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近現代歷史基本問題

中國近現代歷史基本問題

發布時間:2021-02-22 05:14:49

1. 中國近代歷史問題

1、「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內船,技術狀態容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2.神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並安全返回是在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是楊立偉;他在太空呆了29小時32分;

3.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的重要意義:神舟五號是載人飛,中國是第三,這不僅僅是爭層外層空間的權力,還有一個巨大的商業潛力在後面,盡管商業利益要幾十年後才能出現,但爭奪早已展開了。
同時,國家發動的宇航事業,也推動了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其中大部分可以在轉化成民用上取得商業利益。這些相關企業在國家需要的拉動下提高了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從軍事上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升入太空過程中進行了擺動運動,走的不是直線,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軌跡,這標志著中國徹底突破美國的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政治上看,中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神州五號成功發射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實力,社會主義是具有請大的生命力的.

2.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和中國近代史專業有什麼不同

不一樣
前者是法學碩士
後者是歷史學碩士

研究方法和方向不一樣

前者是以理論為主 後者是以史實為准

3. 中國近現代歷史問題

1、洋務運動使古老的中國開始順應著世界潮流——在近代化(主要是近代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請指出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領導者、進程、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並簡析其成因。

(解答前須明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化主要指工業革命,並需要知道西方近代化的領導、進程和依靠的力量,然後對比歸納)
(1)領導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近代化由資產階級領導完成,中國則由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中國由於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未經工業革命,沒有成熟的資產階級;而農民階級又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力承擔實現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勢力中的頑固勢力更是不能擔當此任。於是開創近代化的使命便落到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派身上。
(2)進程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一般是由輕工業到重工業,在民用工業發展基礎上建立軍事工業,中國恰相反。原因是當時清政府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打擊,外有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所以先軍事後民用,先重工業後輕工業。
(3)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一般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中國工業化則基本依靠政權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隨著社會條件的逐步成熟,才出現了官督商辦和商辦形式的企業。
2、概括歸納鴉片戰爭後,面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思想特點,並分別分析造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答案包括三部分:政治力量;特點;原因)
(1)清政府:面對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協求和,另一方面頑固守舊,拒絕進行任何改革。這是由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後及滿洲貴族的階級立場決定的。
(2)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鴉片戰爭使民族面對加劇的背景下,開始拋棄夜郎自大觀念,「師夷長技以制夷」。
(3)農民階級領袖洪秀全:在鴉片戰爭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影響下,主張也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

(4)農民階級知識分子洪仁玕:受鴉片戰爭後西學傳入的影響,主張學習並發展資本主義。
3、有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試結合史實,分析評論這種觀點。
(答題關鍵:領會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客觀效果。按題意,如果選擇正確,用其利於中國發展的客觀效果來說明;如果選擇不正確,則抓住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對中國的危害以證明。同時注意:「答案一」是常規答法,保險系數高,推薦。)
答案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是一場侵略性的掠奪戰爭。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重了中國人民苦難。②客觀上,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並加速了中國內部變革。如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思想方面,先進知識分子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可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但它是以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犧牲為代價的,上述觀點沒有正確區分近代文明與殖民化的關系,是錯誤的。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作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說明:「①」證明其錯誤性;「②」說明其合理性。)
答案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參考「①」)
答案三: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參考「②」)

4、比較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相同點: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②都享有國家賦予的某些特殊權力。
不同點:
①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特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②建立原因目的不同。前者是對外開放的產物,其目的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後者是「一國兩制」的產物,主要為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③許可權范圍不同。前者享有較大的經濟管理自主權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後者擁有高度自治權,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此外,在國務院授權下還可以在經濟文化領域處理某些涉外事務。

