期由魏徵等人編撰的,成書時間距離隋軍征流求才20多年。由此可知唐朝不僅知道台灣的存在,而且對台灣當時的情況還比較了解。那為什麼唐朝與台灣沒有交往呢?最大的可能是,當時台灣島上已經沒有多少人口了。

隋軍攻打流求時,島上人口本來就不多,再俘虜了數千人到大陸,島上人口可能所剩無幾。既然島上沒多少人居住了,自然不存在政權,那麼與大陸交往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後來的新舊唐書中乾脆將這個化外蠻荒之地忽略不記。

值得一提的是,被隋軍俘虜到大陸的那數千流求土著,後來被安置在福州福盧山。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其《閩書》中記載:「福州之福盧山,當隋之時,曾掠琉球五千戶置此,尚有其裔。」也就是說,台灣早期的土著,大多數都成了大陸人。

至於島上後來的「原住民」,按照連橫先生(連戰祖父)在《台灣通史》中的說法,大多是馬來群島移民。並引用晚清史學家龔柴《台灣小志》中的記載 :「生番之語言,出自馬來者六之一,出自呂宋者十之一,迤北十七村多似斐利賓語。

說者謂自南洋某島遷來。」當然,島上也有大陸的移民,如中唐時期有個叫施肩吾的隱士,曾率其家族遷居澎湖。

『肆』 中國歷史中,中央政權管轄台灣地區的最早統治機構是什麼

澎湖巡檢司

元代台灣稱為「留求」,或者「琉求」。元初積極經略海外,曾派兵南征安南、占城和爪哇,兩次東征日本,對於近在咫尺的台灣,自然不能無意,故有兩次招撫台灣之舉。據《元史》琉求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十月,元世祖派遣楊祥、吳志斗、阮鑒等一行,攜帶詔書,出使招諭留求。次年春夏之交,他們自澎湖出發,遇到一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派人登岸察看,因言語不曉,被殺死三人,遂無功而還。對於此行,他們內部意見分歧,楊祥以為到了留求,要求阮鑒、吳志斗出具「已到留求文字」,而二人則不同意。就事理推斷,此行既從澎湖出發,到達海上「山長而低者」的地方,這里的人不曉語言,自是番人居住的地方,因而可能是台灣西海岸的某個地點。這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不可能是澎湖群島的某個島嶼,因為澎湖群島僅有漢民,而無番人。
元成宗元貞三年(1279年),即大德元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高興上奏說,今行省由福州徒治泉州,離留求很近,可隨時偵察消息,斟酌招降或討伐,不必調動他處兵力,願意就近一試。九月間,高興派遣張浩、張進赴留求國,生擒130餘人而還。第二年正月,又將所俘留求人放回,要他們效順,但無下文。有關的情況在《元史》中有如下的記載:
「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煙若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漸低,近琉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彭湖已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軍往降之,不聽命則遂伐之,朝廷從其請。繼有書生吳志斗者上言生長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為若欲收附,且就彭湖發船往諭,相水勢地利,然後興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楊祥充宣撫使,給金符,吳志斗禮部員外郎,阮鑒兵部員外郎,並給銀符,往使琉求。詔曰:「收撫江南已十七年,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琉求邇閩境,未曾歸附。議者請即加兵。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國,先遣使招諭,來則按堵如故,否則必致征討。今止其兵,命楊祥、阮鑒往諭汝國。果能慕義來朝,存爾國祀,保爾黎庶;若不效順,自恃險阻,舟師奄及,恐貽後悔。爾其慎擇之。」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是日巳時,海洋中正東望見有山長而低者,約去五十里。祥稱是琉求國,鑒稱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其人眾,不親上,令軍官劉閏等二百餘人以小舟十一艘,載軍器,領三嶼人陳輝者登岸。岸上人眾不曉三嶼人語,為其殺死者三人,遂還。四月二日,至彭湖。祥責鑒、志斗「已至琉求」文字,二人不從。明日,不見志斗蹤跡,覓之無有也。先,志斗嘗斥言祥生事要功,欲取富貴,其言誕妄難信,至是,疑祥害之。祥顧稱志斗初言琉求不可往,今祥已至琉求而還,志斗懼罪逃去。志斗妻子訴於官。有旨,發祥、鑒還福建置對。後遇赦,不竟其事。
成宗元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調兵力,興請就近試之。九月,高興遣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赴琉求國,禽生口一百三十餘人。」
元代兩次招撫台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島夷志略》所謂的「至元」,是指哪次「至元」而言?清代所修的台灣地方誌,大都指出元代澎湖巡檢司設於元朝末年。如范鹹的《重修台灣府志》說:「至元末,置巡司。」謝金鑾的《續修台灣縣志》說:「元之末,於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魯鼎梅主修的《重修台灣縣志》說:「元末置巡檢司於澎湖。」林豪原纂、薛紹元刪補的《澎湖廳志》說:「元末置巡司,屬同安縣兼轄。」清人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福建「澎湖嶼」條也說:「至元末,置巡司於此。」若參照這些記載來看,《島夷志略》所謂的「至元」,應是指元順帝的「至元」而言,順帝的「至元」自是元末了。 元末順帝年間,汪大淵兩次附搭海船,到南洋一帶游歷數年,在至正九年(1349年),就其親所見聞,寫成《島夷志略》一書。書中記述「琉球」說,特產有沙金、黃豆、黍子、硫黃、黃蠟、鹿、豹、麂皮等。而「貿易之貨」,有「處州磁器」之類,「海外諸國蓋由此始」,可見當時台灣與大陸之間已有貿易聯系,大陸往來各國的商舶時常經過台灣。汪大淵曾登上極高峻的峙山,觀海潮,望日出。其所登的峙山為今日台灣何山,諸家說法不一,總之是台灣西海岸的某山。書中又記述「彭湖」說,「島分三十有六」,「泉人結茅為屋居之」,人多長壽,男女皆著布衣,地產胡麻、綠豆、山羊數萬成群。觀此光景,泉州人移居澎湖已經不少。
明代澎湖巡檢司的轄區,擴大到台灣本島。當嘉靖四十二年,海上武裝集團頭目林道乾盤踞台灣時,明將俞大猷即派兵到鹿耳門巡哨;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將沈有容率部入台清剿倭寇巢穴;明末天啟年間(1622-1625年),朝廷派兵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殖民者。 台灣第一座寺廟馬公媽祖宮(始建於宋元時期,明嘉靖和萬曆年間兩度重修)。

『伍』 中國關於台灣歷史

簡介: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5)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 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陸』 為什麼說台灣歷來是中國的領土我國歷史上對台灣的統治有哪些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柒』 中國歷史上統治過台灣的是什麼朝代

最早是三國時期,孫權派慰問到達夷州,後來就逐漸對台灣實行管轄了~

『捌』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對台灣的管理

1、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2、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灣)。 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3、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大陸和台灣的聯系日漸頻繁。

4、元朝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台灣島並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5、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並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8)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擴展閱讀:

當代中國對台灣的管理是一國兩制。但台灣和大陸還沒有實現統一,台灣不受一國兩制政策的約束。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庄嚴而神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鑒於兩岸的現實狀況,中國政府主張在實現統一之前,雙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的原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進行直接通郵、通商、通航和雙向交流,為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採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中國從唐對台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