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自己的女兒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
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某某公主。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謂。
起源,《公羊傳》曰『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因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兒也稱「王姬」,《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就寫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此後「王姬」也成為帝王的女兒的代稱。諸侯之女也稱為公主,《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1)中國歷史皇帝的女兒都稱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宋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後、皇後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後(母後)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後為「聖人」(這個要和唐朝的「聖人」區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B. 中國古代稱呼,對皇帝的女兒、妻妾、兒子
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你要的是哪個朝代的。
致地說,夏殷以前,中國後妃制度比較簡略,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大率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後,正嫡便叫王後。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後五宮。後五宮指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後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御序王燕寢。
秦王贏政兼並六國,統一天下,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後。
漢帝國後妃制度繼承秦制,並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母親稱皇太後,中國後妃制度的母後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
嬪御制度漢代時確立,漢代後宮制歷漢初四帝,以後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西漢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後,其餘嬪御名號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又加婕妤、 娥、容華、充依。
元帝時加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東漢的後宮人數沒有什麼減少,但鑒於西漢外戚權重,改革後宮,嬪御名號只設四等。東漢光武帝並省前制,皇後之外,只立貴人、美人、彩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後宮只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依舊,但奉祿不過是數十斛粟。又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但卻沒有爵秩,只是賞賜充給而已。)
曹魏時出於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分成12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後之下分後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
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後。始立中宮。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後,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宮: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
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後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後,又設正陽宮皇後、天皇太後、天皇後、天右皇後、天左皇後,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
尊天元皇後為天無皇太後,天皇太後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後,天元皇後楊氏為天元大皇後,天皇後朱氏為天大皇後,天右皇後元氏為天右大皇後,天左皇後陳氏為天左大皇後,正陽宮皇後稱皇後。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後,鑒於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後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後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後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台,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後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遊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製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呂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後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開元時期,以皇後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後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後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復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後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後宮嬪妃沒有名號。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後宮寢多,寵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後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
