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感吧不少於800字
錢穆先生所說:「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一切制度傳統,„„。又何嘗是專出於一二人之私心,全可回用專制答黑暗四字來抹殺?」事實上漢朝時期,一切實際事權,照法理,該在相府,而非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實際領袖。「三公九卿」制度為政府高效有序的運作提供了先決條件。在唐代,相權被掌於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會議決定。
換句話說,唐代的宰相實行的是「委員制」。唐代的定旨出敕之權,實際上是被中書省所操控,皇帝只同意畫敕即可。宋朝時期,皇室蓄意減奪宰相職權,設立「政事堂」、「三司」、「考課院」等機構。
同時,君權與相權之間也有相應的調節:皇帝——>宰相——>諫官——>皇帝。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諫官,諫官的職責是專門諫諍皇帝的過失。明代則廢宰相而設九卿,包括六部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經過這一系列的改變,一系列的大權,就集中到皇帝身上。
『貳』 對中國古代歷史政治的評價總結為400字
中國不乏眾多優秀的史書,比如二十四史。也有眾多的歷史小說、講堂可供人們了解歷史。不過這些書籍多數集中於描述人物和事件,對政治制度的描述是極其少的。但政治制度對於我們了解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此書可以彌補這一空白。因為人物和事件都是具體的,即使讀遍二十四史,所了解的史實也過於瑣碎化。而了解了政治制度,可以讓我們高屋建瓴的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平日所了解的瑣碎歷史,正好可以與這些政治制度契合起來。
『叄』 讀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求!!!!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青
年學生應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我感觸頗深。一方面,我對中國近代的這一段歷史有了更加深
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
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不能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
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隨著外國資
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
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
地主階級在19世紀中葉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
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
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過學習近代史,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和觀看老師播放的影像資料,我對中國近代的
屈辱和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從屈辱和艱辛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對於我來說,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學習好中國近代史,把這一段歷史銘記於心,把它作為今後我們工作、生活,乃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財富與精神動力。我們深知「落後就要該打」,所以同時,我們作為大學生,我們努力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以後成為建設祖國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礎。學習近代史,讓我有了更加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將來我一定要用馬克思的思想來鞭策自己,並把它作為我行動的指南
僅供參考。
『肆』 讀中國歷史有感一千五百字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歷史的古老國家,每每想到我是這個國家的一分子,內心就回被一種自豪感所充斥,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是最值得驕傲的。
中國的歷史要一直追隨到遠古時代,那時最早的原始人全都生活在我們的兩條母親河黃河與長江附近的大森林裡,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美,他們只是用一些樹皮和草葉遮蓋自己。可是到了河姆渡人時,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什麼是漂亮,已經用貝殼等東西來裝飾自己。隨著我們祖先文明的進步,我們祖國出現了部落,出現了領土這兩個字眼。又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我國的第一個封建朝代出現,它就是夏朝,他意味著我國已經走出了原始社會,開始進入主宰我國主要命運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不穩定的,這時候的中國人已經有了野心,誰都想成為君主, 一呼百應的氣勢誰見了都會眼紅。因此我國的封建社會就是在戰爭中成長了起來。到了清代末年,小日本看上了我國,開始頻繁的侵略我國,由於我國清政府的無能,一再的對日本妥協,很快清政府倒台,日本正式向中國發起侵略。中國的封建社會也在此時正式宣布結束了,中國的人民和日本打了8年的戰爭,最後中國終於戰勝了日本,從鬼子手裡多回了我們的領土。1949年10月1日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毛澤東主席在宏偉的天安門上大聲地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解放了!這是多麼讓人興奮。
我們的祖國母親一直是我們的驕傲,可是我們呢?我們這群不聽話的孩子呢?我們給她丟臉了嗎?回答是:沒有。我們進幾年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均收入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我們中國投資,中國的「神舟5號」上天了,中國的奧運金牌是那麼的多,中國的「非典」、「禽流感」被壓制了,中國深奧成功了……這些都是我們為母親所爭得的榮譽,都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的驕傲,都是我們中國人頭上永遠的光環。
這些了不起的成就都是上一輩的中國人所創下來的,雖然屬於我們,但畢竟不是我們的。同樣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是新的一代,我們——龍的傳人不更應該為我們的祖國母親做些什麼嗎?我想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一定會向上一輩學習,決不會讓我們親愛的祖國媽媽丟臉的!
