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上中國發生過幾次瘟疫

歷史上中國發生過幾次瘟疫

發布時間:2021-02-22 21:15:11

A. 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幾次比較大瘟疫 特別是在古代傷亡都比較慘重 你認為原因是什

大自然的規律是無法改變的。

B.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

一、雲南鼠疫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1898年,爆發於印度孟買的大鼠疫,使上千萬印度人喪生。

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續至1959年,當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2)歷史上中國發生過幾次瘟疫擴展閱讀

鼠疫的傳播和預防

一、傳染源

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

二、傳播途徑

1、蚤叮咬的傳播方式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

2、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三、易感人群

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群。

C.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鼠疫有哪些

1、東北鼠疫

東北鼠疫,又稱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北洋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

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採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2、明末大鼠疫

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3、1910年鼠疫事件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於傅家甸(今道外區)。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嚴防疫病傳染的辦法。

當晚參加會議的有俄提督羅柏,中東鐵路醫官、巡警總辦自治會議長畢爾克,華董張伯源、馮雲祥等。畢爾克首先通報了鼠疫傳播情況。

4、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部份港口在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已採取措施,以防鼠疫傳入。然而這些措施最終並未能完全防止鼠疫的擴散。

事實上,西方醫學在1898年以前對鼠及虱在鼠疫散布所起的作用仍未有充份的了解,最初大部份的防疫措施方法上皆有問題,因而成效不彰。1894年以後,鼠疫在香港幾乎每年皆有出現,成為風土病,直至1926年方才完結。

5、1949年張家口鼠疫

1949年張家口鼠疫是指在1949年10月至11月間,爆發於中國境內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今河北省省轄市)的一次鼠疫病。

至11月8日,察哈盟和察哈爾省共因鼠疫死亡75人,其它地區沒有發現因鼠疫死亡人員,同日,中央防疫委員會估計今後疫情不會繼續過大蔓延,但是要消滅疫症,仍然「尚需相當時日」。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並最終消滅。

D. 中國歷史從秦朝開始大小瘟疫有幾次啊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E. 中國歷史上瘟疫都發生在什麼時候有哪些防治經驗

瘟疫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時不時地暴發。它是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總稱,種類非常多,天花、傷寒、鼠疫、黑死病等,是我們熟知的瘟疫。瘟疫的傳播性強度不一,危害性大,令人猝不及防,大家不免談疫色變。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疫災的記載。殷墟甲骨文中有關於「疾年」的記載,表達出當時人對瘟疫的初步認識。秦漢以來,有關於瘟疫的記載較為豐富,對於我們認識歷史上的瘟疫有很好的幫助。總體上看,中國的疫災頻度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漢代發生的瘟疫明確記載的有42次,主要發生在三類地區:一是南方和東部等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二是人口眾多的京師洛陽,三是行軍打仗中。東漢時,南方多次發生大規模的疫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荊州、九江、廬江、會稽諸郡;首都洛陽共有5次疫病發生,這顯然與京師人口眾多,疫病容易流行有關。疫災與自然災害的關系也很緊密,數據顯示,水、旱、飢荒與疫災的關系最為緊密。

一、暴發時間一般較長,短暫幾個月,長則數年。這對疫區的民眾來說殺傷力大,死亡率較高。如果是在王朝的後期大規模暴發,容易動搖政府的統治。東漢、明代的末年都是瘟疫流行。清末也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瘟疫,特別是東三省的鼠疫,對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是重大打擊。


二、范圍較廣,每次疫災可能涉及多省,每個時期涉及多地。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是重災區,都城是重災地,這與人口密集有很大關系。


三、從季節來看,春夏季較多,秋冬季較少。我們不能期望瘟疫在天氣轉暖後自然消失。


在與瘟疫長期斗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防疫經驗。一是通過祈福、求神實施禳災,二是政府積極指導救治。歷代政府一方面派遣使者、太醫等到疫區調查,治療,送葯,另一方面會組織患者隔離。唐政府曾屢次命令地方各州謄抄葯方、方劑,控制疫病傳播,抵制巫醫誤診,玄宗時下令抄寫南朝時期陶弘景撰寫的《神農百草經》,不久又組織編撰頒布《廣濟方》。可以看出中醫應對瘟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經驗。


瘟疫傳染性強,及時處理屍體也是阻止瘟疫蔓延的必要措施,歷代政府和慈善組織、個人都有出資掩埋屍體的措施。

實際上,很多瘟疫的消亡我們並不清楚原因。2003年的SARS病毒當時究竟是如何消失,我們其實長時期也不清楚。中外歷史上,瘟疫橫行曾多次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難以避免,成為大自然與人類相處的方式之一,人類雖然不歡迎它們,但要有接受它們的心態。


大災大難時,肯定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失,瘟疫首先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其次會帶來大量的次生災害,短期內肯定會帶來經濟的衰落,但多難興邦,一般都會走出來,迎來下一階段的繁榮,社會還會煥發新機。黑死病在第一次大流行時持續了7年(1347-1353),歐洲有1/3以上的人死亡,但卻因為對死亡的恐懼,開始了身體解剖和思想的啟蒙,誕生了歐洲文藝復興。瘟疫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促進了社會的新陳代謝。


瘟疫暴發,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會折射世間萬象,特殊時期,也更考驗人性,出現各種平時無法想到的狀況。對於處於困境時期的人類來說,如何生存下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防護物資緊缺,生活、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提醒我們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互相支持,盡量節省物資,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要隨意浪費!


