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那些事》是真實的歷史嗎
這是當你年明月的一篇專訪節選。(內容包括當年明月的知識背景還有他的歷史觀)
人物專訪:「當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兒》
任何突然成名的人都會有他炫耀的資本,明月說:「《明實錄》那部書,全國看完它的不超過100人,我看完了,陸陸續續看了15年。15年時間大概總共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學習兩小時。」
明月說他從5歲就開始看歷史,「當時我爸給我買了《上下五千年》,開始我不看,我爸說買了就要看,5塊錢當時挺貴的,還揍了我。然後我就開始看,從7歲到11歲,讀了7遍。讀這個書不是因為我對歷史有興趣,實在因為我爸管我很嚴,不許我出去玩,所以只能在家看書。他比較喜歡唐詩宋詞,書架上全是這些。其實我不算一個正常孩子,從小基本上就沒什麼娛樂,小時候我只喜歡玩跳房子,這游戲兩個人就能玩,不需要太多人,我很怕吵」。明月說他11歲後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然後是《明實錄》、《清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鑒》、《明匯典》和《綱目三編》。「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挺奇怪的,如果有人從11歲起看文言文,挺不可思議的。」
對於為什麼會去寫《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說:「我寫這個,就像你看一座山很久很久,就會想去爬一爬。我就是為了把它從頭到尾寫完,沒什麼雄心壯志。」
和很多民間研究史學的人一樣,當年明月選擇明史是因為它史料最足,「史學界有兩大難點,一個是先秦史,一個是明清史。先秦是因為沒史料,明清是因為史料太多,同一個事可能有四五個不同結果,能找到的資料也多」。
與歷史學家研究的方式不同,當年明月在看歷史的時候,並不是用大局觀去分析歷史,而是從歷史人物中尋找一種共鳴,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在寫作時把人寫得很生動,而不是去評論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在寫到某些具體歷史人物時候,我會很准確,讓人覺得很真實,因為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歷史人物也是人,而事實上我們沒把他們當過人。比如張居正是好人,嚴嵩是壞人,好人從來沒有干過壞事、壞人從來沒有干過好事,就是這樣一個錯誤。好人是怎麼變壞的、壞人是怎麼變好的,張居正也貪污受賄,嚴嵩也曾經干過很多好事,怎樣去界定一個人,怎樣去理解他在當時背景下的選擇?你要體會他當時內心那種痛苦和煎熬。沒人是天生的英雄,都是從一個平凡人開始,他必須戰勝很多東西,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到不會動搖。」
當年明月有一個觀點:歷史上的人物都比現實中的人聰明,能上史書是因為他有過人之處,好有好的過人之處,壞有壞的過人之處。「所以不要把他的某些抉擇和做法看得太簡單,你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然而他還是做錯了某些選擇。比如某些皇帝為什麼要信任太監呢?太監是壞人,但他就信任太監,明知道太監是文盲不學無術,還去信任他。分析之後就會發現,這不是他的選擇,這是明代君主制度的需要,太監當權就是皇權的擴張。只有這種寫法,才能理解當時人物。事實上歷史很簡單,它就是過去人們的生活,只不過是高度濃縮的生活。」他說。
談到當前的「歷史熱」,當年明月認為,根本不存在什麼「歷史熱」,他說:「這個世界的歷史是不會被人歡迎的,通俗歷史熱是假象,人們只喜歡精彩故事。我寫出的書之所以會有這么多人買來看,只有一個原因,我是動腦筋去寫的,而且我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我把我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融入到書中。歷史熱嗎?不熱。歷史仍然沒人去研究。現在學歷史的人不多,沒人願意去鑽研文言文,人們只願意你把剝好了殼的瓜子給他吃,甚至還要嚼碎了才好。」
在談到歷史寫作與歷史研究的區別時,當年明月說:「通俗歷史寫作應該還有一種解析,沒有智慧的故事不行。另外要貫徹歷史就是生活的觀點,生活是很艱苦的,從歷史人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生活。歷史人物也會很艱苦,如果你能真實地把自己放到歷史人物的環境中去體會他當時的感受,你就能寫出很有感觸的東西,你就能感覺到朱元璋當年有多絕望,張居正當年有多痛苦。領會這些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我把日常生活跟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是我的一種哲學——生活就是歷史。」
