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現代廣告的發展史上有哪幾個階段
百年現代廣告藝術史:
1、1880~1900
這是自由資本主義在歐洲、美國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二十年。許多對人類文明有重要影響的新技術,如電、內燃機等都是在這個階段內發明的,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也於此時建成。大工業的普及、發達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新產品大量出現。
市場經濟轉入激烈的競爭階段,商業競爭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大特點。大量商品需要通過某種渠道使顧客熟悉,以便促進銷售。這些推銷活動主要有四個方面:人員推銷、公共關系、營業推廣和廣告,廣告無疑是一種促銷的重要手段。
2、1900~1920
在戰爭的刺激下,各種現代交通事業(如航海、航空、長途汽車客運等)得到很大發展。服務性行業的領域除了傳統的旅業、娛樂業之外,遠程交通、旅遊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服務性廣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著名的英國豪華遊船「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進行處女航之前就曾廣貼海報,招來乘客。
3、1920~1940
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大危機。市場上商品過剩,大量積壓。資本家要推銷自己的貨物,就需要在推銷型廣告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危機對廣告業的發展倒有一定刺激作用。
危機過後的三十年代,經濟得到了回升和發展,許多高檔消費品也得到了普及,廣告的結構和內容有了許多新的變化。時裝、首飾、化妝品、護膚及洗滌用品,以及汽車和除草機、吸塵器等家用電器的廣告佔有很大比例。食品工業發展很快,餅干、糖果、罐頭食品也都大做廣告。
4、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這個階段中最重大的國際事件,戰爭幾乎影響了全世界所有國家,造成深刻的影響。五十年代裡,在二戰中受到重創的歐洲力圖恢復。美國則在朝鮮戰爭結束後才真正進入安定發展時期。
數目驚人「戰後嬰兒」是這一階段的產物,對以後的幾十年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二十年中,流行音樂發展很快,成為與歌劇、舞劇、話劇、交響樂等傳統文藝演出並行的一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作為搖滾樂先驅的出現,在年輕一代中引起極大的狂熱。
5、1960~1980
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新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時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轉向為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廣告已不再單純是孤立的推銷手段,更進而成為所有現代企業保持生存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出發,現代廣告正是在這二十年中真正確立起來的。
(1)中國近代歷史文案擴展閱讀: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告業有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時期,但隨之進入停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告產業進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
1979年上海電視台率先向上級主管部門呈送了經營廣告業務的請示報告,當即獲得批准,1 月28 日,1分30秒的「參杞葯酒」廣告在上海電視台播出。之後,電視廣告在中央電視台亮相。隨之廣播廣告、報紙廣告等粉墨登場。這樣,中國廣告業進入了春天,一片欣欣向榮。
為了規范中國廣告業,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使得中國廣告活動和廣告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廣告業步入法制化軌道後得到空前發展。
2002年,中國各類廣告公司已超過8.9萬家,從業人員75萬餘人,電視廣告、報紙雜志廣告以及網路媒體廣告,總計收入可達以億元為單位的三位數字,其他廣告如戶外路牌、燈箱廣告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形式也不斷被開發利用。
現在廣告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也是促進國際貿易、增加外匯、擴大受眾視野的一個重要途徑。從1994年以來,我國廣告營業額平均每年以約20%速度遞增,高於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幅,廣告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由20 世紀80年代的0.01%上升到1998年的0.68%。
2018年9月29日印發《關於開展廣播電視廣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從《通知》印發日起至2018年年底開展廣播電視廣告專項整治工作。整治內容包括內容低俗、格調和品位低下問題的廣告,未經備案管理擅自播出問題的醫療養生節目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告
