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有幾大高僧

中國歷史上有幾大高僧

發布時間:2021-02-22 07:57:30

❶ 唐朝四大高僧是哪幾個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是凈宗祖師、凈宗集大成者。才智高邁,學德拔群
金喬版覺
古新羅國(今權韓國)王子。佛教傳說為釋迦滅後一千二百年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心慈而貌惡。少落發為沙門。唐開元七年(719)航海來到九華山,向邑紳閔讓和乞得東崖之地居之,閔讓和父子崇其神異,相繼出家侍奉。至德初年,山人諸葛節等敬其苦行,為之建寺。建中初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額「化城寺」。貞元十年(794)七月三十日夜,九十九歲時召眾告別,跏趺示寂,越三年建塔。今九華山肉身殿相傳為其成道處。此後四方頂禮不絕,地藏菩薩道場日漸興盛,九華山遂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勝瑜
唐僧,金地藏上座弟子。唐至德初,協助其師開山、建台殿、設佛像、立朱台、掛蒲牢、開荒地、成稻田,並鑿山塘為放生池,使化城寺初創規模。
道明
唐代九華山閔公讓和之子,拜金地藏為師,法號道明。後閔公亦從子皈依金地藏。九華山地藏聖像左右侍立的塑像,長者即閔公,少者即道明和尚。
凈藏
新羅僧。唐末來九華,建雙峰庵。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高僧信仰彌勒佛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很多古代高僧在修學佛教多種法門之後,最後將彌勒凈土法內門作為自己畢生容修學的法門。他們中有的是受到彌勒法門的影響而信奉此法門;有的是夢到彌勒菩薩的點化而堅定彌勒信仰;還有的是在他人的勸化之下對彌勒法門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文中,筆者擇要介紹幾位不同時代的古代高僧與彌勒凈土法門結緣以及信奉修學彌勒法門的事跡。
一、花手比丘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魏文帝下令設立無遮大會。魏文帝問眾僧說:「本國僧尼怎麼樣才能得戒,得戒又有何證明?」在場眾僧人面面相覷,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有一位比丘站出來說:「請允許我到西國,問西方聖人得戒緣由。」魏文帝隨即應允。這位比丘於是從長安出發,不久即到達天竺。比丘在天竺見到一位羅漢,比丘向羅漢請問說:「震旦(中國)僧尼,得戒沒有?」羅漢回答說:「我是小聖人,不知道是否得戒。你在這里先住下來,我替你上升兜率天宮,請問彌勒菩薩,不論是否得戒,我都會前來告訴你。

❸ 中國古代四大高僧都是誰

古代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回-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答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凈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鑒 真 。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並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岩,字德清,別號幻游。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❹ 民國四大高僧誰