「翻開歷史研究,總是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什麼事,導致什麼問題,但是沒有想過個人情感因素以及個人抉擇的影響。歷史宿命論歷史唯物主義不一定全是正確,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是非常偶然的,這些偶然性往往取決於某人的一念之間。我一直不理解不能接受『必然取代』這個詞。人性論的局限是缺少大局觀。一次我問毛佩崎,明朝為什麼會亡,他說氣數已盡,這就是大局觀,就是沒有解釋,干什麼都不順,吳三桂不降明朝不會亡,崇禎不死明朝不會亡,左良玉不叛明朝不會亡,鄭芝龍不投降明朝不會亡……這些都發生了,所以只好解釋為氣數已盡。我覺得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對歷史的完美解釋,既有大趨勢也有微觀小事情。我的歷史人性論也有局限性,過於考慮偶然因素。如果用我所謂的人性論偶然論來談,似乎又不對,只能說冥冥中似乎有雙手在操縱這一切。」
⑵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的經歷
當年明月本是廣東順德海關的一名公務員,被領導認為「很一般」,成名後獲得重用,最近被借調到北京,任海關總署下屬雜志《金鑰匙》編輯。《明朝那些事兒》讓他聲名鵲起之前,他一直都是個毫不顯山露水的人。他1979年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幹部家庭。5歲時收到的生日禮物是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從此讀上歷史。大學一畢業,考取公務員,加入海關行列。從科員做起。現在,他的工作單位是北京長安街上的海關總署。
白天,他是普通公務員;晚上,住在廣州石牌的他變身為俯瞰300年明史的巨人。每天晚上4到6個小時的寫作中,他選擇了一種極為痛苦枯燥的方式,甚至要用洗澡來緩解壓力,卻呈現出最輕松詼諧的文字。天一亮,他就像失去了仙女魔法的灰姑娘,重新變回一名普通的公務員,那個網路紅人「當年明月」好像已經與他無關。
當年明月,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寫史高手,以一部《明朝那些事兒》重寫明史,以其生動犀利、幽默詼諧的文字,將明朝300多年的歷史清晰深刻、豐潤圓滿地還原在大家面前。從「草根」到成名,他僅僅用了1年的時間,並成功躋身於「中國作家富豪榜」。而他卻說:我其實是個特別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一個有勇氣的人。
當年明月的履歷是這樣寫的:本人真名石悅,湖北人,身高1.78米,武漢某大學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現年28歲,曾任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現借調進海關總署。
相信,如果不是寫明史,如今的石悅,依然只是街頭浩如煙海的人潮中的普通一員。
石悅性格內向,愛好不多,看書、寫字、下圍棋,平淡的生活中,他大約一直沒發現自己還會有如此特殊的潛能,能讓自己一朝成名,從此天大地大。
從小,石悅就是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爸爸沒事的時候,常喜歡騎著自行車帶他出去玩兒。有一次,父子倆逛到新華書店,進去之後,小石悅跑開了。他在每個書架前上下跳躍,突然就對一套歷史書產生了興趣,他慢慢地取下來,遞給爸爸,一共是3本。爸爸見他感興趣,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從此,這3本書,就成了兒子研讀歷史,進而酷愛歷史最早的啟蒙教材。
明月從5歲就開始看歷史,「當時我爸給我買了《上下五千年》,開始我不看,我爸說買了就要看,5 塊錢當時挺貴的,還揍了我。然後我就開始看,從7歲到11歲,讀了7遍。讀這個書不是因為我對歷史有興趣,實在因為我爸管我很嚴,不許我出去玩,所以只能在家看書。他比較喜歡唐詩宋詞,書架上全是這些。其實我不算一個正常孩子,從小基本上就沒什麼娛樂,小時候我只喜歡玩跳房子,這游戲兩個人就能玩,不需要太多人,我很怕吵。」