❷ 中國近代和當代和現代的著名作家有哪些
近代著名作家:龔自珍 魏源 林則徐 張維屏 梅曾亮 薛福成 曾國藩 黃遵憲 李寶嘉 吳趼人 劉鶚 康有為 梁啟超 譚嗣同 章炳麟 陳天華 秋瑾 柳亞子 高旭 陳去病 陳三立 王闓運等
現代著名作家:魯迅 郭沫若 茅盾 老舍 葉聖陶 許地山 周作人 冰心 郁達夫 巴金 夏衍 徐志摩 朱自清 聞一多 張恨水 林語堂 沈從文 艾青 曹禺 梁實秋 艾蕪 柔石 殷夫 田漢 蔣光慈 周瘦鵑 沙汀 丁玲 臧克家 馮至 錢鍾書 蕭紅 戴望舒 豐子愷 何其芳 張愛玲 趙樹理 孫犁 俞平伯 唐弢 梁遇春 還珠樓主 平江不肖生 白羽 包天笑 鄭振鐸 凌叔華 端木蕻良 蕭軍 吳組緗 吳伯蕭 賴和 吳濁流等
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周立波 姚雪垠 吳強 梁斌 楊沫 柳青 茹志娟 峻青 賀敬之 郭小川 楊朔 秦牧 劉白羽 魏巍 鄧拓 王蒙 陸文夫 叢維熙 諶容 劉心武 汪曾祺 馮驥才 李國文 張賢亮 張承志 賈平凹 李存葆 舒婷 北島 食指 顧城 徐遲 餘光中 林海音 席慕容 流沙河 蘇叔陽 白先勇 陳映真 畢淑敏 陳忠實 王安憶 余秋雨 余華 金庸 古龍 梁羽生 王朔 鐵凝 鄭愁予 海子等
中國近現代作家眾多,這里只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並不全面。至於當代作家,為數更多,這里只是隨手記下一些,還有很多有成就的作家沒來得及寫上。
❸ 求一篇中國近代史人評說 1500字以上 人物最好偏一點 因為是作業 所以麻煩要原創的 高賞金!
岑春煊是慈禧救命恩人、清末官屠、革命元老、民國元首多種相互矛盾身份的集合。肯定有寫的東西。
岑春煊在清末算得上干練能臣,做事有擔當,有魄力,本人亦清廉,有佳譽。平生最大事跡,在於聯合瞿鴻□去斗慶親王奕
❹ 中國廣告發展簡史
中國廣告發展簡史
一、奴隸社會及其以前的廣告發展概況
社會的第一次生產大分工,大約發生在原始社會的晚期距今約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考古證明,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已由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而龍山文化則出現了農業、制陶、牧畜、手工業等經濟生產部門的分工和顯著發展,並發展出新的產業—制酒。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者的社會分工,使剩餘產品出現從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礎。同時,由於勞動者的技術專業化傾向,使各個勞動者在生產活動中所生產的產品品種和數量都不相同,勞動者總是傾向於從事自己所熟練的技術生產,因此,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開始出現產品交換。隨著生產分工的深化,生產的物質品類逐漸增多,剩餘產品也隨著增多,物質交換活動日趨頻繁,交換品的種類和地域也不斷擴大。在黃帝時代,便出現了貨幣交換形式,以實物貨幣如牲畜、銅器、布匹和貴重裝飾品作為等價交換物,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換形式。
為了把用來交換的產品交換出去,就必須把產品陳列於市場,同時,為了吸引他人,勢必需要叫喊等。實物陳列和叫喊是最早的廣告形式。這種形式的廣告,至今還在流傳,而其它的廣告形式,大體又都是從這種廣告形式中演變而來,只不過是採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注入了新的內容。
奴隸社會時期,大約是在夏朝(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在我國出現了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分工,行商階層開始出現。隨著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日趨頻繁和廣泛,開始出現城市和集市。相傳,我國最早的城市出現於夏禹時期。在夏、商(公元前16—前11世紀)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據著名史學家吳晗考證,「周民中有一部分會做買賣的商人即殷遺民」,他們被迫集中在洛陽,被叫作「頑民」,經常被召集起來訓話,過著被監視的生活。他們被另眼相看,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為了過日子維持生計,只好東跑西跑作買賣。這種為貴族所小恥而又為庶民所不能為的行業,因為社會的需要,就成為殷遺民主要從事的行業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是中國輕商貶商的歷史遺俗的根源所在。
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詩經》中,還可以看到對商業活動的片斷描寫。《易經·系辭》記載:「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詩經》的《邶·北風》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這樣的譬喻來描寫遭人拒絕之後的心情;而《衛風·氓》中,更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樣的對商業活動進行直觀描述的詩句。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社會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和原始的商品銷售形式——展示物品和叫賣成為形象的廣告。
二、封建社會廣告發展的相對鼎盛
