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因為在做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研究》這一課題,所以最近多接觸關於傳統文化、中外文化、節日文化等類似的書籍,而我對傳統文化尤為感興趣,所以就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徜徉書中,趣味多多。
讀傳統文化的書一般都感覺比較枯燥晦澀,甚至會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這本書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文化涵蓋面之廣自不用說,且文筆風趣詼諧,插圖精美,圖文結合,穿插故事、文獻等,配有相關注釋,讀來不覺無味深奧,通俗易懂,趣味橫生。書中的插圖,或是關於器皿,或是關於建築,或是關於絲帛……線條清晰,真實可感,觸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做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慨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書簡介中就是一連串的發問「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是什麼樣子么?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學識淵博、旁徵博引的老師,如果真能在語文教學中,必要之時,將這些知識、故事、文獻信手拈來,延伸引用,我的課堂肯定頗受歡迎吧。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才能給予學生最好的文學滲透。
關於傳統節日書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節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親人的節日,又叫「盂蘭盆節」或「河燈節」。盂蘭盆是梵文音譯,原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目犍連(也就是中國民間目連戲的男主角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結果送給母親的飯食一遞到母親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我們都要集結佛法僧三寶的力量,超度我們的七世父母。這個故事的內涵,其實還遠比它表面上看要來得深刻。實際上,佛教界內的人大多認為盂蘭盆的故事講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化的原因。
其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小說中關於中元節的描寫並不少。中元節作為寄託哀思,為已逝親人祈福的傳統節日,歷史甚至比清明節更為悠久,意義也不在清明節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節日還有上巳節和寒衣節。
僅以中元節為例,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需要篩選、提取、比對、舍棄。關於節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摒棄,涉及的詩詞文化、哲學思想、節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一節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深思熟慮,找准切入口;不同節日的文化資源,也要需要對比和取捨。這要看這種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一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我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研究,更像是一種「掃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刻,真正感悟絕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一種自我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讀書多一點,發現多一點,懂得多一點,僅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課題研究中有所價值,有所運用。這是一種責任,需要堅持。
㈡ 中國近代史知識匯總
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提出了諸多新的見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原則性問題,已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和討論。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思想理論界就曾圍繞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近十年的大論戰。參加討論的人在政治理念、學術主張、所用依據方面雖不盡相同,但是,凡是否認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人,同時也就不贊成中共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則大都會肯定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性。這說明單從學術層面上看,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無關大局的問題,它同時關繫到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事實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工作者正是通過這場論戰,不僅判定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而且重新研究、勾畫了中國社會從古至今的發展進程和未來趨向,對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作出了許多新的闡釋,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的史學體系。中國共產黨也在對近代社會性質這一基本國情認識基礎上,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為史學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實踐,則被公認為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有的學術刊物還曾專門開辟了專欄,邀請學者對此發表意見。有人認為,近代中國社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統全面沖突的產物,對此很難以形態區分標准來分析,所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帶有認識上的偏差。有人則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並不是個統一的整體,半殖民地與半獨立相對應,是對國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則是半資本主義。中國近代的總趨向是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生與發展,毛澤東「兩半論」的失誤,就在於忽視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發生和發展的巨大進步意義。以往我們對於外國資本主義僅僅著眼於它的掠奪和奴役,而諱言它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推動和促進。有的文章認為,帝國主義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仍是封建社會,此後則是半封建或半資本主義社會(也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
總的來看,一些學者雖已明確對「兩半論」提出了質疑或否定,但對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尚缺乏進一步的闡述和論證盡管如此,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大都是在討論中國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發展這樣一個大問題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學者明確表示,否定毛澤東的「兩半論」,重新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為設計新的近代史構架尋找理論基點。
對此持相反意見的學者認為,近代史研究應該努力論證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全面總結民主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歷史經驗。這樣,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寫近代史突破了這個基本思路,就會使我們的史學研究倒退到舊中國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史學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強調,中國近代史研究,應當以為實踐充分檢驗的科學「兩半論」為其基點之一,這個根本性的科學論斷有待豐富與發展,但決不能輕率地否定。
