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回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回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發布時間:2021-02-22 15:33:50

⑴ 回族在歷史上都創造過哪些輝煌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歷》,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歷」專科。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⑵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有利於民族團結,民族間合作,以及民族繁榮,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⑶ 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事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

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得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

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3)回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文化政策,把握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性勞動,積極幫助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創作出版、學習進修,不斷壯大少數民族作家隊伍。要加強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宣傳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⑷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貢獻

主要貢獻就是開疆擴土,蒙古是滿清時期也是中國國土變化最大的時期。蒙古以前西回藏和台灣都不在中答國版圖,(唐帝國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沒打下來)。游牧民族擅長征戰嘛。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某某地方歷史上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個歷史上其實就是指的清朝。

⑸ 少數民族對祖國歷史發展的貢獻

1.馬本齋,回族,河北省獻縣人,1901年出生。1937年,他組織成立回民抗日義勇隊抗擊侵華日軍,1938年率隊參加八路軍,同年入黨,1939年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1942年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3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屢建戰功。馬本齋因積勞成疾於1944年2月病逝,中共中央授予他"民族英雄"榮譽稱號,毛澤東主席題輓詞"馬本齋同志不死"。
-------------------------------------
2.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海南瓊山人。回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治黎策》中舉人,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縣儒學教諭。嘉靖三十六年任浙江淳安縣知縣,在任期間著有《淳安政事》。嘉靖四十三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講究長生之術,不理朝綱,以死上疏,條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觸怒嘉靖皇帝,皇帝讀罷此奏疏,非常憤怒。傳說他當時把奏摺往地上一摔,嘴裡喊叫:「抓住這個人,不要讓他跑了!」旁邊一個宦官為了平息皇帝的怒氣,就不慌不忙地跪奏:「萬歲不必動怒。這個人向來就有痴名,聽說他已自知必死無疑,所以他在遞上奏本以前就買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訣別,仆從已經嚇得統統逃散。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嘉靖聽完,長嘆一聲,又從地上撿起奏本一讀再讀......
----------------------------------------
3.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誕生,在回族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黨的民族自治政策的一次有益的嘗試,是回族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實踐。然而它的誕生來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馬和福就是為之而獻身的回族英雄...
----------------------------------------
4.鄭和(公元1371-1435年) 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
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⑹ 回族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回經海路和陸路答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 漢語為回族的通用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⑺ 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急啊~~

中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回、滿、畲用漢語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語言,蒙、藏、維吾爾等十幾個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一樣,為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寶貴的貢獻。中國各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過分強調漢族的作用,忽視少數民族的貢獻,是片面的。比如入主中原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都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延襲和發展的前朝的制度,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就是那些完成了局部統一的少數民族同樣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匈奴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吐蕃統一青藏高原等.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反對壓迫剝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各族人民為了反抗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曾多次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例如,東漢杜琦、杜季貢領導的漢、羌族人民聯合起義,嶺南各族人民聯合起義,西晉巴氐人李特領導的關西六郡人民起義和蠻族張昌領導的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起義,北魏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起義,鮮於修禮、杜洛周、葛榮領導的河北各族人民起義等,都是幾個民族起義軍互相聯合,互相聲援。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漢、壯、苗、瑤、侗等族人民的多次起義,也都是各族互相響應,配合作戰。元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的斗爭,更是史不絕書。明代,大藤峽瑤、壯等族人民的起義,老回回馬守應領導的回民義軍積極配合李自成農民軍一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清初,作為張獻忠農民軍的繼續,李定國、李來亨領導的西南苗、瑤、彝、壯各族義軍前後敗敵數十萬,此後的苗民起義、回民起義,也都是有許多民族共同參加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邊疆地區和中原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關系的加深,進一步導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結合,從而逐步為組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奠定基礎。全國統一集中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給中華各民族進一步加強聯系,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

一)、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的開發

中國各個地區渾然一體,邊疆地區與內地關系的親密,經濟因素起來重要作用。當這些地區在經濟上與內地密不可分時,這塊區域就徹底稱為我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各個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地區的先行開發,加劇了邊疆地區對內地的經濟吸引力,深化了內地對邊疆地區的政治上的向心力,間接地促進了中華的大一統。

