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產生不同中國形象的歷史因素

產生不同中國形象的歷史因素

發布時間:2021-02-22 06:10:45

㈠ 1,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

題目不完整,不知道具體,回復大概吧
南北水資源差距,南多北少所以南北交通工具產生不同,南米北面,飲食文化的不同
大概這些吧,如果還有需要記得追問~

㈡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

1、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專,無論是物屬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㈢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歷史原因

我認為西方是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占上風,不管什麼文化,以表現個體,表現人為力量為重點,所以西方的各方面的大家名家很多。東方人到西方,往往會被西方文藝的形式所迷惑,在感官上容易受到刺激、震撼。
而東方則是自然主義比較明顯,傾向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太重中表現個體。即使像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這些名著,成功的刻畫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描寫的也是群體,不像西方就一兩個主角演到最後。建築風格更是講究依山傍水,不破環自然的美。音樂也是。而且中國的文藝創作很多都是群體創造,代代相傳,不斷加工修改,到最後都不知道作者是誰。所以中國的名家不像西方那樣多。東方的文藝不太注重形式,最講究神韻,講究義理,只有靜下心來仔細體會,才能感受到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至於說到原因,那要追根溯源,我個人認為是東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
中國的文化基調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時代,之前中國人很開放,很多元化,看看那個時候的刺客、公子、食客就知道那個時候的人是多麼富於性格化。但後來爭鳴的結果是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文化,就慢慢沉積成了現在的文化基調。
而西方的主流文化形成於資產主義形成的時期,那個時候就是鼓勵個人功利,強調個人主義,所以形成了現在的這種形勢。
純屬個人觀點,沒來的仔細思考

㈣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有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內統文化容,無論是 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 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 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 放的唯一途徑。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㈤ (34分)近年來,中國在對外交往和宣傳中,頻頻出現「中國形象」的詞語。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形象」有不


(1)形象:用道德治理國家;全國上下都注重以道德與宗教、法律、禮儀、風俗作為
自身的行為准則,中國因而長治久安。(4分)
目的:反對封建天主教會和君主專制,希望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法制社會。(4分)
(2)現象: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分)
舉例:維新變法;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4分)(答出3點即可,答出2點得3分,答出1點得2分)
(3)原因:中國的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2分)
(4)觀點:①中華民族是「劣等」民族,對西方優秀民族構成威脅。②中國人出國搶了外國人的工作崗位。③中國人好戰,有民族復仇情緒。④中國人「威脅世界」。(各2分。共8分)
不同需要: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動侵華戰爭,如八國聯軍侵華,殖民者宣言「黃禍」論,為自己的侵略做辯解。②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再次宣揚「威脅」論,以孤立中國,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從而遏制中國的正常發展,使中國永遠處於虛弱不堪的地位。(各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計分)
(5)原因: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推動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沖擊美國霸主地位。(答出3點即可得4分,答出2點得3分,答出1點得2分)

㈥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舉例內說明。
1 黃河中容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㈦ 中國人的形象是什麼樣的歷史造成的

我來說女性形象
中國「病態的女性形象審美文化」

從人類漫長的歷史文化過程中形成了男性往往憑借著自己的才情、權勢、地位和金錢占上風,與動物界雄性憑借美麗的外觀向雌性炫耀相反(如孔雀、鴛鴦)。為什麼在人類兩性關系的進化中,表現出男性對女性外貌的注意和女性向男性展示?可見,兩性中誰去打扮,關鍵在於兩性的社會地位,即誰處於下風。

從媒體對於女性形象的物化,人們窺到了充滿著陳腐氣味的病態的審美文化的猙獰。社會文化把男女分割為互相對立的群體。在社會角色分工方面,是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角色觀念的對立;在社會評價上是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的對立;在審美層面則是與男才女貌、男剛女柔、女為悅己者容等男女兩性氣質的對立。這一系列的對立,使得女性必須盡心修飾自己,弱化內己的才智,並培養忍耐服從、溫柔體貼的女性氣質,才能得到男性的欣賞和喜愛。尤其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女性美是以男性評判標准為審美標准。從而形成了病態的女性形象審美文化。

病態文化的表徵: 1、男性中心文化不斷渲染女性身體美的標准、意義及價值,單向度強調女性身體的價值,使女性被物化並落入美麗的陷阱。 2、男性中心文化對女性的控制逐漸滲透到人們的審美活動和女性的價值觀中,女性在審美關系中的被動地位被強化。 3、女性身體仍然是男性文化的消費對象,在男性的各種「注視」中,女性逐漸他者化、商品化。