二、關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給近代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肯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這方面我們的史學工作者曾做了許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一)殖民化與近代化的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化促進了近代化。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義的禁錮,帶來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國走向近代化。對此,不能再僅僅從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的立場出發去審視,否則會對這段歷史作出消極的、片面的、情緒化的徹底否定。只有從價值論角度去重新評價「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問題,才有可能對中國近代史有一更為本質的認識。很顯然,論者強調的是殖民化對近代化的促進作用,雖然他沒有使用殖民侵略的說法,而是代之以「世界走向中國」這樣一種中性的描述。
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化無礙於近代化。有學者提出,現代化的發展與民族獨立不存在必然的關聯。近代中國所受的軍事侵略,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但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外國在促進中國近代化發展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以上新觀點,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是實現近代化不可缺少的歷史前提。帝國主義促使中國走向了某種程度的近代化,但它又是被嚴格地限定在是否有利於殖民統治范圍內的。另一種近代化則是要突破帝國主義所允許的范圍,爭取實現民族的獨立自主,從而實現近代化。對於近代史上這兩種不同的近代化趨向應加以區別。從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來看,民族獨立地位的不斷喪失和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的頑固存在,堵塞了近代化前進的道路。當歷史前進到一定階段,解決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兩大問題,就越來越成為實現近代化的首要問題。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來看,帝國主義也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把殖民地中各處妨礙民族進步發展的前資本主義關系有意保留下來,使資本主義只是在有限的范圍內發展。
其次,對於隨侵略而來的近代文明的影響和作用,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客觀評價,並確定其主導方面。有學者指出,西方資本主義為了侵略和掠奪的需要,在中國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和設施,但侵略帶給中國的更重要的還是災難,它造成了中國的貧窮與落後。況且這些近代文明也沒有為廣大的中國人民所擁有和享用。入侵近代中國的資本、帝國主義,既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傳播者,又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壓迫者。不區別兩種作用的不同,會走上一個極端;不區別兩種作用的主次,會走上另一個極端。
(二)抵抗侵略與學習西方
在這個問題上,一些學者提出的新見解突出地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從性質上看,中國人對侵略的抵抗,實質是對西方先進文明的排斥,不利於中國的進步,違反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因為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是近代歷史的基本矛盾,這是在世界近代史范圍內的先進對落後、文明對野蠻、進步對保守、革命對反動的矛盾。馬克思等經典作家也從歷史進步的角度,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所充當的「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近代中國,所謂帝國主義實質上是屬於上升階段的資本主義;這時的中華民族仍然是中世紀的封建民族,他們對外來侵略的反抗,實質上都是站在維護本民族封建傳統的保守立場上,對世界資本主義歷史趨勢進行本能的反抗。
其次,從實力上看,落後的中國也無力抵抗西方的侵略。故此,近代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忍辱負重,維持和局,努力實現近代化。有些學者強調,落後就要挨打,每次失敗的抵抗,都給中國招致了更大的災難。由此出發,有人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和」、「戰」問題進行了重新評價。認為李鴻章等人奉行的「委屈求全」的對外政策,其出發點也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只有保住和局,中國才能有強盛的一天。有人還提出,對於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也應該信守,因為這條約就是當時中外力量對比的紀錄,反映了中西方全面的、深刻的差距,改變之道在於先圖自強。同時,即使是不平等條約,也是國家信譽所系,今天簽字,明天推翻,既足以招禍,又必然進一步失去尊嚴。
對此持相反意見的學者認為:
首先,不能以資本主義文明先進為由,否定落後的封建國家對西方入侵的抵抗。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作用,卻絲毫也不意味著落後國家應當歡迎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形成了把世界上所有國家聯結成統一的經濟整體的進步趨勢;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世界廣大地域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使之成為被掠奪的對象,阻礙了這些落後國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侵略的斗爭是一種更為重要的進步的歷史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就非常關注亞洲國家的反侵略斗爭,並給予高度的評價。這種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不僅促成了國家的獨立、解放,也能促進本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其次,抵抗侵略不等於排斥文明。在近代中國存在著既要抵抗侵略,又要學習西方文明這樣一個復雜的歷史運動。實際上,只有民族獨立以後,才有真正吸取西方文明的積極因素為我所用的可能。而且所謂反侵略斗爭,不僅包括實際的反侵略運動、武裝斗爭,也包括反侵略思想的設計和提煉,還包括民族的實業家同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爭奪經濟平等權和爭奪利權的斗爭。反侵略斗爭在初期是原始的,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總結,中國人民的斗爭的水準不斷提高。在整個反侵略斗爭的過程中,也始終貫穿著對西方文明積極因素的學習。
第三,不能盲目頌揚主「和」論而貶低抵抗。近代中外「失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不斷擴大侵略所致,絕非中國政府和人民好戰的結果。有些論者恰恰顛倒了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李鴻章等人主和的思想前提是錯誤的,即沒有認識到列強正一步步把中國變為殖民地,而是相信洋人無害中國之心。其主和也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的國際環境。關於落後就要挨打,有學者指出不能將其解釋為落後就應該挨打,從而否定中國人民的反抗。因為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乏其例的,而且失敗為成功之母,中國人民正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積百年之抗擊,終於打倒了帝國主義。對信守和約問題,有文章指出,帝國主義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後,可以隨時違背條約,從而再逼迫中國簽訂更為苛刻的新約,以擴大其侵略權益,而中國人民稍有不滿和反抗,卻被指責為「違約」,是以「愚昧」抗拒「文明」,這是一種強盜邏輯!