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前476年,我國社會開始發生並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轉變。在這一時期,商人階層開始分化,分為行商和坐賈,《莊子》中屢屢出現的「桂魚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證。行商是走村串寨進行沿途買賣的商人,坐賈是有一定場所的、招徠他人來買賣東西的商人。《白虎通》中對商賈之分有這樣的描述:「商之為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為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來,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曰商,居買曰賈。」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把陳列於市的實物懸掛在貨攤上以招人。這樣,就在實物陳列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廣告形式,《晏子春秋》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君使服於內,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這句話就足以證明,至少當時已存在幌子這樣的廣告形式。與此同時,在河南省登封縣告咸鎮發掘出土的東周陶器上都印有「陽城」篆體陶文字樣標記,被認
❺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
最有名的是孫中山,另外有洪秀全,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
❻ 近現代廣告發展史
百年現代廣告藝術史
(一)1880~1900
這是自由資本主義在歐洲、美國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二十年。許多對人類文明有重要影響的新技術,如電、內燃機等都是在這個階段內發明的,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也於此時建成。大工業的普及、發達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新產品大量出現。市場經濟轉入激烈的競爭階段,商業競爭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大特點。大量商品需要通過某種渠道使顧客熟悉,以便促進銷售。這些推銷活動主要有四個方面:人員推銷、公共關系、營業推廣和廣告,廣告無疑是一種促銷的重要手段。
除了商品之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娛樂事業也開始興旺起來。各種演劇、雜技、酒吧、舞廳的營業對象已由過去的少數達官貴人推廣到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以至一般市民,娛樂業的競爭也加強了對廣告的需求。現代廣告就是在此背景下開始發展起來的。
這一階段中的廣告形式,以招貼畫和路牌廣告為主。廣告設計多是由畫家兼任的,幾乎沒有專業的廣告設計師。英國著名插圖畫家奧布里·比爾茲利(Anbery Beardsley),法國著名畫家亨利·圖戶茲一勞特里克等人都曾畫過大量招貼畫及海報。當時廣告的構思基本上是繪畫型的,看上去就象是一幅美術作品,不過畫中人物手上捧著某種商品而已,顯得有些牽強附會。獨特的廣告語言尚未形成。由於彩印技術還比較落後,費用昂貴,所以這個階段的招貼廣告中石印畫佔了較大比例。
(二)1900~1920
帝國主義的激烈爭奪引發了1914~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對整個西方的影響很大。國際聯盟於戰後在日內瓦的成立,更促進了商品經濟在國際范圍內的發展。此外,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也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引起巨大震動。
在戰爭的刺激下,各種現代交通事業(如航海、航空、長途汽車客運等)得到很大發展。服務性行業的領域除了傳統的旅業、娛樂業之外,遠程交通、旅遊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服務性廣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著名的英國豪華遊船「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進行處女航之前就曾廣貼海報,招來乘客。
1909年,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採用流水裝配線進行標准化生產,製造出價格僅為六百美元一輛的平民型汽車。從此以後,汽車進入了一般市民生活,迅速普及開來。流水裝配線的出現不僅影響了汽車製造業。而且使大機器生產的各類產品產量極大提高,成本迅速下降。於是,各類產品的競爭更加激烈,商業廣告成為非常重要的競爭手段。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化生活也得到豐富。這個階段中各種大型文藝演出越來越多,對海報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大。美術領域也十分活躍,立體派、野獸派、未來派、表現主義等一大批現代主義的藝術派別紛紛出現,競相舉辦各種美術作品展覽,廣告、海報繁多,也都刺激了商業廣告的發展。值得提到的是:1903年,一部僅長12分鍾的無聲娛樂影片《火車大盜》開始了商業性公映,開創了電影作為娛樂手段的新紀元。電影海報從此成為商業廣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二十年是戰爭與革命的年代,非商業性的海報、招貼畫數量很多。英、美等國曾出現過不少招募兵員的徵兵宣傳海報,蘇聯更有不少革命的政治宣傳畫出現。
此時的廣告形式仍以招貼、路牌為主,但雜志廣告和報紙的分類廣告也隨著這些新聞媒介的發展而出現了。廣告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仍以藝術型為主,比較講求繪畫效果和技法。
