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外交史(1949-今)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截至2007年12月28日,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如下(按洲際、建交時間排列):
「亞洲」
1949.10.06 朝鮮
1949.10.16 蒙古
1950.01.18 越南
1950.04.01 印度
1950.04.13 印度尼西亞
1950.06.08 緬甸
1951.05.21 巴基斯坦
1955.01.20 阿富汗
1955.08.01 尼泊爾
1956.08.01 敘利亞
1956.09.24 葉門
1957.02.07 斯里蘭卡
1958.07.19 柬埔寨
1958.08.25 伊拉克
1961.04.25 寮國
1971.03.22 科威特
1971.08.04 土耳其
1971.08.16 伊朗
1971.11.09 黎巴嫩
1971.12.14 塞普勒斯
1972.09.29 日本
1972.10.14 馬爾地夫
1974.05.31 馬來西亞
1975.06.09 菲律賓
1975.07.01 泰國
1975.10.04 孟加拉國
1977.04.07 約旦
1978.05.25 阿曼
1984.11.0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988.07.09 卡達
1988.11.20 巴勒斯坦
1989.04.18 巴林
1990.07.21 沙烏地阿拉伯
1990.10.03 新加坡
1991.09.30 汶萊
1992.01.02 烏茲別克
1992.01.03 哈薩克
1992.01.04 塔吉克
1992.01.05 吉爾吉斯斯坦
1992.01.06 土庫曼
1992.01.24 以色列
1992.04.02 亞塞拜然
1992.04.06 亞美尼亞
1992.06.09 喬治亞
1992.08.24 韓國
2002.05.20 東帝汶
「非洲」
1956.05.30 埃及
1958.11.01 摩洛哥
1958.12.20 阿爾及利亞
1959.02.04 蘇丹
1959.10.04 幾內亞
1960.07.05 迦納
1960.10.25 馬里
1960.12.14 索馬里
1961.02.20 剛果(金)
1962.10.18 烏干達
1963.12.14 肯亞
1963.12.21 蒲隆地
1964.01.10 突尼西亞
1964.02.22 剛果(布)
1964.04.26 坦尚尼亞
1964.09.29 中非
1964.10.29 尚比亞
1964.11.12 貝南
1965.07.19 茅利塔尼亞
1970.10.15 赤道幾內亞
1970.11.24 衣索比亞
1971.02.10 奈及利亞
1971.03.26 喀麥隆
1971.07.29 獅子山
1971.11.12 盧安達
1971.12.07 塞內加爾
1972.04.15 模里西斯
1972.09.19 多哥
1972.11.06 馬達加斯加
1972.11.28 查德
1974.03.15 幾內亞比索
1974.04.20 加彭
1974.07.20 尼日
1975.01.06 波札那
1975.06.25 莫三比克
1975.11.13 葛摩
1976.04.25 維德角
1976.06.30 塞席爾
1977.02.17 賴比瑞亞
1978.08.09 利比亞
1979.01.08 吉布地
1980.04.18 辛巴威
1983.01.12 安哥拉
1983.03.02 象牙海岸
1983.04.30 賴索托
1993.05.24 厄利垂亞
1990.03.22 納米比亞
1998.01.01 南非
2007.12.28 馬拉維
「歐洲」
1949.10.02 前蘇聯
1949.10.04 保加利亞
1949.10.05 羅馬尼亞
1949.10.06 捷克
1949.10.06 斯洛伐克
1949.10.06 匈牙利
1949.10.07 波蘭
1949.11.23 阿爾巴尼亞
1950.05.09 瑞典
1950.05.11 丹麥
1950.09.14 列支敦斯登
1950.09.14 瑞士
1950.10.28 芬蘭
1954.10.05 挪威
1955.01.02 塞爾維亞①
1964.01.27 法國
1970.11.06 義大利
1971.05.06 聖馬利諾
1971.05.28 奧地利
1971.10.25 比利時
1971.12.08 冰島
1972.01.31 馬爾他
1972.03.13 英國
1972.05.18 荷蘭
1972.06.05 希臘
1972.10.11 德國
1972.11.16 盧森堡
1973.03.09 西班牙
1979.02.08 葡萄牙
1979.06.22 愛爾蘭
1991.09.11 愛沙尼亞
1991.09.12 拉脫維亞
1991.09.14 立陶宛
1991.12.27 俄羅斯
1992.01.04 烏克蘭
1992.01.20 白俄羅斯
1992.01.30 摩爾多瓦
1992.05.12 斯洛維尼亞
1992.05.13 克羅埃西亞
1993.10.12 馬其頓
1994.06.29 安道爾
1995.01.16 摩納哥
1995.04.03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2006.07.06 黑山
「美洲」
1960.09.28 古巴
1970.10.13 加拿大
1970.12.15 智利
1971.11.02 秘魯
1972.02.14 墨西哥
1972.02.19 阿根廷
1972.06.27 蓋亞那
1972.11.21 牙買加
1974.06.20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4.06.28 委內瑞拉
1974.08.15 巴西
1976.05.28 蘇利南
1977.05.30 巴貝多
1979.01.01 美國
1980.01.02 厄瓜多
1980.02.07 哥倫比亞
1983.01.01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85.07.09 玻利維亞
1985.10.01 格瑞那達
1988.02.03 烏拉圭
1997.05.23 巴哈馬
2004.03.23 多米尼克
2007.06.01 哥斯大黎加