5、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怎樣的危機?概述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挽救民族危機方面所做的歷史貢獻。比較這兩次運動失敗原因的異同點,這兩次運動相繼失敗說明了什麼?
答案:
(1)危機: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貢獻: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起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思想啟蒙作用,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反帝愛國口號,英勇抗擊八國聯軍,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重創了清政府的發動統治。
(3)失敗原因:
相同點:反動勢力強大;將救亡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階級身上;結果都遭到關鍵頑固勢力鎮壓或參與鎮壓而失敗。
不同點: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氣,採取改良辦法,脫離了廣大群眾,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領導,對清政府缺乏警覺,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

(4)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於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和農民階級自發的、盲目的反帝斗爭都不能成功。
6、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為什麼沒有在19世紀末而是在20世紀初成為中國革命的主流?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較之維新思想的進步性體現在哪裡?(提示:結合不同時期背景,主要從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社會矛盾方面對比回答)
19世紀末沒有成為主流的原因:①甲午戰爭後,中國又面臨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銳。②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欠成熟,尚不能認識清政府的反對本質。③資本主義發展有限,資產階未形成強大革命勢力,對封建勢力具有依賴性並抱幻想。
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原因:20世紀初,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國內矛盾更顯突出;清政府鎮壓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反動性進一步暴露;民族資本主義繼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另外,隨著近代教育的發展,大批知識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進步性:斗爭方式上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斗爭目標上,要求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4. 幾個中國近代史問題

1鴉片戰爭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將中國硬生生拉入資本主義世界貿易圈,是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從那以後中國開始了機器代替手工生產的道路。近代其實就是機器生產。
2帝國主義與整個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矛盾(也可以說地主與勞動人民的矛盾)。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有一個過程,鴉片戰爭是開始,甲午戰爭是大大加深,辛丑條約是完全淪為......)基本特徵你指什麼基本特徵,是社會基本特徵呢還是經濟的基本特徵?社會基本特徵的話就是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的反抗矛頭分別指向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經濟特徵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摧毀,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可是由於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並不完善。
3兩大任務:反帝反封建。相互關系由於當時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則是存在著一種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兩者之間並不是一種同以往一樣可以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關繫到一種生死存亡。而既然清政府是走狗,那麼中國人民順便也把它反了.......
4這個歷史教課書上明確有,自己去看看吧(主要是我記不得了~~~~~~)
5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2100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另外,英法聯軍不滿足於《天津條約》的內容,之後又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其實在我映像里,對中國有巨大影響的戰爭只有四次,可能你把中法戰爭也算進去了吧,但是這場戰爭遠沒有其他四次對中國的剝削嚴重)
中法戰爭:結果: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只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接下來是小鬼子的甲午海戰: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3)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最後,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9億8000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
以上......

5.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吉林大學出版社版本

上編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綜述 風雲變幻的八十年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二、西方列強入侵與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三、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第一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一、軍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經濟掠奪
四、文化奴役
第二節 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一、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二、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第三節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一、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節 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國
二、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第二節 洋務運動
一、洋務事業的興辦
二、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一、中國早期維新思想
二、戊戌變法
三、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第一節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三、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四、革命與改良的論戰
第二節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國
一、封建帝制的覆滅
二、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三節 辛亥革命的失敗
一、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
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中編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
一、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壓
三、兩個中國之命運
第四章 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三、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三、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歷史特點
第三節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
二、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節 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一、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
三、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第二節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一、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
二、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
三、總結歷史經驗,迎接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第三節 中間黨派及其尋求中國出路的建國方案
一、第三黨的主張與活動
二、人權派的主張與活動
三、鄉村建設派的主張與活動
四、平民教育派的主張與活動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一、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二、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第二節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一、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二、局部抗戰與救亡運動
三、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四、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第三節 國民黨正面戰場
一、戰略防禦階段的正面戰場
二、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
二、敵後戰場的開辟與游擊戰爭的發展
三、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五、大後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六、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第五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第一節 從爭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爭
一、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二、全面內戰爆發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處於全民的包圍中
一、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二、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
三、第二條戰線的形成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黨派的歷史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
三、第三條道路的幻滅
第四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一、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二、人民政協與《共同綱領》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四、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下編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綜述 輝煌的六十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
二、從社會主義改造到社會主義改革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一節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及其過渡性
二、開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第二節 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一、工業化的任務和發展道路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第三節 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一、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二、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實施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一節 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
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三、《論十大關系》
四、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
五、《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第二節 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二、廬山會議與糾「左」進程的中斷
三、「文化大革命」
第三節 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本建立
二、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乾重要原則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第一節 偉大歷史轉折的實現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一、解放思想,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
二、科學評價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
三、改革開放的起步
第二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
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綱領
二、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推進
第三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階段
一、改革開放新階段的開啟
二、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和各項事業的全面展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
第四節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領的提出及實施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繼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
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第五節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
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與經驗
二、中共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
後記