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石悅愛上了歷史。11歲後小石悅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然後是《明實錄》、《清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鑒》、《明匯典》和《綱目三編》。「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挺奇怪的,如果有人從11歲起看文言文,挺不可思議的。」從小學到大學,只要有時間,他就盡可能地找來歷史書籍看。
剛開始讀史書時,石悅對書中大部分的字詞都看不大懂,於是父親又給他買了本字典,並教會他怎麼去翻查。久而久之,他漸漸地變成了個中高手。他熟讀《古文觀止》,而他如今高超的文言文技巧,也是由此而來。
從喜歡上歷史開始,父母發現,石悅漸漸地不太愛說話了。他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並不太感興趣,而最愛的,就是看各種各樣的史書,然後沉靜地思考。當身邊的人都忙著報考各類補習班、疲勞地應付各類競賽考試的時候,石悅卻在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裡,靜靜地觀察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揣摩著人們的心理。
按父母的想法,讀個好大學,然後進一家穩定的單位,結婚生子,才是一個孝順兒子該有的人生軌跡。高考前兩個多月的一天,課堂上,當石悅還捧著一本《中國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時,老師當場沒收了書並大聲斥責他:「高考快來了,想不到你還有時間看這種閑書!」石悅這時才感覺到了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可這時候,他竟然想完全放棄高考,為此在高考前曠課兩個月,在家裡看電視。可石悅是獨生子,父母都對他寄予了滿心的希望,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勸他參加高考,甚至把他的那些史書鎖了起來。望著父母期待的雙眼,石悅走進了高考考場,並考上了一所不是很理想的大學。
在一般人的眼裡,大學時代應該是閃著光芒的年齡,這里有的是風花雪月和飛揚的青春,而對於石悅而言,卻是難言的苦悶和單調。
法律理所當然不在他的興趣范圍之內,於是,他開始更加痴迷地讀史書,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更加廣泛地涉獵各種歷史雜談、筆記和實錄。為此,他經常帶上一塊乾麵包、一瓶水,就去了圖書館或是書店,一坐就是一整天。班裡的同學都覺得這個1米78的大男生有點奇怪,為什麼他能夠在古人的世界裡自得其樂,為什麼他為了看史書可以什麼都不幹。是的,別人是很難想像這個本該在籃球場上激情四射地投籃的男孩竟然會挖空心思去研究歷史!於是,整個教室里經常只剩下他一個人在獨自讀書,在下自習課的路上也常是他孤單的身影,但那時石悅感覺很充實,他能明顯體會到自己正在一天天地變得強大。
傳統的史書,大多都是豎式的排版,繁體字,沒有標點符號,沒有斷句,基本只記錄時間、地點、事件,顯得特別地空洞無趣,猶如一具無血無肉的動物標本一樣。讀史書多了,石悅也難免生出郁悶來。不光是周圍的同學都說史書難讀,連那些喜歡文學的朋友也嫌史書太枯燥。石悅也愈來愈發現不少史書讀起來一點勁都沒有,他在博客上說過:「有的史書太難讀了,讀的時候完全沒有樂趣,簡直想罵人!」
大學畢業後,石悅如父母所願,在廣州當起了公務員,有了廣州戶口。他上班穿制服、打領帶,機關環境一點兒沒有讓他不自在。一名海關職員說:「真是沒有想到,他就是當年明月!2000年大家一起進海關,幾年來他絕對默默無聞。平時習慣獨來獨往,書不離手,思維獨特,說話總讓人莫明其妙。沒想到,有這般能耐!高人,果然高深莫測!厲害!領導真是看走眼了!」明月說自己的生活很枯燥,不抽煙、不喝酒、不談戀愛。「歷史拿走了我對很多東西的興趣。你要拉我去玩,我也會去,但我不投入。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就看書,查資料。唯一的興趣就是聽音樂、看碟。」
2006年3月10日,對於27歲的石悅來說,應該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這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手裡正翻著一本《明實錄》,看著看著,他突然心裡異常煩躁起來,看了幾十年的歷史,怎麼還是如此枯燥乏味?!於是,他腦海里冒出了一連串的反問句:難道我要永遠翻著這些枯燥的文字到終老?難道我這輩子就不能做件真正有意義的事?郁悶的石悅回到家裡,打開電腦,腦袋裡立刻閃現出一個念頭:重寫明史!
外表冷漠的人,並不代表內心從無波瀾。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件事情給自己看,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可以堅持到底的!