「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
1972.12.21 澳大利亞
1972.12.22 紐西蘭
1975.11.05 斐濟
1975.11.06 薩摩亞
1976.10.12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82.03.26 萬那杜
1989.09.11 密克羅尼西亞
1997.07.25 庫克群島
1998.11.02 湯加
2007.12.12 紐埃
註:①.1955年01月02日,我國與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後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建交。1992年04月27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宣布成立。2003年02月0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06月03日,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2006年06月05日,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繼承塞黑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⑵ 阿曼屬於哪個國家的
阿曼蘇丹國。
阿曼蘇丹國(阿拉伯語:سلطنة عُمان,英語:Sultanate of Oman),簡稱阿曼。
是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的一個國家,西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接壤,西面毗鄰沙烏地阿拉伯,西南靠近葉門。阿曼的海岸南方和東方臨阿拉伯海,東北方則抵阿曼灣。它扼守著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通道——波斯灣和阿曼灣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
1978年5月25日 我國與阿曼蘇丹國建交
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馬斯喀特。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銅、鉻、金、銀等。近幾年,強調「國民收入多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600美元(1994)。80%以上人口從事農牧業。
農業不發達,糧食主要靠進口。產椰棗、小麥、玉米、香蕉等。漁業資源豐富。以傳統手工業著稱,工業有煉油、煉銅、水泥、食品、魚、椰棗加工等。主要出口石油,還有少量椰棗、干魚;進口機械和運輸設備、食品及工業製成品等。
無鐵路,公路總長23847公里。有馬斯喀特、卡布斯等港口。古稱阿曼為馬肯。1624年建立亞里巴王朝,其勢力曾擴張到東非部分海岸和桑給巴爾島。18世紀中葉建立賽義德王朝統治阿曼至今。1507年起,先後遭葡萄牙、波斯和英國入侵。
1967年成立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8月9日改國名為現名。11月18日為國慶日(卡布斯生日,始自即位之年)。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78年5月25日同中國建交。
⑶ 阿曼的歷史
F客6
⑷ 歷史回顧中國與大食是什麼樣的文化交流
阿拉伯世界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聯結部位,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正式接觸與頻繁往來始於唐代。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國家,即所謂薩拉森帝國,中國史書上稱為「大食」。公元8世紀至9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封建關系已逐漸形成,政治、經濟勢力達到全盛時代,科學文化也有巨大成就,並對東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8月,大食使者初次來到長安,從此大食與中國官方正式通好,彼此的交往日益增多。至公元798年最後一次使者來華,1481年間,大食派來長安的使節共有39次之多。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11年),黑衣大食謝多河密遣使來華,這是750年取代伍麥葉(又譯烏瑪亞、倭馬亞)王朝的阿拔斯王朝正式與中國通好。接著,公元753年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節四次進入長安;此後的連續五年中,每年都有使者來華。唐朝的官方檔冊上,稱阿拔斯朝為「黑衣大食」,以與伍麥葉朝的「白衣大食」相區別。阿拔斯王朝的建立,使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關系得到了改善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迎來中阿關系新紀元的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即發生在雙方遙遠邊界上的一場軍事沖突,也就是歷史上人們常常提到的怛羅斯(怛:dá,怛羅斯又作咀邏私)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唐軍被阿拉伯軍隊擊潰,大批漢地士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區,其中有不少技術工匠,如絲織匠、金銀匠、畫匠、造紙工匠等。可以說,這次戰役促成了中阿之間第一次的技術轉移。
