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為什麼中國遠古歷史這么奇怪

為什麼中國遠古歷史這么奇怪

發布時間:2021-02-22 15:32:13

❶ 中國遠古史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軌跡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國古代神話中反映了重血統觀念的傾向,形成了一個個以自己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孕育著後天神話歷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對殷人的「帝子」觀加以改造,創造出了「天命」觀,將大部分干預現實生活的遠古神聖們逐出神壇,代之以天德,將道統融入血統觀念,形成了近人事而遠鬼神的文化意識。春秋至戰國的禪讓說,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神話英雄變成了人間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紛紛被淘汰,直接導致了神話歷史化。降至戰國,學者們對神話進一步整合,形成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五帝系統,神話與歷史完全接軌,漢人司馬遷的《史記》選擇了這種改塑,將五帝系統納入正史范疇,宣告中國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關 鍵 詞】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軌跡

【責任編輯】秋磊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號右加虎
@②原字為疆去土
@③原字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為女右加原
@⑤原字為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為蟲右加喬
@⑦原字為白右加皋
@⑧原字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人,無不感嘆古老神話的散佚與消亡,而追本求源,多歸因於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將孔子與司馬遷視為「操刀」人和中國神話的戳滅者,表象雖然如此,然此論實非公允。孔子盡管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亦據神話傳說作成「五帝本紀」,然而將神話納歸中國的歷史系統,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馬遷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來久遠矣。中國的上古原始神話遠沒有形成統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綜合身份是古神話的一大特點,它包含著中國原始人類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樸思維,也構成了中國神話歷史化的一大契機。周人的天道觀念,與《尚書》《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歷史化的記錄,已慢慢地將神話、傳說與歷史融化為一體了。孔子、孟子、墨子諸人只不過是這場漫長的改塑運動中的推波者,而司馬遷也僅僅是一個總結人物而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進程經歷了自西周到西漢前後一千餘年的漫長歷史,集中地反映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統觀念

在遠自一百七十萬年前,或許更早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已作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而逐次開啟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時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奮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乾的,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誦著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們的業績,雖然,在日後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過程當中,這些遠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產生部族之間傳說的交融,但他們卻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各自的先祖,並以獨特的方式排列著以一個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先祖的事跡也濃縮著一個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話傳說。正是依靠這些原始神話,我們依稀可辨各個不同氏族的來源與彼此的血緣關系。

對血統觀念的執著記憶,構成了中國古老神話的獨特風格,使中國的古代神話中,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人格與神格合而為一。由於氏族、部族之眾多,致使各個部族都產生了各自的始祖神與中心神。於是在中國原始神話系統中,我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一個能統率神話傳說中所有眾神的至上神來,所以絕不能寫出如「希臘神話傳說」那樣的完整神話故事,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時代的人們用筆墨可以彌補的。

翻開保存原始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我們在「海經」與「荒經」中,彷彿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譜的檔案,它記錄著一條條血統相傳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海內經》)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東經》)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內經》)

黃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
W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大荒北經》)
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大荒東經》)

如此之類,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贅舉。有些氏族雖因種種原因而遷徙,且姓氏不同,但他們卻能記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為這種血統觀念,使原始神話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黃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這種以血統觀念為核心的「根」的意識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僅影響著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響著傳統政治觀念和宗法制度。

各個部族在史前時代的殺伐中,終於沖出了一支強勁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國大地上第一個「國家」,以同一血統的代代相傳,維系了幾百年的「家天下」。殷滅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夏的血統傳遞制度。在滅夏代政之後,這一來自東方部族的民族儼然以「優等」人自居,將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歷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視為天地間的活生生的神靈。《尚書·盤庚》雲:「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將自己的先祖視為神後。又雲:「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將保佑殷民族恢復其「高祖」的品格與能力,使殷王室重新獲得戰無不勝的力量。可見在殷人眼中,天神即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辭中,出現高祖俊,而俊則是神話傳說中的天神。正因這種血統意識,殷人自以為有天神(始祖)的保護,才有恃無恐,當西伯文王大肆擴張領土而威脅殷人利益時,紂王卻毫不畏懼,聲稱「我生不有命在天!」(註:《尚書·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萬萬不會幫助別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觀——道統對血統的補濟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並沒有使殷人國祚永存,周人最終將「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權的周人對殷人自命為帝子之說十分不服氣,也無法接受,所以便創造出「天命」觀,對「帝子」說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獻之中,雖有時也雜用「帝」字,但多數則稱「天」字。對此,劉起@②先生曾做過一個統計,雲:《周書》諸誥,包括五誥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時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辭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詩》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於「帝」字。(註:《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頁。)