說干就干,當晚,石悅在天涯上注冊了「當年明月」的ID,並在自己常逛的「煮酒論史」版塊開始寫下生平第一個長篇故事的開頭:「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當年明月說:「我寫這個,就像你看一座山很久很久,就會想去爬一爬。我就是為了把它從頭到尾寫完,沒什麼雄心壯志。」自此,《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在網上連載,並迅速受到眾多「明礬」的追捧。石悅在寫歷史的時候,加入了很多流行的手法,比如推理、懸疑等,並借用了電視多鏡頭和分鏡頭的手法,甚至還用上了不少俏皮、幽默的網路語言,正是這種通俗易懂、獨具一格的寫法,讓他寫的歷史讀來生動有趣。原本波瀾壯闊、交錯復雜的歷史事件,在他的手裡,迅速變得井井有條、線條清晰,似乎他就生活在700多年前的明朝,以一雙冷眼觀察世事。網友一讀,連連感嘆:「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有趣!」連著名史學家毛佩琦、閻崇年也評價當年明月的歷史作品知識豐厚、語言幽默流行。於是,網友爭相奔走,四處推薦,連載沒幾天,「煮酒論史」版塊就空前火爆,人氣輕松地一路飆升。
成功貴在堅持,石悅每日雷打不動地更新帖子,按時間順序講述歷史,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路說下去,王朝的更替,後宮的亂臣賊子,宦官的爭權奪利,一切的一切,都逃不過他那雙凌厲的眼睛。他細細地講來,思路清晰,語言干凈,故事無比精彩!
幾個月過去,他的帖子點擊率竟然高達300萬次,一大批網民甚至還聚集到他的周圍,成為他的「粉絲」。其中包括大學教授、懵懂小孩和耄耋之年的老太太。
這一現象引起了幾位版主的質疑:他不可能這么火吧,點擊率是否有造假之嫌?幾位版主甚至組織網友刷屏阻止「明礬」們看帖,這一舉動引起了每天守在電腦前看連載的「明礬」們的極度憤怒。由此,掀開了「煮酒論史」上有史以來最激烈的一次罵戰,戰爭的結果,「明礬」們贏了,幾位版主被迫「下課」。
面對質疑,石悅也感到郁悶,他覺得自己本來已經寫得夠辛苦了,怎麼還會遭遇如此待遇?可到了後來,當他一次又一次地提筆,把自己放在人物的歷史背景之中時,他的心態變得怡然了。喧囂過後,他依然勤奮地連載著《明朝那些事兒》,一集比一集更精彩,有網友打趣道:他頗有明朝某位大將的風范,寵辱不驚,一心攻克自己心中的新明史。
石悅要用行動證明,當初的提筆,並非一時沖動。
石悅心中的明朝,群雄爭斗,無可取代。沒有哪一個朝代,可以如此波瀾壯闊,讀史如讀心,你能感悟到多少,就能證明你的閱歷有多少。但是,人無完人,偉人亦不過如此,如朱元璋的霸道,如朱棣的殘忍,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歷史和成長所給予的烙印,他們的缺點,沒有辦法不讓後人直視。而恰恰是這些缺點,讓一代英雄顯得如此真實而可愛。
「在寫到某些具體歷史人物時候,我會很准確,讓人覺得很真實,因為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歷史人物也是人,而事實上我們沒把他們當過人。比如張居正是好人,嚴嵩是壞人,好人從來沒有干過壞事、壞人從來沒有干過好事,就是這樣一個錯誤。好人是怎麼變壞的、壞人是怎麼變好的,張居正也貪污受賄,嚴嵩也曾經干過很多好事,怎樣去界定一個人,怎樣去理解他在當時背景下的選擇?你要體會他當時內心那種痛苦和煎熬。沒人是天生的英雄,都是從一個平凡人開始,他必須戰勝很多東西,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到不會動搖。」
當年明月有一個觀點:歷史上的人物都比現實中的人聰明,能上史書是因為他有過人之處,好有好的過人之處,壞有壞的過人之處。「所以不要把他的某些抉擇和做法看得太簡單,你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然而他還是做錯了某些選擇。比如某些皇帝為什麼要信任太監呢?太監是壞人,但他就信任太監,明知道太監是文盲不學無術,還去信任他。分析之後就會發現,這不是他的選擇,這是明代君主制度的需要,太監當權就是皇權的擴張。只有這種寫法,才能理解當時的人物。事實上歷史很簡單,它就是過去人們的生活,只不過是高度濃縮的生活。」
