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其對世界歷史的判斷的一般原理

其對世界歷史的判斷的一般原理

發布時間:2021-02-22 11:46:07

世界歷史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內容是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統一於物質,世界的專物質統一性屬是無限多樣的統一。該原理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意識現象,歸根到底都是物質的表現形態或物質的屬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發展、變化和過程都是物質運動的具體表現,其原因在物質世界自身。正如列寧所說:「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意義在於:這一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整個理論大廈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系列原理、原則都是以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為基礎,為中心的。世界統一於物質,在實踐中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物質是運動的,在實踐中就要堅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與時俱進,把發展和穩定統一起來;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中的統一性,在實踐中就要把集中統一和靈活多樣結合起來;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在實踐中就要尊重、認識和利用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認真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

❷ 高中歷史有哪些分析問題的方法還有哪些固定的原理可以直接套用的

您看看我來的答案或許對你自有幫助,這些方法還是比較有用的,但是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方法,另外歷史沒什麼固定的原理,你要有一定的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對你語文的要求也比較高

我倒認為在答材料題的時候在很多情況下還是要依據與材料相關的一些理論,畢竟,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題目都是換湯不換葯的。而且,雖說主觀題,但就現階段來說,老師評分的標准還是大多倚仗於那些答案要點,所以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想創新可以,但前提是你要自圓其說。否則,是很難面對高考這一難題的。

在這一點上,還是要多看一點典型的題型,當然,這不是叫你去死記硬背,而是你積累到一定程度,總會發現一道題上手,起碼不會太陌生。

其實,這要因人而異,不過提醒你一下,如果實在看不下去的話,也沒關系的,畢竟,在大多數人眼中,歷史是很枯燥的。要懂的勞逸結合。而且也要以課本為主。高考其實不難的。很多都是根據課本。

最後,希望真的能對你有所幫助。

❸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關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今天,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認真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挖掘和研究這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全球化條件下的現實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世界歷史的研究達到一種新境界,即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注意世界歷史的制度分析和整體把握;二是為觀察社會歷史演進開拓了新視野,即在考察社會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國的視野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歷史」的眼光;三是為推動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以此來審視和進行我們的工作。
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一些學者主張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挖掘和整理。他們認為,馬克思從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為特點,對世界歷史進行了界定,並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宏觀規律及微觀機制。在馬克思那裡,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類的普遍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選擇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歷史演化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選擇自身發展道路。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應當融入全球化,但同時更應該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梳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是回應全球化浪潮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論述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也是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的關鍵。這一論述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歷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指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因此,資本全球化既有給作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為其發展造就有利條件和機遇的一面。對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關鍵在於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機遇和風險的辯證法,不失時機地推進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
也有學者結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有關全球化的論斷,從理論剖析和實證考察等層面論證了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型發展的意義。他們認為,後發國家應當以積極態度應對全球化,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推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這對全球向更為公正、更為和諧的秩序演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大體相當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時,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存在將可能會變為現實。
就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西方全球化理論的關系,學者們也進行了比較研究。普遍的觀點是,西方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兩極分化」原因認識的區別;二是對世界未來發展途徑認識的區別。因此,要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基礎辯證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這就要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反對全盤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論的觀點;堅持世界歷史結構理論的正確觀點,批判「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確立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的觀點,批判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但是,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並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❹ 如何認識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第一,當代國際局勢的新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正確認識時代的基本特徵,准確把握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和依據。鄧小平精闢地分析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新形勢,為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二戰以來,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進入了一個不同於戰爭與革命時期的新的歷史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鄧小平從這種世界格局的變化出發,以求實的科學態度,對當代世界的矛盾和問題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著名論斷,認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不開中國。鄧小平正是以此為立論的基礎,以這種時代眼光和世界歷史眼光思考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以及中國的發展思路,從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可以說,對世界歷史主題變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確判斷是鄧小平理論得以形成的時代根據,也使鄧小平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就其根本內容和精神實質而言,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屬於同一個思想體系,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列寧主義對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起著先導的作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論,特別是革命導師思考社會主義的方法,都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思想理論和方法論依據。鄧小平正是抓住了革命導師東方社會發展理論中關於吸收資本主義一切文明成果發展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這一關鍵論述,結合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背景,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鄧小平一方面沒有丟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立足於新的實踐,用新的思想觀點去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和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鄧小平理論是對我國和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都要求我們:要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頭30年間,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雖然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也發生過嚴重的曲折。建國以來特別是1956年以後黨和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所的一切積極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正面的歷史經驗。正是在總結中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改革和開放的問題。