三、關於革命與改良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革命與改良,也是一個熱點問題。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以下新的觀點:
首先,肯定近代的改良活動,特別是統治階級所進行的改革。認為從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末新政的實行,到北洋政府的統治政策的實施,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有人提出,西太後、李鴻章、曾國藩等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也是渴望中國的富強與進步的,他們所設計的近代化方案如果能得到實施,本來是可以挽救中國的。有人肯定北洋政府在政治上多元化,經濟上私有化、自由化,思想文化、社會風俗也是呈現改革開放的勢頭,認為袁世凱推行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政策,正反映了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其次,對近代的革命提出批評和否定。近代革命是激進主義的產物;孫中山等革命者不顧中國的國情,超越了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陷入了理想主義和革命的誤區。其結果不僅導致了社會的長期混亂,而且開啟了20世紀中國政治浪漫主義的先河。還有人提出,應該徹底否定近現代歷史上的革命,斷言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並把這種對革命的看法,進一步概括提升為一種規律: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則一定失敗。
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上述對革命和改良的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一,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反抗。有學者指出:對革命和改良,不能作抽象的價值評估。辛亥革命並不是主觀意志的結果,而是當時民族危急嚴重和社會矛盾尖銳的產物,是腐朽的清朝廷不願意或沒有能力抵禦外國侵略和領導國內變革的結果。許多革命者,都是在改良道路走不通時才提出了革命的主張。
第二,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許多學者肯定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掃清了歷史前進的障礙,帶來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進步。歷史證明,靠封建統治階級自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中國的近代化任務的。只有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取得民族獨立,才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打開了新的天地。要革命,就必然會有破壞、流血和犧牲。但是,如果不進行革命,而容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中國人民必將長期遭受更大的痛苦和犧牲。辛亥革命後出現的混亂局面,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造成的,是革命不夠徹底的結果。不應籠統地說中國近代斗爭太多、動盪頻繁,致使社會無法發展,而應該進行階級分析,指出其原因所在,是中國侵略、壓迫了別的民族,還是別人侵略、壓迫了中華民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斗與人民反抗斗爭是否可以混同?動盪是怎麼引起的?矛盾來自何方?被壓迫者進行反抗造成的破壞,其責任是否也應由被壓迫者承擔?