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後宮除了正皇後以外,不有所謂的第二皇後、第三皇後,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後都行。
明代的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後,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後宮除了皇後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代宮廷的後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後;母親為皇太後;太皇太後、皇太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後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
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六宮。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C. 皇帝稱呼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皇帝的稱呼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因此創造「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3)中國歷史皇帝的女兒都稱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秦始皇創造「皇帝」這一稱呼的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於是,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便自稱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揮鞭四舉,滅掉了其他六國,平定天下,統一中國。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業是亘古未有的,甚至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為了「稱成功,傳後世」,他決定改變「王」的稱號。於是,召集群臣,商議改號之事。
丞相王綰說:「三皇五帝雖然是天下共主,可他們實際上佔領的土地不過方圓千里。自商周起,稱『王』者才真正擁有了天下,而且他們的豐功偉績可以維持七八百年。所以說『王』的稱號最好。」
嬴政聽了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商朝七百年、周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麼,我要的是萬世永傳的朝代。」
這時,李斯開口了,他說:「如今四海之內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這是從未有過的事。陛下的功績自然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認為陛下可稱泰皇。」
嬴政聽罷連連點頭:「依我看,『泰皇』仍沒多大區別。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
D. 清朝時皇帝的女兒稱為什麼
其實,早在清軍入關八年以前,皇太極即位之初,就已經把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了。當時還規定,皇後的女兒稱「固倫公主」,而妃子的女兒稱「和碩公主」。到了順治末年,更將八旗貴族女兒的稱號作了明確劃分:
親王之女:和碩格格 (漢稱郡主)
世子及郡王在女:多羅格格 (漢稱縣主)
多羅貝勒之女:多羅格格 (漢稱郡君)
貝子之女:固山格格 (漢稱縣君)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格格 (漢稱鄉君)
又規定,「公」以下滿族貴胄之女俱稱「宗女」。
此外,公主在「固倫」「和碩」稱號之外,和歷代一樣另有封號,如乾隆第三女封「固倫和敬公主」,他收養的弟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以上規定也有例外的時候,皇帝有時為了表示特別恩寵,不但可以把親王的女兒收養為「公主」,更可以把中宮以外的所出的女子封為「固倫公主」,比如慈禧太後為了拉攏恭親王,就曾讓他的女兒進宮,封為「固倫榮壽長公主」。
如果瓊瑤女士肯多查一點點歷史的話,她就會知道,第一,皇帝的女兒(即使是「義女」)不應稱為「格格」。第二,皇帝的女兒在「固倫」「和碩」之外另有封號,紀曉嵐這樣的一代名臣竟然說出讓皇帝不要給女兒為「固倫」「和碩」的封號,應另選一個封號的話,簡直讓人笑掉大牙。第三,不是皇帝的女兒也可以稱「公主」,即使要改封,正式的封號也應是由「公主」降為「格格」,而不是由滿稱「格格」降為漢稱的「郡主」。
關於「格格」等級的規定,此後又有過一些變化,但皇帝女兒稱「公主」,卻是不變的。
E. 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都有什麼稱號
在沒有封號以前按順序叫幾殿下,有封號則稱呼封號。
1、皇子,一般來說皇子長到一定年紀後就封王。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漢代、晉代還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應的封地去。至於唐代玄宗開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時封號只是象徵性的,不享有實際的封地。
3、在清朝時期,皇子被稱為阿哥。
4、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稱皇太子,僅帝制時代的太子,才可稱皇太子。
(5)中國歷史皇帝的女兒都稱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陛下