從統計數據來看,周人用「天」字遠遠比用「帝」字多。與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轉變。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實為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又一大契機。在起初,周人雖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後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註:《詩經·大雅·生民》。),也曾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註:《詩經·大雅·文王》。)但是在後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了,而虛幻的「天命」卻進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統之中,在這里,我們見不到神格英雄,遠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後稷)從頭到腳地變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僅僅保留了一點點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觀念不僅使遠古神話從形式到內容發生蛻變,而且在殷人的血統觀念基礎上補充了道德觀念,影響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戰國之際神話的文化改塑運動的先驅。
A
孔子曾以獨具之慧眼透視殷周的文化差別,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註:《禮記·表記》。)可謂一語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遠神,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卻是神話末途的悲哀。
c
三、禪讓說產生——諸神退位

西周的相對安定穩固並沒有像周之先人們所設想的那樣長久,後嗣之主也沒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訓。文、武二王與周公仗鉞征伐天下的餘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盪然無存,五霸代起,諸侯相爭,復使周主名存而實亡。於是在周人天德觀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禪讓說」的思想,從而引起了春秋戰國之際的神話大改塑運動。

「禪讓說」的鼓吹者當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礎當是「尚賢」論。二家「尚賢」觀雖有質的差別,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雖然都希望尚賢、用德,平息社會紛爭,但也無不包含著對東周以來統治無力的不滿。
6
禪讓說反映出改革三代以來家天下的政治體制的要求,主張有德者有天下,無德者失天下,推崇聖賢君王。暴虐無德者可誅可殺,有德聖主應以天下為重,無偏無私,不以天下為己有,選天下之能繼任者而推舉之。為了能使自己的學說行之於世,他們將眼光投到渺茫難知的遠古時代,虛造出堯、舜、禹相互禪讓的荒誕故事,以欺瞞世人,哄得人們相信,這便是後人所說的「托古改制」。

為了顯得真實,他們筆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當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現,而應是實實在在的有七情六慾的人,於是神話世界中的眾天神紛紛改頭換面,盡脫神氣,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間帝王的寶座上了,黃帝再也沒有了四張臉,也不再是神話中能統帥、驅使禽獸的善戰英雄(註:見《列子·黃帝篇》。)。為配合禪讓說,人們偽托編造了堯、舜之書《堯典》與《皋陶謨》等,在《堯典》之中,一切遠古神話中的天神均變成了聖賢,屈身而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堯「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掌歷之官,東海流波之山的神獸夔變成了堯的樂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別成了堯的農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時間人才濟濟,君聖臣賢,天下英才盡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無足輕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則統統被逐出正統的文化圈,連遠古大神帝俊也沒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跡只能在《山海經》這樣的稗聞中才可見到。就這樣,渺遠悠長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話時代轉換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歷史,神話從此消失在了正統的文化圈內。

在這一時期的神話改塑運動中,人們突出地是對堯、舜、禹的大力宣揚和盛贊。
+
對堯、舜、禹的贊美歸根到底是為了宣揚禪讓說。其實,堯、舜、禹時代仍屬中國的史前時期,來自東夷部族的舜斷不會與崛起於中西部的禹是同族類,虛構出來的堯更不知來自何方,堯、舜、禹三人同屬於黃帝之裔原本是後人的強拉硬扯。在原始社會里,為爭奪領土和政權的血腥斗爭鮮明地反映在遠古神話中,我們絕對不能想像那個時代,一個部族首領會將權利、土地心甘情願地拱手奉獻給別的部族,僅此便可證所謂的禪讓說的荒謬無稽。所以在先秦書籍中,往往可見堯、舜、禹等在爭奪權利時所舉起的血腥屠刀,《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韓非子·說疑》雲:「舜逼堯,禹逼舜。」屈原《天問》雲:「啟代益作後……」。這些與儒墨諸子不同的說法,使我們依稀可見刀光劍影。