㈢ 中國近代史常識總結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代 重要事件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1839年6月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 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庄(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 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 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 (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台斗爭,台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 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占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 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 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 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 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 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 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 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 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灣光復
1946年6月 國名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羅榮桓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0世紀50年代 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改革
1950年10月 朝鮮戰爭,中國志願軍赴朝抗美援朝
1951年5月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953年 黨中央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造」
1954年 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
1955年 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亦稱萬隆會議。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萬隆精神」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為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
1958年 中國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但是「左」傾錯誤嚴重泛濫,使一次嚴重的失誤。加上自然災害和中蘇關系破裂,1959年~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66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要求,高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10月 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重返聯合國
1972年 (1)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2)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29日,中日簽署《聯合聲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6年 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展開關於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否定「兩個凡是」,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思想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核心:實事求是)。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並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1978年底、1979年初 安徽、四川部分農民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度
1980年 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
1982年9月 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3年 中共做出廢除人民公社的決定
1984年12月 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
1987年4月 正式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中葡《聯合聲明》
1993年 將「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正式寫入憲法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
2001年 中國被接納為世貿組織(WTO)成員
㈣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介紹
本書是王力教授主編的一部非常傳奇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通論性經典版作品。在半個世紀之前權編寫這部書稿的時候,就動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領域最頂尖級的專家。那些響當當的名字,王力、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聖陶,各個全都是今天學人難望其項背的大師。這本書出版46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本書曾在港台地區出版並被譯成日、韓等語言流行於海內外。
㈤ 古代文學常識
一、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②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員。
③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④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中國文學之最
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12、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13、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14、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15、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17、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18、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19、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20、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21、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22、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23、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三、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兩人並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聖,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趙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台、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五、詩句與人