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往來和貿易關系日益密切。溝通彼此間的幹道是著名的呼羅珊大道,這條大道從巴格達向東北延伸,直達中國邊境,再與中國境內的交通路線相連接。在巴格達市場上,可以看到從世界各地轉運來的貨物,其中從中國輸入的貨物就有絲綢、瓷器、紙、墨、鞍、劍、香料、麝香等等。
唐三彩中有很多隨葬用的胡俑,這些胡涌大多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折領衣,或抱西域樂器,或牽引駝馬,生動地表現了他們風塵僕僕奔波於沙漠、山嶺和丘陵之間,為中國和阿拉伯經濟的繁榮而辛勞跋涉的情景。西安附近的唐墓中也發現了波斯銀幣和阿拉伯金幣,都是當年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帶到中國來的通貨。
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貿易商也通過海道來華,即從波斯灣取道馬六甲海峽北上交州、廣州。這些來華的波斯船大都從阿曼的蘇哈爾或波斯灣北岸的西拉夫起航,沿著印度西海岸,繞過馬來半島,駛抵中國東南沿海。唐代,中國南方習慣稱波斯人為「舶主」。到中國經商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多在交州或廣州登岸,也有人北上揚州。揚州是南北、東西水運樞紐,外國商人溯江而上,可以深入四川、波斯、大食商人大多僑居在廣州和揚州,其時,廣州、揚州已是中國東南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和商業中心。
怛羅斯戰役之後,中國的造紙術傳人了穆斯林世界。據阿拉伯方面的記載: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國造紙工匠,協助阿拉伯人在中亞古城撤馬爾罕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在中國紙和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世界之前,西亞和埃及主要以皮革作為書寫材料。五世紀以後,阿拉伯人還使用一種特殊的羊皮紙寫字,羊皮紙在阿拉伯語中叫「瓦拉格」,此詞後來就成了阿語中紙的名稱。革紙不但笨重,而且字跡很容易被刮掉。中國紙一經傳人,便很快取代了原來的書寫材料。到阿拔斯王朝的極盛時期,阿拉伯人已經能夠大量造紙、用紙了。公元9世紀後的數百年間,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甚至成了向歐洲供應紙張的主要產地。
中國的指南針、火葯等發明,跟造紙術一樣,都是先由阿拉伯人接受,然後再傳到西方去的。1225年至1248年間,火葯已經傳人伊斯蘭國家。1258年,中國的各種火器也由元帝國傳人了阿拉伯國家,其中主要是火箭和火槍。13世紀末14世紀初,伊斯蘭國家將蒙古人傳去的火器加以改進,發展成兩種「馬達發」(即現在阿拉伯文中的「火器」)。兩種「馬達發」在14世紀初西姆埃丁·穆罕默德寫的兵書中都有記載。
⑸ 阿曼是誰在中東的勢力范圍
阿曼蘇丹國(TheSultanateofOman),簡稱阿曼。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它扼守著世回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答通道——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陝。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據守印度洋通住波斯灣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市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馬斯喀特」在阿拉伯語中為「東西降落的地方」。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歷經滄桑。1508年被葡萄牙人侵佔,遭受近150年的殖民統治,隨後是波斯人入侵和英國殖民主義者長期掠奪和控制。1588年葡皇菲利普二世命令駐軍在馬斯喀特港灣修建遙相對峙的米拉尼城堡和賈拉利城堡,它們至今還在。1784年阿曼賽義德王朝在此建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里還是一個七、八千人口的簡朴的中世紀城鎮。1970年卡布斯蘇丹執政,利用1967年開始鑽探出來的石油收入,大力建設,馬斯喀特從此朝現代化方向飛速邁進。
⑹ 阿曼和伊朗哪個歷史較憂久
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上的貿易活動,並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624年,建立亞里巴王朝,其勢力曾擴張到 阿曼史博物館
東非部分海岸和桑給巴爾島。18世紀中葉,建立賽義德王朝,定國名為「馬斯喀特蘇丹國」。1507年起,先後遭葡萄牙、波斯和英國的入侵與佔領。1920年,阿曼被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1967年,統一為「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發動宮廷政變,廢父登基,宣布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並沿用至今。1973年,英國軍隊撤出阿曼國。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從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國有友好交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橫貫伊朗北部。中國唐朝前期今伊朗東北部曾經納入中國版圖.13世紀蒙古大軍多次進入伊朗,後在此駐扎,設置蒙古大汗國阿姆河等處行省。13、14世紀屬蒙古大汗國的伊利汗國地,與作為蒙古大汗國宗主國的中國元朝交流頻繁。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於1925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1941年禮薩·汗被盟軍逐出伊朗,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即位。1935年3月21日,改國名為伊朗。
