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論文2000字
淺談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關鍵字:孫中山 辛亥革命 民生主義 影響
摘要:孫中山對近代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孫中山是被世人所認可的中國第
一個大總統,孫中山的成就主要有他是國民黨的創始人,他領導了有名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他提倡民主、共和的思想,孫中山另外的一個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黃埔軍校和中山大學,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具有高素質的軍事指揮管理人才,推進中國教育事業同國際接軌。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他同毛澤東鄧小平並列為中國近代三大改革家。
一、 孫中山先生背景簡介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先生是近現代中國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愛國若命,憂國若身,為國家民族的民主、獨立、統一、富強鞠躬盡瘁,終其一生都在為實現中國的統一和民主共和而奮斗。生活在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痛苦深淵的特殊歷史時期,面對列強的「蠶食鯨吞」,孫中山先生對於實現國家統一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他認為國家統一是全民族的共同心願,「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 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在辛亥革命前,由於清王朝的全面潰敗,國家已面臨著分崩離析的隱憂。辛亥革命期間,一度出現了南北兩大政治力量的對峙與較量,這時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則有可能使中國走向南北分治的局面。為了避免大規模的內戰,為了迅速實現南北議和的良好意願,進而不使國家走向分裂,孫中山先生毅然選擇了主動退讓和妥協的立場。在袁世凱完成使清帝退位,贊成共和民主的條件兌現之後,便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也一再強調,中國的統一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的,並指出「: 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統屬的,而且統一之時就是治,不統一之時就是亂的」。他堅決反對分裂行為,指出「提倡分裂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據」。此外,孫中山先生還認識到國家統一是實現民主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因而他認為「統一成而後一切興革乃有可言」,這種至誠愛國的舉動和言行,足以證明孫中山先生是真誠的華夏赤子。
孫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國歷史進步的開拓者,是一個激情澎湃的革命家,他的激情鼓盪了中國近代的歷史風雲。他有他的個性,盡管有某些歷史局限性,但掩蓋不了他偉大人格的光輝。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民主憲政思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最初的職業是西醫,然而,他更是一位立志以西方民主政治及其文明,來改變中國命運的華夏赤子。他和舊中國的文化和政權體制有著徹底決裂的基礎,並且具有徹底決裂的勇氣。從社會變革的角度來看,他的經歷使他的革命性更強,他用激情四溢的革命理想鼓動並影
響著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後,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他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者的地位。
二、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天談民生,我們不能不追想起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對民生的看法,他的民生主義學說對我們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要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其中民生主義要求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後來孫中山還在此基礎上,制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三民主義的根本標志和革命靈魂。在孫中山先生看來,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歸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實現,唯有民生主義是他終生奮斗的目標。
在孫中山先生的心目中,所謂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但是,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為引起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孫中山先生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的內容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孫中山一生奮斗的根本目標。孫中山關於民生主義的論述非常豐富,這些論述集中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即土地、資本、實業、教育。因而,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興辦實業、發展教育就成為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核心內容。 民生主義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過程 發展過程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他在領導革命和建設民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才達於完善,但作為一種發展經濟以圖民富國強的理念,則從他一開始從事革命事業起就已經產生。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建其所領導的最早的革命組織「興中會」時,在其親手制定的《檀香山興中會章程》中就已包含了民生問題。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設立興中會時,孫中山又在其所制訂的章程中提及民生主義的內容。1903年,孫中山在東京軍事訓練班上提出的誓詞發展了三民主義的思想,也發展了民生主義的內容。1906年12月,孫中山又強調了革命的目的在於解決民生問題。上述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所談論的民生主義,包涵著他發展中國經濟的基本方針,即既要大力發展經濟,又要讓人民共享富裕,並以前者而實現後者。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建設民國經濟的主要方針。在民國初年,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內容構成仍然是「振興實業」和「平均地權」兩個方面。但民生主義的實施過程是隨著歷史的進程而逐步展開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重點目標。孫中山在辭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以後,一直在思考民國經濟建設的問題,其民生主義的理論也隨之繼續發展。1919年,孫中山寫成《實業計劃》作為《建國方略》之一部分,其民生主義的理論又增加了「節制資本」的內容,由此完善了民生主義的經濟建設方針,並對後來的廣州、武漢國民政府,乃至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民生主義的當代意義及現實意義 在當時社會背景大格局下,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對辛亥革命以及以後的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經濟建設的綱領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所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歷史影響,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能夠隨著中國和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根據中國社會變革的實際情況,借鑒和吸收西方社會發展變化中的經驗教訓和適合於我的思想理論,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既顯示出它是中西文化不斷結合的產物,也顯示出它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明
