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1000字長文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000字(一)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後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後後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後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後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彷彿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麼人自出世那天起,就註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於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隻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游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於天空,是魚兒就要游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的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是他那發人深思的歷史現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會曲筆,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的第一現場,那我們為什麼不向前看?
我們有什麼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人說,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說,正是因為現實太殘酷,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000字(二)
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當下十分火爆的創造網路奇跡的奇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確實感覺酣暢淋漓,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我讀後的感覺,那就是「爽」。一提到歷史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枯燥乏味,而本書的作者當今明月卻一改常規,取而代之的是調侃幽默風趣,讓讀者欲罷不能。
本書文風嚴謹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評論尤其是恰到好處,我除了佩服作者那豐厚的史學知識,更是感嘆其無與倫比的社會洞察力。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寫出共計七冊總計861285字史學巨著,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本書在新浪博客連載三個月逾百萬點量,創造了一個文學史上的奇跡。因此我也常感嘆到「奇人也」!
書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的小說,說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朱元璋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斗,打敗陳友諒,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重權獨攬;朱棣被逼造反,遷都北上,開創永樂盛世;無奈朱祁鎮親信宦官王振,斷送了「宣統之治」的太平聖景;嘉靖萬曆爺孫更是深居簡出,不理朝政,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斗四起;誰知明朝氣數已盡,任憑勤勞努力的崇禎如何力挽狂瀾,也無法挽救頹勢,明朝最終在內憂外患下滅亡。
徐階嚴嵩的政權奪勢,爾虞我詐;於謙王守仁的力挽狂瀾,剛正不阿;張居正變法的百廢待興,改革反腐;戚繼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殺,抗擊倭寇;袁崇煥盧象升的巧用兵法,評定內亂;孫承宗的老謀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極的最終進攻……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徵,讓歷史又一次精彩了起來,對於這個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數日間便了如指掌。這裡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斗。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裡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正如當年明月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繼續幽默下去。」正是這樣的幽默,使我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精彩紛呈的大時代中去了,更深一層地了解了歷史,了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除此之外,從歷史中,我們是否可以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在明朝末年,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任由無數人堅強地活了下去。在這期間,徐霞客穿著布衣,帶著干糧,游遍全國;鄭成功自己准備,自己招兵,遠征琉球。他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度過了人生。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著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② 中國歷史讀後感1500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好了,我都說完了,不知道夠沒夠1500字?
③ 關於明代歷史的讀後感,急!!!!!!!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所以學會果斷,勇於挑戰,掌握自信,相信你的一生將有所不同。
④ 讀兩本書,寫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悟。如中國大歷史、新編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歷史是個什麼玩意、明朝那