1、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
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諸葛亮
5、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6、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李白
7、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
9、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10、世上蒼痍,詩中聖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
11、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屈原
13、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范仲淹
14、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魯迅
15、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17、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七、人的稱謂
(一)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
(二)稱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三)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四)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五)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六)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岑參:岑嘉州柳宗元稱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謙稱
1、自稱: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稱: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謙詞:
尊長者自稱:在上;
晚輩自稱:在下;
老人自稱:老朽、老夫;
女子自謙:妾。
九、敬稱
1、對帝王: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大王
2、對將軍:麾下
3、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後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聖表敬稱,孔子為聖人,孟子為亞聖杜甫為詩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
十、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垂髫: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十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陞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6、除:免去舊職而任新職。
7、罷:罷免、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也用於剝奪王位或太子的繼承權。
十二、地理部分
1、陰:山北水南陽:山南水北。
2、左:東為左右:西為右。
3、河:黃河。江:長江。
4、五嶽:泰山(東)、衡山(南)、華山(西)、恆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六個方位。
7、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8、中國的古稱:九州、神州、赤縣、華夏、九土、中華、華夏。
9、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鎮江:京口;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10、我國部分城市別稱
昆明春城
蘇州中國的威尼斯
重慶山城、霧城
拉薩日光城
廣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長江上的三個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顆亮星,北極星,北方天空的標志。
2、閏年,以陰歷年除以4或100(年號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閏年。
3、二十四節氣:(見字典節氣歌)
4、傳統節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陽,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
(2)皇帝、年號紀年法,慶歷四年春。
(3)天乾地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計算方法:用公歷年代除以10,余數為天干順序。
用公歷年代除以12,余數為地支順序。
例如:1919年,農歷年號,天干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0,余數為1,對表1為辛;地支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2,余數為3,對表3為亥,那麼1919年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發生在1919年。
6、紀月法(不常見,略)。
7、紀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紀時法
日出5-7;食時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時15-17;日入17-19;黃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雞鳴1-3;平旦3-5。
㈥ 歷史學專業考研常識有哪些
2016年歷史學考研
必備小知識
一、歷史學研究生考試近幾年的變化
1.2007年以前
全國自主命題,就是說全國所有招收歷史學研究生學校歷史學專業為各學校自主命題;2.2007年-2012年
全國統考,教育部對歷史學碩士研究生考試進行改革,從2007年開始,全國歷史學考研為統考,就是說專業課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除了歷史專業統考外,還有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等。
3.2013年至今
統考與自主命題並存,自2013年開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紛紛考研歷史學退出統考,改為自主命題,截止目前全國共有80所院校自主命題了。但是,仍有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等50多所院校統考。
所以,同學們在備考歷史學研究生考試第一步要做就是先選擇院校類型,是考歷史學統考院校還是歷史學自主命題院校,這兩種類型的考試有很大的區別。
二、2016年歷史學考研全流程
1.2014年9-12月收集歷史學考研信息,並開始准備專業課復習;2.2015年3、4月份,關注各院校的分數線及復試;
考研歷史學分數線:自主劃線高校(全國34所,自主劃線與自主命題不是一個概念)一般是3月上、中旬,國家線一般是3月中下旬教育部公布;
3.2015年7、8、9月份關注2014年各招生院校的招生簡章(報考條件、招生專業目錄、考試科目)(每年博仁教育都會為各學員做報考院校指導);
4.2015年8、9月份關注公共課、專業課考試大綱;
5.2015年9月份關注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這個招生簡章會公布
2
網上報名時間、現場確認時間、准考證列印時間、初試時間等);
6.2015年10月份歷史學考研網上報名: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http://yz.chsi.com.cn/;第一階段(應屆本科生預報,2015年9月26日—29日9:00-22:00)第二階段(全國網上報名,2015年10月10日—31日9:00-22:00)7.2015年11月現場確認:到報考點確認。
8.2015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初列印准考證,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列印准考證;9.2016年1月初試;10.2016年2、3月份查分;
11.公布分數線:自主劃線高校一般是3月中旬,國家線一般是3月中下旬教育部公布。12.2016年3、4月份復試、調劑:關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和你所報考院校的網站;調劑:如果沒有達到報考的分數線,但必須達到所在區的分數線、可以調劑到其它學校。13.2016年5月份政審,提檔:擬錄取的考生需要向報考院校提交個人檔案;14.2016年6、7月份招生院校發放錄取通知書;15.2016年9月份入學;
三、如何查找歷史學考研信息,查找渠道有哪些呢?