此四大高僧已在西方極樂世界,屬上上品往生。看過一本某人游歷西方的經歷一書,中提到見到過這幾位高僧。

❺ 中國歷代得道高僧都是誰法號是什麼

(1)攝摩騰.竺法蘭(生卒年不詳)圖:烈火真經
古印度著名經典學者,公元67年首次來中國洛陽傳佛法。當時中國社會信奉儒、道,對他們傳來的佛經,持懷疑否定態度。於是他們舉行了一次大法會,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滿城轟動。他們將儒、道、佛的書都放進火堆中。結果,儒、道經書皆成灰燼。而只有佛經反而變得更加新凈,二人又躍入烈焰中,做出各種驚人姿態。後來有個成語「烈火真經」、「不可思議」的典故即出於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圖:東行弘法
古安息國王太子(今伊朗),聰明絕頂,通鳥獸言,後將王位讓於叔父,出家為僧。公元147年,東越大漠輾轉來到中國。系統翻譯介紹小乘教義,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在中國20多年,先後翻譯了佛經34部、40卷。靈帝末年(189)避亂江南,經廬山到廣州,終於會稽。
(3)釋道安(312—385)圖:釋道安拒封
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人稱「印手菩薩」。12歲出家,24歲拜學高僧佛圖澄,主張僧尼悉以「釋」為姓,他在王重寺傳法授學僧眾數千人,影響很大。秦王苻堅除向他詢教佛法,還常向他詢政。當時北方的苻堅和南方的晉帝都高官厚祿爭請,他不為所動。對奠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師表。
(4)佛圖澄(232-348)圖:佛圖澄止殺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達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高數,弟子達萬餘人,117歲圓寂。
(5)慧遠(334—416)圖:虎溪三笑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他是佛教凈土宗的始祖,以超塵出世的「方外」姿態與社會各層交友。他深居廬山,從不過虎溪,即使晉安帝過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謝靈運等究考學問卻不覺送過虎溪,三人開懷大笑,慧遠極具政治眼光、活動手段和組織才能,是善於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稱為「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宋代謚為「國覺大師」等。
(6)法顯(約337—約422)圖:1、萬里西行 2、名垂千古
東晉人,是我國古代一位艱苦卓絕的偉大旅行家和傑出的佛教翻譯家,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里。歷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後人評說法顯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旅行是因為:一來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誠;二來他誠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三來他有膽識,雖臨必死之境卻能不顧安危,百折不撓,實為難能可貴,是為後人嘆服。
(7)鳩摩羅什(343—413)圖:通宵譯經
古龜茲人,中國佛教四十譯師之一。他7歲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對漢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譯的經,特別為中土佛經所樂誦。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功不可沒。他自公元401年到長安,先後譯經300餘卷。他所譯的經典對後來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並提供了開創「天台宗」、「凈土宗」等的根據。
(8)菩提達摩(?—528)圖:1、一葦渡江2、達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教。據禪宗史籍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國禪宗初祖。
他到金陵後同梁武帝談禪,語不投機,決意渡江北上傳教,據說達摩渡江時,西岸百姓想見識這位遠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開離碼頭。達摩便向一位老婦借了一根蘆葦放入江中,然後立足葦上,一會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婦施禮,並將蘆葦推過江去。
達摩過江後,落跡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對石壁,閉目參禪,日復日,年復年,終於在面壁9年之後,領悟禪機。傳說達摩結束坐禪時,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後人便將石洞叫《達摩洞》,壁石稱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詳)圖:頑石點頭
東晉僧人,聰明異常,15歲便能登座講法。從羅什游學多年,對佛旨已深達玄奧。依據「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此創見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守舊之徒便說他邪說惑眾,遂把他擯出僧眾,逐出建康。據說他到了蘇州堅信自己的學說沒錯,便在蘇州虎丘上豎立石頭作為聽眾,向石講道。當講到「闡提也有佛性」時,他問眾石「我說的是否契合佛心呢?」眾石皆點頭首肯。這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後來《涅盤經》傳到南方,內中果然稱「闡提悉為佛性」眾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見識。
(10)智顗YI(538—597)圖:夢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他弘法30餘年,所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奉《法華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天台宗也稱法華宗。他一生造寺36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赤山法華院屬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圖:縱達論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於金陵,是「三論宗」的創始人,一代宗師。由於「三論宗」開宗明義的講「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時代的帝王不接受這種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樣有影響,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學多識歷受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論宗後來由他的弟子高麗人慧灌傳入日本,在日本大興其道,被稱為日本三論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圖: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國律宗南山宗創始人。律,就是戒律,對於佛教來說,戒律是頗為重要的,由於他長期住在終南山,並在山中確立了他的律學規范。故世稱他為「南山律師」,他確立的「四分律」成為後世沙門規范。他同時還是一位佛史學家,著書頗多。
(13)玄奘(600—664)圖:1、孤行取徑2、威服眾賊3、豐碑
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法相宗創始人。13歲出家。29歲西越大漠,萬里孤征,歷盡艱險,往返17年,行程五萬余里,歷138國,取經回國後將西域見聞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受業弟子數千人。他在印度時曾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與到會的18位國王,四千餘僧眾及2千多外道教徒辯論,無人能對他的教判提出異議,名震全印度,回國後創立唯識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譯家,他一生譯經75部1335卷,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他是東方著名的高僧,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聞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國佛教史,哲學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玉華宮道場,唐高宗哀慟傷痛,為之罷朝。送殯者京城500里內達百餘萬人,京師道塞。