《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中,記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雄偉而專又輝屬煌的歷史,記載了多少匡扶正義、追尋真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可悲可泣、耐人尋味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動了我,震撼了我。如《劉備三顧茅廬》、《曹植七步作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他們無不令我感慨,無不令我贊嘆,他們推動著歷史的車輪與中華民族前近的信念滾滾向前。
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曹植七步作詩: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操死後,曹培為了排擠曹植,逼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曹植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寫出了一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實七步詩的意義已不是詩本身,而是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殘的一種真實寫照。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之中,還有很多爭奪地位、權力、財產的殘酷斗爭, 也有很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士仁人,他們無不令我敬佩不已。
⑤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前段時間,我們從上海書城買來了網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兒》,用了不少時間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准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准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試前,他和三個很要好的朋友吃飯,同時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過幾天,全省統考(鄉試),給他說中了——解元。當時是全省應考的人一起考,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超過省內其餘人,說明這個人強到邪乎。次年,他去考進士(會試,全國統考,即總決賽)。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試後的宴會上,他說:「我必是今科會元!」完了,由於宴會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結果被他們告了黑狀。後果是——貶為小史,不得為官。由於當時進士錄取率極低,本來你即使很聰明也不敢保證考得上——結果你竟然打包票說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誰作弊?口出狂言,毀掉了他的一生:終身不得為官——學優登仕,當官就是古代絕大多數學子的夢想。官當不了,寒窗十年有什麼意義!他絕望了,從此墮落。無論何時、何地,禍從口出!管好你的嘴!還有,無論情況多麼惡劣,都不要放棄希望,尤其是不能絕望。比如像許三多他爸,「沒了想」,結果酗酒把胃給喝壞了。雖然你可以找到一些東西來麻醉你自己,但是終究你還是要面對現實的。有些事情你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還不如解決掉它。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於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路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里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為快。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獲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獲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裡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實事求是地說,學校真是個最適合我的環境。在教代會上,我能稱職地履行我的代表職責:勇於提建議,有時的語氣還挺激動。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和領導辯論一番,有時還以勝利而告終。一些朋友知道了這些情況,往往說,這要是在我的單位,看領導不給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謝所遇到的開明的領導,他們並沒有因我的言行而給我穿小鞋。我之所以這樣,也不全是因為領導的寬容,還因為有這樣一個「小算盤」:只要我的課教得好,得到家長、孩子們的認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見,只要這些意見是中肯的,實事求是的,領導能對我有意見?總不能說誰誰教的課不行,不讓他上課了。因為一個老師是否優秀不是幾個人說的算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長、孩子們在看著呢!學校適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開明的領導,我所面對的人也是最適合我的。我的同事們可沒有書中的「忠臣、奸臣」們復雜。在簡單的環境里,大家也變得簡單起來。要評先了,把考核分拿出來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請客送禮這樣的歪門邪道。也可能老師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這些不正之風是很難得到我們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些「清高」。我的學生們更是單純得可愛,他們比我還簡單。常常因為得到我的一句贊揚而高興,為我發的一張小獎狀而激動,也常常因為我的一個陰沉臉色而苦悶。這樣的一群喜形於色的人在你的周圍,你還用得上勾心鬥角?你只需要用最簡單的做法來對待他們:真心地愛他們,你就會得到他們對你更真心的愛戴!所以,看完了這套書,還是最想說一遍:真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送你兩篇,祝你成功最讓我難忘的是「土木堡之變」,那個無知的死太監王振,損了二十萬精兵,使蒙古軍隊再次光臨,而這次來與以往不同,是來攻進城奪取山河、江山的,於謙說:「你妄想!」