1.在搜索引擎查找,但是要注意辨別真偽;2.到報考院校的研究生網站查找;3.到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找;4.咨詢專業的歷史學考研機構;
四、歷史學考研參考書籍
1.傳說中的11本中國史
《中國古代史(上冊)》朱紹候、張海鵬、齊濤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國古代史(下冊)》朱紹候、張海鵬、齊濤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李時岳著,中華書局
《中國現代史(第二版)(上冊)》王檜林、郭大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現代史(第二版)(下冊)》王檜林、郭大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六卷本)
3《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北師大9本中國史
《中國古代史》(上冊)晁福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史》(下冊)寧欣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近代史》鄭師渠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現代史》王檜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當代史》郭大鈞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周啟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世界近代史》劉宗緒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世界現代史》
張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㈦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因為在做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研究》這一課題,所以最近多接觸關於傳統文化、中外文化、節日文化等類似的書籍,而我對傳統文化尤為感興趣,所以就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徜徉書中,趣味多多。讀傳統文化的書一般都感覺比較枯燥晦澀,甚至會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這本書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文化涵蓋面之廣自不用說,且文筆風趣詼諧,插圖精美,圖文結合,穿插故事、文獻等,配有相關注釋,讀來不覺無味深奧,通俗易懂,趣味橫生。書中的插圖,或是關於器皿,或是關於建築,或是關於絲帛……線條清晰,真實可感,觸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做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慨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厚重。本書簡介中就是一連串的發問「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是什麼樣子么?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學識淵博、旁徵博引的老師,如果真能在語文教學中,必要之時,將這些知識、故事、文獻信手拈來,延伸引用,我的課堂肯定頗受歡迎吧。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才能給予學生最好的文學滲透。關於傳統節日書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節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親人的節日,又叫「盂蘭盆節」或「河燈節」。盂蘭盆是梵文音譯,原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目犍連(也就是中國民間目連戲的男主角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結果送給母親的飯食一遞到母親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我們都要集結佛法僧三寶的力量,超度我們的七世父母。這個故事的內涵,其實還遠比它表面上看要來得深刻。實際上,佛教界內的人大多認為盂蘭盆的故事講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化的原因。其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小說中關於中元節的描寫並不少。中元節作為寄託哀思,為已逝親人祈福的傳統節日,歷史甚至比清明節更為悠久,意義也不在清明節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節日還有上巳節和寒衣節。僅以中元節為例,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需要篩選、提取、比對、舍棄。關於節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摒棄,涉及的詩詞文化、哲學思想、節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一節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深思熟慮,找准切入口;不同節日的文化資源,也要需要對比和取捨。這要看這種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一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我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研究,更像是一種「掃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刻,真正感悟絕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一種自我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讀書多一點,發現多一點,懂得多一點,僅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課題研究中有所價值,有所運用。這是一種責任,需要堅持。
㈧ 中國最全十大歷史知識
十大賢君
漢高祖劉幫、漢光武帝劉秀、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清聖祖玄燁。
十大昏君
蜀後主劉禪、吳末帝孫皓、宋前廢帝劉子業、北齊文宣帝高洋、陳後主陳元秀、隋煬帝楊廣、宋徽宗趙佶、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明熹宗朱由校
十大忠臣
諸葛亮、魏徵、寇準、包拯、文天祥、於謙、海瑞、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
十大奸臣
呂不韋、董卓、司馬昭、侯景、李林脯、安祿山、蔡京、秦會、嚴嵩、吳三貴
十大名將
孫武、吳起、孫臏、項羽、韓信、李廣、郭子儀、岳飛、戚繼光、袁崇煥
十大太監
姥曖、趙高、蔡倫、高力士、李輔國、童貫、鄭和、劉瑾、魏忠賢、李連英
十大美人
妲己、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趙飛燕、張麗華、楊貴妃、花蕊夫人、香妃
十大名妓
綠珠、關盼盼、薛濤、李師師、蘇三(玉堂春)、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傅彩雲(賽金花)、小鳳仙
十大俠客
專諸、豫讓、聶政、魯仲連、侯贏、荊軻、朱家、郭解、王著、王五
十大辯士
晏嬰、鄒忌、淳於髡、張儀、蘇秦、酈食其、蒯通、陸賈、紀曉嵐、曾紀澤
中國歷史十大名醫
1、扁鵲:戰國時醫學家,真名為秦越人,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2、華佗: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3、張仲景: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
4、皇甫謐:魏晉醫學家。著有《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5、葛洪:西晉思想家、醫葯學家,著有《抱朴子》,內篇論丹方葯術。
6、孫思邈:唐初醫學家,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7、錢乙: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8、朱震亨:元朝醫學家,主張「因病以制方」,有《格致余論》、《傷寒辯疑》等。
9、李時珍:明朝醫學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10、葉天士:清醫學家。著《溫熱論》,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中國歷史十大經典戰役
1.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現代人根據史書記載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體時間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匯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軍的共約17萬人於牧野。
2.城濮之戰 面對鋒芒必露的楚軍,晉文公選擇「退避三舍」,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對於楚軍3路兵馬實行各個擊破,最後戰斗以晉文公在踐土朝覲周王,會盟諸侯結束.
3.長平之戰 秦趙為了上黨的歸屬展開了3年的拉鋸戰.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出現了百萬人大戰的局面.趙王"臨陣換將",派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相對應的秦派上了戰神級人物白起.白起創造了一個兵力接近而圍殺對手的奇跡,45W趙軍全軍覆沒.
4.巨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打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此一役消滅了秦主力軍隊,為漢朝的統一奠定基礎,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5.韓信破趙之背水一戰 韓信率領3萬漢軍,面對號稱20萬的趙軍,以"背水一戰,致之死地而後生",開創了中國歷史戰爭的一場新典範.
6.官渡之戰 曹操以兩萬之眾擊敗原紹十萬大軍,奠定了曹操同意整個北方的基礎.
7.赤壁之戰 沒什麼好說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為3萬:20萬,沒有演義說的那麼多。
8.淝水之戰 什麼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還有「投鞭斷江」,皆來源於此.東晉謝玄以8萬對前秦苻堅80萬.