❺ (世界歷史)歸納與演繹是最基本推理形式嗎

有日耳曼法典這一說法嗎?只有日耳曼法或日耳曼法系吧,而且英美法系沒有法典這種系統形式,只是由一些單個法律和法規組合而成

❻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歷史四個前提(四個要素)的論述

1、(簡)從不同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作出詮釋和回答:⑴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⑵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⑶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⑷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2、(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份: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3、(選)馬克思主義在批判地繼承、吸收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即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費爾巴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歐文)。4、(簡/論)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品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它是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這種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在於它的徹底科學性、堅定的革命性和自覺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於它的徹底科學性。⑵這種品質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與時俱進就要把握規律性。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和循運用規律,是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⑶這種品質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因此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善於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5、(單選)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哲學: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6、(選)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人們在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含內容:⑴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⑵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7、(選)哲學的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8、(選)聯系: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的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9、⑴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要求我們要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這是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辨證法、詭辯法的重要區別所在。⑵實踐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和社會存在的形式,實質上是人類所特有的聯系形式。10、(選)發展: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11、(簡)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的原因:⑴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⑵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⑶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矛盾: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涵義:⑴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⑵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矛盾的斗爭形勢:對抗性和非對抗性(論)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對立(斗爭性)、統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兩者關系:⑴兩者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⑵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斗爭性。⑶無條件的絕對斗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的發展。⑵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⑶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⑴矛盾雙方的斗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⑵矛盾雙方的斗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13、(選)矛盾群中存在著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決定的。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和法去解決矛盾。14、(選)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都採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形式。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15、(簡)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⑴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⑵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⑶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⑷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16、(選)事物的辨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17、(多選/簡)辨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其主要表現在:⑴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⑵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⑶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⑷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18、(多選/簡)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⑴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⑵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⑶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⑷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19、(論)闡述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⑴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⑵這種能動反映具有兩方面特點:1)反映具有摹寫性,即人的認識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觀事物為原型,它總是力圖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關系、本質和規律。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映的客觀性。2)反映具有創造性,如果把人的對於對象的反映過程看做是一種信息活動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分析、選擇、運用、重組、整合、建構和虛擬。3)因此,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在,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過去和未來。人不僅能夠反映現實中的事物,而且能夠塑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事物。4)總之,反映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創造性是反映的能動性的基本標志。20、(選)認識運動是一個辨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21、(選)真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客觀性表現:⑴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作為一種主觀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客觀世界作為認識對象的。⑵檢驗真理的標准也是客觀的。*真理最根本特徵: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揭示,在於思想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致性。*唯物主義之所以承認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它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最基本哲學前提。22、(選)真理的絕對性: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辨證統一的:⑴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⑵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辨證轉化的。23、(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⑴從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⑵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24、(選)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則是指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的條件性。25、(選)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26、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⑴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⑵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⑶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低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⑷總之,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有其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⑴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⑵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社會意識產生的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意識反映的能動性。27、(選)生產力: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它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者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它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它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28、(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其表現:⑴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⑵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29、(選)經濟基礎: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基礎的實質: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⑵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⑶經濟建築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30、(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一定要適合」表明: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築相應的調整或變革,而不允許上層建築長時間落後於不適應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也必須取決於和服從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而不允許上層建築脫離自己的發展狀況和水平。31、(選)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是關於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和進步是通過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32、(選)社會形態更替具有統一性,多樣性,必然性,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前進性與曲折性。社會歷史的五種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決定意義,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力量。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現社會的自我調整和局部改善。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3、(簡)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⑴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⑵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⑶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34、(選)資本原始積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兩個途徑: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生產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⑴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即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⑵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即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35、(選)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價值自發波動。36、(論)價值規律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體現它的客觀要求和作用的。價值規律的作用(積極性):⑴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⑵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⑶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價值規律的後果(消極性):⑴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⑵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⑶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37、(選)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即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其中危機階段是周期的基本階段。38、(選)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多選)常見的壟斷組織: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論)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1、2、3(見書P159)新特點(見書P160)39、(選)經濟全球化: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進程。(多選)經濟全球化的表現: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動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跨國公司的發展,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40、(論)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積極影響:⑴經濟全球化加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增強經濟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⑵發展中國家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⑶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⑷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利益。消極後果: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⑵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⑶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抖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⑷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變成一種全球行為,它既為一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形成依賴的危險。4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論或多選):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⑵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⑶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⑷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⑸政治制度的變化。42、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⑴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⑵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⑶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⑷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43、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表現在:⑴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⑵資本主義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44、(選)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也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16~17世紀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8世紀的空想平均共產主義、19世紀初期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十大,決定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度到實行以發展商品經濟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政策。它的實施扭轉了國家的嚴重危機,活躍蘇維埃城鄉經濟,發展了生產,大大加強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基礎。45、列寧對蘇維埃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理論思考,提出許多論述:⑴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⑵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⑶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⑷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46、(多選)蘇聯模式基本特徵:⑴經濟方面: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兩部分組成。⑵發展戰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發展國民經濟為首要任務,以重工業為發展重點,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⑶經濟體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結構上形成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在經濟運行中排斥市場機制,完全採用行政手段,形成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為過度集權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機制等。47、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⑴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⑵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⑶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❼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什麼