於是,戰爭開始了,在煙塵滾滾中,於謙沉著地指揮著戰斗,士兵勢氣大增,愈戰愈勇。蒙古軍隊萬萬沒想到會這樣,於是找了另一個城門來戰,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城門防守一樣精密,蒙古軍隊沒有攻破城門,反而被打了個落花流水。一個晚上,蒙古軍隊快不行了,為了防止明軍偷襲,在幾里外扎營。終於,於謙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間,只聽一聲炮響,把蒙古軍隊炮回了老家。《明朝那些事》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那麼好玩,怪不得有個網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進入中學前段時間一直攻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想寫讀後感老也寫不出來,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客戶老趙,讓他幫我實現了。。。
承蒙高小姐的盛情,給我送上了那麼大的精神食糧。無以回報,寫一篇讀後感做為回禮。
30多年前上小學時,老師經常安排寫作文。其中最多的就是寫讀後感。那時文娛活動很少,能看場電影是很令人激動的事。學校偶爾也會組織看電影,毫無例外的,看完電影要寫一篇讀後感。我依稀記得童年時期,特別容易被感動,但胸中的一腔激情,卻無處迸發。今天,高小姐給我這么一個機會,今天學一下30年的樣子寫一篇讀後感,請批評指正。
那時看的電影經常是戰斗英雄的故事,看完後熱血沸騰,立志也要當英雄。可是,英雄不是一天兩天能當成的,面對要完成的作業卻是不能不寫。經常是,眼睛望著天空,半天的時間過去了,在作文本上只留下了鋼筆觸上的墨點。看電影是愉快的,寫作文是痛苦的。難以改變的是,人必須做一些痛苦的事情,才能獲得快樂,否則,就是先獲得了快樂,下輩子受苦去了。
感悟一:改變的動力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狀況的不滿意。
朱大皇上小的時候沒有宏圖大志,最大的願望只是能夠吃飽飯,娶上個媳婦。一不留神被安排當了個皇上,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從這里看出,朱皇上小時候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起碼他的理想不如我遠大。小時候老師教給我們要從小立志,看來,立不立志也沒有多大實際的意義。朱皇上從小沒有立下雄心壯志,也並不妨礙他最終做了皇上。是他父親的死,是他的飢餓,是他對生活狀況的不滿意。使他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人生的未來,好多時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預知的,想得過多,往往會束縛了我們自己,真實感受和體驗人生才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勝將軍。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感悟三:飛蛾撲火。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著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沖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說,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周末整整兩天時間,把第一本朱元璋讀完了,先告一段落,餘下的四本有時間再讀。寫下此文感謝高小姐的一片心意。
課堂,成為每個中學生必備的書。對此,我可是舉雙手贊成。
⑥ 明朝那些事兒 2000字左右讀後感(第一部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前段時間,我們從上海書城買來了網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兒》,用了不少時間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准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准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試前,他和三個很要好的朋友吃飯,同時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過幾天,全省統考(鄉試),給他說中了——解元。當時是全省應考的人一起考,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超過省內其餘人,說明這個人強到邪乎。次年,他去考進士(會試,全國統考,即總決賽)。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試後的宴會上,他說:「我必是今科會元!」完了,由於宴會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結果被他們告了黑狀。後果是——貶為小史,不得為官。由於當時進士錄取率極低,本來你即使很聰明也不敢保證考得上——結果你竟然打包票說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誰作弊?口出狂言,毀掉了他的一生:終身不得為官——學優登仕,當官就是古代絕大多數學子的夢想。官當不了,寒窗十年有什麼意義!他絕望了,從此墮落。無論何時、何地,禍從口出!管好你的嘴!還有,無論情況多麼惡劣,都不要放棄希望,尤其是不能絕望。比如像許三多他爸,「沒了想」,結果酗酒把胃給喝壞了。雖然你可以找到一些東西來麻醉你自己,但是終究你還是要面對現實的。有些事情你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還不如解決掉它。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於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路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里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為快。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獲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獲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裡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實事求是地說,學校真是個最適合我的環境。在教代會上,我能稱職地履行我的代表職責:勇於提建議,有時的語氣還挺激動。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和領導辯論一番,有時還以勝利而告終。