禪讓說美則美矣,但終是幻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始終只能以一種政治理想而存在,卻於世無補。其結果只不過是使神話中的大神們進入了人王系統,直接導致了神話的歷史化。

四、神話的整合——五帝系統的形成

在儒、墨諸家大倡禪讓之說的同時,作為對這一道統觀念的反動,原始的血統觀念在學術界再次勃生,於是五帝系統便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戰國之際,以血統觀念為基礎的五帝系統,與商人所篤信的單一血統傳遞信仰大不相類,而是通過對原始神話傳說的重新整合、加工、編序而組成的一個全新、龐大的家族體系。
!
五帝系統的形成,不僅使原本紛亂無序的神話世界突然單一起來,也使得渺遠的傳說歷史一下子與當代人拉近了很多,彷彿在向世人講述著一個真實而並不遙遠的家族史:從前有個家長,生下了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分散於中國大地之上,繁衍著華夏子孫,子孫們輪流做家長,統帥這出自同一先祖的眾人。不時有別的家族搗亂,但或被消滅,或被趕得遠遠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統治天下的依然是這一家族的後代。

檢查春秋戰國之際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整合過程。

在後天中國人的口語之中,談及華夏民族悠遠的歷史而津津樂道的便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舉了華夏民族自從有生民以來的全部神話傳說時代。盤古開天神話自是晚出,「三皇」一語到戰國末才出現,即使是「五帝」之說也是戰國時代的產物。在戰國初期以前,神話中是眾帝林立,不限於五;典籍不載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見之於諸子之書,《荀子·大略》:「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戰國策·秦策一》:「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然時人雖喜稱「五帝」,但於「五帝」的名字卻各有出入,有較大的隨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議兵》卻雲:「是以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二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以堯、舜、禹、湯合為四帝,不取黃帝諸人。《戰國策·秦策一》在歸結「五帝三王五伯」之前,敘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繹其文意,當以神農、黃帝、堯、舜、禹為五帝,以湯、文王、武王為三王,以齊桓公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則雲:「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為其無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為八位,但只知無神農,卻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從這些材料來看;就是在戰國中期,「五帝」並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說過:「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觀念,以後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來充實它。」(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頁。 )此說指明了「五帝」說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應。但徐氏「五帝」名詞在先之說也有可商榷之處,只能說在戰國時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並非是整齊劃一的,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捨,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曰高陽。……帝嚳,……玄囂之孫,@⑥極之子也,曰高辛。……帝堯……高辛之子也,曰放勛。……帝舜,@⑥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重華。

《帝系》又進一步更加明確地將五帝之間編好了世系,言嚳、堯都是玄囂一系的後裔。而顓頊、舜則是黃帝子昌意一系的後裔。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個五帝譜系:

┌昌意→顓頊→@⑥牛→舜
黃帝→│
└玄囂→@⑥極→帝嚳→堯

這一譜系的編構完成時間在戰國後期,是春秋戰國時代神話整合的結果,這個反映血統觀念的歷史化了的五帝系統,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雙重身份的神話大神們完全喪失了神格與靈氣,而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間帝王。

在眾多的遠古神性英雄與始祖中,為什麼單單選出這五位呢?徐旭生認為以上世俗的五帝「為齊魯學者工作的結果」(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頁。)。此說頗有見地。但我們以為,除齊、 魯學者為編造譜系的主力之外,也受當時的文化與政治形勢所影響,因楚國的強大與楚文化向中原的傳播,其祖先神顓頊也進入了這一五帝系統,但在上古神話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卻因其強大的後裔之國齊國為田姓所取代,卻未進入五帝系統。原在東方的東夷集團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嚳的化身被接納。堯與舜在春秋時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戰國時更成為遠古明主賢君之典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選取對象。

在東方學者編構五帝系統之時,遠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領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統。秦人嬴姓,自以為出自東方少昊集團,所以《史記·封禪書》雲秦襄公被封為諸侯之始,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隨後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黃帝,從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黃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所編的《呂氏春秋》中,補進了顓頊,從而湊成了與東方五帝系統相對應的另一帝系。《呂氏春秋·十二紀》雲: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這一帝系應該受到了前一種東方五帝系的影響,所以在東方五帝中又選出了顓頊,且將五帝配五時,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氣」起來,並改變東方五帝的同一血統而成為分權而治的割據局面。