美國在第一次大戰中並未受到直接影響,經濟反而受戰爭刺激而得到較大發展。廣告業發展很快,已明顯取代了歐洲列強的地位。美國的廣告在發展的早期就表現出強烈的商業化傾向,重視商品信息的傳達。在表現手法和廣告語言上都和現代廣告相當接近。可以說,美國在這二十年中奠定了現代廣告的發展基礎,開始成為頭號廣告大國,並一直維持至今。
(三)1920~1940
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大危機。市場上商品過剩,大量積壓。資本家要推銷自己的貨物,就需要在推銷型廣告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危機對廣告業的發展倒有一定刺激作用。
危機過後的三十年代,經濟得到了回升和發展,許多高檔消費品也得到了普及,廣告的結構和內容有了許多新的變化。時裝、首飾、化妝品、護膚及洗滌用品,以及汽車和除草機、吸塵器等家用電器的廣告佔有很大比例。食品工業發展很快,餅干、糖果、罐頭食品也都大做廣告。美國在此時取消了禁酒令,酒類和香煙的廣告便有了急劇增加。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大,旅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於是宣傳風光明媚的海濱、豪華舒適的遊艇的廣告也就隨處可見了。此時美國電影業正值黃金時代,擁有一批享有世界聲譽的影星。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劇片,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Douglas Faibanks)主演的《巴格達竊賊》等都成為名噪一時的巨片,從此,電影廣告成為廣告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納粹的上台,軍國主義危險的增長在非商業性的海報和招貼畫中都得到了反映。此時出現的大量政治宣傳畫中,既有鼓吹法西斯主義的,也有反納粹的。
這二十年的廣告中,藝術型作品仍是主要的。廣告作者中仍有許多是有成就的藝術家,有些廣告本身就是一幅很好的美術作品。當然,對商品信息的傳達之重視已超過了以往年代,當時的廣告總是大力渲染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創造出一個高出當時實際生活水平的「美國夢」境界,滿足一般消費者對舒適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往年代的廣告中也曾採用女性作主題,但那時的女模特並不一定非常美麗,多具有較強個性和特點。這二十年中則越來越注重選用身段優美、容貌俏麗的窈窕淑女作為廣告的基本主題,她們漂亮得無可挑剔。而且幾乎是千人一面,這成為此時廣告的一大特色,而且持續至今。
(四)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這個階段中最重大的國際事件,戰爭幾乎影響了全世界所有國家,造成深刻的影響。五十年代裡,在二戰中受到重創的歐洲力圖恢復。美國則在朝鮮戰爭結束後才真正進入安定發展時期。數目驚人「戰後嬰兒」是這一階段的產物,對以後的幾十年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二十年中,流行音樂發展很快,成為與歌劇、舞劇、話劇、交響樂等傳統文藝演出並行的一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作為搖滾樂先驅的出現,在年輕一代中引起極大的狂熱。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美、英、蘇等國都出現了大量以反納粹為題材的政治宣傳畫,發展之快、普及之廣、水平之高都稱得上是巔峰時期。許多軍火工廠,尤其是當時號稱「民主國家兵工廠」的美國的軍火商們(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司徒貝克飛機公司,殼牌石沿公司等),都製作了大量的以反法西斯戰爭為背景的推銷軍火和戰斗機的廣告,其中一些便是採取政治
宣傳畫的形式。
戰後初期,大量廣告都是以寧靜、和平的景色為背景的,迎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畫面上常常出現婚禮、家庭的場面,頗具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五十年代的廣告中,藝術型仍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但已開始高度重視商業效果。專業廣告設計隊伍正在形成,出現了許多新的廣告手法。除以往慣用的寫實主義繪畫之外,平面剪貼,超現實主義手段,漫畫等表現手法都用得很多,以此創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怪異氣氛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在五十年代後期,隨著攝影製版技術的發展,商業攝影由於其方便,逼真等特點,已開始變成一種越來越重要的廣告手法。
除了以往的漂亮女郎之外,可愛的嬰兒和貓、狗等家庭寵物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廣告上。聰明的廣告商還常常請影劇明星來作為廣告模特,利用觀眾對他們的熟悉來增強廣告效果。
隨著報紙、雜志等大眾新聞媒介的迅速崛起,招貼和路牌廣告已讓位於報刊雜志廣告。考慮到宣傳的對象是讀者,因而這類廣告在製作上特別強調迎合讀者的口味和閱讀習慣。強調可讀性。這樣一來,廣告的文字和文案編排就提到了相當的高度。由於文字能傳遞大量信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廣告的文案編排也和繪畫構圖一樣,成為廣告製作中重要的一環。
(五)1960~1980
