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你一定多讀中國歷史讀後感

你一定多讀中國歷史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2-22 21:59:32

Ⅰ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Ⅱ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 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Ⅲ 讀中國歷史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

第一,中國的朝代更替更替極具規律性。從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國歷史朝代間的更替總是幾個朝代較穩定的變更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復雜的戰亂時代。例如較為穩定的夏商周之後,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戰亂憑仍,形勢瞬息萬變。而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國家才穩定下來。無獨有偶,文化繁榮,政治昌順的唐朝滅亡後,我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時期。這個階段國家更為混亂,後周,梁等等等等。各自領導的國家都很小,某天國家就打了起來,唇亡齒寒的程度較春秋戰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每個朝代的發展都有相同的發展歷程,從百廢待興,到逐漸穩定步入正軌,再到全盛時期,最後盛極必衰,國家滅亡。這個特點以唐朝和清朝最為顯著。以哲學觀點來看,量變引起質變,繁榮與衰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到了頂峰時,已經不能再進步,故只能衰退了,能做的,只是拉長這個時間段。

第三,中國民族先人的智慧結晶令人感慨萬千。工具方面有四大發明,地動儀的先進性;音樂方面,有戰國編鍾的鍾磬音樂的悅耳動聽;文學方面,五言七律對仗工整,詩經曲賦細膩婉轉,小說戲曲情節跌宕起伏,富有想像力;精神上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勤勞,無私奉獻。

最後,先人留給我們物質和精神的財富有很多,經驗與教訓也不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未實現,汲取先人之經驗,以史為鑒,繼承優秀傳統,摒棄不好的方面。多讀歷史,人也會變得理智很多。

Ⅳ 讀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來國歷史故事》是我的自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Ⅳ 中國歷史讀後感

【我以前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
中國歷史讀後感
說說吧,我的感覺.
明朝那些事兒,是明朝的事兒,也是中國全部歷史的那些事兒.
始終覺得讀史是明鑒的,直到明月先生說道: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然後有品位了一番,覺得自己所謂的明鑒還不妥,實話說,不是為了明鑒而讀史,而在於明事.
人一輩子再牛不過一個世紀,百歲老人啊,以當事人幾十年的閱歷去感受這個世界,多少有點盲人摸象的意思,摸來摸去,只摸到了個象尾巴.看的多了,就明白些;所謂集合大了,誤差就會小些.25史比較長,明朝200多年,不多不少,將將夠用.
有讀者讀完了覺得很幸運,慶幸沒有出生在當時那個年代.我想大概還是讀者沒有真讀明白,當然只是我個人看法.明月說了:其實歷史沒有變化.什麼日子變好了,去廣州倆小時就可以了,那都是扯淡,那是技術的力量,和歷朝歷代的變革有甚關系?
不知道讀者朋友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奇怪的感覺,似曾相識,a sense of DejaVu.例:魏忠賢閹黨時期vs文-革;東廠監視百姓生活以致皆不敢言vs同上時期;內閣首輔權力相爭vs現代領導人的變更;三大征vs抗美援朝;東北滿清滅明vs日本當年侵華(一樣是燒殺掠奪,一樣是氣數已盡,只不過日本趕上運氣不好,正值二戰,國際軍事+政治壓力,不然日本說不好就成了另一個滿清政府,以當時的日本實力,加上假設的封閉的國際環境,幹掉民-國政府還是可以的)……所謂幾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中國歷來的特點.
歷史的車輪以相同的轍寬壓過之前相同的土地,明鑒是不可能的,悲劇喜劇還在上演,改不掉,但至少知道了,這就是讀史的作用.至少比盲目看世界要強得多,戴眼鏡和不戴眼鏡都可以生存,摘下眼鏡看的更清楚些,僅此而已.
讀史(中國歷史)的還一個好處即是如果你打算從政,還是很有作用的.歷史上中國政壇風雲人物都是飽讀史書,至少中國歷史,因為政治小了說無非就是權力相爭,斗來斗去,大了說也就是改朝換代,如何造反(文明用語:革命).但假使對沒有想法的老百姓,用處似乎不大,或者說沒有用處,唯一的效果也就是摘下有色眼鏡而已.不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個什麼目標也沒有的老百姓,吃飽了昏天黑,那即使你讀什麼書,似乎也沒什麼用處.
民族與民族的特點是很難改變的,讀中國歷史的這些好處就是建立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上.做人處事風格都差不多,所以多讀讀更好辦事兒;假使一天一個風格,讀不讀區別就不大了.中國歷史寫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特點,人的特點,政府的特點,辦事兒的特點和對其他民族的特點(文明用語:外交).2000年是那個樣,現在也是這樣.不要說乾隆咋地盲目自大,看不清局勢,看不起夷人,現在在中國大街隨便拉個老百姓還不是照說,中國牛啊!泱泱大國,5000多年了!也不看看自己多窮,所以說還那樣,中國的特點,改不掉的,改了就沒必要看歷史了.
如果中國的范圍永遠限制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那讀中國歷史就夠了.現實是,現在的世界似乎走一圈也用不了多少時間,民族多了,特點各異,讀中國歷史的作用就削弱了很多.摘下了眼鏡,說不好還有個隱形呢,讀讀世界歷史,你會懂的更多.
看《明朝》這書,笑過,哭過,笑明顯多的多,明月先生真的很幽默,哈哈.且通俗,按照年代順序寫下來,比老百姓啃明史要容易的多,對歷史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收獲很大,致謝!