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研究生專業屬於什麼學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研究生專業屬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主要圍繞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的發展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由誰來領導等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是具有鮮明的「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從歷史和理論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開展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研究,深入開展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研究,深刻認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增強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6)中國近現代歷史基本問題擴展閱讀:

一、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對於碩士學位獲得者的基本要求,結合本學科特點和人才市場需求,確定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碩士學位獲得者培養目標如下:

1、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掌握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比較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了解本學科的最新動態。

2、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的發展與新動向,能較熟練地運用一種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及撰寫論文摘要。

3、人才培養類型主要是學術型。能承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研究、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學、科研和理論宣傳、黨務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1、中國近現代史基本規律研究。

2、中國近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研究。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學制3年,最長學習年限5年。

參考資料: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7.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考研參考書目有哪些謝謝!

不知道您要考什麼學校的中國近代史專業呢,每個學校的參考書目是不一樣的,例如:
武漢大學近代史專業的參考書目如下
030506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陶德麟、石雲霞主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①胡德坤、宋儉主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修訂版。
復試筆試科目參考書目:
中國近現代史:①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99年版。
②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參考書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靳德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也可選用其他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①《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本書編寫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修訂版。
②丁俊萍主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南京大學近代史專業的參考書目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育部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馬克思主義哲學
原理》陶德麟、汪信硯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政治經濟學原理》石晶瑩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
著,中華書局,2000年版;《二十世紀中國史綱》金沖及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復試參考書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齊鵬飛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不知道您想要考哪所高校呢,如果選定了學校可以給這所學校的招生辦打電話咨詢。

8. 中國近代歷史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究竟指什麼?它的范圍究竟包括哪些?

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大致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比較早一點的,認為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另外一種說法,也就是這些年來被比較多的人認可的,那就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然這兩種以外,在海外、在解放以前,也有些人認為,中國近代史是從明清之際開始的,把時間提得更早,但這種說法目前在我們國內沒有多少影響。

那麼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我們認可的是哪一種看法呢?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我有一次到日本訪問,日本廣島大學有一位教授專門問了這個問題———你們對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是怎麼劃分的?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這個「近代、現代」這一類詞,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可以變動的概念。譬如說,我們今天的一切,在現在講起來當然是現代史,但要是再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那它也變成古代史了,是不是?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