顯的與時俱進特性。孫中山民生主義的這一產生發展過程,既體現了香山文化的固有特性,也使香山文化的這一特性更為顯著。 在當代社會中,思想史的角度看,由於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中有一些與社會主義的原則相近的東西,在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對我們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孫中山民生主義學說中,關於發展生產力的思想,關於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的思想,關於縮小貧富差別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勞資關系的思想,關於全社會和平協調發展的思想,關於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確體現了重視民生、福利民生、和諧社會的旨趣,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黨的十七大明確地肯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的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產力,堅持科學發展觀,採取得力措施縮小貧富差別,下大力解決三農問題,扶持弱勢群體,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了和諧發展的原則,體現了共同富裕的原則,體現了重視民生的原則。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學說,是可以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帶來一定的啟示意義的。
三、孫中山對於當代的意義和價值
孫中山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以畢生精力,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覺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結合中國的國情,探索、總結和創立以三民主義為主幹的完整的民主革命與近代化思想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涵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黨建、軍事、外交、宗教等方面。尤其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經濟建設思想,在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體現了孫中山思想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主張民族聯合,乃至世界大同。他關於世界和平的思想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在過去、現在,而且在將來,他的和平思想和主張對於世界的和平仍有其借鑒的意義。
民權主義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是其整個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民權主義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主權在民、民權政體、全民政治、革命程序論、政黨政治論、權能區分論、地方自治論、五權憲法論等等。它作為一份寶貴的政治遺產和精神財富,閃耀著跨時空的真理性光輝,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歷程,也還將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今天和未來。
民生主義 孫中山的經濟思想,是他的思想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孫中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他的民生主義學說,包括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個綱領,並制訂出徹底改造中國的 「實業計劃」,提出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策略,形成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經濟近代化的比較系統的經濟思想理論。孫中山對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對對外開放的要求,對經濟所有制結構的安排,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結構的均衡調整,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建設、西部內地的區域開發等等,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都為後來的建設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寶貴的文獻資料。實踐證明,孫中山的經濟思想,對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巨大的鞭策啟迪作用和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民族主義 孫中山的當代價值還在於他為一盤散沙的國人重塑了中華民族之魂,即民族精神。先生為我們重塑的民族精神,使身處內憂外患、水深火熱、亡國滅種境地的炎黃子孫終於走上艱難地振興之路,把和平崛起,世界大同作為中華民族對世界應負的一大責任。
孫中山在文化方面 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提出的「兼收眾長,益以創新」的文化開放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孫中山的
思想文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他不愧是中國偉大的社會主義思想先驅,他的社會主義思想及主張,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同時代人無可比擬的科學性、創造性和超前性。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實事求是地分析,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並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局限性。 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舊三民主義中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2)雖提出平均地權,但沒有徹底行之有效的土地綱領 (3)沒有聯合廣大的農民階級
(4)雖提出了公民權利的問題,但沒有具體有效的實施措施
四、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因此經歷史證明孫中山確實是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
和深入人心。
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所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是時代的局限和國情的制約,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准備了條件。總之,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革命領袖,他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做貢獻,雖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些事無法避免的,故他是一個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輩。
綜上所述:孫中山對中國近代歷史的主要影響有: 1、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先生剛強不屈,連遺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衛共和制度。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之後的共和,從護法到北伐,孫中山先生時刻都沒有停歇。
3、孫中山先生晚年更加進步,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孫中山與工農日益接近,他參加工農群眾的集會,稱贊工農是革命的先鋒和基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參考文獻:
[1] 張磊:《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孫中山:愈挫愈奮的偉大先行者》,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 [2] 王爾敏:《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9年版,第186頁。
[3] 互聯網:網路www..com [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菁著,國父的傳奇人生:《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華文出版社 [6] 李守鵬 汪鵬生 倪三好 著 《孫中山全傳》江西人民出版社
『貳』 請以孫中山及革命事跡為題寫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歷史論文