(14)開元三大士(713—741)圖: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創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他們都是唐代來華的外國高僧,系統地將印度密教傳到中國,故稱為「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原為天竺人,是釋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做了國王後不久便讓王位於其兄。自己出家為僧,到80歲他奉命來中國弘教,唐玄宗奉其為國師,九十九歲圓寂。在善無畏來中國後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剛智攜同弟子不空經廣州。直達洛陽,被玄宗禮為國師。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金剛智圓寂後,他奉遺命和唐朝國書,航海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精修密法,並搜集到密教經典一千多卷,天寶5年返回長安,一面譯經,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壽圓寂。不空一生共譯出密教經典七十七部,一百餘卷。他因此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釋經家」之一,並被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尊為國師。
(15)慧能(638—731)圖:法力制殺手
唐代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俗姓盧,原藉范陽,生於嶺南。三歲喪父,儀風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得以落發,承傳弘忍衣缽,成為禪宗六祖。在我國佛教史上創宗立派的宗師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國哲學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
(16)法藏(643——712)圖:華嚴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賢首,或號「賢首大師」,復號「康藏國師」。「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他於17歲從雲華寺學《華嚴經》,歷高宗、武則天、中宗,於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圓寂,年70歲。法藏一生為創立和弘揚華嚴宗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他的著作很多,系統地闡述了華嚴宗的思想體系。世稱法藏為「華嚴三祖」武則天還將《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
(17)一行(683——727)圖:夜觀天象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生於高宗弘道元年。於玄宗開元15年圓寂,年僅45歲。卒謚「大慧禪師」。
一行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代。幼即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21歲出家,參與善無畏譯場,並作《大日經書》二十卷。他還著有《大衍歷》二十卷,《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七政長歷》三卷,《易論》十二卷,《心機算術》一卷等。一行還製成了渾天銅儀和黃道銅儀。利用這些儀器,一行發現了恆星的移動現象。這比西方恆星自行觀點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發起在全國12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推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贊賞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一行在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將永載史冊。
(18)懷海(720——814)圖:百丈禪師度老狐
唐代禪師,因他在百丈山傳教授弟,世稱「百丈禪師」。以前禪僧多居律寺,懷海以禪宗和律宗習慣不同,創設禪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卒後,唐穆宗謚「大智禪師」。因懷海之力,馬祖一派遂形成為「洪州宗」,門徒眾多。由於他在傳教中曾與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後代的禪師他稱之為「野狐禪」。
關於「野禪狐」的來歷是這樣的。懷海每次登堂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老人混在眾僧當中聽講。有一天百丈禪師說完了法,眾僧也都散去了,只有這老人卻留在禪房不肯離去。懷海近前問道:「請問老施主有什麼指教嗎?」那老人回了一禮說:「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斷斷續續地說到:「我原本是一個修行者,只因有一個年輕道人向我請教問題:『一個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輪回當中,做一個沒有生死的長壽仙人呢?』我當時不假思索的告訴他:『大修行的人當然不會落入因果輪回當中了』結果我說錯了,剎時間天搖地動起來,在我坐禪的地方湧出一隻野狐!它拿著手銬將我銬住,粗聲粗氣的說「你是我們野狐國的一個了。」我成了野狐,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還不得超脫,我到底錯在哪裡,請大師指點,弟子感激不盡!」
「不是不落入因果輪回,而是不昧於因果輪回!」懷海毫不猶豫地說。
然後他解釋到:「聖者的偉大,不在他脫離因果輪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變萬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於因果輪回當中,卻又不受因果輪回的愚弄。所以說。聖者是落入因果卻不昧因果呀!」
「難道聖者不能超脫生死輪回嗎?為什麼還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滿臉狐疑地問。
「這是聖人之所以為聖者的地方!」就佛陀來說,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禪定自娛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為了廣度生死輪回當中的眾生,他寧肯忍受疾病與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間與我們同甘共苦。」
老人聽到這里,乾瘦的臉上透出一絲紅光,跪了下去,老淚縱橫地說:「感謝大師開導之恩,讓弟子從此脫離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時分,弟子就蛻化去了,懇求大師,能為弟子收屍,並以僧人去世的禮節掩埋。」說完,就消失在廟後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懷海召集全寺的禪僧,來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見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懷海命令眾僧以僧人逝世的禮儀,將他埋在古松下,後來還託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個名叫黃檗希運(後成為懷海門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來問懷海:「大師,那修行人如果當時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哪裡呢?」
「你過來,我告訴你!」懷海招招手說。
只見黃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給了百丈一個耳光!那懷海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著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兩人竟笑成一堆。
這則故事也就說明了他的禪門機巧和禪風,因為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佛是沒有形相的,因此也沒有方位,不能問他在哪裡。黃檗知道這點,卻故意問了師父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所以懷海說原本要給他一個巴掌。然而,正是因為黃檗已經知道問題的荒謬,也知道師父會給他一個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百丈一個耳光!禪門中雖有師徒間的峻厲,卻也有懷海、黃檗間的幽默。
(19)道濟(1148-1209)圖:濟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緣,世稱「濟公」。生於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壽61歲。佛教徒把他神話為羅漢,稱為「降龍」。由於他一生懲惡揚善,救濟世人,後人便將這位不守戒律的羅漢編寫成各種傳奇故事,現流傳於世的即有六七種之多,故濟公活佛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20)弘一(1880—1942)圖:以佛救國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個經法、書、畫、印、音樂、戲劇無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學日本,1910年回國後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門而忘記國家命運,他響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宗教界產生巨大影響,此後許多佛門子弟不僅宣傳抗日,有的還脫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殺敵的戰場。1942年,李叔同圓寂於泉州,壽66歲。佛門尊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
(21)鑒真(688—763)圖: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亦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於揚州江陽縣,俗姓淳於。自幼出家,45歲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由他授戒的門人達四萬之眾。唐天保元年(742)應日本留學僧之邀東渡弘法。這樣鑒真就以55歲高齡開始了他那光照史冊的東渡壯舉,並為此奮鬥了12年。12年間,鑒真一行六次東渡,前5次均遭失敗。其中第5次東渡時,因遇風暴,竟被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前後共有36人獻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離去,鑒真自己也雙目失明了,然而鑒真東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動搖。753年他又一次東渡,經過一個多月的漂泊,終於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島,把當時盛唐文明全部介紹到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使日本佛教界發生了根本變化,經鑒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進行佛教傳戒,首創日本律宗的始祖,並被日本天皇授以「傳燈大法師」位。為中日文化、醫學、建築,交流和友好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❻ 中國的歷史上,有哪些高僧不識字啊