一些朋友知道了這些情況,往往說,這要是在我的單位,看領導不給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謝所遇到的開明的領導,他們並沒有因我的言行而給我穿小鞋。我之所以這樣,也不全是因為領導的寬容,還因為有這樣一個「小算盤」:只要我的課教得好,得到家長、孩子們的認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見,只要這些意見是中肯的,實事求是的,領導能對我有意見?總不能說誰誰教的課不行,不讓他上課了。因為一個老師是否優秀不是幾個人說的算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長、孩子們在看著呢!學校適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開明的領導,我所面對的人也是最適合我的。我的同事們可沒有書中的「忠臣、奸臣」們復雜。在簡單的環境里,大家也變得簡單起來。要評先了,把考核分拿出來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請客送禮這樣的歪門邪道。也可能老師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這些不正之風是很難得到我們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些「清高」。我的學生們更是單純得可愛,他們比我還簡單。常常因為得到我的一句贊揚而高興,為我發的一張小獎狀而激動,也常常因為我的一個陰沉臉色而苦悶。這樣的一群喜形於色的人在你的周圍,你還用得上勾心鬥角?你只需要用最簡單的做法來對待他們:真心地愛他們,你就會得到他們對你更真心的愛戴!所以,看完了這套書,還是最想說一遍:真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送你兩篇,祝你成功最讓我難忘的是「土木堡之變」,那個無知的死太監王振,損了二十萬精兵,使蒙古軍隊再次光臨,而這次來與以往不同,是來攻進城奪取山河、江山的,於謙說:「你妄想!」於是,戰爭開始了,在煙塵滾滾中,於謙沉著地指揮著戰斗,士兵勢氣大增,愈戰愈勇。蒙古軍隊萬萬沒想到會這樣,於是找了另一個城門來戰,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城門防守一樣精密,蒙古軍隊沒有攻破城門,反而被打了個落花流水。一個晚上,蒙古軍隊快不行了,為了防止明軍偷襲,在幾里外扎營。終於,於謙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間,只聽一聲炮響,把蒙古軍隊炮回了老家。《明朝那些事》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那麼好玩,怪不得有個網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進入中學前段時間一直攻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想寫讀後感老也寫不出來,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客戶老趙,讓他幫我實現了。。。
承蒙高小姐的盛情,給我送上了那麼大的精神食糧。無以回報,寫一篇讀後感做為回禮。
30多年前上小學時,老師經常安排寫作文。其中最多的就是寫讀後感。那時文娛活動很少,能看場電影是很令人激動的事。學校偶爾也會組織看電影,毫無例外的,看完電影要寫一篇讀後感。我依稀記得童年時期,特別容易被感動,但胸中的一腔激情,卻無處迸發。今天,高小姐給我這么一個機會,今天學一下30年的樣子寫一篇讀後感,請批評指正。
那時看的電影經常是戰斗英雄的故事,看完後熱血沸騰,立志也要當英雄。可是,英雄不是一天兩天能當成的,面對要完成的作業卻是不能不寫。經常是,眼睛望著天空,半天的時間過去了,在作文本上只留下了鋼筆觸上的墨點。看電影是愉快的,寫作文是痛苦的。難以改變的是,人必須做一些痛苦的事情,才能獲得快樂,否則,就是先獲得了快樂,下輩子受苦去了。
感悟一:改變的動力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狀況的不滿意。
朱大皇上小的時候沒有宏圖大志,最大的願望只是能夠吃飽飯,娶上個媳婦。一不留神被安排當了個皇上,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從這里看出,朱皇上小時候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起碼他的理想不如我遠大。小時候老師教給我們要從小立志,看來,立不立志也沒有多大實際的意義。朱皇上從小沒有立下雄心壯志,也並不妨礙他最終做了皇上。是他父親的死,是他的飢餓,是他對生活狀況的不滿意。使他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人生的未來,好多時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預知的,想得過多,往往會束縛了我們自己,真實感受和體驗人生才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勝將軍。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感悟三:飛蛾撲火。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著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沖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說,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周末整整兩天時間,把第一本朱元璋讀完了,先告一段落,餘下的四本有時間再讀。寫下此文感謝高小姐的一片心意。
課堂,成為每個中學生必備的書。對此,我可是舉雙手贊成。
⑦ 細說明朝讀後感500字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你可以根據這個改
⑧ 大明王朝讀後感 關於歷史上的
他為國主,亦為人父。他亦有情感的抒發,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主宰
能力。裕王誕下的皇孫,即後來的萬曆皇帝,每一次見到,都以老人
慈愛的神態待之,還戲謔地讓孫子猜出「皇帝抱孫不抱子」的俗語。因為
這個孩子,龍顏大悅,裕王的位置更加穩固。呵呵,命運使然,如今
的孫子,多年之後的皇帝竟學著爺爺的模樣,二十七年不上朝,是無
為而治的魅力,還是受了爺爺的影響?
對於疼痛,慣用的方法便是止痛。疼痛難忍,哪怕止痛之後死去,也
願意。在癌症晚期,疼得死去活來,都願意用鎮定劑麻醉和緩解,畢
竟安然地離去比忍痛折磨更舒心。生理上的病痛既會產生肉體的折磨,
更會連帶心理的不安。因此,一有病痛,便想著法子去排除病痛,不
惜傷害自己的身體。畢竟,疼痛向來令人膽寒。
千瘡百孔的大明朝,到處流著發出惡臭的膿水。庸醫,清理了一下傷
口,開了點葯,便完事。好了,皆大歡喜,還落得個「妙手回春」的譽號,
治不好,便是累疾難愈,回天無力。習慣了,便是無可奈何。誰都不
願追根溯源,畢竟大動作豈止是傷筋動骨,更是遍體鱗傷,況且誰有
如此的大能耐,一針見血,葯到病除。也許,還沒整治,就一命嗚呼
了。悲哀,不過如此。神醫妙手太少,就算有,也不願或不敢坦誠待
醫。頑疾久已!就讓膿水盡情的流,實在不行,上點葯。大明朝如此,
你我何嘗不是?