雖然局部的動亂從來沒有平息過,但就整體而言,這二十年中民辦經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微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大突破,並且在經濟領域中非常迅速地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幾乎全世界都獲得一個較為持久的發展機會。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新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時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轉向為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廣告已不再單純是孤立的推銷手段,更進而成為所有現代企業保持生存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出發,現代廣告正是在這二十年中真正確立起來的。
❼ 為什麼中國近代文藝那麼落後
中國近代文藝出現落後問題嗎?我認為落後,而是在苦難中產生了一批經典之作和人物。
❽ 近代中國人從認識世界到走向世界經歷了曲折過程
一、19世紀40-60年代:
華工、洋人雇員和最初的外交使團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中國人出海貿易和旅行。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用軍艦大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等5個沿海通商口岸,從此外國商人、傳教士、外交官、軍人、旅行家等大批湧入中國,但中國人出國卻為數很少。
19世紀40-60年代出國的中國人大致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被西方殖民者誘拐販賣的契約華工,當時被稱為「苦力」或「豬仔」。外國洋行及其僱用的買辦、掮客,誘騙華工簽訂契約搭乘外國輪船出洋,販賣到急需勞工的古巴、美國、秘魯、澳大利亞等地。據統計, 1847-1852年,從廈門通過貿易共輸出華工8281名。這些華工在販運途中和勞動場所,遭到非人待遇,被當作奴隸和牲畜一樣殘酷虐待,死亡率很高,生活極為悲慘。這與非洲黑奴貿易一樣,根本不是正常的國際人員交往。後來還有一些華僑和華工陸續出海到東南亞各國開墾和移民。
第二類出洋的中國人是個別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或替西方商人、洋行、外國外交、宗教、文化教育機構團體服務的買辦、雇員、翻譯。例如福建人林針,受雇於廈門美商,1847年6月到美國,工作一年多後回國,他寫了一部《西海紀游草》,是晚清中國人撰寫的最早的美國游記。又如廣東南海文人羅森,寓居香港時認識了美國傳教士衛廉士,1854年(咸豐四年)由其推薦擔任美國培理將軍遠征日本艦隊的漢文翻譯。羅隨培理艦隊到過日本橫濱、下田、箱館等地,參與了日美訂約、開埠過程,回國後寫了一篇《日本日記》在香港發表,這是晚清中國人第一部日本游記。還有蘇州文人王韜曾受雇於英國傳教士在上海開辦的墨海書館。1867年(同治六年)他應英國傳教士理雅各邀請,赴歐洲訪問,曾在英國牛津大學講演孔孟學說和中英關系,可以說是晚清第一位在歐洲大學講壇上宣講中國文化的中國學者。1870年回到香港後,他辦了《循環日報》,還寫了《普法戰記》等書。
第三類是由外國傳教士帶到西方留學的中國青少年。其中最有名的是1847年被美國傳教士、香港馬禮遜學堂校長布朗帶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留學讀書的容閎、黃寬、黃勝三人。容閎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人。黃寬後來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成為經過歐洲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中國第一位西醫。黃勝則與伍廷芳共同創辦《中外新報》,與王韜合作成立中華印務總局,成為近代出版印刷業的先驅人物。
第四類出洋的中國人則是由外國人士帶領前往西方游歷訪問的少數中國官員。例如1866年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要請假回國結婚,總理衙門便派遣了前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知縣斌椿與其子廣英以及3名同文館學生,隨赫德赴歐洲觀光游歷。他們在英、法、德等9國游歷了7個月後歸國,這是晚清中國官員走出國門海外游歷的第一次嘗試。他們所寫的游記如《乘槎筆記》《航海述奇》等記錄了晚清官員對歐洲最初的見聞。還有1868年的蒲安臣使團。該團由剛卸任的美國公使蒲安臣率領,他被授予「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的頭銜。為了維護面子和平衡列強關系,使團成員還包括兩名清政府總理衙門的章京志剛、孫家谷,以及一名英國人和一名法國人。使團用2年8個月,訪問了歐美11個國家。其間,蒲安臣四處包攬交涉、談判,甚至擅自與外國締約,中國使臣幾乎成了點綴品和觀光客。不過這畢竟跨出了中國外交走向世界邁向國際社會的第一步。使團里的中國人也通過出訪大開眼界,接觸了新事物、新思想,這可以從他們的游記,如志剛的《初使泰西記》、孫家谷的《使西述略》、使團翻譯張德彝的《歐美環游記》等書中看出來。
二、19世紀70-90年代:
駐外使節、游歷官員與官派留學生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開始向外國派遣外交使節、獨立的游歷考察官員和官費留學生,中國人由完全被動到逐漸主動地走向世界。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列強通過《北京條約》取得公使駐京權利。西方國家陸續派遣公使駐華,並在北京開設公使館,在上海等地開設領事館。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開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為出使法國特使、欽差大臣,其使命只是為「天津教案」向法國道歉。1875年(光緒元年)任命的出使英國欽差大臣郭嵩燾,最初的使命也是為了「馬嘉理案件」赴英國道歉,然後才轉為長駐英國,成為晚清第一位駐外公使。出國後,郭嵩燾能認真考察和分析西方國情和現狀,在日記和報告中對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不料竟遭到頑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擊。尤其是駐英副使劉錫鴻還打小報告誣告郭嵩燾「崇洋媚外」「有失國體」,甚至有「私通洋人之嫌」,最後任期未滿就被清政府調回。他寫的《使西紀程》一書也被禁止發行並毀版。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陸續在英、法、德、日、美等國開設了駐外使館,派遣了駐外使團。早期的中國外交官群體為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認識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如郭嵩燾、曾紀澤、薛福成、黃遵憲等人都撰寫了許多考察研究外國的報告、日記和著作。
