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哪些地方做過首都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不同的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的首都。其中西安建都時間最久,長達900多年。
古都並稱演變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各大古都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不同的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的首都。其中西安建都時間最久,長達900多年。
古都並稱演變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各大古都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政權。
㈡ 中國古代定都的地方有哪些
北京,西安,洛陽,安陽,南京,咸陽,邯鄲,成都,許昌,開封,杭州,重慶等等。
㈢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斟鄩(河南洛陽偃師西)、陽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陽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東)、安邑(山西夏縣西北)、原(河南濟源西北)、老丘(河南開封東北)、西河(河南安陽東南)。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囂(河南鄭州西北)、相(河南濮陽北、安陽內黃南;一說今河南安陽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奄(山東曲阜)殷(河南安陽)、朝歌(河南淇縣)。
西周:鎬京(陝西西安長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陽)、犬丘(陝西咸陽興平東南)、南鄭(陝西渭南華縣)
東周:雒邑(河南洛陽)
秦: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洛陽(河南洛陽東)、櫟陽(陝西西安臨潼東北)、長安(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雒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陝西西安西北)、許昌(河南許昌)
三國時期:【魏】許昌(河南許昌)、洛陽(河南洛陽東)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吳】建業、建業(江蘇南京)。
西晉:洛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陝西西安西北)。
東晉:建康(江蘇南京)
隋:大興(陝西西安)、洛陽(河南洛陽)。
唐:長安(陝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陽(河南洛陽)、洛陽(河南洛陽)。
北宋:東京(河南開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臨安(浙江杭州)
遼: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東城東南)、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歸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師,北京)
明:南京 (江蘇南京)、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興京(遼寧新賓西)、遼陽(遼寧遼陽)、盛京(遼寧沈陽)、北京(北京)。
(3)歷史上中國定都的地方擴展閱讀:
長安與洛陽的角色互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高祖)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光武帝)建立的後漢之分,後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後漢稱為「東漢」,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於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冬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後,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㈣ 歷史上哪個城市定都最多
洛陽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正統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
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4)歷史上中國定都的地方擴展閱讀:
洛陽地處中原的盆地,從未有過地震,旱災等,而且易守難攻,所以自古為帝王建都的首選。從夏朝開始,洛陽就成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斟鄩(zhēn xún),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據《竹書紀年》和《史記·夏本紀·正義》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故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處。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遺址。這是歷史上洛陽第一次成為都城。雖然西方專家不承認夏朝的存在,但夏朝確實存在。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定都鎬京,但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現在的天子駕六和洛陽周王城廣場就是當時的遺址。
唐朝滅亡後,後梁、後唐、後晉也依然以洛陽為都城。北宋之後洛陽再也沒有成為中國的首都。然而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歷史沉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㈤ 唐朝都曾經定都那些地方
長安和洛陽。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
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
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唐朝時期,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
(5)歷史上中國定都的地方擴展閱讀:
1、長安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
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2、洛陽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㈥ 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都城,歷史上定都次數最多的地方是哪裡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已經有數千年,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都城,它作為皇帝生活和處理國家事務的地方,有的朝代定都這里,有的定都在那裡,都不太一樣,但是也有很多重復的地方。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都城,那麼,在我國歷史上定都次數最多的地方是哪裡呢?
洛陽的王氣就比較旺盛,國都定在洛陽,那麼等同於君主穩坐江山,且洛陽風水也很理想。它位於國家的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目之所及,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抱構成天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且兼具有漕運之便,是選擇都城的絕佳之地。之後,洛陽便被作為隋都15年。其實,在洛陽作為隋朝首都前前後後,就有十幾個朝代在此定都,曾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㈦ 中國歷史朝代都定都哪裡
夏:斟鄩(河南洛陽偃師西)、陽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陽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東)、安邑(山西夏縣西北)、原(河南濟源西北)、老丘(河南開封東北)、西河(河南安陽東南)。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囂(河南鄭州西北)、相(河南濮陽北、安陽內黃南;一說今河南安陽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奄(山東曲阜)殷(河南安陽)、朝歌(河南淇縣)。
西周:鎬京(陝西西安長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陽)、犬丘(陝西咸陽興平東南)、南鄭(陝西渭南華縣)
東周:雒邑(河南洛陽)
秦: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洛陽(河南洛陽東)、櫟陽(陝西西安臨潼東北)、長安(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雒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陝西西安西北)、許昌(河南許昌)