1、世界歷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產物。
2、世界歷史形成的版基本條件在於生產力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3、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社會歷史的世界化。
4、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

❽ 馬克思說過「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麼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句話是對的

馬克思說的話都是這樣,我學習的時候也很頭疼啊。
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類社會發展都是按照一個規律進行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咱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自己創出來的,嘻嘻)。但是,事實上世界的發展是多樣的,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比如東歐的蠻族(法國,德國,俄國的祖先們)。
為了解釋這些才有了偶然性的意義,他們都是偶然性作用的結果。
所以我們在必然性的基礎上,反過來理解一下,如果沒有偶然性的作用,那麼現在這個現實的世界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是無法解釋的,那麼世界的歷史用馬克思主義不就說不通了嘛,所以一定要說有偶然性起作用,歷史才能解釋,才不神秘了。
換過來說,偶然性不起作用,歷史就神秘了!!! 呵呵 你的明白沒?
另一方面,這和翻譯也有關系,我想馬克思的德語原著應該是很簡單易理解的,傳播到中國的時候(新文化運動時期,白話文剛興起)也沒什麼好的翻譯,就那麼將就著譯過來了,後來都成了共產黨的元老啊,權威啊,於是也就沒人想著完善了(也沒人敢啊)。所以現在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都是那麼的生澀難懂!!!

❾ 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相互性及其理論上的內在互動關系原理於實踐應用分別是什麼

中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抄律
1 分裂走向統一
2 權利由地方逐漸集中收歸中央
3 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

800年一興衰
從西元前1100到前220的周,是一個周期
從西元前220到西元590的 漢 三國 兩晉 宋 齊 梁 陳,是一個周期
從西元590到西元1370的 隨 唐 五代 兩宋 蒙古元,是一個周期
從西元1370到現在(恐怕要到2170年)的 明 滿洲清 民國 解放後,是一個周期。
每個周期都是先興盛,後衰亡。

閱讀全文

與其對世界歷史的判斷的一般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