19世紀70-80年代清政府還主動獨立地派出一些官員出洋考察、游歷和調查。例如1874年清政府曾派出陳蘭彬、容閎等官員專程到美洲古巴和秘魯調查華工受虐待狀況,力圖維護華工權益。1876年派遣浙海關文案李圭與海關洋員一起前往美國費城參觀世界博覽會。他寫了一部《環游地球新錄》,不僅記錄了費城世博會及各國見聞,而且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地球確實是圓的」。1879年道員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鴻章派遣到歐洲訂購鐵甲艦,同時考察了各國工廠。他寫的《歐游雜錄》是中國官員第一次對歐洲近代工業進行深入考察的珍貴記錄。這個時期地方大員也開始派員出國游歷考察,如1878年四川總督丁寶楨派江西貢生黃楙材游歷考察緬甸、印度等國。
1887年清政府還通過考試,從中央六部中下級官員中選拔了12名海外游歷使,分別派赴亞洲、歐洲、南北美洲20多個國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以調查研究外國情況為主要任務的海外游歷考察。海外游歷使最遠到達了南美洲的智利、巴西等國,其路程之遠及所到國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他們所取得的外國調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可惜這批海外游歷使回國後卻沒有被重用,也沒有讓他們在外交崗位上發揮作用,其外國調查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未受重視,以至這樣一次走向世界的舉動,竟然漸漸被埋沒和遺忘。
這個時期清政府開始向海外派遣官費留學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閎的建議下,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奏請派幼童赴美留學,獲清廷批准。在上海設立出洋肆業局招生,從1872年至1875年先後分四批派遣120名10-16歲幼童赴美國留學。他們被分散安排在美國居民家中住宿,在美國的中學畢業後,陸續有50多人考入耶魯、哈佛、哥倫比亞等美國大學學習。留美幼童在美國學習勤奮,進步很快,同時思想、習俗也漸漸發生變化,如見了官員不願下跪,要求穿西裝、剪辮子、進出教堂等,因此被守舊頑固派攻擊為「適異忘本,目無師長」,要求將留美學生趕快撤回。加上當時美國出現排華風潮,清政府在1881年決定將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以至幼童留美計劃半途而廢。這些留美學生回國後不少人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界、軍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如主持修建京張鐵路、被譽為「中國工程師之父」的詹天佑,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學堂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
此後,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後派遣了4批共80多名學生留學歐洲,主要是英國和法國。因為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從福州船政學堂學生中選拔的,赴歐主要是學習海軍的造船和駕駛專業,故史稱「留歐船政學生」。這些學生回國後成為中國早期海軍和造船工業的骨幹,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創立、發展作出了貢獻。晚清北洋艦隊的主要艦長如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歐船政學生,他們幾人都在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還有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民國初年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當年也是官派留學英國的船政學生。1896年清政府還選派了唐寶鍔等13名學生赴日本留學,這是中國第一批官派留日學生。
值得注意的還有1896年李鴻章的出洋。當時清廷派大學士李鴻章為特命頭等欽差大臣出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他負有「聯俄拒日」的使命,與俄國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還應邀訪問了德、法、英、美、加拿大等國,會見了各國元首和政要,如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德國首相俾斯麥、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等。李鴻章使團是19世紀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級別外交使團,此行共歷時190天,水陸行程9萬里,是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20世紀初:
