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中國近代史歷史的名著有哪些
1、《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全書約70萬字。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後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體較大(4號字)的版本,不久紅旗出版社還出了這部書的簡本。
2、《中國近代史新編》
《中國近代史新編》是2007年6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苑書義。本書主要講述了太平天國運動到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之間的歷史。
3、《帝國主義侵華史》
《帝國主義侵華史》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名楠、余繩武、張振鵾、沈自敏、賈維誠、康右銘、李明仁。本書包括了從1840到1895年,即從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歷史時期。
4、《美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百年史》
《美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百年史》是199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孟雪。
5、《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
本書是李育民從事中外條約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旨在從國際法和制度的角度探討不平等條約,解析中國主權所遭受的侵害,揭示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度內涵。
⑵ 哪位給推薦一本能客觀講述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著作
推薦我看過的十本近代史的史書
1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綱 小小一本書,作者功力盡在其中,評論事件人物客觀公正,勝過很多後世大部頭的同類書籍,作者是費正清的師傅,近代史研究的鼻祖
2費正清 劉廣京等 中國劍橋晚清史 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始於費正清,他這本中國劍橋晚清史可以說代表著西方學者70年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術水平,個人認為是劍橋中國史中最棒的一本
3陳旭麓 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是大陸研究近代史的老法師了,前期的作品由於時代關系比較左,但這部作品卻可以說很體現其歷史功力,娓娓道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化,讓你欲罷不能
4李劍農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作者曾在民國任職省級官員,對當時的政治體制,多有體悟,自有其獨特的判斷與視角。寫作也非常簡潔明晰。是近代政治史寫的最傑出的一部
5馬士 中華帝國的對外關系史 費正清對該書評價非常高,可以說西方學者研究近代中國外交都參閱了這本書籍,原始資料之詳集是該書的很大特點
6唐德剛 晚清七十年 最近非常流行的一本書籍,唐德剛獨特的夾敘夾議的寫史手法生動的為我們展現了近代百年的風雲,非常不錯的一本近代史通俗著作
7蘇同炳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 收錄在這本書中的「關鍵人物」,自咸豐、慈禧、同治、光緒以至曾、左、胡、李、張這洞、劉銘傳、盛宣懷等人,在晚清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其重要性與代表性,由於他們的思想言行及在政治上的施為,終於使晚清歷史的發展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介紹他們的思想行為,正可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本書之作,旨在以說故事、談掌故的方式來補充學術性史著之缺略,從而引起讀者深入了解歷史演變之興趣。
8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該作者運用詳細的史料顛覆了原本在我們心目中的鴉片戰爭史,並引起讀者深深的反思
9孔飛力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書的作者,《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是孔飛力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出版的著作,這是他的學術奠基之作,也是他對中國近代社會問題研究提出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的學術專著,在美國和國際中國學史上留下深刻影響,年鑒學派的代表作品,喜歡黃仁宇的朋友一定也會喜歡孔飛力
10芮瑪麗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
該書被認為是美國中國學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成為美國大學里主修中國歷史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必讀參考書。
19世紀60-70年代,在經歷列強入侵和太平天國起義的雙重打擊後,清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然而,在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努力下,也在西方王強的支持下,它又重新站穩腳跟,並出現所謂「中興」景象,使其統治又維持了半個世紀。該書詳細敘述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大員為「中興」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實行的各種措施,其中包括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各個方面;闡釋了「中興」所依據的社會歷史條件,提示了「中興幾乎成功」的內在機制和最終失敗的歷史根由。該書填補了國外對同治中興這段歷史研究的空白。
⑶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有哪些
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較經典的著作。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範文瀾《中國近代史》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
林增平編《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紐約牛津大學1970年版
「中國近代史」教材與參考書:
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華書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
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聯。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陳書麟《中法戰爭》,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義和團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金沖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其它: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嚴中平等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一部孫毓棠、汪敬虞編,另一部陳真等編)
《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李文治、章有義編)
《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彭澤益編)
《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吳傑著)
《中國經濟史略》(孔經緯著)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趙靖、易夢虹著)
《中國近代經濟史教程》(孟憲章著)
湖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教科書等。
⑷ 中國近現代史有哪些著作或名篇
推薦王國維的詩詞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論》……
⑸ 反映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歷史變遷的著作有哪些
茅盾的《子夜 》
⑹ 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
[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費正清:《劍橋中中內華人民容共和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孫中山:《建國方略》,收入《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5年。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4卷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上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⑺ 求幾本關於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書
以前我翻過一下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較經典的著作。
還有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範文瀾《中國近代史》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
林增平編《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紐約牛津大學1970年版
「中國近代史」教材與參考書:
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華書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
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聯。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陳書麟《中法戰爭》,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義和團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金沖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其它: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嚴中平等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一部孫毓棠、汪敬虞編,另一部陳真等編)
《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李文治、章有義編)
《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彭澤益編)
《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吳傑著)
《中國經濟史略》(孔經緯著)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趙靖、易夢虹著)
《中國近代經濟史教程》(孟憲章著)
湖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教科書等。
⑻ 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名著作
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較經典的著作專。
還有
蔣廷黻《中國近屬代史》
範文瀾《中國近代史》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
林增平編《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紐約牛津大學1970年版
「中國近代史」教材與參考書:
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華書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
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聯。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陳書麟《中法戰爭》,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義和團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金沖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⑼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名著
魯迅:《朝花夕拾》 《彷徨》 《吶喊》 《故事新編》 (小說集)
郭沫若:《女神》 《星空》(小說集回)
小說
茅盾:《子夜》 《虹》 《第一階段的故事》 《鍛煉》 《腐蝕》 《春蠶》 《秋收》 《寒冬》 《林家鋪子》
郁達夫:《沉淪》 《南遷》 《銀灰色的死》 《茫茫夜》
冰心:《繁星 春水》《答寄小讀者》 《再寄小讀者》 《三寄小讀者》
老舍:《趙子曰》《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 《月牙兒》 《龍須溝》
葉聖陶:《飯》 《校長》 《夜》 《一篇宣言》《倪煥之》
巴金:《春》 《秋》《家》《滅亡》《新生》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里灣》
⑽ 求十篇有關「中國古代或近代歷史」的著作 及其 內容概要
《資治通鑒》
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史記》
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及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像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論語》
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的語言庄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後,歷代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