女性被動的審美地位是通過女性追求美的能動性來體現的,傳統女性形象的確定和鞏固,不僅與男人對女人的控制有關,也與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有關。

可見,建立在社會性別機制下的兩性審美觀念,不僅在不同性別間設定了截然不同的審美標准,影響女性的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貶低了女性對於自己形象的自信,使女性的追求集中於服裝、美容和修飾打扮上,限制了女性的發展。

來自半妝女人網

㈧ 西方眼中中國形象的變化及原因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國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國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萬別,要說清楚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的確十分困難。不過,總體而言,中國形象總是有一些關鍵的點,它們是整個國家形象的關鍵部分,它們直接影響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
如果我們能將這些關鍵的點描述出來,也就差不多呈現了一個大致的中國國家形象了。這些關鍵點,也是構成國家形象的維度。具體而言,這些中國形象的關鍵點存在於中國自近代以來縱向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也體現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不同領域的橫向維度。 西方看中國形象總得經歷了一個從「烏托邦」到「意識形態」的過程。自《馬可•波羅行紀》,中國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當時西方社會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整個西方物質匱乏,貧窮落後,王權衰微,社會動盪不安,而當時的元朝富強、繁榮,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傳教士來到中國,然後寫游記等作品來寫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其作品中不乏很多誇張和虛構成分,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馬可·波羅游記》,那時候的中國是一個由馬可·波羅在他游記中創造的「真實烏托邦」形象,也正是馬可·波羅的描繪,使西方人對中國充滿無限想像。其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財富和強大有力的君權,這是貧窮、動盪的西方人最為嚮往和羨慕的。因而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裡是典型的「烏托邦」形象。 18世紀70年代之前,歐洲對於中國的社會集體想像物主要是正面的,但是少數作家的創作中,中國形象卻與社會集體想像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鳩《法的精神》總體上把中國政府看成專制的;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中嘲諷中國人缺乏「斗爭精神」;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續編》等作品中把中國人描述為貧困、奸詐、愚昧而又自以為是。再如18世紀70年代之後,歐洲對於中國人的社會集體想像物主要是負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詩歌中卻對「中國花園」、「中國長城」和「中國人」充滿贊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紀啟蒙運動時代,中國和烏托邦形象只是為了批判本國的現狀,中國的烏托邦現實假的烏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後,西方塑造的中國形象是烏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這是由這一個時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決定的。處於現代性萌發階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關心異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價值,而一個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啟蒙運動使中國形象向負面轉化,中國形象中否定性的內容越來越多。這是中國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現,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證西方文化的完美和優越。
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形象就全面變成了「烏托邦的意識形態」,完全是負面的,1966
年文革時期的中國唯一一次成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烏托邦,1968年西歐發生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時,學生們非常重視中國。他們認為只有中國才有真正的人道,並視中國為一種不滿現實的理想主義情懷,從而想像出一個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國,而這顯然並不符合中國當時的歷史事實。
總而言之,西方人看中國總得經歷了一個從「烏托邦」到「意識形態』的過程。

㈨ 說說中國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形成

簡單的來說就是:車馬舟楫。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極為漫長,達到兩千多年,而之所以封建社會制度能夠在中國長期存在,從某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統治期間,尤其是在各個統一的朝代統治期間,中國封建社會的在政治上還是比較安定的,上經濟上也是比較繁榮的,甚至在技術上也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遙遙領先於世界的。而所有這些條件的存在,一方面保證了封建制度的統治地位,維持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顯然,也給旅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其中,以都江堰和靈渠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術和由此帶來的農業生產的進步;還有後來手工業、礦業、紡織、造紙、陶瓷等方面的發展,都使得近代以前得中國在科學技術上和社會經濟方面領先於西方世界。據研究表明,在世界科技發明中,有一百多項世界第一出自這一時期的中國,使得近代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大大領先於世界! 旅行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便是交通。可以說,旅行與交通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而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水陸交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代便有水運的記載。戰國與秦朝的「鄭國渠」、「靈渠」都是水利史上光輝的篇章。並且,從漢朝以來,我國歷朝歷代封建王朝...

㈩ 中國歷史文化產生的背景受哪些背景因素的影響

政治
經濟(小農經濟)
文化
思想

與產生不同中國形象的歷史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