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起讀書,成為好朋友,他們學成歸家後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再次相聚。兩年後的中秋,張劭殺雞備飯,家人們都說,都這么久了,他不會來的。張劭不以為意,到了中秋節,範式果然千里迢迢趕來,兩人把酒言歡。
在中國古代,傳頌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們,都會心裡一暖。
B. 中國著名的傳統美德
一、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
「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二、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
三、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
四、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並服務於整體。
C. 中國傳統美德
禮+懂禮數+孔融讓梨
義+重情義+荊柯刺秦王
仁+有仁愛之心+唐太宗愛民如子
智+明智果斷+空城計
信+誠信言而必果+尾生沉水
勤勞的中華民族
勤勞、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少時浪盪,無所用心,戲遊河邊,巧遇老太婆鐵杵磨針,而得到的啟事,他從此發奮苦讀勤學,終於功成名就。 「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奮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司馬光的「警枕」說的是他從睡眠中擠出更多時間讀書,自己設計了一個用木頭削成圓形的枕頭,只要一翻身,枕頭就會滾開,頭就會撞到床板上,人就會驚醒。他一生勤奮好學,編纂了我國最重要的歷史典籍之一的《資治通鑒》,這本書包容了1300餘年的史實,價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於在文學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樹。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中華民族以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以吃苦耐勞著稱於世。如張蘅發明的地動儀,馬鈞發明的翻車,李春建造的趙州橋,黃道婆改良紡織工具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的生動例子。
D. 中國古代傳統美德
中國古代傳統美德-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恥(2008-05-12 10:33:31)標簽:文化
最近讀東周列國志,在那個動盪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涌現出了無數個令人敬仰的仁人義士,被他們的壯舉深深的感動著。有介子推割肉救重耳,淡薄名利不接受高官厚祿而被燒死在介山之上;死士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知遇之恩,堅持不懈的刺殺趙襄子,最後在無望時拔劍自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亡」;投降燕國的秦國將領樊於期為了國恨家仇,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獻出了自己的頭顱,幫助荊軻刺殺秦王......
從最初的周禮,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以及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理念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後,形成了「任意禮智信,忠孝悌廉恥」的十字美德。在今天物慾橫流,道德危機的時代里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以及遵守,將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發揚光大。
何謂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何謂忠?
原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後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隨著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形成和加強,「忠」成為臣民絕對服從於君主的一種片面的道德義務。
何謂孝?
孝的本質是對父母等長輩的關愛,即對長輩的關心、愛護、尊敬、贍養、服侍及精神慰藉等的行為及其觀念。
何謂悌?
悌,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系。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E.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美德具體指的哪些呢是否一成不變的呢
禮尚往來這個道理是滋生潛規則和腐敗的根基~!中國傳統美德不是過時,而是從來都是口頭上說的,現實中根本沒有做!
F.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後代的回優秀道德遺答產。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 中華民族正經歷偉大崛起的歷史發展時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針對當前及今後可能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巨大挑戰,唯有更好地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不斷增強與發揮民族凝聚力,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共同奮斗,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取得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無數炎黃子孫世代相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抗禦外族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完整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心理和性格,培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來源:人民論壇
G. 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什麼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拓展資料: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
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
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H. 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修身」,是指回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答.儒家經典《大學,聖經》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I.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9)中國歷史上的傳統美德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J. 中國的傳統美德具體有哪些
中國傳統美德有:
1、尊老愛幼: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就屬於傳統美德的表現行為之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
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