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就沒有中國文化

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就沒有中國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2 04:44:49

『壹』 為何有人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過的國家

你認為沒有間斷嗎?可能你是因為歷史愛好者。

『貳』 中國古代最沒有文化的皇帝是誰,最有文化的又是誰

古代文人以寫詩作詞著稱,我們接觸得最多的也是古人的詩詞,為什麼提到詩詞呢?因為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話,就要看他有多少文學作品。古時候的皇帝一有空就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留下了很多被世人所稱贊的文學作品,有描寫山水風景的詩詞,有關於國家、戰爭的詩詞,也有兒女情長的詩詞,還有表達個人情感的詩詞。

評價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其實不能就單一的以這樣的標准來衡量,文化涵蓋的面是非常廣泛的,它包括道德、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一個人如果只有一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那也不能說這個人就有文化,比如一個人是個能力超強的大學生,但他不懂得與人交流,對人沒禮貌,那也可以說他沒文化。

『叄』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

沒有斷絕是指文明沒有間斷。西方文明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它們的歷史文明存在斷層,只有中國文化保留下來了。

古埃及文明在阿拉伯人入侵後就已經滅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現在只有考古學家可以認識,古巴比倫文明在波斯人的入侵下,文化也沒有流傳下來。

古印度也一樣,現代的印度人已經丟失了他們的語言(現在印度人的母語是英語),而古印度的歷史更要到中國的古代典籍來尋找。

只有中華文明,數千年前的典籍和傳說現在還是我們民族的圭臬,比如傳說伏羲氏一畫開天,創造了先天八卦,後周文王作易,在後孔子又注釋了系辭。

而周易是諸子百家一切學說的根源,這些文化我們至今仍在流傳,並給予我們啟迪,所以中國文明沒有斷絕確實是事實。

(3)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就沒有中國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也多次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來自北方游牧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但無論是沖擊,還是破壞,也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

這些北方游牧民族在對峙中原、統治中原之後,最終慢慢開始理解、接受、豐富、傳播並秉持中華文化的血脈。

的這些北方游牧民族面臨的主要對象是長期生活在中原的族群,由於人口基數的差異以及中華文化傳播載體的先進性,導致他們不得不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中華文化。

除此之外,中華文化外化於社會管理的農耕社會人文秩序,始終制衡著游牧文化的沖擊和破壞。

『肆』 世界歷史上都有亡國現象,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亡過國

我個人認為中國沒亡國。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雖然朝代在更替,但是漢人一直沒有消失,而且中國的那種最核心的文化也一直在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承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只要這種中華文化不滅亡中國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亡國。

中國人認為只有整個民族走向滅亡或者是自己的民族被其他民族或者人種代替的話,這樣才是真正的滅亡。中國歷史上存在的那些朝代更替,其實僅僅就是一個過渡階段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滅亡。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即使中國在這幾千年中出現了非常多個朝代,但是卻絲毫影響不到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文化,但是這個文化也是在整體的中華文化上進行改良,最核心的文化還是中華文化。



『伍』 柳詒征評價誰 沒有他就沒有中國文化

孔子吧

『陸』 中國在歷史上為什麼沒成為宗教性的國家

縱觀全世界的歷史,像中國一樣沒能成為宗教性的國家少之又少,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其他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如日本、韓國等。宗教性質的國家如同泰國、越南、尼泊爾一樣,這是宗教中的佛教國家,梵蒂岡、巴西是基督教國家,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這些就屬於宗教性的國家。從分布上來看,亞洲大部分是佛教國家,歐洲和美洲大部分是基督教國家,當然也有一些事伊斯蘭國家,伊斯蘭國家主要分布在中東和其他一些地方。

不同於這些國家,我們中華文明不是宗教性質的國家,而且在歷史上也沒有宗教統治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最後說一點,中國不是沒有宗教,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比如我們過年過節中就能體現,在祭拜祖先的時候就能體現,這是融入中國人骨子裡的。

有人說我們沒信仰,其實不是,我們的信仰比起那些聲稱有信仰的人要高尚得多,首先,我們不會為了信仰而挑起爭端,也不會打著信仰的旗號而攻擊所謂的異教徒。我們信仰我們的祖先文化,信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還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信仰道德,信仰中國華夏這四個字。