生平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現改名中山市)。1878年,孫中山少年時受長兄的接濟赴夏威夷工作。後在當地英國聖公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孫中山以全級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績畢業,進入中學繼續學業。1883年年中被兄長送回家鄉,後世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羅便臣親自頒獎,間接奠下日後以香港作為革命大後方的方便之門。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遭拒絕後於11月赴檀香山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次年孫中山密謀在廣州發動起義未遂後被迫流亡海外。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再組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了《民報》,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組織發動多次起義均告失敗。
經歷了十次失敗之後,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終於獲得成功,各省反應熱烈,為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畫上了句點。
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紛紛宣布效忠中華民國的同時,北方的省份卻還未脫離清政府,孫中山的政府事實上沒有實權。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不得不屈服於北方大軍閥袁世凱,於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孫中山遂籌劃起兵伐袁,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917年孫中山回國並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被迫去職。1919年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到廣州,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他回到廣州。同年12月29日孫中山接受列寧和中國共產黨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重組中國國民黨。次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1月應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1929年6月1日奉安於南京中山陵。
孫中山一生為國操勞,被全球中國人尊為國父,並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為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不過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孫中山為建立民國所做出的努力並不足以被尊為國父。亦有人根據近年發表的史料,質疑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
213
『叄』 為什麼說孫中山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位歷史偉人 論文 1500
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雖然沒有徹底扭轉當時中國的混亂局面,革命的果實也被袁世凱竊取,但是他搞定了封建帝制,給中國革命開了一條先河,使後來人都有勇氣有信心去繼續革命,這樣才有了後來中國的不間斷的革命
『肆』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回眸,百年曲折
心酸,跪倒在炮火中的屈辱
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拉開了中國百年屈辱的序幕。
鴉片戰爭前得鴉片走私貿易讓剛經歷了經濟危機的大英帝國嘗到了不少甜頭,而作為受害者的中國,不僅造成了白銀的大量外流和財政危機還導致銀貴錢賤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並直接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這種年年靠摧殘中國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的國庫的非法貿易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是理所當然的。清政府也實行了一系列反對措施要求取消這種貿易但面對貪婪的侵略者清政府的抗議顯然是石沉大海,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中國人的道義抵制直接後果就是帝國當局,海關官員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國人弄得到的墮落侵蝕到官僚體系之心臟吹糊了宗法制度的堡壘的腐敗作用就是如同鴉片煙箱一起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輪船上偷偷帶進這個帝國」。
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名族尊嚴,1839年6月,清政府派欽差林則徐進行了一整見血的禁煙運動,在廣東虎門當眾銷毀所收繳的鴉片。這下大英帝國可急了,更有了侵略中國的借口。1840年4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對華戰爭的決定,童年6月英國艦隊封鎖了珠江海口和廣東海面,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落後就要挨打」用來描述近代的中國是最合適不過了。戰爭一開始,封建社會的清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弊端便立即顯露出來。軟弱的統治者更是直接撤銷了林則徐等人的職務,力求避戰求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屈辱求和,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接著,1843年10月簽訂中英《虎門跳躍》。美發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於1844年7月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0月簽訂中法《黃埔條約》。通過這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特權。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逐步淪為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正如列寧所指出的一樣:「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世界經濟漩渦,他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清政府的軟弱並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同情。1858年,中國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同年,俄國脅迫清將領與其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炮轟大沽口,10月聯軍洗劫圓明園。三天三夜的大或是這個舉世聞名的夏宮付之一炬。殘暴的侵略者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隨後軟弱的清政府再次議和,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落後和統治者的懦弱讓資本主義列強看到了擴張的方向。1894年,在完成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終於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這個古老的國度,發動甲午戰爭。1895年中國戰敗求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自此列強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列強又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如此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各領域造成了嚴重影響。經濟上:列前通過通商口岸和特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以及勒索似的賠款和公開的掠奪逐步瓦解了中國經濟的獨立性,中國最終被納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成為西方大國的附庸。政治上:列強通過扶植、收買代理人控制中國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是中國最終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也成為列強壓迫和控制中國的工具。文化上: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華製造輿論,宣傳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此外,大量的割地也是中國領土完整遭到嚴重侵犯。劃分勢力范圍更使中國出現"國中國"的局面.