原是古代對帝王的尊稱,《韓非子 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萬歲
原為古人飲酒上壽之祝詞,上下通用。《事物紀原 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於見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上
這是一個方位詞,由於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管子 君臣下》:「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於時也。」《史記 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紀第十二。」今上,指的是漢武帝。
上主
指賢明的君主
聖上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
聖
對皇帝的尊稱。
聖人
對皇帝的尊稱
官
對皇帝的敬稱。如晉石鑒稱其君趙太祖石虎(見《晉書 石季龍載記下》)、南朝齊荀伯玉稱齊高帝蕭道成(見《南齊書 本傳》)皆曰「官」。
官家
對皇帝的稱呼
縣官
西漢時對皇帝的稱謂。《史記 絳侯世家》:「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國家
東漢時對皇帝的稱謂。
國主
一國的君主。
至尊
對皇帝的尊稱。
君王
古時對帝王的一種稱呼
君人
指皇帝或國君
皇後
指君主。皇,大;後,君
王後
指君主
官里
指皇帝,猶言官家。元周密《武林舊事》:「是日,官里大醉,申後宣逍遙子入便門升輦還內
聖歷
指皇帝。南朝粱江文通《詣建平王上書》:「方今聖歷欽明,天下樂業。」唐劉良註:「聖歷,謂天子也。」。
F. 中國古代皇帝的女兒叫公主還是格格
除了清朝的叫格格
別的都是叫公主
G. 「公主」一詞是我國古代對帝王女兒的稱謂,它起源於哪個朝代
「公主」一詞是我國古代對帝王女兒的稱謂,它起源於 : 周代
公主的由來
:em22: 公主是個非常引人遐想的角色,無論是在影視作品中還是文學作品中,柏楊先生甚至在他的書里開玩笑的說寧可做公主而決不要做皇後,因為公主更自由也更有機會享受。那麼公主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公主的丈夫叫「駙馬」,但還有個別稱「粉侯」,這個名稱起源於三國時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國的金鄉公主,賜爵為列侯,因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們稱他為粉侯,後來成了駙馬的別稱,並由此引申出去稱駙馬的父親為「粉父」,駙馬兄弟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賜給甲第(非常華麗的住宅)、山莊、園池,允許設自置官吏,這種官吏被稱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H. 古代皇帝的兒子和女兒都稱什麼
古代皇帝的兒子大都稱王,女兒大都稱公主。
秦朝
皇子稱作公子;皇女稱作公主。
兩漢
西漢初期,皇子封王爺;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或稱王主)。
東漢,皇子封王爺;皇女以縣名為封號,稱縣公主,儀服同列侯;諸王之女以鄉、亭之名為封號,稱鄉公主或亭公主。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儀服相當於各劉姓藩王。
晉朝
皇子封王;皇女仍稱公主,但改以郡名為封號,稱郡公主;諸王之女封縣公主。
南北朝
皇子封王;多有宗女封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陳就曾封宗女為公主,以郡名或縣名為封號。
隋朝
皇子封王;皇女為郡公主(如樂平公主蘭陵公主),以郡名為封號,親王女封縣公主(如豐寧公主大寧公主永豐公主),用縣名為封號。
唐朝
皇子封王;皇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
宋朝
皇子封王;皇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
金朝
皇子封王;皇女為縣公主,並以縣名為封號。親王女為縣主,但不得稱縣公主。
元朝
皇子封王;皇女、諸王之女皆封公主。
明朝
皇子封王;皇女封公主;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
清朝
皇子最初封貝子 ,晉升貝勒。對其中佼佼者晉封郡王、親王 ;皇女為公主,嫡出皇女為固倫公主,庶出皇女為和碩公主;格格分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內的為宗女。
(8)中國歷史皇帝的女兒都稱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公主的封號通常有三種:
1、以郡縣名:稱某某郡(縣)公主,如新城公主、館陶公主、長樂公主、平原公主、平陽公主等。但此處的郡公主、縣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縣主」,最常見的封號種類。
2、以國名:如寧國公主,霍國公主、岐國公主、陳國公主等,在
3、以美名:以各種褒義詞命名,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葯茶公主、寧定公主等。
I. 中國對女兒的稱謂有幾種
中國父母雙親稱謂女兒比較多,大致可以分為書面語言和口頭當面稱謂,也就是正式稱謂和非正式稱謂,從『千金、公主』到『丫頭、娃兒』不等,反映不同社會年代背景及文化內涵,可謂豐富多彩。
一個家庭,親戚之間,歷史形成了傳統的親族傳承關系,互相之間根據輩分沿襲而固定成各種稱謂。這種稱謂就是家庭稱謂,口頭的稱謂與書面的稱謂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而且對外人和互相之間的當面稱謂也不盡相同。稱謂的書面、口頭、對人、當面雖有不同,但其本質的輩份卻是一致的,內涵是完全一樣的。
直系血親稱謂
直系血親線粒體DNA一般只通過母系遺傳,是人們探索母系遺傳的絕佳工具。母親將她的mtDNA傳遞給男兒子和女兒子,但只有女兒能將其mtDNA傳遞給下一代。
子女稱父母雙親
當面口頭叫「爸媽」、「二老」、「爹娘」等。書面或對外人時稱「雙親」、「二老爹娘」、「二老」「父母」「爹娘」等。
子女稱母親
口頭上當面叫「媽」、「娘」、「媽媽」。字面上或是對外人說時稱之為「母親」、「家母」、「我媽」「老母親」「老娘」「老太太」「老媽」、「高堂」等。
子女稱父親
口頭當面稱呼是:「爸爸」、「爹」、「大大」,「爸爸」的稱呼在城市中普遍,而「爹」、「大大」在山西的農村中普遍,少數地方還會稱呼爸爸叫「父」。字面上或對外人稱父親為「爸爸」、「父親」、「家父」、「高堂」、「老爺子」、「老爹」、「老人家」、「老頭子」等等。
父母雙親稱子
男親:男兒子,又叫兒、男兒、息男、兒子、閨男、囝男、寶貝、孩子、小子。
父母雙親稱女
女親:女兒子,又叫兒、女兒、息女、兒子、閨女、囡女、寶貝、孩子、丫頭;也可以叫令嬡、小女、千金、閨女、丫頭、姑娘、娃兒等。
英語稱呼
女兒:daughter。
男兒: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