以往我們比較多的,是把中國近代史說成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個看法大體上是從抗日戰爭時期流行起來的。那時候範文瀾同志寫過一部《中國近代史》,寫的就是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張聞天同志編寫了一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講的就是五四運動以後。所以,在那個時候這樣看待「近代」、「現代」很容易理解,因為那時還處在抗日戰爭中間。但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已經又有五十多年了,我們這個「近代」、「現代」的概念應該有個變化。更為重要的,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階段,一個完整的過程。它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它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在這個時期里,中國人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一個共同的問題。所以這個看法現在恐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承認。至於為什麼有時候還把五四以前稱為近代史,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理論問題,主要是個實際問題。以往搞近代史研究工作的人,熟悉的是晚清到民國初年的歷史。而搞現代史的很多人是從黨史專業轉過來的,對五四以前的歷史不是那麼熟悉。隨意要把它統一起來,那研究就比較困難。但是這十來年,很可喜,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來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從1840年到1949年,這中間一共是109年,假定講一個約數,可以說是100年。這100年對中華民族來講,是一個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也就是說,是我們中國從極度的衰敗、備受各種屈辱以至於瀕臨滅亡的邊緣,到能夠重新挺身站起來並開始大踏步走向現代化,是那樣一個重大的轉折。那麼,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在100年中間能夠發生可以說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樣的變化,可以說是幾代中國人前赴後繼、頑強斗爭的結果,它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換來的。如果用更寬闊的眼光來看,它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面,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一個地位。在它以前的中國是古代的中國,而在它以後的中國,就是一個開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它處在那麼一個孤獨的中間。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里有這么一段話。他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變成了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一個是要努力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者是為後者掃除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我想,這段話把這一段歷史所處的地位講得很清楚。我們把二十世紀一分為二的話,上半個世紀,就是從1901年到1949年,我們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問題。而從1949年到2000年這後半個世紀,我們所要解決的就是努力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問題。前面的五十年,正是為後面的五十年掃除障礙。****同志用的是「創造必要的前提」,所謂必要,就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那麼今天講的三個問題,也就是這段歷史裡面的根本性的問題。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一個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說是貫穿著整個近代歷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響亮的口號。要注意到,這個「復興」跟一般的「發展」有所不同。作為「復興」,指它曾經有過一個光輝燦爛的過去,我們要重新振興,這叫「復興」。假定說過去我們處在一個一直非常落後的狀態底下,今天我們只能叫「發展」,不能叫「復興」。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它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遠一點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就是我們講的「漢唐盛世」。當時中國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那就不用說了。我們就講近一點,拿十八世紀來說,也就是中國的「康雍乾」時代。當時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是站在世界前列的。清史研究方面的權威學者戴逸教授很早就在一次報告中講過,在十八世紀的時候,當時我們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的三分之一。那時世界上一共是九億人,九億人裡面中國人有三億,而整個歐洲只有兩億八千萬。講農業,中國也占著這個世界的三分之一。至於工業,當然那時候的工業很多還是屬於手工業,也占這個世界的三分之一。從這些可以看出,許多方面中國是站在前列的。康熙大帝和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處於差不多的年代,中國在很多方面並不遜色於世界的其它地方。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如此,從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暴露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的整個社會內部缺少能夠使得社會迅速發展的一種內在機制。所以,到十九世紀,中國就落後了。而到1840年,就是十九世紀開始以後四十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就開始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我想作幾句解釋。為什麼鴉片戰爭稱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呢?這話我們可以分兩邊來說。我們稱它為半殖民地國家,那麼另外一點,它還是一個半獨立國家。假定說它完全喪失了獨立,那它就是殖民地了,就不是什麼半殖民地了。所謂半封建國家,那麼它的另外一面呢,又是一個半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資本主義的一面,它也就談不上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有一個過程。特別是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它的時間還更晚一點。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一個標志性的結果,就是中國開始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我們近代史劃分從這里開始,是有道理的。中國社會面對的主要問題逐漸成為
一個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這么一個斗爭。

到這里,我們也需要說明一點,盡管中國社會已發生那樣一個變化,但當時的中國人並不是立刻就能清醒地看到這一點的。甚至可以這樣講,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人還是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已經處於那麼一個災難深重的危險的局面。大家看起來很奇怪,鴉片戰爭簽訂了那樣屈辱的《南京條約》,中國人民怎麼還沒能夠很好地覺醒呢?那我們就要看一下當時在中國可以說是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之一,能夠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那些知識分子中的重要人物———魏源。他寫了一部很有名的書,叫《海國圖志》,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他在《海國圖志》的序言里講到這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中國人帶來了很大的恥辱。但他怎麼看待它呢?他並不認為中國從此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他說,盡管是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再回想一下當年在「康雍乾」盛世的時候,那時,叛亂的准噶爾不光控制著新疆,控制著中亞的很大一部分,還控制著西藏、青海、外蒙古、內蒙古的大部分,面積幾乎可以跟大清帝國平分秋色。魏源講,你看準噶爾當年曾經這樣猖狂,但最後這個叛亂不是也被削平了嗎?他提出了三個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叫「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把外國船堅炮利的這套辦法學過來了,我們就能夠制住他,我們大清帝國就不難恢復到過去的「一怒而四海秋,一喜而四海春」了。魏源當時是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他的認識也只是到這個地步。

