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是什麼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分別為齊、楚、韓、趙、魏、燕、秦,合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楚國在春秋末年被吳國入侵,國力受創,至戰國初年開始恢復,在南方稱霸。
至戰國中期,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更於前306年乘越國內亂的時候滅掉越國,攻佔了長江下游,並設江東為郡,成為六國中疆域最廣。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
由於秦孝公任商鞅推行變法的成功,秦國漸成為西方強國,而東方的齊國也在齊宣王經營下日漸強大,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而秦國也乘機盡並魏國河西之地,迫魏國遷都至大梁。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齊斷交而與秦結盟,被東方五國孤立,後秦背盟攻楚,並在兩國盟會中俘虜楚懷王,至楚頃襄王時,秦軍攻陷楚郢都,楚國自此一蹶不振。齊在齊湣王時,肆國勢強盛,侵燕滅宋,結果燕昭王組織五國聯軍向齊國反擊,齊幾乎亡國,後經大將田單收復失地,但國力大衰,之後採取親秦政策。趙胡服騎射,滅中山,戰國後期為三晉中國力最強盛,但後來在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打敗,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自此無力抗秦。
在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東方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連橫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Ⅱ 歷史中的七雄爭霸是什麼
「戰國七雄」指中國東周後期七個強勢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爭霸是指他們之間的爭奪地盤的過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率先崛起,成為七雄之中的第一雄。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直逼趙國都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孫臏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逼退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
魏國衰落以後,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大國。雙方旗鼓相當,不斷兼並小國,擴大領土面積。同時,雙方都在拉攏楚國,為什麼呢?因為魏國衰落後,齊秦雙方誰也沒有實力消滅對方,那麼第三方強國楚國,就成了左右天平的重要砝碼。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改革,實行胡服騎射。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軍事力量日漸壯大。先後滅中山國,大破匈奴,軍事實力僅次於齊秦,成為當時第三強國。
而此時齊秦兩大國的斗爭進入白熱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齊、魏、韓三國攻秦,秦敗。齊國逐漸成為東方六國盟主。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勢力很盛,讓六國感到恐懼。於是,秦國聯合六國攻齊,大敗齊軍。公元前284年,燕國將領樂毅聯合五國攻齊,破齊國都城,連下70座城池,齊國領土所剩無幾。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交戰。秦國一戰坑殺趙國40萬降卒,趙國從此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了。那麼,此時還剩下一個韓國!
韓國在七雄之中實力最弱,南面是楚國,北面是魏國,東面齊國,西面是秦國。處於四強的包圍之中,沒有實力,是很難立足的!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申不害任相15年,韓國實力達到歷史的頂峰。但是,這並不是讓韓國足以長久存在的原因。
韓國之所以立足於強國之間,是因為韓國有2個秘密武器:弩和劍。韓國的弩在各國之中最強,射程可達800米,令各國畏懼。再說韓國的劍,韓國的劍,鋒利無比,削鐵如泥。
可惜,縱使工具再好,終究是國家太小,難與大國抗衡!韓國成了秦國第一個消滅的對象!
(2)七雄出說明中國歷史進入擴展閱讀
著名戰役
1、函谷關之戰
函谷關之戰是前318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戰爭。
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二年,在齊、楚、燕、趙、韓等國支持下,魏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
聯軍因各有所圖,步調不一。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聯軍向東撤退,至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同年,義渠乘五國攻秦之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一支倉促迎戰,大敗於此。
然而,這一戰並未影響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長樗里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韓軍8.2萬人。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豐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關東諸國大為震恐。
2、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即圍魏救趙)的戰役。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Ⅲ 歷史材料題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贏秦氏,始兼並.
