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人為什麼要讀中國歷史

中國人為什麼要讀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2 14:22:49

㈠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習歷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㈡ 為什麼要讀論中國

非常有幸,去年《論中國》英文版剛面世,我就有機會親自拜訪這部專著的作者亨利·基辛格。由於工作的緣故,此前已對基辛格有些了解,但當我來到他在紐約的辦公室,親眼見到這位大師時,感覺仍和想像的有所不同。他身材不高,背有些駝,行動遲緩,明顯有龍鍾之態,畢竟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一旦聊起來,卻感覺他仍然反應靈活,思維縝密,「氣場」很足,對時局和人情的洞悉既深且透,對中國和中美關系尤其展現出特殊的關切。當他為自己的觀點時,細節之中甚至還能感受到他壯年時舍我其誰的豪氣。 基辛格作為尼克松和福特時期的顧問和國務聊,是一位遊走列國、聲名遠播、對美國有相當影響的高級官員,也是一位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指點江山的戰略家。基辛格年輕時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有系統的戰略觀念。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歐洲式的,主要來源於歐洲兩位著名家梅特涅和卡瑟爾累。在其博士論文中,基辛格通過分析上述兩位家構建歐洲和平的案例指出,只有均勢才能帶來和平與穩定。這一觀念,成為基辛格一生戰略思想的本質內核,也是他為美國出謀劃策的邏輯起點。 尼克松上台後,選擇他擔任顧問,基辛格正式進入決策圈。他是典型的「學優而仕」,其從大處著眼掌握政策的功夫,令所有與其共事的人折服。在基辛格身邊工作的人對他的最大印象,就是他「整天動腦筋,沒有一刻放鬆的時候」。和他接觸過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很少有「像基辛格那樣看問題如此深刻的人」。基辛格本人也對自己的智商高度自信,他曾引用梅特涅的話說,「我知道自己想干什麼,也知道別人能幹什麼,所以我凡事都是准備好了的」。壯年時,基辛格豪情滿懷,叱吒風雲。據當時的美國安全班子回憶,在正式擔任顧問後,基辛格感到「此乃生命之所系」,雖然擔任這一職務後公事異常繁忙,換了別人肯定形容憔悴、狼狽不堪,但他卻顯得如魚得水,心情更愉快了,膚色也更健康了。 基辛格辯才很好。曾任美國外委會的富布賴特對基辛格有過這樣的評價,認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有本事使你相信他站在你一邊」。毫無疑問,辯才的背後,必有縝密的邏輯和淵博的知識做支撐。而他能在任職期間克服官僚的阻力,一手掌控龐大的美國機器,亦足以說明他深諳之道。正如絕大部分中國人所熟知的,基辛格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建有非凡之功。而且,自那時至今,基辛格始終是一位活躍的政策建言者和中美關系的實際參與者。 因此,可以說,這樣一位既有學理基礎又有從政經驗、歷經滄桑且早已功成名就、長期關注中國又親歷中美關系發展的頂尖級人物,在人生晚年專門以中國為題寫就其收官之作,其價值不言而喻。凡是關心中國歷史和前途的人,都應該抽空看看這本《論中國》。 《論中國》一書的「看點」至少有三:一、它記述了一段事關中國國運的重要歷史。此書的主體部分,寫的是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如何處理對外和對美關系的具體過程。關於這段歷史,國內外著述很多,其中一些恐怕比基辛格的《論中國》分析得還要細致;《論中國》中所用大部分材料也不是保密信息,基辛格的寫作目的顯然並非追求「獨家爆料」的轟動效應,而且這段歷史乃是很多中國人親身經歷,並不陌生。但這些並不能沖淡《論中國》一書的價值。畢竟,基辛格是的美國人當中為數極少的、深度參與中美關系發展、同中國四代領導人均有親密交往的人,他的所見所聞以及同中國的高端對話中所透露出的諸多信息,仍有無可替代的「在場感」和權威性,值得好好品味。 二、它是我們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基辛格寫《論中國》的初衷,是教育美國人如何理解中國。就此而言,它對美國人的意義大於對中國人的意義;那麼把《論中國》譯成中文是不是多此一舉呢?顯然不是。《論中國》的價值,不僅在於塑造美國人的中國觀,更在於激發中國人的觀。它是一面讓中國人得以重新發現和塑造自己,鑒得失、知未來的鏡子。對中國的「獨特性」,中國對「勢」的重視和運用,中國歷史上對周邊戰略的一貫目標和方法,以及中國對美工作的戰略運籌和策略技巧,基辛格均以的視角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從《論中國》的字里行間,你會發現中國現在的國際處境,與歷史的某些時期仍有很多深層相似之處,只不過彼時乃是由盛轉衰、現在則是由弱變強;而且還會發現,中國目前處理對外事務的很多徑和方法,也有意無意地沿襲了我們的戰略傳統。所以,對於那些尋求更深入理解中國戰略文化的讀者,對於那些正在為中國新時期的外交工作深入思考的讀者而言,《論中國》一書無疑有助於大家在反思之中捕捉靈感,返本開新,完善。 三、它還為未來的中美關系提供了一則諫言。《論中國》英文版推出之後最引人注目和引發爭論的部分,恐怕當屬基辛格在此書結尾處提為什麼要讀《論中國,出的中美應追求「共同演進」(co-evolution)和謀建「太平洋(601099,股吧)共同體」(pacific-community)的。由於中美兩國各自的變化以及國際「大變局」的展開,中美這兩個世界級大國的相互關系的,將對中國和美國的國際地位、國家命運乃至全球格局產生至為重要的影響。而眼下的中美關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不確定性和可塑造性同步增強。因此,如何規劃未來中美關系的發展,是擺在兩國決策者和戰略界面前的重大課題。基於他一貫的以均勢求和平的思想,基於他對中美兩國「獨特性」的理解,基於他對世界大勢的長遠判斷,基辛格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案。同其他對中美關系的規劃和展望相比,這一是比較溫和的。當然,這一也是比較模糊的,與其說是一種可操作的戰略設計,它更像是一種對結果的期待和預言。基辛格以他自己的方式加入了這場辯論,這種努力也勢必對美國的涉華工作者以及中國的涉美工作者產生影響。 《論中國》一書2011年在美國面世至今受到廣泛關注。好評者認為基辛格對中國戰略文化的描述,道出了中國思想和行為的深層根源,有助於美國更好地認識中國;認為其對中美關系的諫言有建設性,對目前中美兩國國內的政策辯論有比較積極的影響。而性的觀點大致有這么幾類:一是「把中國說得太好了」,認為中國的戰略文化並沒有基辛格所描繪的那樣「神乎其神」;二是「把中國捧得太高了」,認為中國和中美關系沒有那麼重要,發展同印度或者日本的關系也許對美國更有價值。三是「對中國下手太軟了」。認為美國對華政策並不應基於「均勢」,而應基於美國的「優勢」,不應如此忽視價值觀因素,而應高舉美國意識形態,必須對中國更強勢些,更強硬些。四是認為基辛格的想法「有些太天真了」,認為中美競爭如此激烈,哪能輕易形成「共同體」。由於這些「親華」或說是「挺中」的言論,基辛格也因此被認為患上了「中國綜合症」。 如今,《論中國》的中文版已經面世,或許還將在中國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如今的中美關系已不是少數研究者的專屬關切,而是每個國人都應關心的問題。對這樣一位年近90歲的老者集畢生智慧寫作的如此一本重要的書,無論是否同意其所有的分析和觀點,都讓我們先好好讀一下吧。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非常有幸,去年《論中國》英文版剛面世,我就有機會親自拜訪這部專著的作者亨利·基辛格。由於工作的緣故,此前已對基辛格有些了解,但當我來到他在紐約的辦公室,親眼見到這位大師時,感覺仍和想像的有所不同。他身材不高,背有些駝,行動遲緩,明顯有龍鍾之態,畢竟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一旦聊起來,卻感覺他仍然反應靈活,思維縝密,「氣場」很足,對時局和人情的洞悉既深且透,對中國和中美關系尤其展現出特殊的關切。