『伍』 學習中國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陸』 誰能給一篇關於讀了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謝謝了,急求
原創
憂患興邦
——論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寫滿了分分合合,歷史滄桑;但中華民族至今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我們審視造就這一奇跡的背後因素時可以發現,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正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的歷史激變、風雲突起集中表現在中國的近代史——即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上。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變革思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華民族可以說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軟枕。英吉利的一聲炮響不僅炸開了一條商業經濟掠奪之路,還炸開了一條西學東漸、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全方位變革的漫長崎嶇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體現出的先進性對長期被禁錮思想的中國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對萬馬齊喑的知識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
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場時代劇變中,始終處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不堪一擊,他們認識到中國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萬物之奇」,繼而萌發了強烈的向西方學習意識。李鴻章甚至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與那些主張「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的頑固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洋務派的勝利使得一場意圖醫治這滿目瘡痍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在這個階段,雖然知識分子們對中國落後原因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憂患意識已然被激發。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搞了幾年,終以失敗告結。隨著對國情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知識分子們認識到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制度的落後。為了真正救國,在洋務運動後,相繼發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它們都企圖改變中國的上層建築,救中國於水火之中,但卻猶如曇花一現,終被扼殺,然而,其帶來的意義卻是深遠而珍貴的,知識分子們在這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責任和擔當更是民族寶貴的財富。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對個人命運、對民族前景有著深切的憂患意識。從殷朝的敗亡中,知識分子看到了安危之易轉,提出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往亡」這一觀點,到了春秋戰國,面對這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提出了「君子憂道」,孟子則更進一步,強調要把個人憂樂寓於大眾憂樂之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認為這才是知識分子所應具備的品質。宋朝宰相范仲淹更把其發展到一種新的境界,提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為知識分子,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創造、發展、創新、捍衛文化,這一歷史使命對於知識分子具有特殊性,因為其他的社會階層很難代替其完成。而憂患意識作為一種前瞻性和現實性的理性意識存在,恰恰成為了推動知識分子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推進器。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知識分子們或通過步入仕途建設國家,或披掛戰場從戎殺敵,無論何種方式,他們始終站在國家民族發展的最前沿。
憂患意識的真正價值在於激發出人的自覺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它使人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及自己在時代中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則是把這種深刻的意識化為實踐行動,體現出一種有為的躬親。林則徐在虎門禁煙之際,極力呼籲建立新式軍隊,學習科學技術,培養新式人才,在他的領導下,當時大量外國作品被翻譯介紹進中國,這一度使得廣東成為中國看世界的窗口。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結出「施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先進分子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一思想來應對西方——仿製西方軍艦、建立現代冶煉業、遣派留學生、實踐君主立憲、創立民主共和等等,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無不滲透著這一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在巨大的危機意識下,知識分子們發起的救國救亡運動。憂患意識的實踐性,表現在它絕對不僅僅作為一種意識而存在,一般而言,它會外化為兩種形式:一是克盡職守,承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表現為緩和的推動社會進步;一是表現在參與到激進的改朝換代或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中。所以,一旦具有了這種憂患意識之後,知識分子們便會有所行動有所作為,而這種行為往往是前瞻的、進步的,即我們常說的憂患興邦。在激盪的近代史中,知識分子身上的憂患意識所體現出的憂患興邦作用就更為顯著,中國的近代化留下的是其不可泯滅的豐功偉績。這一點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尤其難能可貴。因為中國的文化中,歷來強調克己、遵循祖制祖宗之法、尊聖人之言等,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們,在民族大難、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突破了它的桎梏,投身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之中,懷揣著救國救民的願望,舉身赴大義,視死忽如歸,從這一文化實質來說,中國知識分子在挽救國家和自身突破上,都贏得了令人敬佩的勝利。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一部近代史,刻畫的是中國的風雨滄桑,描繪的是崎嶇的救亡之路,然而,在這個滿布血淚的歷史譜系中,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的脊樑,這些不屈的知識分子們可歌可泣,他們演繹了最好的一部憂患興邦史,他們永遠告誡著後人、鞭策著後人,而我們,只有肅然起敬!
『柒』 中國古代政治家的故事讀後感怎麼寫啊作業
讀後感一般可以抄用自己的感受(一襲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標題。也可直接寫讀《xxx》有感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否則作文會顯得空虛。
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捌』 讀完《中國史》後有什麼感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兒女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明奇跡猶如星夜的盞盞繁星,數不勝數,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芒。
『玖』 讀中國政治經濟史論有感
2012-03-03 17:06:42 來自: edica (人有病。)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的評論 3
在講1952-1978年中國經濟表現時,胡鞍鋼引用了國家統計局與麥迪森的兩種不同數據。國家統計局說GDP年增長率為6.1%,人均4.0%;而麥迪森則估計這兩者只有4.4%和2.3%。這個差異胡鞍鋼完全沒有評論、解釋,是因為口徑不一樣,還是估算的公式不一樣。
還有一個細節。他將這一時期中國人力資本迅速增長[2008第二版,P531.],引用自己一篇論文,說」1975年中國總人力資本(指15~64歲人口與1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積)佔世界總量比重為17.%,居世界首位「.這樣的計量化有意思么?
那根據這樣的演算法,中國大陸人口1973年是日本的8倍,人均受教育年限為日本的三分之一。這樣中國的總人力資本反而是日本的2.5倍。這個計算總人力資本公式是胡發明的,還是業內通行的。恕我孤陋,也沒股溝到。
關於書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結論(毛澤東晚年的失敗是鄧小平成功之源),中外一比較,也頗有趣。阿銳基在《亞當·斯密在北京》中引用人類發展指標系列數據,稱」中國經濟成功是基於毛澤東時代的非凡社會成就「。那麼國內的左派是更進一步了,宣稱,鄧的成功不止基於毛非凡的社會成就還基於其非凡的社會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