就這樣,這個曾經傲立世界的古老國度,這個曾經輝煌璀璨的中國,而今卻無力的跪倒在列強的炮火下備受著豬狗般的奴役苦。可憐的泱泱大國啊,被殖民者踩在腳下,用刺刀指著脊背罵道:「看,這是東亞病夫!」嗚呼哀哉!有悲歌曰:「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抗爭,挺起不屈的脊樑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從鴉片戰爭到抗戰勝利,中國從不缺少愛國英雄,抵抗侵略的扛著也從未停過。
1841年5月,廣州郊區三元里英勇抗敵。「不呼而集者數萬人」開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後期,太平軍也多次重創侵略者。1862年5月,太平軍在江蘇奉賢幾筆法國海軍司令卜羅德,6月在青浦活捉「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恩德,9月在浙江打死「常勝軍」統領華爾。1863年1月,在紹興打死「長捷軍」統領勒伯勒東。
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台灣的過程中,台灣人民也奮起反抗。1867年高山族人民打退美國入侵者, 1874年抗擊日本侵略者.《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人民強烈反對割台灣予日本,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拱手而讓台。」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更是用大刀、肉體和聯軍相搏,多次阻擊了侵略者的進犯。不僅僅是廣大人民群眾,愛過軍民同樣表現出了頑強的愛國精神。如|:鴉片戰爭期間,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南提督陳化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提督史榮椿『樂善,甲午戰爭中致遠艦長鄧世昌、經遠艦長林永升等將領以身國。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的統治被推翻。其後國共合作掀起北伐大革命.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更是英勇抗戰。不僅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大型戰役還開展了游擊戰積極開辟敵後戰場,並在台兒庄戰役和平型關等戰役中取得大捷。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與曲折抗爭,最終取得勝利。
正是近代中國愛國人物在反侵略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之魂。正是由於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斗爭,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歷經劫難、屢遭侵略而不忘。那些不畏強暴、血戰沙場、寧死不屈的英雄,乃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求索,在黑暗中尋覓光明
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社會各階層都面臨著「怎麼辦」的問題。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及後來共產黨代表的無產階級都對國家的出路進行了探索。
農民階級
農民是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主要壓迫對象和反抗力量。長期以來,中國廣大農民在封建地主的壓迫、剝削下過著極其貧困和不自由的生活。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大量的戰爭賠款更使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農民被迫走上了反抗斗爭的道路。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並利用他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現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隨後北上,1853年3月佔領南京更為天京定為首都正式宣告太平天國的農民政權成立。1856年上半年太平軍通過西征和破城戰的接連勝利控制了大片區域,達到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隨後太平天國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設並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表現出廣大農民要求品均分配土地的強烈願望。但這種絕對平均的社會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性質。由於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具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也無法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現象滋生。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1864年7月天京失陷,起義失敗。
地主階級洋務派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中。為了挽救自身的統治,地主階級中的部分人員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辦近代企業,興辦洋務
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下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開始舉辦洋務。不僅興辦了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軍事企業海創辦了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上海織布局等民用企業。此外,洋務派還籌建了福州水師、廣東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等新式海軍,教育上開展新式學堂,派遣大量留學生出國深造。
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對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但其所具有的封建性、對外國的依賴性及管理的腐敗性都決定其不可能是中國擺脫貧弱。甲午慘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資產階級維新派
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叔父,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甲午戰爭的慘敗又帶來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逐步形成變法維新的思潮
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主要代表的維新派積極採取了一系列宣傳為新思想的活動。主要有公車上書、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與教訓、辦學會設學堂和辦報紙等。但為新思想和頑固派的思想相抵觸,為了維護各自利益雙方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進一步傳播,人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戊戌變法運動隨之拉開序幕。
在維新派的推動和策劃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宣布變法,並推行一系列政令。由於皇帝沒實權、維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外國資本主義抱有幻想、沒有發動群眾等局限,在頑固勢力的反撲下,變法如同曇花一現,只經歷103天便夭折了。
資產階級革命派
戊戌維新運動的流血教訓使一部分人放棄了改良主張,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以孫中山為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便進一步發展起來。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未被重視後,決心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統治。同年11月組建興中會。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確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分地權」的政治綱領。同年11月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
隨後發起里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發起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掀起高潮。1912年清帝退位,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滅。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由於沒有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未能充分動和依靠群眾也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
無產階級
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更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同時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及早期共產黨小組的不懈努力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充足條件。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這從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並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方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明確指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當前綱領影視達到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後,共產黨積極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1924年1月,國民一大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1925年5月,五卅運動爆發,全國掀起了反帝革命的高潮,同年國共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1926年7月開始北伐。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八七會議中指出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舉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幟。同年九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10月開始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30年6月---1934年,中國共產黨先後四次粉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的軍事「圍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退出南方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實現了中國工廠當歷史上的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1936年10月各方面紅軍在會寧會師長征結束。在長征結束的同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1937年7月7 日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在祖國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黨愛國分子發動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終於達成。國名黨軍主要擔負正面戰場,八路軍開展敵後游擊戰,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與英勇抗戰,堅強的中國人終於在黑暗中尋覓到了光明。
揚眉吐氣慶勝利,回眸歷史樹新風
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標志著中國抗戰取得完全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民通過抗日戰爭的實踐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正是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這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道路的民族創造精神。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範例。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回眸歷史,百年的屈辱我們不能忘記。看今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居安思危,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開創祖國輝煌的明天!