(二)、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版圖的鞏固

今天我們的大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算上藏南地區,近970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廣相當於整個歐洲。我們當代的中國人能享有這么廣大疆域,少數民族功不可沒,尤其,蒙元,滿清。

蒙古族創建的元朝完成了咱們中國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第一次大一統,滿族創建的清朝更是完成了咱們中國歷史版圖和行政版圖上的大一統。將所有隸屬我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各個地方政權悉數納入中央政權,奠定了咱們中國當今版圖的基礎,為咱們中華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盡管,清朝末年腐朽無能,喪失了四分之一的國土(註:外蒙雖是民國時期丟失,但確是滿清對外蒙控制不利埋下的禍根),但清朝必經為咱們中國留下了日後翻身的本錢96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美國CIA數據為959。696萬平方公里)。憑借這廣闊的國土,我們足夠再次崛起,收復失地。

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文明的補充和發展

漢族的文明誠然是中國諸民族中最為先進的,但這種先進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必須通過和周邊少數民族以及更遠的國家與民族的交流來發展的。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同樣有著別具一格的特色與風格,在強大的漢文化之側,依舊綻放出絢麗的花色。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客觀上將僅僅在邊界小規模的游牧文明與漢文明的交流,轉變成兩種文明的大規模地交流融合,少數民族文化中一些先進文化融入到漢文明中,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遼代,燕雲地區及遼東原渤海國地區漢化程度極高,農業文明發達。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正是,遼政權對經濟的開發,尤其對燕雲漢地的有效治理,漢族百姓的生活得以溫飽,故此,在女真反抗遼政權的戰爭中,遼國漢人始終忠於在遼政權,直至,遼滅亡。

西夏,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遠銷到海外。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最鼎盛,農業,商業,手工業發達,興慶府是四方的物品會集中心。

金代,金國前有名相蘇保衡,中期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經過金國君臣的苦心經營,只佔有了原北宋三分一的國土,可金國鼎盛時期,明昌六年(1206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章宗泰和年間人口最盛,總人口超過5600萬。北宋人口峰值也不過1億。封建社會,人口是衡量農業經濟的重要標准,因為,人口增加如此迅速,沒有繁榮的經濟作基礎是難以維持下去的。金代,在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極大的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財富的積累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金朝雖無法和歷史上最為富庶的北宋相比,北宋財政那1萬5千萬萬貫收入,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乃至世界經濟史上不可跨越的奇跡。明昌二年(1191年),金國庫存金一千二百餘鋌,銀五一五萬余鋌,由此可見,金國經營下的中原經濟並不比漢唐遜色。

元朝,其領土、人口、政治、經濟全方位領先於世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交流、大融合,歐洲、亞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還推動了中華文化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其多元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元朝統一南北東西,結束長期紛亂的割據戰爭,大范圍和平環境,元朝商業有全方位的發展。元代商業交通網路的發達、商業市場、商業經營者的增多,其時商業意識較前代更為濃厚。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戲曲創作在元代進入了輝煌的時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曲在祖國文學史冊中與唐詩、宋詞並列。

⑻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大家知道多少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第一個是至剛至強的皇權政治。中國本來從秦朝就建立了皇帝制度,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落南方的中原政權深陷門閥政治之中,貴族坐大,皇權不振,小民凋敝。北方五胡入華,一片混亂,但在這混亂之後,兩股勢力卻逐漸結合在了一起。一股崇尚武功和信奉實用主義的少數民族軍事貴族,另一股則是被剝奪了出身優勢,只能憑借管理能力和統治者合作,因此變得強悍務實的漢人士族。這兩股勢力都推崇皇權,推崇建功立業。