這個的話就多了去了,她因為有的高升的話那個怎麼說呢,就她是就是沒有那種歷史的記載的,所以說嗯。總用一個朝代總有那麼七八個吧。

❼ 請問歷史上有記錄的漢代高僧有哪幾位 (西漢東漢)

漢代時來 佛教剛傳入我國 以佛經源翻譯、解說、介紹為主
我不清楚這批僧人算不算在高僧的定義內
姑且叫傳教士吧 因為漢時來華的傳教者,多為西域與天竺的僧人,以個人傳教居多
我國著名的高僧大都是晉朝
如鳩摩羅什、法顯、道安等
而並非漢朝
漢朝有記載在《高僧傳》里的只有他:
安玄 是安息的優婆塞居士,於東漢靈帝末年經商到洛陽,與漢人最早出家者嚴佛調共譯《法鏡經》。

❽ 中國歷代得道高僧名字,法號

有星雲法師,還有那個凈空法師,這二位非常的仁愛,心平氣和,一點浮躁的感覺也沒有,給眾生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❾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歷代名僧無數,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本博文為大家講述我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後於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3年,於義熙九年(412年)歸國。

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

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

5.智者大師,天台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6.飲譽華夏,西遊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台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9.僧界狂人,草書之聖——懷素

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傑出代表,對後世影響深遠。

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斗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腥風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不可勝數。這也不足為奇。但能夠將超凡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積極用世、竭精殫智的謀臣集於一身者,卻極為少見。而姚廣孝就是這樣一位神秘的和尚軍師,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有幾大高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