『柒』 中國歷史上的( )並沒有給中華民族造成過真正的文化危機

在秦朝的時候抄,焚書坑儒就破壞了襲在春秋戰國時期高速發展的各家傳承。很多原本繁盛的學派就此沒落。

中國的文化是承上啟下的,並沒有斷層,現在的文化也是基於過去的歷史傳統文化而衍生出來的新文化,舊文化沒有被新文化所摧毀,而是被良好的繼承了下來。

(7)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就沒有中國文化擴展閱讀

一、焚書事件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周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一句,宣稱書是項羽焚燒的。但是漢朝無人就此指責項羽「焚書」,盡管他是劉邦的敵人。

二、坑儒事件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捌』 如果歷史上孔子沒有出現,中國的文明發展會有什麼不同

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都對中國的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孔子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但是也並不意味著儒學當中全部是好的,其中也會存在一些文化的糟粕,我們應該吸取其中的精華而去掉糟粕,才能夠讓中國社會更好的發展下去。

『玖』 為什麼說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從當時的環境來講,來中國確實被滅國兩源次。當時的中國特指漢族政權。
從現在來講,中國沒有被滅過,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可以統觀歷史,當然不能以漢族歷史才是中國歷史這么狹隘的看法來看。
從我的看法來看,中國歷史不是漢族歷史,不要把不是漢人的政權當成就不是中國的了。元可以說是外族入侵。可是清卻不能 這樣講,因為清朝的前身就是在明朝的領土上,是接受明朝管理的一個地方,如果說當時滿族人不是中國人的話,那麼當時在明朝境內的苗族,彝族都不是中國了人。清朝的實質就是一個地方民族強大後建立政權然後取代了中央政權。區別就是統治者不是漢人。你說的康熙的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政權特指漢族政權。中國雖然在元朝被滅了,但是他的文化傳統沒有斷,元朝只統治了80年就被趕走了,中國的傳統基本上都在。

『拾』 中國的文化為什麼一直沒有中斷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學術界也有人把七個古代文明、即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密諾斯文明、瑪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稱作現代文明的「母文明」。無論是四大古文明,還是七個「母文明」,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四、五千年,持續至今,未見中斷。中國文化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是綜合原因造成的。
第一,自然地理環境。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東瀕波濤洶涌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浩瀚無際的原始針葉林,西方面對著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則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版圖的周邊是古人難以跨越的障礙,而內部卻有相當開闊的迴旋餘地。這種地理環境可以用 「大而封閉」來概括。「封閉」使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中國人不必走出去。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著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進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之間,以及它們與南亞諸文明之間,自文化的發生時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並無嚴格的疆界。然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因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截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文化始終未有經受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性挑戰。於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始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內自顧自地發展著,使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獲得了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中國文化的誕生地——東亞大陸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小面積地域屬熱帶和亞寒帶,絕大多數地段都適宜農業生產。華人先民從六、七千年前,就逐漸超越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前提條件,再加上我國的小農經濟是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血緣親屬關系為紐帶,實行男耕女織自然分工的生產單位,把物質生活資料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很強。雖然它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低下,時有流離失所的憂患,但重整家園的難度也不大。於是中國的小農經濟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並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性的牢固的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心裡,始終深蘊著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時時以冷竣的態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紛至沓來,在心靈深處卻抱定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華夏民族雖然也曾在歷史上接納外來文化,卻未能造成文化的雙向性優化整合,沒有形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激盪而成的新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難以發生質的飛躍,不過是在補充若干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備而已。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在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氏族制度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特徵的個體經濟,家庭及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有較多的政治民主權利,國家與家庭各行其是,長期處於紛爭局面,使原有文化難以傳承。與此不同的是,我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非但沒有被清算,其殘余反而被長期保留,氏族演變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統里,男性家長是一家之主,族長是一族之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形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一種組織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會上擴展開來,就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政權組織,此時,「君為臣綱」就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准則。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把人們牢牢地粘合為一體。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國必做忠臣,忠君就是愛國,這是長期維系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在宗法精神統攝下的中國封建制度,是一個有較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機體。由於宗法關系給階級關系罩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實施「仁政」,推行「讓步政策」使社會危機得以緩和、破敗的經濟得以恢復。
總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系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綿性提供了牢固的社會政治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就沒有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