9.朱仙鎮大捷 狄雷、岳雲、嚴成方、何元慶4員小將主動請纓攻打金軍重鎮朱仙鎮。金銀銅鐵8柄大錘左揮右掄,上擋下砸,驍勇無比,直殺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軍大獲全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在河南取得順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
10.淮海戰役60萬對80萬,歷史以來在中原大地上最輝煌宏大的戰斗,堪稱大兵團運動戰的教科書,共產黨勉強湊足的60萬人馬戰勝了國齤民黨80萬精銳部隊並殲滅了其中的55萬。
中國歷史上十大地震
排名 地震名稱 震級 地點 時間 死亡人數
1 秦晉大地震 - 陝西/山西 1556年 83萬
2 洪洞大地震 - 山西 1303年 28萬
3 唐山大地震 7.8 河北 1976年 24萬
4 海原大地震 8.0 寧夏 1920年 23萬
5 直隸大地震 - 河北 1290年 10萬
6 康定大地震 7.5 四川 1786年 10萬
7 汶川大地震 8.0 四川 2008年 8.7萬
8 昌馬大地震 7.6 甘肅 1932年 7萬
9 郯城大地震 8.5 山東 1668年 5.5萬
10 平羅大地震 - 寧夏 1739年 5.4萬
中國歷代十大奸臣
1.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趙高(秦朝)
2.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漢朝)
3.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黃皓(三國)
4.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5.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楊素(隋朝)
6.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7.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秦檜(宋朝)
8.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9.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賢(明朝)
10.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和珅(清朝)
中國古典十大喜劇
1.《救風塵》(雜劇)──元代關漢卿
2.《西廂記》(雜劇)──元代王實甫
3.《看錢奴》(雜劇)──元代鄭廷
4.《牆頭馬上》(雜劇)──元代白樸
5.《李逵負荊》(雜劇)──元代康進
6.《綠牡丹》(傳奇)──,明代吳炳
7.《幽閨記》(傳奇)──元代施君美根據《拜月亭》改編
8.《中山狼》(雜劇)──明代康海
9.《玉簪記》(傳奇)──明朝高濂
10.《風箏誤》(傳奇)──清代李漁
中國古典十大悲劇
1.《竇娥冤》(雜劇)──又名《六月雪》元代關漢卿
2.《趙氏孤兒》(雜劇)──元代紀君祥
3.《精忠報國》(傳奇)──明代馮夢龍
4.《桃花扇》(傳奇)──清代孔尚任
5.《漢宮秋》(雜劇)──元代馬致遠
6.《琵琶記》(南戲)──元末高則誠
7.《嬌紅記》(雜劇)──元末明初劉東生
8.《長生殿》(傳奇)──清代洪升
9.《雷峰塔》(傳奇)──清代方成培
10.《清忠譜》(傳奇)──清代李玉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
1、 孫武
世界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中國乃至東亞軍事學之父,率三萬卒入郢(ying,楚國的都城,今湖北江陵縣北),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2、 吳起
亞聖,其治軍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戰國第一名將。軍政兩道奇才,戰國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將,《李衛公兵法》與《唐太宗李靖問對》的作者。騎兵戰天才,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
4、 孫臏
5、 韓信
6、 李世民
7、 岳飛
8、 曹操
9、 陳慶之
南北朝第一名將。帶七千騎兵殺入洛陽,期間陷城四十七,北魏數十萬大軍皆潰。晚節不保,但考慮到純屬不可抗拒力(發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萬兵全殲侯景七萬大軍,只剩他老哥一個,列為第九當之無愧(小陳和岳聖一樣攤上這么個主子,功業不濟,命也)。
10、 項羽
中國歷史上十大儒將
1.孫武春秋吳國將軍,可謂世界級的軍事鼻祖人物,一部《孫子兵法》已開全世界軍事理論之先河。
2.李靖唐初開國名將,正統文人出身,有軍事理論著作《李衛公問對》傳世
3.周瑜三國吳名將,史傳「妙通音律,時人諺曰:曲有誤,周郎顧」僅憑彈著古琴「談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儒雅勁頭
4.左宗棠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戰績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之戰
5.岳飛南宋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
6.袁崇煥其輝煌戰績當屬著名的寧遠大捷,一戰擊斃悍酋努爾哈赤
7.孫臏有軍事理論著作《孫臏兵法》傳世
8.曾國藩戰績當然就是鎮齤壓太平天國起義了
9.吳起有軍事著作《吳子兵法》傳世
10.陸遜 三國吳名將,出身「奶油書生」,經典戰例當然是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夷陵之戰
中國古籍十次厄運
1.秦始皇焚書坑儒 2.項羽縱火攻秦宮 3.漢王莽焚典籍 4.董卓發亂燔盪洛陽 5.劉石亂華洛陽再燔 6. 梁元帝悉焚天府書 7.安史叛亂掠長安 8.靖康之亂,金人劫典籍 9.清帝大興文字獄 10.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
中國十大圖書館
1.北京圖書館 2.上海圖書館 3.南京圖書館 4.科學圖書館(北京) 5.北京大學圖書館 6.重慶圖書館 7.山東省圖書館 8.四川省圖書館 9.天津人民圖書館 10.中山圖書館(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