在這個以後,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恐怕很多同志都看過香港拍的《火燒圓明園》。你看皇上、太後都到承德去避難,英法聯軍一把火把我們的圓明園全部燒掉,逼迫我們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那對於中國人來講,更是一次奇恥大辱。但是很奇怪,那時候並沒有覺得接下來中國已經處於十分危亡的邊緣。相反,因為在英法聯軍之役結束以後,他們就支持清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國。當時的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可以說是地主階級的士大夫,他們感覺,這已經得到了足夠的甚至於超過他們預期的補償———你看這次外國人不但沒有侵略我們的土地,相反還幫助我們解決了國內的問題。再加上那時曾國藩、李鴻章他們推行的洋務運動,搞了一些工業,訓練了一些新軍,這些在當時確實也起過一些作用,在人們心裡造成了一種虛幻的安全感,感覺到中國有辦法了。所以那個時候,沒有人認為中國那是衰弱,相反,我們今天海外有些人寫的中國歷史把它稱為「同治中興」,就是同治皇帝時代中興了。可是現在我們回頭看,覺得很奇怪,這個時候怎麼會叫中興呢?而那時很多人就這么認識。

再往後,又發生中法戰爭,中國又失敗了。但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次戰爭中國人打得並不差。鎮南關,就是現在中越邊界的友誼關,中國軍隊一直打到諒山。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本身並不差,就是李鴻章賣國,最後簽訂了那麼屈辱的條約———他們還沒有清醒過來。

甚至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戰爭前夜。當時,鄭觀應寫了一本書叫《盛世危言》,這本書影響非常大。毛澤東同志早年就曾抱著《盛世危言》看,並且是借了人家的書來看。那時,鄭觀應主張改革,可以說是思想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他認為,在當時來講,應該要說幾句危言聳聽的話讓大家驚醒。但是他還不敢說當時中國已經到了一個衰勢,所以他還要講,是在盛世發幾句危言。假定他不願這樣講,他的壓力就太大了。

可見,一直到甲午戰爭前夜,一般人對中國面對的嚴重的民族危機認識還是很不足的。而這也不足為怪,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一種農業文明。而這個農業經濟,是春夏秋冬,是周而復始。所以,人們覺得世上的一切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不過就在那裡循環不已。正是這樣一個大環境,讓人們的思維、考慮問題的方式根深蒂固。再加上中國多少年來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建立了這個統一的國家,更造成了人們的一種所謂的「天朝大國」的心理,覺得一切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恩格斯說過,傳統是一種非常大的惰力。你要改變這種狀況,如果沒有什麼非常強烈的刺激,是很難改變的。所以,當周圍的客觀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時,當時的人們對這些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但是甲午戰爭就不一樣了。甲午戰爭這次被打敗,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把自己的領土台灣省割給了日本。最初還把遼東半島———應該說那是清朝的發祥地,也割給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白銀。以後因為要收回遼東半島,又加了三千萬兩白銀。另外,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製造工廠。這件事情對中國的影響很大。曾經經歷了這次事變的吳玉章同志,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講,他那時候在四川很偏僻的容縣,聽到甲午戰爭失敗的消息傳來後,「我跟我的二哥就痛哭不止啊。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全中國都為之震動!」他說,以前我們只是敗給西方的大國,而現在是敗給一個東方的小國,而且又敗得那麼慘,簽訂的條約那麼苛刻。這真是多麼大的恥辱!在這種狀況底下,我們看到,嚴復寫給朋友的信,說:「大抵東方的變局不出數年之中」。他說自己曾經「中夜起而大哭」,半夜裡一起來便放聲大哭,「嗟乎!誰其知之!」有誰知道我的這種心情呢。所以甲午戰爭這一下,可以說是把中國人從睡夢中叫醒了。