五、司馬遷的選擇——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戰國時期東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統,反映了人們對春秋以來諸侯紛爭、四分五裂狀況的不滿,為了消除國與國之間的仇視與敵意,故而編造出以黃帝為宗祖的人類譜系,只不過是要說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統與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馳,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對台戲,還是為消滅六國製造輿論,它雖然恢復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帶有宗教色彩,所以並不應算作是對神話的復興之舉。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後,也消失了神話的特質。

西漢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在其《史記》中,為「通古今之變」,歷述遠古至西漢的歷史,著「十二本紀」,首篇便是「五帝本紀」,其所選擇的便是《五帝德》所寫定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系統,將中國的文明時代直推至黃帝時期。在《五帝本記》中,司馬遷雜取了《左傳》《國語》《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襲《尚書)與《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創造,使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的出身、業績、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宛然是真實而可信的歷史。五帝的譜系大致如此:

┌玄囂→@⑥極→帝嚳→摯、堯
黃帝→│
└昌意→顓頊→窮蟬→舜

《五帝本紀》的寫成,將遠古神話徹底地歷史化,且不留一點神話傳說的痕跡,肯定了中國的人類歷史是由黃帝一脈相傳的。五帝的承襲建立在血統觀念基礎上,但也有德行的選擇,是血統與道統的融合。它確立了中華民族以黃帝為始祖的民族意識,集中反映了漢帝國大一統的文化心理,標志著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❷ 為什麼中國歷史遺產那麼矛盾

遠古歷史可以依據的史料少之又少 故不易確切考據 不僅中國歷史 他國歷史也是如此

❸ 神話傳說為什麼是中國遠古歷史中不可迴避的一部分

對中抄國土地上遠古人類的現代考古學研究是從科學家裴文中(1904~1982)等考古學家們於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開始的,這種研究盡管是實證的,但卻是片斷的,其結論經常被新的發現所補充、改寫甚至推翻。神話傳說盡管包含了想像的成分,卻是產生於遠古時代生活長河中的一朵不息的浪花。

❹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都不像元朝哪樣侵略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其實都不缺乏對外侵略的歷史,否則中國不會從黃河流域的小小部落發展成今天這樣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家。
中國古代歷朝領土擴張:

1、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北渡黃河河套,進攻縱深達到今天的陰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勝匈奴後,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頭。從此,黃河河套地區,永歸中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後蒙恬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成為了此後2000年中國農業文明地域的基本邊界。
2、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漢車騎將軍衛青發動了進攻匈奴的河套戰役。大破匈奴,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並建重鎮朔方城。再次確認了中國對於河套地區的統治。
3、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區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破匈奴,一舉佔領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武帝在河西置張掖郡,並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邊緣建長城和玉門關和陽關兩座雄關。從此河西走廊永歸中國,只是在唐中期後被吐蕃占據,明代退縮進了嘉峪關。對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征服,從此中國打開了中亞的大門。
4、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兩路並發,發動了目的在於征服匈奴的漠北戰役。衛青進攻縱深達到今天蒙古的杭愛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覓得匈奴主力,大獲全勝。封狼居胥,並一直追擊匈奴殘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中國中央政府軍隊空前絕後的大遠征。本次戰役對擴張來說,意義並不顯著,漢無法長久佔領漠北的土地,漢軍退軍後,並沒有在那裡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5、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滅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廣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內)等九郡,從此華南和越南北部納入中國版圖。(秦始皇首先開發五嶺之南,並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獨立。)
6、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分率水陸軍兩路進擊衛氏朝鮮,前108年,衛氏朝鮮降。漢置遼東郡(今天遼東半島),玄菟郡(今遼寧東北,北朝鮮),樂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韓國北部),臨屯郡(今韓國東北)五郡,充分說明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漢武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鞏固了河套,向北向西佔領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納入了華南,越南北部,開發了西南。向東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土中,除了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為了中華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東漢永元元年(89年),竇憲、耿秉,分三路進擊,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登燕然山(今蒙占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東漢對北匈奴的攻擊十分堅決,但中國歷代實在無法佔領漠北之地,所以對領土擴張並無多大幫助。東漢擊破北匈奴,反而為鮮卑的發展提供空間,使鮮卑成為此後中國的大患。
8、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東漢假司馬班超率特種部隊,縱橫西域,西域50餘國均納質歸附,其子班勇繼為西域長使,父子兩代使西域在東漢朝後對中國中央政府長期處於臣服狀態。雖然沒有正式將西域收歸中國,但確認了西域在歷史上的中華屬國地位,這為此後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歷史和理論的依據。
9、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在白狼山(今遼寧內蒙邊界的遼西地區)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余勢力。遼西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0、三國蜀後主建興三年(225年),蜀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建永昌郡(治所在今雲南保山),從此雲貴高原納入中國版圖。
11、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兵部尚書李靖率軍反擊東突厥,大破東突厥,俘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建安北都護府。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但中國對漠北的征服始終無法鞏固,50年後,突厥復叛。
12、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率軍在柏海(今青海黃河源頭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大破吐谷渾部,吐谷渾慕容順率部歸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13、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亞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滅亡西突厥,唐在西突厥故地設置漾池、昆陵二都護府,以突厥血統唐將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彌射為都護。唐代疆域擴張到了伊犁河流域。此後唐玄宗擊滅中亞突騎施,把疆域擴展到了蔥嶺以西的河中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
14、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韓國南部)口大敗百濟軍,然後水陸並進,直趨百濟都城俱拔城(今韓國全州)。百濟傾國迎戰,仍被蘇定方大破,國王扶余義慈被迫率眾歸降,百濟遂滅。唐在百濟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15、唐總章元年(668年)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唐軍攻佔平壤,滅掉高麗。唐廷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2萬駐守此重鎮。此後朝鮮北部以平壤為中心,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內,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時中國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
此後主要的擴張在元代和清代,主要是元代和清代在西藏新疆台灣和東北的擴張。

❺ 中國遠古時代帝王的壽命為何那麼長

傳說中黃帝活了118歲。

說起古代帝王的壽命,我們自然會想起中國封建王朝那些皇帝的壽命,中國封建王朝如果從秦朝開始計算綿延2132年,包括割據政權經歷的皇帝有300多位(統治方法不同,皇帝的數量會有不同),平均壽命僅40歲左右,超過80歲以上的皇帝才5位,他們分別是乾隆皇帝89歲,是所有皇帝中最長壽者;梁武帝蕭衍86歲;武周女皇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元世祖忽必烈80歲。壽命在70歲到80歲之間的有6位,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78歲;明太祖朱元璋71歲;三國吳大帝孫權71歲;漢武帝劉徹70歲;唐高祖李淵70歲;遼道宗耶律宏基70歲。而能夠活到60歲到70歲的皇帝也才16位。可以說絕大部分的皇帝壽命都在60歲以下,給我們的感覺這些皇帝的壽命比普通人都要短。事實上,平均壽命才40歲左右的皇帝相比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差不多,因為古代人均壽命也就這么高,這也充分說明,過著優越生活的皇帝壽命也和普通人一樣。

然而,翻看中國遠古的歷史,我們卻發現,中國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尤其是傳說中的五帝壽命卻遠遠高於封建時代皇帝的壽命,而且幾乎就沒有短壽的,如黃帝的壽命長達118歲,顓頊的壽命為98歲,帝嚳的壽命高達105歲,堯的壽命為118歲,舜的壽命更長,竟然活了220歲,大禹雖然執政時間僅為15年,但他的壽命也在100歲左右,那這樣算起來大禹大禹在85歲左右才執政。也就是說中國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最短的顓頊也要比封建時代皇帝中最長壽命的乾隆壽命要長9年,如果說100歲左右的壽命在現在看來不值得稱奇,但舜帝的壽命高達220歲,似乎突破了人類壽命的極限,雖然在歷史的傳說中有壽命超過200歲的人,但這些人在傳說中似乎成了神仙,如彭祖,在傳說中活了800歲,但現在也有觀點認為彭祖的壽命也才130歲左右,遠不及舜帝。