嚴黨有如蛀蟲,慢慢吸噬著苟延殘喘的國家,結黨營私,中飽私囊,
於國於家不管。還借著皇帝的名號招搖撞騙,喜滋滋地在家裡數錢、
歡笑。皇帝有知,卻也無可奈何,即是對無為而治的考驗,又是一種
投鼠忌器的無奈。他知道,畢竟還有一股清流在奮力抵抗。勞心勞力,
不如自生自滅。他有著他的神仙夢,一旦得道,便是月明花開,所向
披靡。小小的大明朝又能如何?於是,無奈著,也放縱著。
歷史知道,興衰交替,朝局變化,勢在必然。不緊不慢,不哭不笑,
任由柴米油鹽浸染生活,全憑爾虞我詐充斥官場,隨意歡笑罵語四處
蔓延。
他,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時代的巧合,站在了歷史舞台的前沿。小小
的教渝,被拖拽著進入渾濁的泥潭。他不歡笑,也不驚懼,准備轟轟
烈烈地幹上一場。無論從事什麼,都有風險,何況朝夕兩重天的明朝,
還有隻手遮天的嚴黨。幾次將家人託付,為國盡忠,勢必淡了盡孝。
但既然張居正所言,如為國捐軀,公之母亦國之母。捨身成仁,不過
頭點地,而且忠孝兩全,古之大丈夫夫復何求?他欣然。
當最後一份「賀表」全呈於嘉靖面前時,他心花怒放了。氣韻的祥和陪襯
著嘉靖的「登仙」,文武百官喜氣洋洋得叩在殿外,等著吉時一到,便俯
首朝拜,滿心稱頌。有意無意地翻開他的賀表,頓時急火攻心,怒發
沖冠,借著修道的定力看完了所謂的「賀詞」,再也忍不住怒火的迸發,
聲嘶力竭地喊著捉拿。群臣立刻驚呆,從未見過如此龍顏大怒。大事
不妙!他顯然觸怒天威,什麼結果不言而喻。
「靖孚言,正人心。」他斬釘截鐵。哪怕在皇帝面前。他算是重重揭開了
大明朝的傷疤,撕開了嘉靖的臉頰。他要讓膿水流盡,他要尋找病根,
他要天翻地覆。在皇帝即將「成仙」之際,肺腑坦言,激怒天顏。多少人
說不該,我覺得亦不該。有事不急在那神聖的一刻。可他,卻硬往槍
頭上撞,哪怕頭破血流。他的白皮棺材,為他備好了歸宿。那讓嘉靖
情何以堪?讓百官如何應承?讓故事如何收場?不過一死,在他看來,
如此的簡單;在嘉靖看來,如何的心傷?在群臣看來,如此的難堪。
糜爛的大明朝,已經被血淋淋的傷疤照的無地自容,因為那個他。而
嘉靖,更是尷尬的一無是處。也許除了信奉長生的信念,他內心卻有
著一絲疑慮,究竟人能長生嗎?他沒死諫之前,一切都是如此的風調
雨順,百官已經默認了神仙般的皇帝,自己的正果也即將修成,位列
仙班是志在必得。盡管有多少的自欺欺人。可謊話說了一千遍,便成
了箴言。於是飄飄然地做著神仙夢。可,夢還沒完,便被深深地吵醒
了,且還被告知,這就是一個夢,只是一個夢。
他,不顧生死地勸說暗諷,本心是為了江山,為了社稷,為了黎民,
為了百姓。可在嘉靖眼裡,他並不是剖心示忠的比干,因為自己不是
紂王。為何鬧到如此地步,嘉靖的幾乎暈厥、吐血像是大明朝的預言,
命不久矣。他為何還要如此地對待一個真正將死之人。嘉靖也不過是
個老人,一個犯了糊塗的老人。何必在這個節骨眼上犯眾怒?惹得人
傷心碎?他一個人,也改變不了大局揭開了傷疤,誰來治癒?李時珍
不行,他醫的是身病,國疾他束手無策。嘉靖也救不了,已經病入膏
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句話對他來說,已經不適用了。那麼,
何必要折磨這一個老人,就算他真的「成仙」,他的陽壽已然不多,過了
也就過了。既然嚴黨已倒,說明嘉靖已悔過,而且大蛀蟲已拔掉。對
一個老人何必如此殘酷?
