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八下土地革背景

中國歷史八下土地革背景

發布時間:2021-02-22 03:59:31

中國歷史上三次土地改革的內容,背景,路線,意義

注意:這也是從網上尋找出來的,高中學的只記得它的年份了。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② "土地改革"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運動。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約佔有農村70~80%的耕地,他們以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則只佔有20~30%的耕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這是舊中國貧窮落後的主要根源之一。中國共產黨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領導農民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和反對重租、重息、重押、重稅等斗爭。十年內戰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和查田運動,實行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缐,以減租減息的政策代替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解放戰爭時期,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保證。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亦稱《五四指示》),把抗日戰爭時期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消滅封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他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缐,鞏固解放區,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並於10月10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規定:「廢除封建半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它財產,並徵收富農上述財產的多餘部分」;「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此外,對若干特殊土地財產及分配中若干特殊問題的處理辦法、土地改革執行機關及保護工商業等,也作了具體規定。

《土地法大綱》的公布,明確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辦法。各大解放區還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了實行《土地法大綱》的補充條例。接著在各解放區迅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群眾運動的高潮。1947年12月,毛澤東發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8年1月,任弼時發表《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糾正土改運動中的「左」的偏向。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講話,提出土地改革的總路缐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就更加完備、土地改革運動就更加健康地發展。土地改革運\動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使解放戰爭獲得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全國已有一億四千五百萬農業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擁有三億一千萬人口的新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為止,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台灣省外,全國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

③ 說我國土地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土地改革的背景: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占農版村人口不到百權分之十的地主、富農,佔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們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佔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他們十分悲慘,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是一種通常存在爭議的社會安排或改造,其目的是使政府能夠管理土地的佔有和使用。土地改革通常由政府或政府所支持的房地產商發起並重新分配,改革目標一般為耕地。有時土改會變為一種更具有革命性的計劃,其中可能包括政府的強行拆除或接受,這也是反對土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 兩次土地改革的時代背景

國共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1931年實行的土地政策)簡單記憶為:「依聯限,保消變」
依:依靠貧農、雇農
聯:聯合中農
限:限制富農
保:保護工商業發展
消:消滅地主階級
變: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沒有土地改革,你說的是新中國剛剛誕生時的三年恢復時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中國土地改革法》).
我覺得區別是:時代背景、范圍、手段和目的不同
1931年的時候我黨正處於被國民黨圍剿的內戰時期,在南方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面積也不大,所轄人口也不多,時局於我們很險峻.這個時候土改,很具有一些拉攏農民,爭取民心的意思,比如公審槍斃惡霸大地主、當眾燒毀地契、瓜分財主全部家產等等,土改得比較狠和絕!比較不計代價和後果.(「打土豪,分田地」)
1950年開始的土改,正值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國家亟待恢復經濟,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農業為主是中國的國情,所以先要土改,這次土改范圍是在所有已經解放的大陸地區,全國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畜力.因為已經是和平建設時期,全國局勢基本清晰,所以就不再需要特別狠和絕的手段進行拉攏.對地主當然是要打擊消滅,但是也分給地主一份他自己應得的份地,讓他自己勞動,自食其力,而不是趕盡殺絕(我認為這個是最主要不同點).對富農是保留態度,建議其主動無產階級化.對於中農貧農雇農則和上面基本一樣。

非常好的答案,附上鏈接:http://zuoye..com/question/.html

⑤ 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

土地改革的背景: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約佔有農村70~80%的耕地,他們以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則只佔有20~30%的耕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這是舊中國貧窮落後的主要根源之一。

地主階級不僅憑借佔有的大量土地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而且與官僚、特務勾結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魚肉百姓。不少大地主還養著「團防」,作為鎮壓勞動人民的工具。因此,解決土地問題、沒收地主的土地給勞動人民,已成了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大勞動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國共產黨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領導農民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和反對重租、重息、重押、重稅等斗爭。十年內戰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和查田運動,實行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的目的: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5)中國歷史八下土地革背景擴展閱讀:

三次改革:

中國歷史上三次土改,三次之間的區別:第一次是民族主義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國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階級斗爭時期,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實行有階級區分的土地政策,聯合貧下中農對抗資產階級。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農經濟,減少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阻力,為經濟恢復建設提供穩定的保障。

第三次與前兩次的區別:

1、范圍更廣(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進行,這次是在全國包括少數民族地區推行)。

2、目的有了新變化(以往是為了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為解放農村的生產力和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對富農實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擊或限制,這次採取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4、影響更深遠(這次土改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⑥ 1958年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內容

總得來說就是先把地主的土地分給人民,再從人民集中到合作社。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於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到1953年春,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台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此被徹底被摧毀,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在保留農民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業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的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大改造」之一。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仿照蘇聯建立合作社。從1951年12月開始,中共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自此,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改革。

雖然新中國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但是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中國國內生產的有限性,尤其是糧食供給的有限,中國出現了糧荒,為此有人將原因歸結為國家對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夠,所以又進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傳為加強發揮集體生產的優越性。這一次土地改革後的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25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鎮國有土地實行的是單一行政劃撥制度,國家將土地使用權無償、無限期提供給用地者,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間流轉。

⑦ 土地改革的歷史背景

土地改革的背景: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內占農村人口容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佔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們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佔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他們十分悲慘,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是一種通常存在爭議的社會安排或改造,其目的是使政府能夠管理土地的佔有和使用。土地改革通常由政府或政府所支持的房地產商發起並重新分配,改革目標一般為耕地。有時土改會變為一種更具有革命性的計劃,其中可能包括政府的強行拆除或接受,這也是反對土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⑧ 八年級下冊歷史三大改造背景原因

改造的背景:
1、當時中國狀況: 1949年10月建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當時的中國由於內戰、社會主義和國民政府的掠奪,經濟變得很脆弱,直接表現為工農業生產下降,交通運輸阻塞。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可以用「一窮二白」來概括。
2、奮斗的最終目標是帶領人民實現共產主義,而前提自然是要先進入社會主義。
3、關於農業改造:建國後,在新的解放區域還有3億多的百姓沒有土地,於是有了土地改革,當時的土改政策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晉中之窗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土改後農業方面的形態是生產資料私有制,不符合社會主義制度下得生產資料公有制,所以把農民的土地私有改造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4、關於手工業改造:當時的手工業,就其生產方式及發展現狀而言,它的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如果不將古老的生產方式改造為近現代生產方式,我國的手工業將遇到許多困難。當時,毛主席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改造個體手工業很有必要。
5、關於工商業改造:新中國成立初期物價飛漲,財經困難,不得不合理調整工商界。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晉中之窗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著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所以需要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https://..com/question/39394068.html

⑨ 中共土地革命時期大的時代背景 急!!!

1、四一二事變後,位在南京的國民政府一方面鎮壓中國共產黨,另一方面繼續對奉系軍閥作戰,以其完成統一全國的目標。

2、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人率先在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正式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中國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9)中國歷史八下土地革背景擴展閱讀:

革命的意義:

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從無到有,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曾經從最多時的30萬人減少到3萬人左右,但從戰爭實踐中,造就了大批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提高了部隊戰鬥力,而且鍛煉出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路線,從而為實現全國抗戰和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黨曾兩次經受嚴峻的考驗:一次是大革命的失敗,一次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在常人難以想像的險惡環境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埋頭苦幹,度過最黑暗的時刻,奇跡般地開創出新的局面。這十年的歷史證明:那種理論脫離實際,照搬照抄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或由一個遠離中國的國際指揮中心來指揮中國革命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這十年中,黨在指導思想上雖然幾度犯過「左」的錯誤,但終於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汲取教訓,實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現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把中國革命推向了新的階段。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八下土地革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