傳說中舜帝活了220歲。

為什麼會出現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要遠遠高於封建時代帝王的壽命呢?這似乎不正常,因為遠古時代與封建時代相比,無論是生存條件還是醫學技術都遠遠要比封建時代要差,而且遠古時代的戰爭頻繁程度也遠遠要高於封建時代。可根據現在掌握的歷史資料來看,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為何卻有如此之長呢?其實,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之所以比封建時代的帝王要長許多,根本原因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遠古時代的帝王需要有強壯的身體才能勝任。中國的遠古時代部落林立,要想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中國遠古時代的帝王實際上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不僅要靠智慧、威望、家族,更要看你的身體條件,因為盟主都想當,而且和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正如春秋戰國時代,甚至比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更頻繁,所以,其首領如果沒有強壯的身體那是不可能勝任的,更何況,即使在部落之內的斗爭也相當激烈。而壽命長最基本的前提是身體強壯和健康,而當時部落之間及部落內部的斗爭,需要那些身體條件非常好的人才有可能勝任,所以,雖然在遠古時代的生存環境和醫療水平都相對較差,但萬里挑一,能夠成為帝王或部落首領的人,身體都應該是健康的人擔任,既然如此,壽命也就很長。

傳說中彭祖活了800歲。

二是遠古時代距離久遠,很多帝王只是傳說而已。遠古時代距離現在實在太久遠,距今已是3000年前,不是說當時沒有文字,至少文字傳承的載體比較落後,我們知道,在竹簡出現以前是甲骨文,保存和傳承並不容易,更何況,當時的條件也沒有檔案保存的意識,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發現了甲骨文的存在,但記載的最早歷史也在商朝,所以,夏朝是否真正存在一直有爭議,而遠古時代在夏朝以前,現在沒有發現當時的任何記載,所有記載都在商朝以後,主要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這個時候的歷史記載遠古時期的歷史,主要只能憑傳說,所以,司馬遷即使將中國的歷史從黃帝開始寫起,但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而遠古時代的帝王就只能在傳說中去遴選,所以,往往將許多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故事就附會集中到某些著名的帝王身上,這樣,隨著附會的越多,這個帝王的壽命也就越長。

三是遠古時代的帝王壽命很有可能就是其部落存在的時間。遠古時代各部落林立,彼此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所以,即使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那也同時兼任自己部落的首領,而部落有興衰,況且誰都想當部落聯盟首領,所以,在遠古時代,各部落經常是你吞滅我,我消滅你,至於這些帝王很有可能對這些部落首領的稱呼,並非是這些帝王的名字,所以,這些帝王在現在看來的壽命只不過是這些部落存在的時間而已,正如黃帝118歲的壽命,只不是他這個部落存在了118年而已,舜帝220歲表示他這個部落存在了220年,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很有可能是他的這個部落存在了800年。當然,那些部落聯盟的首領或者說帝王的壽命很有可能也是這個部落領導全體部落多少年,如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至於這個部落存在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因為失去了統治權,也就沒有人去關心了,畢竟,年代實在太久遠。

所以,遠古時代帝王的壽命比封建帝王的壽命要長那隻是假象,只是一種傳說,至少不會普遍高於封建帝王最高壽命者。

❻ 為什麼中國歷史這么長

現在世界上除了中國外沒有歷史那麼長的一脈相承的國家了
古巴比倫已經湮滅
古埃及和古印度的舊址上也不再是原來的居民了

❼ 中國古代的歷史為什麼這么悠久

是地理位置關系中國在世界版圖上像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島觀察地圖可知,中國東南臨海,從西南順時針看去,有一圈的山脈把中國包圍住。古代海上交通不便,陸路有山脈。於是中國古代少有來自外來的威脅。最多是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發起戰爭,或者內部王朝更替發生戰爭。而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無疑戰爭要少許多。這就是文化得以發展。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問答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簡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答:興辦私學,廣收學生,主張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要老實,重視道德教育,希望學生成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中央和郡縣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b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c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害;d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加強對越族地區的開發。

•4、簡述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答:a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奪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推行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注意選拔人才。b把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在長安設立太學,主要培養官吏。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安定北部邊境。

