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

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22 01:20:52

1. 簡述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

中國古代對外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回清初我國統治階級答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

2. 中國古代史上的對外關系

漢唐中都是前期打架,後期和好,宋元以商業發達吸引外來者,明清由於前專人的積淀,加上自己大發展屬,得到了尊重。漢唐時絲綢之路,與海上的絲綢之路。交通路線中最出名的了,廣州,寧波,廈門,泉州都,是當時很出名的港口。

3. 中國古代對外政策

中國古代對外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專初我國屬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

4. 中國古代對外友好往來的史事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5.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歷程各個朝代的大概就可以....謝謝

1.兩漢時期
(1)主要史實:①張騫通西域後,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了「絲綢之路」。②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中國,送給漢桓帝象牙等禮物。③西漢時,日本有30多個小國和漢朝往來;東漢初,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賜「漢委奴國王」金印;不少中國移民到日本等國;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傳人日本。④漢朝的鑄銅和制漆工藝傳到朝鮮。⑤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⑥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
(2)特點:①從范圍上:同朝鮮、日本往來密切,同西亞和歐洲有了直接往來。②從交往的形式上:既有使節往來,也有經濟文化的交流。③中國的文化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3)原因:①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絲綢之路」的開辟,加強了中國同中亞、羅馬和歐洲的聯系。②秦漢的強盛與文明對亞洲各國有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
(1)主要史實:①唐朝和新羅保持著友好關系:許多朝鮮音樂家到長安,唐樂中有高麗樂的部分;許多朝鮮人到長安留學;新羅工匠吸收唐朝的手工業技術;貿易往來繁盛。②日本13次派「遣唐使」;日本留學生來唐朝學習;阿倍仲麻呂來中國學習,同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我國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唐文化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有深遠影響。③唐朝同印度聯系密切;天竺多次遣使通好;唐太宗派使臣到天竺學習熬糖法;玄奘西遊,到天竺研究佛經。④唐朝和中亞、西亞各國,如波斯、大食等關系密切。
(2)特點:①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②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為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的對外交往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對外交往的形式有使節往來、留學生、技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3)原因:①唐朝政權的強大,穩定的政治環境。②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③唐朝的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④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⑤唐都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3.宋元時期
(1)主要史實:①南宋時海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②元時,來自亞洲和東歐、非洲海岸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③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到中國,居住十幾年。
(2)特點;①海外貿易是這一時期對外關系的主要內容。②對外交往的范圍擴大到非洲國家。
(1)原因:①指南針的發明和造船技術的提高為海外貿易和交往提供了條件,②這一時期科技術文化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4.明清時期
(1)主要史實:
①1405—1433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搭乘鄭和的寶船來中國訪問。②鄭和下西洋後,很多中國人到南洋謀生,積極投入南洋的開發和建設。③明朝中後期,倭寇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戚繼光領導戚家軍抗倭。④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侵略我國沿海地區。1553年,葡萄牙侵佔我國澳門。⑤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略我國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⑥清軍人關時,沙俄強占我國東北的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1685和1686年,清軍兩次進攻侵佔雅克薩的沙俄軍隊。1689年,中俄雙方經尼布楚談判,正式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⑦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
(2)特點:①對外政策從明前期的對外開放到清朝閉關自守。②中國開始遭到來自日本和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反對外來侵略成為這一時期對外關繫上的一個重要內容。
(3)原因:①明初國力強盛,是出現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壯舉的根本原因。②明朝中期,政治腐敗、海防松馳,是倭寇為患的主要原因。③16、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興起,處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是歐洲殖民者東來侵略中國的主要原因。 ④清朝為肅清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歐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實行閉關政策。

6.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幾點認識
1. 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的三個時期及其特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最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第三,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第一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其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尤其是海上運輸發達。宋元時,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最活躍。第二,宋元明清時期,出現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如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第三,清初以後,由於政府採取閉關政策,對外聯系基本中斷。
2.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原因:①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②海陸交通發達、航海技術進步;③多數王朝的統治者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
表現:①政治軍事外交往來;②經濟貿易往來;③科技文化交流。
影響: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發展。
3. 中國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一是貿易,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三是通過宗教人士來實現的;四是通過戰爭。
4. 一定時期的對外政策與當時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環境的關系
一定時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是當時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礎,而國際環境的好壞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條件。一般地說,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際環境良好,往往就會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會採取消極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如中國古代史上,中國對外交往比較發達的主要是在統一的封建王朝時期。在明清以前,中國在世界史上居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周邊環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開放性的外交政策,對外交往繁盛;明清時期,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並遭到外來侵略,明清逐漸採取了封閉性的外交政策,幾次實行海禁,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今世界,雖然國家利益、地區沖突不斷,但和平發展是主要的國際形勢,各國都積極推行開放性的外交政策,以促進本國的發展。
5.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只是短暫的一瞬。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明朝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成為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使者,這與西歐國家以對外擴張為目的開辟新航路活動形成鮮明對照。

7. 歷史上中國有哪些對外交往事件

秦漢時期:
⑴開展積極的對外交往,與東亞的朝鮮、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聯系
⑵通過海上和陸中版絲綢之路與西亞的安息和歐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
⑶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遠及歐洲和非洲
隋唐時期:
⑴全面開放,形成中華文化圈
⑵與朝鮮、日本關系密切友好
⑶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歐洲的東羅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⑷與非洲有了直接的往來
宋元時期:
⑴兩宋海外貿易繁盛,與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麗、日本、交趾、占城等國
⑵遼、金、與高麗、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貿易往來
⑶元朝與日本、高麗貿易密切;與歐洲、非洲也有交往[《馬可波羅行記》
明清時期:⑴權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
⑵遭受外來侵略,明清政府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抗倭、葡萄牙、荷蘭、沙俄

8. 求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的幾個問題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2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9.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與祖國統一

統一是大勢所趨,期間存在分裂,凡是對祖國統一大業有貢獻的歷史人物,無論其其他方面怎麼。樣,在對我國的發展都是有功勞的,

10.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方式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方式:

1、貨物交換,互通有無,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民間,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2、互派使節,相互拜訪,有些帶有政治、軍事、文化上的需求,這是友好國家之間常見的一種交往形式,如張騫出使西域、日本的遣唐使等;

3、直接拜訪,介紹本國情況,並交換物品,提出友好交往的建議,如出使夜郎國、鄭和下西洋等

4、民間或者帶私人行為的交往,如玄奘取經、鑒真東渡等;

5、聯姻,如文成公主吐蕃和親、王昭君和親等。



(10)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對外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設立公行制度,包辦一切進出口貿易的獨占權,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清代閉關政策的形成並非是歷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後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統治集團民族狹隘性的表現,它懼怕國內漢人與外界勾結反清,從而威脅其統治。只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閉關政策在後期才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性質。

雖然閉關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手段起到一些自衛作用,但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揮咱,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閉關鎖國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聯結的,近代中國的落後挨打與這種狀態不無聯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