第二個則是至柔至和的多元管理模式。從元朝開始,中國從以農耕區為主體的「小中國」發展為包含游牧、綠洲、高原等多種經濟區的「大中國」。大中國就得有大中國的管理方法。到清朝,中原地區的郡縣制以外,在滿蒙地區有盟旗制度,在新疆有伯克制度,在西藏有噶廈制度,在西南有土司制度。這些柔韌而多元的制度在古代中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我們絢爛多姿的中華文化,並不斷傳承、光大之。漢族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輝煌;諸少數民族也有卓越的創造,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傳》、柯爾克孜的《瑪納斯》、維吾爾族《阿凡提的故事》、彝族的《阿詩瑪》等都是彪炳千秋的傑作。

⑼ 回族與東鄉族那個對中國歷史有影響

差不多,回族的歷史稍長點。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⑽ 中國回族的起源 歷史 重大事件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從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國並形成為民族的時期。回回人在13世紀初就與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鐵木真遭襲潰退至班朱尼河飲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國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詞主要被用來指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統治者劃入色目人范圍(色目人:元朝統治者對西域包括歐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總稱),輔助治理國家,社會地位較高,先後有26人任中書省宰相,在行中書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從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條件。他們重修了廣州、泉州、揚州、長安等地早在唐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清真寺,又在各個散布地區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清真寺,並圍寺而居,形成一個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坊"社區。在元朝這種東方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內,通過回回商人經商、官宦流任、宗教職業者傳教等自由往來方式,將這些"大分散"於各地的寺坊,串連成有密切聯系的共同區域;回回人在與漢民族的長期生產、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漢語言為交際工具;並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與手工業,善於經商的共同經濟特點。雖遠離西域,但他們入籍"東土",總體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又低於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終促成了他們在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紐帶聯結下聚合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群體,伊斯蘭文化成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還在不背離基本信仰的原則下,吸收、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

明清兩代,是回族遭遇磨難與形成主要聚居區的特殊時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統稱今回、維吾爾、東鄉、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語、胡姓、胡服、胡飾,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區,繼元代安西王阿南達(一寫阿難答)「所部十五萬眾」皈信伊斯蘭教融入回族後,明代不斷有從西域遷徙而來的「歸附回回」被安置在陝甘、新疆各地,拓荒種地,至明末清初,「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陝西巡撫畢沅奏摺)。此時寧夏境內回族所居連片地區已有「平羅三十八堡、金靈五百餘寨」。在雲南、華北各地、運河兩岸,也正式形成許多回回聚居區。同時, 隨著漢語化的過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突厥語,回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傳承一度出現了危機。於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陝西胡登洲為代表起而創辦經堂教育,以王岱輿等為代表興起漢文伊斯蘭教著作的編譯運動,力圖拯救。從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之由於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對回族的嚴格限制與歧視、迫害,遏制了回族的發展。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加劇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嚴重壓迫,清朝政府先後在回族內外挑起多起宗教糾紛與回漢仇殺事件,從而激起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回民起義、陝西回民起義、寧靈回民起義、河州回民起義、西寧回民起義、河湟回民起義等。

20世紀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遭遇與共同的斗爭中,回族人民在對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日益明確;對中華民族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新認識;對民族與宗教的關系、民族發展與教育普及的關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關系進行了反思,從而引發了一場回族新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識分子還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張民族團結的觀點,並倡導回族內部進行宗教改良,發展民族教育,這些思想為後來回族各界投入抗日愛國斗爭做了思想理論准備。在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中,回族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空前發展。

從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經濟一直處在封建經濟發展階段。回族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回族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回族社會經濟類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商業經濟,還有畜牧業經濟。商業經濟在歷史上是回族社會的最具特色的傳統經濟。元代以後,回族經濟的主要形態是農業經濟,而以農業為主又兼營畜牧業、家庭手工業與商業,在歷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經濟的重要特色。由於回族是以外來人口為主體,以遷徙方式在中國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時期佔有土地多為當時的荒漠曠土,回族農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勞的精神把這種土地開發為沃土,進行農業耕作。各地回族農民還為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農閑時間兼營畜牧業或屠宰、製革、榨油、運輸等家庭副業,這是回族農業經濟的突出特點。

閱讀全文

與回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