Ⅵ 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

從小到大,我讀過很多回《西遊記》,第一次讀時,純粹是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節;後來再讀,對書中的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喜歡他的善良、調皮、機靈、法力無邊、對各天神說話時的直率、打妖怪時的執著(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對兄弟、師傅和猴子猴孫的情誼。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孫悟空經常第一個發現妖怪,可是他的師傅唐僧卻總是輕易地被那些裝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騙,而對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緊箍咒懲罰,甚至不顧他的解釋把他趕走。悟空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師傅的話,沒有死皮賴臉地跟著師傅。但是當八戒又來找他幫忙時,他一聽到師傅有難,就不記前嫌、義無返顧地跑去救師傅,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天生比較沖動,性格比較火爆,有時會因為一時沖動而殺生,但是在我看來,那些人都是罪有應得的,都是些殺人無數的強盜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卻不信,他不管怎麼樣都不讓悟空殺人,卻不去管那些惡人去害人,我總是覺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們師徒四人中是讓我比較難以理解的人,他總是被妖怪抓走。在師徒四人之中,他總是帶來麻煩,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還會添亂,要是沒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經去另外一個西天了。他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不僅念緊箍咒,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傢伙給殺了,他們又會去禍害別人,這樣,豈不是為了一條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嗎?但是,唐僧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不僅不要快速到達西天而不讓悟空自己飛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也從沒讓悟空幫他飛過。唐僧在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遊記》,會不會太幽默了。說起來很慚愧,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過少兒圖書版的《西遊記》,也看過不少於十次的電視劇,動畫片,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品讀整本書,卻是近段時間的事情。我曾經認為,看電視劇多好啊,既簡單易懂,又有充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書去鑽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現在看來,我當時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物,書中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讓人恍若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全然忘記了身外的世界。書中主要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四師徒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書中的四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唐僧誠心向佛,心地善良,頑固執著,同時又因心腸太軟而顯得有點懦弱和迂腐;孫悟空正義大膽,勇往直前,聰明機靈,對師傅忠誠,全心全意,法力無邊,讓所有的妖魔鬼怪聞風喪膽;豬八戒雖貪財好色,又懶又饞,但從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嚴謹,樂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了,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個天真爛漫、調皮任性的無拘無束的「野猴」。他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鬧天宮,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裡,還自封「齊天大聖」。他在這個時期是最頑劣叛逆的,但卻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使我深深地喜歡上這一人物形象,也許是因為他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嚮往——自由。他破石而出,無父無母,沒有世俗的各種羈絆,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決心到遠方尋求長生不老的法術,他在追求自由,擺脫死神的束縛;他大鬧天宮,是因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動和自由。正因為他所有的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獲得徹底的自由,他才顯得那麼可愛,當眾多天兵天將對他束手無策,玉皇大帝被迫請求西天如來佛祖的幫助時,讓人有一種泄恨的快感,給人帶來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我清楚地明白,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樣那樣的約束,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孫悟空最終還是受懲罰而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但這並不說明他有錯,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畢竟他是孤軍奮戰,也許正因為雙方的力量懸殊,他輸也輸得悲壯,盡顯英雄本色,讓人惋惜,敬佩。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歷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深深蘊含著人們長期以來最渴望的自由精神,這是它和孫悟空這個人物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Ⅶ 誰能給一篇關於讀了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

憂患興邦
——論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寫滿了分分合合,歷史滄桑;但中華民族至今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我們審視造就這一奇跡的背後因素時可以發現,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正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的歷史激變、風雲突起集中表現在中國的近代史——即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上.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變革思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華民族可以說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軟枕.英吉利的一聲炮響不僅炸開了一條商業經濟掠奪之路,還炸開了一條西學東漸、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全方位變革的漫長崎嶇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體現出的先進性對長期被禁錮思想的中國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對萬馬齊喑的知識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
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場時代劇變中,始終處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不堪一擊,他們認識到中國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萬物之奇」,繼而萌發了強烈的向西方學習意識.李鴻章甚至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與那些主張「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的頑固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洋務派的勝利使得一場意圖醫治這滿目瘡痍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在這個階段,雖然知識分子們對中國落後原因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憂患意識已然被激發.