⑺ 新加坡與中國的歷史關系
新加坡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中國在唐朝時候,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為了與中亞的阿拉伯世界通商,便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這條海上航線從廣州出發,越過南中國海,橫穿麻六甲海峽,到達當時南海中的大國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區的古國)經過馬來半島西岸.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印度。由印度再駛向阿曼污,抵達波斯滔頭的重要商埠巴士拉(今伊拉克境內),最終可從巴士拉到阿拉伯帝國首都報達(即巴格達)。
當時的南洋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只有少量的土著居民,並沒有能與當時唐文明並架的區域文明。後來這塊地方被唐人發現後,就有很多人從福建、兩廣等地移民到此。唐政府曾一度支持這種移民。歷史上稱此次大移民為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南進運動(第一次是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這樣極大的促進了東南亞的發展。
後來唐朝沒落,經歷「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社會動盪,迫使大量人口為避戰亂旅居海外,很多人逃往日本,也有很多人逃往台灣與東南亞。宋元明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只到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之前一直有人從大陸移民過去。
明朝建文帝被成祖朱棣廢掉之後,據說也跑到了這里,還有人說在中亞紅海地區見到了建文帝,這其實是鄭和下西洋的原始動力。當時的東南亞16國受大明政府冊封,歲歲來朝,年年納供。
後到清朝國力日衰,朝廷漸漸對這里失去掌控能力,後帝國主義東侵,從中國手中奪走了這塊殖民千年的殖民地。
如果沒有清朝的無視海權,今天的東南亞說不定便是中國的版圖,新加坡可能是中國的城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戰亂,南方民族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加強南方建設.後來在東晉時期,北方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導致分裂與戰亂.北方人民為避戰亂紛紛南遷.加上秦漢時政府有目的有組織的把北方農民遷往長江流域,這統稱為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南進運動。此次運動把中華文明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後到唐宋,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到了宋朝,由於北方遼金元勢力強大,阻斷了從漢以來的絲綢之路。宋庭為了對外貿易,不得不發展海運,這時的東南亞成為中國海上貿易的橋頭堡,大量人口遷徙到南洋,形成了現在南洋十六國的雛形。這些國家向元明
納貢稱臣。於是歷史上將對南洋的開發稱做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南進。
但可惜的是,明末和清朝政府主動放棄海權,使得中央政府與南洋地區失去聯系,使其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後來西方帝國主義寢入東南亞,東南亞便成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橋頭堡、轉運站,後來鴉片戰爭爆發,正式宣布中華民族第二次南進運動以失敗告終。
⑻ 阿曼伊斯蘭教的歷史
8世紀,阿曼形成了反對哈里發世襲制的艾巴德教派,在廣大穆斯林中傳播其教義,信眾日增,754年選舉出第一任教長,被一些部落擁戴為宗教領袖。10世紀艾巴德派形成獨立的教義主張和教法制度,得到廣泛傳播。913年,阿曼被卡爾馬特派攻佔。卡爾瑪特派被阿拔斯王朝鎮壓後,阿曼仍由艾巴德派教長控制。1507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649年建立亞里巴王朝,其勢力遠達東非沿海和桑給巴爾島。後波斯入侵入,1749年趕走波斯人,建立了賽義德王朝。1792年,賽義德家族的素丹·本·艾哈邁德教長(1792~1804在位)把駐地從魯斯塔克遷往馬斯喀特,自稱素丹,創立馬斯喀特素丹國。阿曼內地各部落拒絕馬斯喀特素丹統治,遴選自己的教長作為統治者。1828—年,馬斯喀特素丹賽義德·本·蘇勒坦到非洲桑給巴爾後,控制了東非海岸,成為桑給巴爾統治者。至19世紀中葉,阿曼地區已形成馬斯喀特素丹國、阿曼教長國和阿曼海岸諸酋長國(後成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部分。1913年阿曼內地部落在教長賽利姆·本·拉希德·哈魯斯領導下舉行起義,使馬斯喀特素丹承認阿曼教長國獨立。1960年,阿曼教長國教長迦利布·本·阿里發動反英起義失敗,阿曼教長國並入馬斯喀特素丹國。1970年改為阿曼素丹國。阿曼90%的穆斯林屬於艾巴德教派,9%屬於遜尼派,主要遵奉罕百里教法學派。另外有極少數什葉派穆斯林為外來的移民,如伊朗人等。清真寺遍布全國各地,兒童多在清真寺受宗教教育。阿曼設有國家總穆夫提,為素丹宗教和法律助手。實行伊斯蘭教法,法規由素丹頒布。政府設司法、宗教基金和伊斯蘭事務部,主管司法和宗教事務。阿曼為「阿拉伯國家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伊斯蘭世界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