•5、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革除落後習俗吸取漢族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孝文帝拓跋進行了改革。內容:a實行官吏傣祿制,嚴懲貪污;b頒布均田令;c遷都洛陽;d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熟記P2,隋運河圖)。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後,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並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於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台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並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葯用於製造武器,始於唐朝末年;司南製成於戰國時期,指南針製成於唐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7、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古代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8、詞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興起了晚唐。宋朝時,詞的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詞人和詞作。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南宋詞人辛棄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9、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元朝著名的書畫家是趙孟頫,其名畫有《秋郊飲馬圖》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後,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6、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達·伽馬遠航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7、16世紀中期,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功勛卓著;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他們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民族英雄。

❽ 為何中國沒有關於史前文明的發現

中國不是沒有史前文明,中國迄今已發現三大史前文明,1.西藏巴顏喀拉山發現了《716塊花崗岩圓片》,這些圓石征中含有高量的鈷及其它金屬,同時發現這些石片曾在強電流中被處理過,上面還刻劃無數的條文,據說是記述距今12000年以前的一個駭人聽聞故事。2.安徽凌家灘發掘出5500年以前的《玉器》,用200倍顯微鏡觀察,沒有絲毫的毛糙感,專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拋光技術在現代都是堪稱一流的,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件玉人,上面有直徑不超過0.17毫米的鑽管孔,比頭發絲還細,5000多年前怎麼會有如此高超的科技文明呢?無錫史前文明愛好者steco先生猜想,也許是某一屆史前文明毀滅後遺留下的少數遺物,在5500多年以前被安徽凌家灘古人收藏和陪葬。3.2010年無錫驚人發現農民神傳的《超級微雕石》,石頭只有雞蛋大小、並且鐵銹斑斑,石頭上面僅「頭發絲截面」大小的點,竟然刻畫五官特證清晰、大鼻子小眼睛、似人似猿的獸人臉頭像、與現代人類拍攝的肖像一樣逼真。令人費解的是、石頭從不同角度竟然可以看出近百個逼真的圖形,微雕石頭上面刻畫的似人似猿的獸人臉、古猿人人頭、古人頭顱等頭像,與現代人類的臉容相比較沒有本質的差異,他們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卻比現代人類更加智慧,因此史前文明業余探索者華竹平推測:微雕石刻畫的似人似猿的獸人臉等頭像可能是我們苦苦尋找的《史前智慧人類頭像》,我們定義的人類祖先古猿人,可能就是史前《智慧人類》的少數倖存者」

❾ 中國的歷史為什麼那麼亂

每個國家都一樣,歷史本來就復雜

❿ 中國人源自何方是不是西方呢有人說中國的遠古歷史只有1.2萬年是真的嗎

中國人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仍有不少西方學者堅稱中國人的祖先是來自中亞的(西來說)及自南亞北上的(南來說)。不過,目前累積的資料已可證明中國人的祖先是在中國大陸生息繁衍而且延綿不斷。有關中國種族的分類,則絕大多數是屬於蒙古人種,僅在中國西部及西北邊陲地區出現少數與歐洲混血的人種。換言之,中國大陸是蒙古人種的搖籃地。

根據蒙古人種的早期特徵,有些學者主張中國人的起源可追溯到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及南京人,但是具體可觀察到的頭骨型態特徵在早期智人(大荔人)才出現。根據晚期智人化石(如柳江人、山頂洞人)及其文化遺存的分析,反映出蒙古人種在中國南北出現地區性的差異:即柳江人化石的型態特徵接近現代蒙古人種的南方類型;山頂洞人則呈現現代亞洲北部蒙古人種的北方類型。

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因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動植物演替,影響到史前人的遷移、隔離及人種的混合與融合。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已經成為不同種族雜居的交匯地帶,黃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以東亞蒙古人種為主體的史前居民;華南地區的居民群體則更接近南亞蒙古人種。在文化內涵上,公元前叄千年以後,出現了南北叄個不同的文化群體∶在黃河流域有以籃紋、方格紋為主的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以及器形以實足叄足器、袋足器和圈足器為共同特徵的龍山文化;北方地區以細石器和陶器伴存的文化群體為主;南方則出現印紋陶、有肩、有段石器的文化群體。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遠古歷史這么奇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