赴日留學、考察與五大臣出洋
1895年甲午戰敗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廣大愛國知識分子強烈要求向西方與日本學習,通過改革或革命救亡圖存。因此在20世紀初出現了一個赴日本留學和考察的熱潮,成為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第三個時期的新特色。當時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實行提倡鼓勵官費、自費並舉赴日留學的政策。
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後,出洋留學也成了知識分子的重要出路。而且日本政府採取主動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學路途近、交通方便、費用省、文字習俗相似等因素,都是留日熱潮形成的重要原因。留日學生從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5-1906年猛增到8000多人,達到最高潮。後來因中、日雙方的限制政策和國內教育的逐漸普及、歐美國家也積極招收中國留學生,留日熱才逐漸降溫。
與19世紀清政府派往歐美的官費留學生大多學習理工和海軍不同,20世紀初以自費生為主的留日學生學習的專業非常廣泛,從政法、文史、軍事、外語、師范到理工、農醫、商業以及音樂、美術、體育等等,而其中以學政法和陸軍為最熱門。很多留日學生在日本吸收新知識、新思想,參加愛國運動,逐漸從改良走向革命。他們利用在海外求學的條件,組織革命團體,出版革命書刊,使日本東京成為20世紀初中國革命派的主要海外基地。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主要骨幹如黃興、宋教仁、胡漢民等都是留日學生。重要的革命宣傳家如陳天華、鄒容及歷次武裝起義的指揮和骨幹如劉道一、秋瑾等,也都是留日學生,他們為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歸國的留日學生也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幹力量。籌備立憲、法制改革、教育改革、軍事改革的許多建議、法令、制度都是他們起草的。不少歸國留日學生成了清政府各種新政機構的官員或新軍的各級軍官和各級新式學堂的教員。
除了赴日留學外,20世紀初還有大批中國官員、士紳、文人、學者或官派或自費赴日本考察游歷。他們考察的范圍很廣,從憲政、法律、軍事、教育、工業、商業、農業、交通到司法、衛生、監獄等等。他們還撰寫了不少調查報告和考察記,為中國改革和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這個時期還應特別提到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它標志著晚清中國官員在走向世界的歷程上又邁出了一大步。1905年由於民族危機加深和日俄戰爭的影響,國內要求立憲的呼聲日益高漲,駐外公使和地方督撫也紛紛奏請仿效日本與歐美的政治制度。清廷決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歐美與日本的政治,歸國報告後再作決策。這次出洋的特點是官員級別高、隨員多、目標明確、效果顯著。出洋人選幾經變動,最後派出的是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五人,全都是王公親貴和一、二品大員。此外,還選調了近百名素質較高的官員和歸國留學生為隨員。出洋目的是「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他們分成兩路先後考察了歐美13國和日本,共半年左右。考察雖以憲政為中心,但實際調查范圍很廣,涉及議會、政府、司法、工廠、銀行、學校等,並請外國政治家和學者講解憲政原理和各種制度,還大量收集、翻譯各類外國圖書資料。他們回國後力陳中國立憲之必要,終於促使清廷在1906年9月1日正式頒布「仿行立憲」的上諭。他們還向慈禧太後和光緒帝進呈了介紹各國政治的《歐美政治要義》《列國政要》等書和大批外國書籍,對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各項改革和制度、法律建設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戊戌變法失敗後被迫流亡海外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等也周遊列國,考察和分析各國政治和文化,撰寫游記。如康有為寫了《歐洲十一國游記》,梁啟超就1902年美洲之行,寫了《新大陸游記》。他們的著作為中國人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資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晚清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官員走向世界的一個大體發展軌跡。從在外國人帶領下走出國門,到中國人獨立周遊世界;從選拔中下級官員海外游歷,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從出洋觀光或泛泛調查異國風情,到全面深入考察外國國情特別是政治制度;從回國後默默無聞幾乎被遺忘,到推動立憲決策發揮重要作用。這反映出晚清中國人在走向世界的艱難曲折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在前進,逐步了解國際社會,登上世界舞台。但同時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敗和腐朽,終究不能挽救其最後滅亡的命運。此外晚清走向世界的中國留學生也經歷了從留美幼童的半途而廢,到留歐船政學生的甲午悲劇,再到留日學生的革命風潮。中國愛國青年學生通過走向世界,走向革命,終於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