Ⅷ 誰能給一篇關於讀了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謝謝了,急求

原創

憂患興邦
——論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寫滿了分分合合,歷史滄桑;但中華民族至今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我們審視造就這一奇跡的背後因素時可以發現,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正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的歷史激變、風雲突起集中表現在中國的近代史——即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上。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變革思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華民族可以說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軟枕。英吉利的一聲炮響不僅炸開了一條商業經濟掠奪之路,還炸開了一條西學東漸、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全方位變革的漫長崎嶇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體現出的先進性對長期被禁錮思想的中國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對萬馬齊喑的知識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
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場時代劇變中,始終處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不堪一擊,他們認識到中國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萬物之奇」,繼而萌發了強烈的向西方學習意識。李鴻章甚至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與那些主張「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的頑固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洋務派的勝利使得一場意圖醫治這滿目瘡痍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在這個階段,雖然知識分子們對中國落後原因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憂患意識已然被激發。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搞了幾年,終以失敗告結。隨著對國情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知識分子們認識到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制度的落後。為了真正救國,在洋務運動後,相繼發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它們都企圖改變中國的上層建築,救中國於水火之中,但卻猶如曇花一現,終被扼殺,然而,其帶來的意義卻是深遠而珍貴的,知識分子們在這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責任和擔當更是民族寶貴的財富。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對個人命運、對民族前景有著深切的憂患意識。從殷朝的敗亡中,知識分子看到了安危之易轉,提出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往亡」這一觀點,到了春秋戰國,面對這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提出了「君子憂道」,孟子則更進一步,強調要把個人憂樂寓於大眾憂樂之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認為這才是知識分子所應具備的品質。宋朝宰相范仲淹更把其發展到一種新的境界,提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為知識分子,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創造、發展、創新、捍衛文化,這一歷史使命對於知識分子具有特殊性,因為其他的社會階層很難代替其完成。而憂患意識作為一種前瞻性和現實性的理性意識存在,恰恰成為了推動知識分子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推進器。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知識分子們或通過步入仕途建設國家,或披掛戰場從戎殺敵,無論何種方式,他們始終站在國家民族發展的最前沿。
憂患意識的真正價值在於激發出人的自覺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它使人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及自己在時代中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則是把這種深刻的意識化為實踐行動,體現出一種有為的躬親。林則徐在虎門禁煙之際,極力呼籲建立新式軍隊,學習科學技術,培養新式人才,在他的領導下,當時大量外國作品被翻譯介紹進中國,這一度使得廣東成為中國看世界的窗口。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結出「施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先進分子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一思想來應對西方——仿製西方軍艦、建立現代冶煉業、遣派留學生、實踐君主立憲、創立民主共和等等,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無不滲透著這一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在巨大的危機意識下,知識分子們發起的救國救亡運動。憂患意識的實踐性,表現在它絕對不僅僅作為一種意識而存在,一般而言,它會外化為兩種形式:一是克盡職守,承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表現為緩和的推動社會進步;一是表現在參與到激進的改朝換代或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中。所以,一旦具有了這種憂患意識之後,知識分子們便會有所行動有所作為,而這種行為往往是前瞻的、進步的,即我們常說的憂患興邦。在激盪的近代史中,知識分子身上的憂患意識所體現出的憂患興邦作用就更為顯著,中國的近代化留下的是其不可泯滅的豐功偉績。這一點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尤其難能可貴。因為中國的文化中,歷來強調克己、遵循祖制祖宗之法、尊聖人之言等,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們,在民族大難、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突破了它的桎梏,投身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之中,懷揣著救國救民的願望,舉身赴大義,視死忽如歸,從這一文化實質來說,中國知識分子在挽救國家和自身突破上,都贏得了令人敬佩的勝利。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一部近代史,刻畫的是中國的風雨滄桑,描繪的是崎嶇的救亡之路,然而,在這個滿布血淚的歷史譜系中,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的脊樑,這些不屈的知識分子們可歌可泣,他們演繹了最好的一部憂患興邦史,他們永遠告誡著後人、鞭策著後人,而我們,只有肅然起敬!

Ⅸ 關於中國歷史的讀後感600多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

閱讀全文

與你一定多讀中國歷史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