『伍』 如果孫中山的革命果實不被竊取,現在中國會怎樣發展,求一篇2000字左右論文
隨便說說吧,中國兩種可能:
第一:中國進入民主社會,人民選舉出各界精英,回走上富民強國之路答。
分析:在當時的社會不太可能,1.人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知民主為何物。容易被忽悠。
2.各地政府皆有武裝,對新選政府可能會抗拒。
第二:中國進入民主社會,滿蒙回藏漢五族分裂,進入亂世,戰爭不斷,民不聊生。
分析,可能性很大,1.根據民主的定義,政府由人民選舉,少數民族為了自己的利益會選擇分裂。
2.1911年的一戰未爆發,列強仍在搶奪地盤,如若中國進入民主社會,列強
會暗中支持分裂勢力,以獲得利益。
不論哪種可能,中國歷史會像三國演義里說的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就沒走出這個規律。
『陸』 一篇關於孫中山的歷史小論文,150字左右,學霸,加油!
孫中山來與其他革命黨人不得不屈服自於北方大軍閥袁世凱,於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孫中山遂籌劃起兵伐袁,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孫中山回國並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被迫去職。1919年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柒』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者歷史依據論文呢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結構要清晰,重點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內容,不要把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10.嚴格按照碩士論文書寫規范進行論文撰寫。論文的整體風格,編排要整潔清爽。
『捌』 孫中山對中國近代歷史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孫中山是推翻了被馬克思稱作世界上最落後的堡壘——清朝封建帝國——的人,他為民主思專想和民主制度奮屬斗終生,並最終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歷史巨變處於緊要關頭的縮影,是他最終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而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從而他被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他創造了一個時代,雖然在其有生之年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看水滸反思農民起義
今晚看電視,畫面定格在水滸上。故事已經到了水滸的後半段---宋江招安。不經意間觸發了我的思考,宋江為什麼要招安?他為什麼不造反到底,自己做皇帝?
據說,毛主席在他晚年行將就木之時最愛看的一部書就是水滸傳,而且水滸傳能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毛主席給敲得板。其實,水滸傳的可讀性並不大,相對於其他三大名著來說。毛主席之所以要敲定它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應該是水滸傳的背後所表達的對農民起義深邃的反思,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最成功的有兩次,一次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次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所以,他筆下的宋江招安應該滲透著對朱元璋等農民起義的許多反思。
北宋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其實不是招安,而是被一向在軍事上注重「內重外輕」的宋朝給鎮壓了下去,北宋軍隊把宋江打的無路可退,最後不得不投降了朝廷。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虛構宋江招安,其實,是因為他對農民起義的去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對農民起義的方向產生的一種逆向構思。
中國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能擺脫歷史的局限性,要麼被朝廷鎮壓,要麼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這些局限性不僅僅表現在它被地主們利用,我國農民忍受壓迫的底線本來是極低的,只是因為某個朝代的政治逐漸腐敗,貪污腐化盛行,剝削不斷加重,造成民不聊生;然後,老天爺再給他來個雪上加霜,這樣,才能最終激起農民們的揭竿而起。
然而,天災往往不是全國性的。比如,安徽發生天災,再加上統治者的人禍,就會激起安徽的農民起義,而同一時期江蘇的收成還過得去,雖然算不上國泰民安,但也沒有餓殍遍野,還不致激起反抗。這樣,往往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結果,安徽起義的農民們在打到江蘇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強盜」。他們到了江蘇會無惡不作,見官要殺,見民要殺,見到貧下佃民們還是要殺!這個在明末農民起義中的一支,張獻忠的胡作非為中不難看出。當然,稍微有建制,愛民一點的農民隊伍就有可能最後取得勝利,朱元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未產生之前,農民起義的結局都是很糟糕的,即使在起義之初那支隊伍有多麼的能夠「替天行道」,最後,也會演變成為它的頭目爭奪天下的工具。
2010年11月3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