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編年表
1、五帝(僅僅是部落聯盟首領,非真正的帝王) 約前2528年-前2029年(約500年)
事件:伏羲氏——發明網、陷阱、原始的烹調、及傳說中八卦也是他發明的。
神農嘗百草(神農氏為我國農業始祖和醫葯始祖)
2、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禹
事件: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湯
事件: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西周王朝 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 周武王(姬發)
事件: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3、東周王朝 春秋 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事件: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戰國 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事件:商鞅開始變法
4、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16年) 秦始皇嬴政
事件: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西楚王朝 前206年-前202年(5年) 西楚霸王項羽
事件:巨鹿之戰
西漢王朝 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 漢高祖劉邦
事件: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5、三國 魏 220年-280年(60年) 220年-265年(45年) 魏文帝曹丕
事件:魏國建立
蜀 221年-263年(42年) 漢昭烈帝劉備
事件:蜀國建立
吳 222年-280年(58年) 吳大帝孫權
事件:吳國建立
6、晉朝 西晉 265—420年 265年-316年(51年)
事件: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 317年-420年(103年)
事件:淝水之戰
7、五胡十六國 304年-439年(135年) (多政權存在)
前趙(漢趙) 成漢 前涼 後趙 前燕 前秦 後秦 後燕 西秦 後涼 南涼 南燕
西涼 胡夏 北燕 北涼 *冉魏 *西燕 *西蜀(後蜀)
8、南北朝 420年—589年(169年)
南朝·宋 420年-479年(59年) 劉裕 南京
南朝·齊 479年-502年(23年) 蕭道成 南京
南朝·梁 502年-557年(55年) 蕭衍 南京
南朝·陳 557年-589年(32年) 陳霸先 南京
事件:南朝宋建立
北朝·北魏 386年-534年(148年) 拓跋珪
北朝·東魏 534年-550年(16年) 元善見 安陽
北朝·西魏 535年-557年(22年) 元寶炬 西安
北朝·北齊 550年-577年(27年) 高洋 安陽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宇文覺 西安
事件: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9、隋朝 581年-619年(38年) 隋文帝(楊堅)
事件:開始開通大運河
10、唐朝前期 618年-690年(72年)
事件:貞觀之治
(武周) 690年-705年(15年)
事件:開元盛世
唐朝中後期 705年-907年(202年)
事件:安史之亂
11、五代十國 891年-979年(89年)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前蜀 後蜀 楊吳 南唐 吳越 閩國 馬楚 南漢 南平
北漢
12、宋朝
北宋 960年-1279年(320年) 960年-1127年(167年) 宋太祖(趙匡胤) 開封
事件:宋、遼澶淵之盟
南宋 1127年-1279年(152年) 宋高宗(趙構) 杭州
事件:南宋覆滅
13、遼朝 916 年-1125年(210年) 耶律阿保機
事件: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西遼) 1124年-1218年(94年) 耶律大石
事件:西遼覆滅
14、西夏王朝 1038年-1227年(190年) 李元昊
事件: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5、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完顏阿骨打
事件:阿骨打建立金
16、大理國
前大理 937年-1094年
後大理 1096年-1253年(316年)
17、(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66年) 鐵木真
元 1271年-1368年(98年) 元世祖忽必烈
(北元) 1368年—1402年(35年) 元昭宗
事件:忽必烈定國號元
18、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明太祖朱元璋
事件:鄭和七次下西洋
(南明)1644年-1662年(19年) 明安宗朱由崧
事件:戚繼光抗日倭
19、(後金)1616年-1636年(21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事件: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清前期 1636年-1840年(205年) 清太宗皇太極
事件:後金改國號為清
20、清末 1840年-1912年(73年)
事件: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38年)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事件: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21、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毛澤東