嘉靖畢竟還是個仁慈的皇帝,他並沒有直接斬殺諫臣。他經不起折騰
了。他本來就不想折騰。這一鬧,傷了他的心,他是明白是非的。可
最後的安詳還是被攪擾了。他的悔過,本來可以在修仙退位以後,可
如今什麼都沒了。他算是看透了,也清醒了。自己執著了一輩子,還
是輸了。他的過錯,也就無法自在償還了。
他叫海瑞。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剛正不阿,造福萬民。敢於和惡勢力
斗爭,敢於為民請命。更敢於備著棺材義無反顧。百姓叫他「海清天」,
他自稱「剛峰」,剛毅的山峰。無欲無求,便是剛。有人稱他「海筆架」,
剛直地面對權貴,惡吏。一封封書信,一條條諫言,只要是觸怒上級
與天威的,他從不牽連他人,就像他的賀詞,是他個人所為,無人敢
指使,也無人能夠指使。連私交甚好的王用汲也不曾料想。他要落得
個真干凈。他一心為民,也一心為國,得罪誰也不在乎。用他的話講,
他並不得罪誰,而是對方得罪了百姓,得罪了《大明律》
。他的剛毅令
人嘆服,他的智謀令人折服,他的赤心令人自嘆不如。他,我行我素,
毫不在乎。這樣一個人,貪官污吏,恨之入骨;百姓,戴之如神;嘉
靖,憤怒又嘆服;裕王,無奈又佩服。
他終究沒有死。故事中因為嘉靖的仁慈,因為黃錦的瘸腿,過了午時
三刻,他得到解放。可他沒有喜笑顏開,沒有歡心奔跳,因為他知道,
任何人都有隨時被殺的可能,何況一個犯了眾怒,觸怒龍顏的罪臣。
可他,也不懼。如此一個人,真是令人既愛又恨。
皇帝沒有刻意地責罰,也許有著上天的懲罰在先。活蹦亂跳的女兒溺
水身亡,妻子因此而流產,盼望已久的兒子便付之東流。好不容易保
住了妻子的性命,卻落下了一身病。神醫的相助,又使海家有了繼承
香火的希望。三代單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陰差陽錯地,厄運再
一次地降臨到海家,這一次,連妻子都悄然離去。是不是太殘忍了?