三國時期:【魏】許昌(河南許昌)、洛陽(河南洛陽東)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吳】建業、建業(江蘇南京)。
西晉:洛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陝西西安西北)。
東晉:建康(江蘇南京)
隋:大興(陝西西安)、洛陽(河南洛陽)。
唐:長安(陝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陽(河南洛陽)、洛陽(河南洛陽)。
北宋:東京(河南開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臨安(浙江杭州)
遼: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東城東南)、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歸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師,北京)
明:南京 (江蘇南京)、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興京(遼寧新賓西)、遼陽(遼寧遼陽)、盛京(遼寧沈陽)、北京(北京)。
(7)歷史上中國定都的地方擴展閱讀:
長安與洛陽的角色互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高祖)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光武帝)建立的後漢之分,後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後漢稱為「東漢」,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於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冬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後,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㈧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地方被定為國都
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長安(西安)、洛陽、金陵(南京)、開封和北京曾先後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
(一)長安曾先後為西周、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它坐落在關中平原上。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農業發達。同時,關中是西北地區進入中原的門戶和通道。關中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涇、渭河穿插其間,軍事防禦性很強。秦、漢、隋、唐與匈奴、突厥連年爭戰,建都於此,可以就近處理與匈奴、突厥的征戰事務。但是,環境惡化,糧食不足,地理位置偏西是不利因素。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在秦漢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帶,由於長期定都於此,營造宮殿,樵採,毀林開荒和戰爭使林草植被遭到嚴重地破壞,水土流失,風力侵蝕日趨加劇,加上關中平原的面積較小,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建都關中的王朝不得不通過漕渠由關東各地運進糧食,漕運的順利與否,常常關繫到王朝的安危。隋唐以後,由於戰爭和人口的增加,對關中以外地區糧食與物資依賴加重,加上由於黃河三門峽的凶險和渭河含沙量大,限制了洛陽以西漕糧運輸的規模。同時,唐朝以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政治斗爭中心向東北地區移動,關中地區不再適合定都。
(二)洛陽曾先後為東周、東漢、魏、晉、北魏、後唐的都城。洛陽和長安相比,地理位置較適中,靠近華北平原,交通便利,可以就近取得黃河下游其他地區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應。同時,洛陽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洛河、伊河、纏河、澗河在此相匯,伊洛河谷平原較為富庶,為建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伊洛平原面積較小,經濟實力相對薄弱,漕糧溯洛水西運困難,加之險要不足,四面受敵,唐朝以後,洛陽失去國都地位。
(三)開封為北宋的都城。唐朝後期南方已經成為全國農產品和紡織品的主要產地,大運河成為朝廷賴以取得補給的生命線,而開封居黃河與大運河交匯之處,又靠近江淮地區。北宋建都於此,可滿足對漕糧的需要。但是,開封位於華北平原邊緣,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軍事防禦性較弱,金滅北宋以後,開封失掉國都地位。在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元朝大運河改道山東,開封地位進一步下降。
(四)金陵曾先後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明初的都城。明代開始稱南京。南京處於長江下游富饒地區,財力雄厚,糧食充足。另外,南京東依鍾山,西距石頭山,西北為長江,山川形勢利於軍事防禦,是建都極佳場所。各王朝建都於此,都是為了便於處理與北方的征戰事務。但是,由於政治,文化中心已然在北方,一旦國家統一,金陵就會失去國都的地位。
(五)北京曾先後為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華北平原,潮白河與永定河從東南和西南流過。山河環抱,面向平原,農業發達,糧食充足。北京自古就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循太行山東麓南行,可達到中原各地,通過燕山山脈的一些峪山東北行,可達松遼平原,利用京杭大運河通往江南。自然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十分優越,使北京成為後幾代王朝和新中國的首都。但是,近些年來,北京周圍地區自然環境也出現惡化。
㈨ 中國歷史上都哪些地方定為首都
夏
先後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禹縣)、洛陽等地
商
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先後五次遷都。盤庚時,從山東曲阜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
周
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
東周: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秦
建都陝西咸陽
漢
西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東漢:建都洛陽
三國(魏、蜀、吳)
魏:建都洛陽
蜀:建都成都
吳:建都南京
晉
西晉:建都洛陽
東晉:建都南京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
北朝:北魏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東魏 遷都鄴(今河北臨漳)
西魏 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齊 定都鄴(今河北臨漳)
北周 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隋朝
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
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宋朝
北宋 建都開封
南宋 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遼 建都皇都(今遼寧巴林)
金 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
西遼 建都虎思斡耳朵(今新疆伊犁)
西夏 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元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
明朝
建都南京,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
清朝
定都北京
中華民國
建都南京,抗戰期間重慶為陪都,1949年後潰據台灣省台北市,成為地方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定都北京
註: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十六國等地方政權未列入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不同的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的首都。其中西安建都時間最久,長達900多年。
古都並稱演變
四大古都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八大古都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政權。
北京(明清)
西安(漢唐)
南京(南朝各代, 那時叫建康或金陵)
杭州(南宋)
洛陽(北朝各代)
沈陽(後金, 清朝入關前)
廣州(南粵王)
成都(蜀, 後蜀)
大理(在理國)
蘭州(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