大家知道,我們非常熟悉的「振興中華」這個口號,就是1894年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提出來的。「救亡」這個口號,是嚴復在1895年的一篇文章《救亡決論》里邊提出來的。這兩個口號從他們提出來以後,可以說是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挽救中國幾乎成了我們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個主旋律了。那個時候,一些報紙就這樣講:我們在洋務運動時候講自強、求富,現在別再講那些門面話了,倒不如直截了當地講救亡。

但事情並沒有到這里為止。又過了兩年多,德國強占膠州,然後英國強占威海衛,還有包括香港的新界。1898年簽訂的租界期是99年。說是99年,永遠不想還你,哪有99年後還你的事?再下來,又過了兩年多,發生了義和團事件,隨後是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事。這件事情不能小看,恐怕在世界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世界上所有的帝國主義強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等,聯合起來向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發動武裝進攻,這是沒有歷史先例的。那次進攻佔領了北京,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整整一年之久。把首都劃分成幾個區,由各國分別佔領,讓中國的老百姓掛他們的國旗。然後他們在附近到處燒殺搶掠,這樣做了整整一年!北京被外國人佔領了整整一年!新中國的第一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在解放前出版的回憶錄里說到,他那時在杭州,當他聽到首都陷落,皇上和皇太後逃難到西安時候,「我好像覺得天都一下子塌下來一樣,我立刻放聲大哭。」所以鄧小平同志在1990年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他說,當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製裁中國的時候,我就立刻聯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對中國的武裝進攻。這七國除了加拿大以外,再加上俄國和奧地利,那就是這個八國聯軍。所以他說,我們要懂得一點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可見,這對當時中國人刺激之深。

剛才我講到,中國曾經有過那樣燦爛的過去,而到那時,又淪落到面臨被瓜分的悲慘境地,這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嚴復喊出「救亡」口號,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喊出了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聲。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越來越成為中國最大的威脅。從二十一條到九·一八事變,再到以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一直到盧溝橋事變,一步緊逼著一步發生。

而在近代來講,整個民族的共同命運,就是要把本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更加緊密地凝結成一體。因為日本侵略中國以後,不管你是漢族的、滿族的,是蒙古族的、是鄂溫克族的等,同樣都淪為亡國奴。正如那首《松花江上》唱的「分什麼你的我的,敵人打來,炮毀槍傷,到頭來都是一樣。」國家民族沒有前途,就沒有什麼個人前途可言。這就是共同的命運。所以到1935年的時候,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首歌不論在工廠、在農村,在城市、在鄉村,在國內、在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到處傳唱。大家感到民族的危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所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討論國歌時,馬敘倫先生第一個提出,是不是在正式國歌確定之前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當時大家都站起來鼓掌。因為沒有任何一首歌曲像這首歌那樣,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心裡。也有人提出來,是不是歌詞需要改一下,因為情況變化了,不能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後來,周總理在會上講:我看還是不要改的好,只有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才能把我們這種感情
唱出來。所以這首歌是真正代表了中國人的心聲,一直到今天。

歷經了八年的抗戰,中華民族第一次戰勝了侵略自己的外國敵人。而戰後,國民黨要打內戰,美國又要來控制中國。又經過了三年的解放戰爭,終於成立了新中國。所以在新中國正式成立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庄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聽到這個話,真是熱淚盈眶啊!得來真不容易啊。中國人受了100多年的屈辱欺壓,甚至幾乎要滅亡,現在終於站起來,所以這確實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變革。