答:1.秦國歷代君主的努力。
2.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3.天然的地理優勢版使秦國易守難攻權。
4.正確的戰略謀劃
5.較好的選材用人政策。
6.始皇帝個人雄才大略。
Ⅳ 古代中國七雄分別為哪幾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
春秋始於周平王東遷(前770-前476)。春秋五霸,一說回為齊(齊桓公)答、晉(晉文公)、秦(秦穆公)、楚(楚莊王)和宋(宋襄公);還有一說是齊(齊桓公)、晉(晉文公)、秦(秦穆公)、吳(闔閭)和越(勾踐)。
春秋戰國的分界線一般被看作趙魏韓三家分晉(前476-前221),戰國七雄分別是趙(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比較有名)、魏(魏,也就信陵君比較出彩)、韓(韓)、燕(姬,太子丹刺秦王也蠻有名的)、齊(田)、楚(原來是羋姓,後來被熊姓取代了)和秦(自秦孝公嬴渠梁以下,惠文王嬴駟、武王嬴盪[這個名字,汗一個]、孝文王、昭襄王嬴則[一說嬴稷]、庄襄王嬴異人[後來叫子楚]、始皇嬴政皆很出名,不像他國一代不如一代)。
Ⅳ 戰國七雄的出現及結果說明了什麼
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
Ⅵ 周撤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意思是: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這句話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講述的是歷史上周朝至七雄爭霸的朝代變遷。
重點注釋:
1、逞:顯示、誇耀。
2、干戈:軍事力量。
3、游說:政客以口才向掌權人提供計劃。
4、春秋:指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前四七六年這一時期。
5、戰國:指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七國止。
6、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7、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
(6)七雄出說明中國歷史進入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周武王在鎬京建立國都,史稱西周,到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改稱東周,東遷之後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綱紀和政治制度逐漸瓦解,諸侯各自為王,為了擴張勢力彼此爭執干戈相向,天下變得紛亂不堪。
一些謀士與投機份子趁機崛起,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在各國之間進行游說,有的主張連橫,有的提倡合縱,從此兵連禍結,天下蒼生不得安寧。
自周平王東遷開始稱為春秋時期,(因孔 夫子編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史家稱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產生了五位霸主,依序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雖然標榜著崇高的理想,實際上仍依賴著武力稱霸一時,甚至連周王室都被諸侯滅亡了。
進入戰國時期後產生了齊、楚、燕、趙、韓、魏、秦等七個強國。七雄間彼此戰爭,弱肉強食殺伐不斷民不聊生。
Ⅶ (高中歷史) 「戰國七雄」局面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C。戰國七雄的局面的出現,是春秋時期兼並戰爭的結果,七雄的出現造成局部的統一,為以後秦統一六國形成大一統局面創造了條件。
Ⅷ 周撤東是指什麼歷史事件
周幽王是宣王之子,周王朝的第十二代君主,也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聵的末代天子。幽王即位後,旱災、地震接連不斷,周朝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陷入動盪之中。周幽王對此竟然不聞不問,終日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他十分寵愛美妾褒姒,在其生下兒子伯服以後更加寵愛她,最後廢了申皇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史官伯陽對幽王廢嫡立庶的行徑評論說,周朝已釀成了亡國之禍,誰也挽救不了。為博得褒姒一笑,幽王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為了窮奢極欲,幽王提拔擅長鑽營私利的虢石父為卿,加重賦稅,激起了百姓的普遍不滿。
申侯對自己的女兒申後無端被廢本已十分惱怒,幽王又因他拒絕交出廢太子欲起兵伐申,於是聯合繒國,勾結犬戎族,一同殺向周朝的都城鎬京。幽王急令驪山舉起烽火報警,但各國諸侯害怕再次被戲弄,無人前來勤王。犬戎殺入鎬京,幽王帶著褒姒逃往驪山,被犬戎殺死,褒姒被擄。從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到犬戎焚掠鎬京,352年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周幽王死後,各諸侯與申侯、繒侯商定,把廢太子宜臼從申國迎回,立為周天子,就是歷史上的周平王。鑒於鎬京已被燒成瓦礫,又在犬戎的威脅之下,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各國諸侯的幫助下,丟棄宗周東遷洛邑,史稱東遷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威望低落,綱紀和政治地位每況愈下,故稱「王綱墜」。諸侯們各自為王,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從此變得紛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