事件: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B. 中國歷史紀年是如何確定的
1。有文字等資料記載的歷史,按文字記載。
2、無確切文字記載的按相關歷史作證。
3、部分無法確定的按考古推定。
另歷史紀年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確定的,有的歷史紀年還待考證。
C. 關於中國全部歷史的書,比如中國歷史年代表一樣細致的時間,還要有相關明代皇帝等大事的細述,不要簡述.
1上古時代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摯高辛氏
唐堯放勛
虞舜重華
2夏
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3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周
4.1西周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滿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厲王姬胡
周宣王姬靜
周幽王姬宮湦
4.2東周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4.2.1春秋
周莊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齊
周惠王姬閬
周襄王姬鄭
周頃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簡王姬夷
周靈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貴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元王姬仁
周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4.2.2戰國
戰國
周安王姬驕
周烈王姬喜
周顯王姬扁
周慎靚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
5秦
秦昭襄王嬴則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嬴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嬰
6漢
6.1西漢
漢高帝劉邦
漢惠帝劉盈
漢高後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劉恭
漢少帝劉弘
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
漢昭帝劉弗陵
昌邑王劉賀
漢宣帝劉詢
漢元帝劉奭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漢平帝劉衍
孺子劉嬰
更始帝劉玄
6.2新朝
新朝王莽
6.3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
漢明帝劉庄
漢章帝劉炟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
漢少帝劉懿
漢順帝劉保
漢沖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
漢靈帝劉宏
漢後少帝劉辯
漢獻帝劉協
7三國
7.1魏
魏
魏武帝曹操(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曹奐
7.2蜀漢
漢昭烈帝劉備
漢後主劉禪
7.3吳
吳
長沙桓王孫策
吳大帝孫權
吳廢帝孫亮
吳景帝孫休
吳末帝孫皓
8晉朝
8.1西晉
宣帝司馬懿
景帝司馬師
文帝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
8.2東晉
元帝司馬睿
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海西公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8.2.1十六國
8.2.1.1成漢
(成)景帝李特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漢)昭文帝李壽
(漢)末主李勢
8.2.1.2漢(前趙)
(漢)光文帝劉淵
(漢)昭武帝劉聰
(漢)隱帝劉粲
(前趙)劉曜
8.2.1.3後趙
後趙
明帝石勒
海陽王石弘
武帝石虎
義陽王石世
新興王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前涼
武公(明王)張軌
元公張實
成王張茂
忠成公(文王)張駿
敬烈公(桓王)張重華
哀公張耀靈
威王張祚
敬悼公(沖王)張玄靚
悼公張天錫
8.2.1.5後涼
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靈帝呂纂
建康公呂隆
8.2.1.6西涼
武昭王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南涼
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傉檀
8.2.1.8北涼
建康公段業
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犍
8.2.1.9前燕
襄公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8.2.1.10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昭武帝慕容盛
惠文帝慕容熙
8.2.1.11西燕
慕容泓
威帝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北燕
惠懿帝高雲
文成帝馮跋
昭成帝馮弘
8.2.1.13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8.2.1.14夏
武烈帝赫連勃勃
平原王赫連昌
昌定王赫連定
8.2.1.15前秦
苻洪
景明帝苻健
厲王苻生
宣昭帝苻堅
苻宏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末主苻崇
8.2.1.16後秦
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末主姚泓
8.2.1.17西秦
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盤
末主乞伏慕末
8.2.1.18冉魏
武悼天王冉閔
8.2.1.19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鬱律
惠帝拓跋賀傉
煬帝拓跋紇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8.2.1.20吐谷渾
吐谷渾
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南北朝
9.1南朝
9.1.1宋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太子劉劭
孝武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明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淮
9.1.2齊
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9.1.3梁
武帝蕭衍
臨賀王蕭正德
簡文帝蕭綱
豫章王蕭棟
武陵王蕭紀
元帝蕭繹
閔帝蕭淵明
敬帝蕭方智
宣帝蕭言
明帝蕭巋
後主蕭琮
9.1.4陳
武帝陳霸先
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宣帝陳頊
後主陳叔寶
9.2北朝
9.2.1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燾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獻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幼主元釗
孝庄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攸
9.2.2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9.2.3西魏
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拓跋廓
9.2.4北齊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范陽王高紹義
9.2.5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衍
10隋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隋秦王楊浩
隋越王楊侗
11唐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後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唐中宗李顯
唐殤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拀
11.1南詔
南詔
11.2渤海國
渤海高王大祚榮
渤海武王大武藝
渤海文王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大華興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義
渤海簡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五代十國
12.1五代
12.1.1後梁
太祖朱溫
末帝朱瑱
12.1.2後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12.1.3後晉
高祖石敬瑭
少帝石重貴
12.1.4後漢
高祖劉知遠
隱皇帝劉承佑
12.1.5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榮
恭帝柴宗訓
12.2十國
12.2.1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錢鏐
世宗錢元瓘
成宗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12.2.2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王審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鈞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12.2.3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誨