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並不是說新中國成立了就完成了。同志們大概都研究過黨的十六大報告。十六大報告里有一個在標題上沒有列出來,但是貫穿始終的突出主題,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導言里,就先提出來:歷史和時代給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庄嚴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上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另外,這個報告結尾的地方,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最後結語一共十四個小段,都很短。十四個小段有五處提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這個報告從導言「中國共產黨的庄嚴使命」開始,一直到「展望我們的未來」,始終貫穿著這么一個重要的主題。這就是說,我們要展望,也要回顧我們的以往。我們二十年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五十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再往前,我想我們的重點就是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這個主題正是我們中國100多年來以及今後我們多少年真正為之奮斗的目標。
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

中國近代的革命和改革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近代的革命和改革。

我們怎麼能夠把祖國從剛才所說的那個危難之中拯救出來呢?怎麼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怎麼能夠使得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革命和改革的問題。現在有那麼一種說法:我們不是要搞現代化嗎?但是在我們近代歷史上貫穿中間的好像突出的是一個革命啊,就是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啊,那是不是我們走入了誤區了呢?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過去那麼多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那些犧牲是不是多餘的呢?是不是不需要經過革命,我們只要像洋務運動那樣的清末新政一樣,搞點工廠,搞點什麼,我們中國現在就能夠實現現代化呢?我想當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道理上來說,恐怕整個人類社會一直處在一個不停頓的變革中。新的事物不斷來代替舊的事物,這是誰都阻擋不住的,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變革確實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在原有的社會秩序底下進行一些漸進的改革;另外一種,就是在短時間之內改變整個原有的社會秩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來推進各項改革。前者我們一般叫改革,有時又叫它改良,後者就是革命。當然從廣義上講,小平同志說改革也是一種革命,那是從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角度來講的。

這兩種方式哪一種好一點呢?或者說應該著重用哪一種方式呢?我想,它不是簡單的利用原有某一種原理、理論就可以解決的,不是那樣的。一切都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歷史條件來決定。一般地說,改革是人類社會前進的一個經常方式。而革命呢,是一種補充的方式。當然,在改革過程里邊,也有的時候有些革命的實行是改變原來社會秩序裡面的某一個部分來推動歷史前進,它跟根本改變是不同的。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看:一般而言,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建立起來以後,通常都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相對穩定的漸進發展過程。如果客觀條件不成熟,它不會立刻發生這種革命性的,改變原有社會秩序的革命。只有當整個社會秩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社會秩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甚至成為它的障礙,這種時候才會發生革命。而當革命成功,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後,又會逐漸開始比較溫和的漸進式改革。

人類的歷史大致就是如此。所以我在演講提綱裡面寫了那麼一段,就是說拿中國的情況來講,在近代中國,當國家的命運還沒有掌握在人民手裡的時候,在統治者拒絕一切根本的社會變革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事情真能用和平的辦法解決,如果這條路還有一點希望能夠走得通,那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犧牲來奮起革命?中國人只是在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懸於一發的不得已情況下,才會萬眾一心地起來拚命。千百萬人奮不顧身地投身革命,這絕不是任何人想這樣做就能這樣做的,而是由深刻的社會原因所造成的。中國近代的革命就是在我們的民族到了最危險的,已經處於被滅亡的邊緣的時候,大家希望政府能夠起來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在內部進行根本的改革,而且為之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但最後都落空了的情況下,才迫使人們最後下決心,拿起武器來進行革命。

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成立興中會的前夜,還趕到天津去見李鴻章,他提出的主張,還是一個很溫和的改革的主張,但是李鴻章連見都不見他。所以他自己講,本來認為李鴻章也許是一個比較識時務的大吏,他能夠接受他的意見,那當然比流血犧牲要好,但到這個時候,他所抱的希望完全破滅,最後他就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辛亥革命期間,那麼多人拋頭顱、灑熱血來投身到革命,為什麼?如果說國家政府還有一點希望,他們會那麼做嗎?