究竟是誰的錯?難道是一命抵兩命?是不是海瑞的僥幸換得了老母的
無依,妻子的離去?這個故事,略顯凄慘。我們都盼望著海瑞不死,
玩笑卻開在了他的家裡。試想,如果他不死諫,成全了嘉靖的成仙夢,
嘉靖也不會生氣吐血,也不會招陪伴在海妻身邊的李時珍,那麼難產
的母子也會平安無事?唉,因果相隨,海瑞成全了自己,卻也送葬了
家人。他的剛直赤心令人佩服,但他實不該犯天顏,破家人。他可以
毫不在乎,可讓我們如此的揪心與無助。
肉體凡跆的嘉靖終究躲不過牛頭馬面的勾鎖,龍馭殯天了。也許,在
另一個世界,他就是太上真君,慧眼看著波瀾起伏的人間,看著水深
火熱的民間,自在安詳。神通再大,也救不了世間大眾,就像曾經的
嘉靖,成不了仙一般。凡事講因緣。
這段故事,在兩百多年的大明朝,只是一小段;在茫茫歷史中,很是
微不足道;卻著每一個朝代的心酸,貪官、清流,有纏綿悱惻的愛情
故事,有鐵血擔心的愛國情懷,有誓死效力的忠君情懷,當然,也有
明哲保身的進退之道。
一段故事,結束一截歷史,也述說一段情懷。很多的小故事演繹著一
曲大故事,有的,看過了便忘了;有的,卻深深縈繞心田。
如果有緣,也許會看第三遍。
⑨ 明朝讀後感
[明朝讀後感]好久沒寫博了,今天把我之前寫的一篇充當民訴考試作業的文章發一下,不要讓自己的博客太荒廢,另外也算是總結一下自己看明朝那些事兒的一些小小心得吧,明朝讀後感。正文如下:最近一直在讀一本據說是中國近三十年來最暢銷的書--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始聽說這部書的時候,是不屑一顧的態度,為啥啊?光聽說那書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就讓人聯想到,這應該是一部網路小說吧。而鄙人最鄙視的就是這些所謂的網路小說,認為他們都是些垃圾,是一些無聊的人將自己的所謂的作品發在網上自戀呢。故此,剛聽說這個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的書的時候,以為就是網路小說一個層次的,就是不屑的,以及有些鄙視的。然而,毛澤東同志告訴我們,"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是太有道理的一句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明月同志的《明朝那些事兒》越來越火了,這就不正常了,因為鄙人覺得如果是一部垃圾的小說,它說什麼也不會搞的這么大,搞的這么火,搞的這么持久,搞的自己如果再不屑一顧就要對不起自己的好奇心了。然而,在當時,考研乃是生活的全部,一切以考研為中心,不能動搖,至於看看課外書嘛,那簡直就是對時間的極大浪費,不容去做。因此,一直挨到2010年的四月份考研復試結束,才稍稍的鬆了口氣,該幹嘛就幹嘛,想幹嘛就幹嘛吧。於是五一期間,就從網上買了《明朝那些事兒》系列--中的一本,第一部,《洪武大帝》。事實證明,這是一部讀起來及其讓人廢寢忘食的書,以至於鄙人在兩個晚上加一個白天的時間就把它給讀完了。相見恨晚,相見恨晚啊!以後的讀書過程就不一一介紹了,一眨眼,五百多字過去了,還是趕快直奔主題吧。話說明朝的政治制度,與以往的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在中央,由明帝國的開創者,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本人直接統領六部,以前由丞相乾的那些活兒,都由皇帝一人給親自做了。朱元璋的動機無非就是讓天下的大權完全歸皇帝一人所有,因為在他看來,那些丞相的存在實在是妨礙了皇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他可以是一個工作狂,可以有精力、有體力去國家大事親力親為,沒有了丞相的幫助,他仍然可以讓帝國運轉,但是那些後來的皇帝們可都是從小在深宮大院里長大的,嬌生慣養的,哪有這么多的精力去管這么多的事。於是,後來的皇帝們就讓內閣大學士們,也就是皇帝的秘書,在事實上從事了以前丞相的工作。事實證明,歷史的車輪是任何人力所阻擋不住的。丞相的職位之所以自秦始皇設立以來,經歷千年而不曾被廢,必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丞相的存在,一則可認為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幫手,二則可認為是一種制約皇帝至高無上之特權濫用的力量。因為皇帝和丞相之間是一種權力制衡的關系,用當年明月的比喻來說,就好比是兩個人在拔河,一頭是皇帝,另一頭是以丞相為首的大臣們,雙方的你來我往,都在往自己的方向拉,但是誰也不能太過分,因為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告訴大家,哪些事情皇帝可以做,大臣不可過問,哪些事情大臣應該做,皇帝不能幹涉,讀後感《明朝讀後感》。當然,這種規則已有上千年,大家都在遵守著,只不過到了明代,丞相換成了內閣大臣,形式還是一樣的。