我們所煩惱的事,可能有九成都不會發生,但未雨綢繆,還是非常必要的。大家利用身邊的條件多保護自己,關愛他人,病毒早晚都會消失,不要過於驚慌,實際上,恐慌用來對付病毒這樣看不見的敵人是沒有用的。大家熬過這次疫情,各國經濟會逐步恢復,當然,有些國家恢復得快,有些稍微慢一些。很多產業布局、組織形式,甚至人們的思維方式,因為這次疫情會發生改變。

F. 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十次瘟疫,有哪幾次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醫療水平非常低,而且接觸的知識面也不廣,往往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朝代更迭了那麼多個,中間經歷了多少帝王,但不管是哪個朝代,瘟疫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僅是在中國,在歷史上就記載了世界上十次最厲害的瘟疫,每一次造成的後果都十分的嚴重,幾乎是哀鴻遍野。

一:雅典鼠疫。發生在 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427年,這場鼠疫突如其來,雅典二分之一的人都被傳染了, 甚至後來也有專家對這次鼠疫進行分析,這是一場具有毀滅性的傳染病,基本上是把整個古希臘羅馬都淪陷了,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這個鼠疫造成的慘相還歷歷在目,還好被一個倖存者把這件事情記錄了下來,這個人叫修昔底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瘟疫的記載也開始了。

十: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這場鼠疫是發生在中國雲南,1855年開始的,從雲南開始傳入到其他地方,造成十萬人去世,光是印度和中國兩個國家,就有一千二百萬人因為鼠疫去世,這種鼠疫的傳播速度十分的快,涉及的地方也很多,比前面兩次要厲害很多。

G. 中國古代有什麼重大瘟疫及具體發生年限

根據歷史的記載,中國歷史上較大規模的瘟疫有700多次。許多種類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流行病都曾襲擊過這片土地。不過古人限於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常把這類瘟疫通稱為「疫」或「疫癘」。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瘟疫來勢兇猛,為禍劇烈,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再次是影響了局部戰爭的進程。據文獻記載,整個三國時期,發生瘟疫次數多達22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統帥的20多萬大軍,在作戰過程中,由於突遭瘟疫,戰鬥力急劇下降。《三國志》記載:「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假如曹操軍隊沒有瘟疫的影響,三國時期的歷史或許會改寫。

H. 人類歷史上有哪幾次具有毀滅性的大瘟疫

1、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於中國雲南省的一場重大鼠疫。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超過了前兩次而出名。這場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先從雲南傳入貴州、廣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後,這些地方死亡人數就達10萬多人。中國南方的鼠疫還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傳到美國舊金山,也波及到歐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於這場鼠疫。據世界衛生組織透露,這次大遊行一直延延續到1959年,這時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數減少到了200個左右。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3、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但是此次瘟疫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飢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4、倫敦大瘟疫(1665-1666)
倫敦大瘟疫是指一場於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同時,由於與歐洲大陸的商貿交流,瘟疫傳到了法國。此後直到1666年九月,瘟疫仍在溫和的流行。9月2日和3日,倫敦城遭遇了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遭到感染了的房屋,這是狀況好轉的開端。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被感染的人群都已經死亡了。此後倫敦城在大火的基礎上重建,在這場瘟疫過後又獲得了的新生。
5、美洲瘟疫(16世紀)
歐洲人到來之前,這里居住著400萬到500萬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數都在16世紀幾十年間死去,有歷史學家甚至稱它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不過,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不是歐洲人的槍炮,而是他們所帶來的瘟疫。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洲人就已經經歷了多次致命傳染病的浩劫,也從中找到了治療一些傳染病的方法。但是,美洲之前長期與歐亞非大陸隔離,印第安人也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歐洲人的疾病隨著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之旅後開始蔓延到新大陸。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來說卻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麻疹和天花。因此阿茲特克人等中美洲原住民即使擁有歐洲人攻不破的城牆,但卻被外來的瘟疫打敗。而疾病的傳播也可以是雙向的。當時,唯一一種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它奪走了大量的歐洲人的生命。

I.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瘟疫是什麼時期

最早是上古時期

上古時期 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版」、「疾年」權等文字的記載[1]。「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

明確的有

漢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
三國時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傳染病。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中國發生過幾次瘟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