㈢ 歷史,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究竟是WHY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㈣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㈤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㈥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應該讀歷史

不只是今天應該讀歷史,每一代人,每一個時期都應該讀歷史。以史為鑒可以專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可能屬今天,中國處於高速發展中,更快的節奏讓一部分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未來的方向,需要在歷史中借鑒,找到前進的方向,所以相對立來講讀歷史的呼聲更高。

㈦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要研究歷史學習歷史呢有什麼用呢

國家政府開設歷史學科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總結歷史發展經驗,吸取優點以方便未來新一內代人容才對國家建設,其次積累文化休養。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國家教育局的一廂情願罷了。現實中的歷史教材著重教授對我們未來無所幫助的歷史故事,經歷,卻忽略了歷史中的應學的東西。現在的我們學習歷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

㈧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並不是完全如某些人所說,是一部屈辱史、抗爭史。
首先,在抗日戰爭以前,中國有五次大的戰爭,即鴉片戰爭、二鴉、中法戰爭、八國聯軍和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在沿海各處都沒有讓英國軍隊進入,只是政府的懦弱,才簽訂了江寧條約。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軍隊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仍然沒讓英法聯軍進入中國。英法還是通過政治手段,威脅清朝政府。中法戰爭,中國在戰場上已經取得了勝利,只是由於清政府的懦弱,才簽訂了中法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完全有可能打敗八國聯軍,由於慈禧的膽怯,才簽訂了北京條約。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完全可以取得勝利,又是由於清政府的無能,才導致戰爭失敗。
可以看到,中國軍隊或者說中國人民,頑強的抗擊侵略,打敗了敢於入侵的所有敵人,屈辱僅僅是清政府的,而不是中國的。正就是所謂的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
其次,在1905年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歷史書上寫得什麼列強改變了侵華方針,忙於歐洲事務,那都是次要原因,主要還是由於袁世凱小站練兵,列強看到了中國新軍的強大,才改變了侵華方針。如果中國國力不增強,至少日本和沙俄,還是會軍事侵略中國的。袁世凱的北洋軍,也成為了1905年到1928年間,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勢力,也最終滅亡了清朝。
最後,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表現的十分頑強,四次會戰雖然都失敗了,但是武漢會戰使得近衛內閣下台,導致日本不再敢在中國發動大規模會戰,而把進攻的重點轉向了東南亞和太平洋,最終惹惱了美國,日本戰敗。其實,即使美國和蘇聯不參戰,蔣介石已經接受了毛澤東運動戰的思想,只要堅持這一思想,打敗日本只是個時間問題。如果蔣和毛願意,小日本早就被打跑了。只不過他們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實力,以應對真正的生死戰。
所以說,僅僅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抗爭史是不正確的,在這一時期,中國仍然頗為強大,有足夠的實力抵禦外敵。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為什麼要讀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