正是這個規則,讓中國的封建王朝相對順利的運行著。但是到了明朝,形勢卻又發生了變化。因為明朝與以往朝代有所不同的是,本朝中參與拔河的,又多出了兩位,一位是太監,另一位是除了辦事的大臣之外的大臣,通常叫做言官。先來介紹太監。由於開始的時候,太祖皇帝廢除了丞相,後來的皇帝覺得工作忙不過來,總得找個幫忙的,於是就找了兩個幫手,一個是內閣,另外的一個就是身邊的太監。太監與皇帝的關系,就與內閣不一樣了,因為太監平時就照顧著皇帝的衣食起居,與皇帝走的非常之近,而且很多就是皇帝從小玩大的夥伴,皇帝能對他不信任嗎?而且,太監不像大臣那樣,對自己的行為指手畫腳的,因為他們不像大臣們從小就讀什麼四書五經,文化水平確實不高,或者乾脆是文盲,也就不懂得什麼聖人之言,禮義廉恥之類的,沒有自己的什麼崇高的原則,皇帝讓幹啥就幹啥,討皇帝開心就是最大的目的,總之,作為皇帝的親信,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於是皇帝把平時自己忙不過來的事情交與身邊的太監去做,自己也是很樂意的。於是就產生了兩個權力極高的職位,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司禮監秉筆太監。前者是替皇帝拍板的,後者是替皇帝批紅(替皇帝執筆)的,你說這兩個職務厲害不厲害!因此,拔河者多出了個太監,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作為皇帝的親信,他是站在皇帝的一邊的,但也有例外,例如萬曆初年的馮保同志是站在內閣首輔張居正一邊的,正是如此,張首輔的改革才能比較順利的進行。這說明太監的站位有時是很重要的,是權力的天平的重要砝碼。另一個拔河的參與者就是言官。明代的言官,包括兩類,一是六科給事中,一是十三道御史,具體是什麼意思就不詳細說明了,總之,他們是明朝監察制度的產物,是"以找茬為職業的官員"(當年明月語),是"罵官",他們不管具體的事務,他們的任務就是提意見的,看大臣們的行為不順眼,就彈劾大臣,覺得皇帝的行為有問題,就責備皇帝。而且,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傳統,那就是不殺言官。想想也是,要是皇帝覺得被言官提了意見心裡不爽,就把言官給砍了,那誰還敢提意見?這個職務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所以,明朝的言官集團就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任何人,包括皇帝,都會多多少少領教過言官的唾沫。表面上看,言官確實不地道,老是沒事找事,吃飽了就看看誰不順眼,不管是貪污腐敗,還是生活作風問題,逮住誰的把柄就在朝上臭罵一頓,典型的沒事找抽型。以至於清代有學者說,明代滅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太監,一個就是言官。確實言官在很多時候只是空談,然後是誤國。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困難的"(當年明月語),你只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沒有站在人家做事的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就是要壞事的。但是,鄙人倒覺得這也頗有言論自由的意味。在以前,每每提到封建社會,那簡直就是一個皇帝說一不二,沒人敢提意見的社會,哪知還有這么多的大臣的掣肘,這么些言官的批評。而朝中的大臣們也不是沒人監督,那些不正當的行為做起來也不並是有恃無恐的,畢竟還有這么些言官在看著,而且隨時都有被檢舉揭發的可能。所以,一概否定言官的作用也是不客觀的、不公允的。到此為止,總結一下明朝的權力"分配"的狀況。皇帝是最終的決策者,享有者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還有內閣的制約,六部大臣的制約,以及言官的制約。內閣對皇帝負責,自然受皇帝之約,同時也受言官的制約。太監只是皇帝的另外一隻手,他們雖然也干過令人發指的傷天害理的勾當,但這些都在皇帝的默許下或容忍下乾的,他們自然受皇帝的絕對控制。言官就是一個監督者,除了批評之外,並沒有實在的權力。據此,我們可以說,封建王朝的權力並不是絕對的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中的,雖然皇帝看上去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他還是要受到各種形式的制約的。只是在明朝,丞相變成了內閣,又多了太監和言官的參與罷了。感想總結完畢,隨便胡說,班門弄斧了。()〔明朝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⑩ 關於中國歷史的讀後感600多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