貞懿王高寶融
荊南侍中高保勖
荊南侍中高繼沖
12.2.4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馬希崇
12.2.5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楊行密
烈宗楊渥
高祖楊渭
睿帝楊溥
12.2.6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後主李煜
12.2.7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劉岩
殤帝劉玢
中宗劉晟
後主劉鋹
12.2.8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劉旻
睿宗劉鈞
少主劉繼恩
英武帝劉繼元
12.2.9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王建
後主王衍
12.2.10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
13宋
13.1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宋真宗趙恆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高太後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趙煦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
13.2南宋
宋高宗趙構
宋孝宗趙眘
宋光宗趙淳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謝太後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趙顯
宋端宗趙昰
趙昺
14遼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耶律倍
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世宗耶律阮
遼穆宗耶律璟
遼景宗耶律賢
遼蕭太後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15西夏
太祖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諒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順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16金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完顏晟
金熙宗完顏亶
海陵王完顏亮
金世宗完顏雍
金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金宣宗完顏珣
金哀宗宛顏守緒
金末帝完顏承麟
17元
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監國)
元太宗窩闊台
馬乃真後(稱制)
元定宗貴由
海迷失後(稱制)
元憲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禪汗)
元成宗鐵穆耳(完澤篤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普顏篤汗)
元英宗碩德八剌(格堅汗)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圖帖睦爾(札牙篤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寧宗懿璘質班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元惠宗)(烏哈圖汗)
18明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號永曆
19清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c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D. 中國歷史公元紀年
公元即公歷紀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還有干支紀年法、道教歷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佛教紀年、伊斯蘭教紀年、猶太教紀年、日本紀年、希臘紀年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E. 中國有明確紀年的記錄從哪一年開始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周召共和」又稱「共和行政」。但「共和行政」的政體,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以《史記》等為首的正史,認為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其中召公就是召伯虎;
二是以《竹書紀年》等為首的別史,認為「共和行政」是共伯和干政,攝行天子事,其中,共伯和是共國諸侯,「伯」爵,名「和」。「周召共和」是我國編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5)中國歷史紀年榮孟源擴展閱讀:
公元前841年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共和元年」。「共和」這一新概念,當時是指不要國王了,有多位賢臣共同來執政,求得一種和諧與和平。這個「共和」制度肯定比周厲王一人獨裁好,是沒有疑問的。
而且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駕崩時間,全部有了明確記載至到宣統退位(共計2752年),這也是世界史上沒有的。至於召公會不會實行他那十二條了解下情的辦法,沒有史書記載,不好瞎說。又過了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厲王死於彘。
這時太子(姬靜) 也在召公家裡讀書學習長大成人了。周、召兩公就和大臣商量撤下了「共和」這個招牌,又復回了禹王的老傳統,擁立太子為周宣王。二十年後,他老爸周厲王的毛病又在他身上復發了。不再聽大臣的忠諫,結果打了一次敗仗,七年後去世。
又換上了周厲王之孫(周幽王) 繼了位,這是西周最後的一位亡國之君。公元前的西周、東周姬家王朝長達790年,從公元前大約1046年(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周武王姬發,到公元前256年的周赧王姬延),它是一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比較牢固而又漫長可怕的奴隸、封建、以君為本的社會。
F.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的南北朝細分
——北朝……自……………………………公元386年——581年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北魏:386-534年
東魏:534-550年
北齊:550-577年
西魏:535-556年
北周:557-581年 宋:420-479年
齊:479-502年
梁:502-557年
陳:557-589年
隋………………………………………………公元581年——618年
唐………………………………………………公元618年——907年
G. 中國歷史紀年是怎麼判定的
猜的。根本沒有確切的歷史記錄。
H. 中國歷史大年表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I. 中國歷史在哪一年開始有了准確的紀年
關於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專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屬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條:對傳世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整理研究,特別對其中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計算,推定其年代;對典型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並做必要的發掘工作,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測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在新的年表中,夏代約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前期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後期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046年
J. 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是哪一年
關於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內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容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條:對傳世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整理研究,特別對其中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計算,推定其年代;對典型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並做必要的發掘工作,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測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在新的年表中,夏代約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前期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後期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0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