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的燦爛文化成就(手抄報)
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板塊:文學名著(另分為名著--四大名著,和文化名人)、四大發明、文字演變
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又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四大名著承載著的文化精髓,文化底蘊影響著歷代炎黃子孫。四大名著反映出的人文社會倫理歷史處事令我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其中對人物的塑造更是耐人尋味,品思良久。琢藝軒創始人穆宇靜以四大名著為背景,在玉雕品中把具有代表性人物形象使其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新穎別致刀法令人物活靈活現,流暢的作品彷彿自身寓情於景之中,好似穿越到當時的情景之里。
【明清時代,古典小說蓬勃發展。出現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它們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著名的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是依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歷史著作《三國志》創作的。羅貫中,元末明初人。小說主要描寫的是曹操、孫權、劉備割據一:打祝家莊(《水滸傳》故事之一)方,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又叫《忠義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差不多同時出現,是施耐庵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描寫了水泊梁山108名英雄好漢起義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與腐朽,歌頌了好漢們除暴安良的英雄行為。
《西遊記》是明朝人吳承恩把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民間傳說相結合寫成的。小說描寫了曾經大鬧天宮的神猴孫悟空護送師父唐僧去西天取經,在途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西遊記》想像豐富,故事精彩,語言生動,是我國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又叫《石頭記》,全書120回,清朝人曹雪芹寫了前80回,高鶚續寫了後40回。這部小說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封建官僚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別是賈家的衰落過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說明了封建王朝必將衰落的歷史命運。《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文學中偉大的現實主義傑作。
這個時期出現的「四大名著」和其他一些優秀小說都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如果格子夠的話,【】內的你可以刪減一下,突出介紹其中一本
文化名人
漢賦--司馬相如,唐詩-詩仙李白,宋詞-李清照,
書法家--楷書(顏真卿),行書(王羲之),草書(懷素,張旭)
畫家--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醫學--葯王(孫思邈),醫聖(張仲景)
軍事--兵家鼻祖(呂尚),兵聖(孫子)
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飛,於謙
等等,你可以選擇列舉,也可以著重某一方面,具體介紹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即造紙術(漢朝)、指南針(東周)、火葯(隋唐)、印刷術(隋唐)。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歷史意義:
四大發明是中國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同樣,如果你想要具體介紹的話,可以上網路去搜「四大發明」的詳細內容,還蠻全的
文字演變
商代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註:魏晉以前,注重文字的實用功能。魏晉之後,開始注重審美功能)
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卜,應用在商代後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秦代李斯
6.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於辯認.---唐代懷素,、張旭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行書逐漸演變為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等
文字內容就這么多吧,至於圖片,你可以上網路自己搜搜,我看過了,大致上都還可以。
PS:希望能對你有用,我辛辛苦苦弄了好久啊。
2. 手抄報以中國歷史、文化、物產、風景為內容的主題,4個字!
幅員遼闊
3.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怎麼畫
應該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嘍!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4. 中國歷史故事手抄報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回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答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5. 關於中國歷史故事的手抄報應該怎麼做
還是做人抗日戰爭的題材吧,題目就是:亮劍精神,喚醒國人。想必你定看過亮劍吧,畫幾個抗日戰士的圖像,在寫點題材,然後在終結一下抗戰的勝利(聯系一下世界歷史)...............就哦了!
6.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
應該有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7.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怎麼寫
1.儒家思想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多年來,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學說的主流學派,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獨領風騷。儒家思想講求「和」、講求「中庸」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
2.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中華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3.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也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包括《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5.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
6.傳統民族音樂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出來的。十大古曲、各種傳統樂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龐大的體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中國許多古曲,不僅旋律優美,曲子背後還有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8.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怎麼寫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9. 關於中國歷史的手抄報
有點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