大家可能都熟悉,我們在解放前讀中學的時候,都讀到過那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裡面的林覺民,他就是在這次起義中間犧牲的。在此之前,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妻子陳意映,跟她訣別。他說:「現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我還是世界上的一個人,等到你讀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為陰間的一個鬼。」他還說:「我寫這封信,一面寫,我的眼淚就跟著筆墨一起流下來,我幾次寫不下去了,我想不寫了,但是我又擔心,生怕我不寫這個信,你會覺得我為什麼不顧你就去死了呢?所以我忍著眼淚,開始把這個告訴你,自從我們認識、結婚以後,總是希望天下有情人竟成眷屬,但現在這個狀況,叫做天地腥雲、滿地狼犬,稱心如意幾家能夠?我非常愛你,我願意跟你一生,陪著你度過我們的一生。但是我們生在今天的中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外國侵略可以死,貪官污吏的虐待也可以死,今天的中國啊,何時何地都可以死。我是真願意跟你兩個相守,守到一生,但就現在我們的國家來講,不當死,不願死,而且不當死不願離,也不當離的人,數都數不清。我們能夠忍心看到這個狀況嗎?正是我摯愛你的這一個念頭,使我下決心去再次為了這個而去死。」大家可以看一看,當時投身革命的那些人,他們為什麼那麼做?他並不是出於什麼一時的沖動,更不是什麼出於一種偏激的極端的情緒,不是的,是真正經過深思熟慮才下了決心的。所以孫中山說過這么一句話:革命是萬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走下去。
這是講那一代的人。再拿毛澤東同志來講。

大家都知道,當時毛澤東同志是在編《湘江評論》。在五四以後的《湘江評論》的發刊詞里,他那個時候主張的是「呼聲革命」,這「呼聲革命」就是無血革命,就是沒有流血的革命。否則的話,就是以暴易暴。他反對那種「炸彈革命」,反對那種流血革命。他的民眾大聯合,是要聯合起來向政府發出共同的呼聲,要它進行改革。所以民眾的大聯合等等本身還是帶有很溫和的色彩的。那麼為什麼他最後選擇了革命的道路呢?他給蔡和森的一封信裡面這樣講,他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不通了的一個變計,並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用,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所以,他說革命是山窮水盡別的路都走不通以後採取的辦法。

現在有的人說你看大革命國共合作,為什麼以後要搞土地革命啊?你們為什麼要搞那些呢?這樣講的人他就忘掉了一個最根本的事實,國共合作是怎麼破裂的?當時國民黨下狠心大屠殺,據中共六大的報告是殺了31萬人。在1964年的六七月間,毛主席有兩次接見外賓的時候,說了那麼兩段話。一段話說,那個時候———大革命初期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準備打仗。我是一個知識分子,小學也沒有學過軍事,我怎麼知道打仗呢?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把工會都打掉了,把五萬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還有一段話說,他要打我我就打,這個方法就是從反動派那裡學來的,蔣介石要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難道我就不能打他?現在很多人尤其是不熟悉不了解那一段歷史的人,大概去跟他說:「那時合作下去多好啊,為什麼要走上那麼一條武裝斗爭的造成十年內戰的道路呢?是不是消耗了我們的國力,妨礙了我們的現代化呢?」人家是已經拿了武器殺上來了,殺了你三十多萬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血流了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就是要重新恢復和建立起一個舊的社會秩序。此時,你是熟視待斃呢,還是拿起武器來反抗?我想,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

9. 中國近代史問題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及其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基本特徵:

1、第一階段(1840年至19世紀60年代):

本階段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社會兩大矛盾互相轉化,更迭地起主導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主導地位;後是階級矛盾,即封建主義和中國人民大眾的矛盾佔主導地位。

2、第二階段(19世紀60年代至1901年):

本階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3、第三階段(20世紀初到1919年):

本階段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集中體現在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上。

基本特徵:

1、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並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3、中國的自然經濟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4、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並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下,他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5、由於近代中國處於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中國長期處於不統一狀態。

6、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破產,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力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現代歷史基本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