從那以後,他更是一門心思地沉浸在寫史的世界裡。每天晚上,他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然後坐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翻飛遊走。「 這是一個懶人當道的世界。當年梁啟超寫《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我們今天看著覺得很難,但你知道當時那個文章叫什麼?叫時體文,就是寫給大街上的、沒多少文化的人看的。我看了15年古書,我的感覺是什麼?不容易!」
歷史帶給當年明月的首先是知識上的享受。「那十幾年,我一直沒什麼朋友,可是我覺得,我很強大,我經常掃視周圍的人,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我懂得的東西,超越了很多同齡人。」
當年明月發現,現在很多人並不是那麼有趣。有影響的人,一般都是按規則出牌的人,不按規則出牌的人才是真正有趣的人。可是這種有趣的人往往早早就出局了,歷史上從來就是如此。
當年明月一邊讀書一邊寫,記憶超群。「人只要不幹那些烏七八糟的事,他會有很多時間的。你下班之後吃完飯,洗把臉,開始寫東西,很簡單的,就看你願不願意過這樣的日子。」接著是經濟上帶給他的巨大回報——版稅。「我現在得到的東西,別人可能要三四十歲才能得到。但我最想要的,還是每天晚上讀書的那種純粹。」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首次出版,馬上銷售一空,加印20萬冊後,又被讀者一搶而光。此後,其發行量一直不斷上漲,幾乎每星期都要加印一次。接著,《明朝那些事兒——貳》、《明朝那些事兒——叄》、《明朝那些事兒——肆》相繼出版,銷量依然空前高漲,一經面世,就被搶購一空。
或許是在歷史鉤沉中見識了太多的大風大浪,功成名就後的石悅顯得頗為沉靜。有人說當年明月骨子裡其實很驕傲,同時,他又格外謙遜,待人接物有分寸。「人要有一點理想,但不能太多。理想太多,就會把自己太當回事。」石悅說。
面對如今的歷史熱,明月也很淡然,「這個世界的歷史是不會被人歡迎的,通俗歷史熱是假象,人們只喜歡精彩故事。我寫出的書之所以會有這么多人買來看,只有一個原因,我是動腦筋去寫的,而且我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我把我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融入書中。歷史熱嗎?不熱。歷史仍然沒人去研究。現在學歷史的人不多,沒人願意去鑽研文言文,人們只願意你把剝好了殼的瓜子給他吃,甚至還要嚼碎了才好。」
歷史寫作與歷史研究並不相同。當年明月說:「通俗歷史寫作應該還有一種解析,沒有智慧的故事不行。另外要貫徹歷史就是生活的觀點,生活是很艱苦的,從歷史人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生活。歷史人物也會很艱苦,如果你能真實地把自己放到歷史人物的環境中去體會他當時的感受,你就能寫出很有感觸的東西,你就能感覺到朱元璋當年有多絕望,張居正當年有多痛苦。領會這些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我把日常生活跟歷史聯系在一起,這是我的一種哲學——生活就是歷史。」
「翻開歷史研究,總是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什麼事,導致什麼問題,但是沒有想過個人情感因素以及個人抉擇的影響。歷史宿命論歷史唯物主義不一定全是正確的,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是非常偶然的,這些偶然性往往取決於某人的一念之間。我一直不理解,不能接受『必然取代』這個詞。人性論的局限是缺少大局觀。一次我問毛佩琦,明朝為什麼會亡,他說氣數已盡,這就是大局觀,就是沒有解釋,干什麼都不順,吳三桂不降明朝不會亡,崇禎不死明朝不會亡,左良玉不叛明朝不會亡,鄭芝龍不投降明朝不會亡……這些都發生了,所以只好解釋為氣數已盡。我覺得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對歷史的完美解釋,既有大趨勢也有微觀小事情。我的歷史人性論也有局限性,過於考慮偶然因素。如果用我所謂的人性論、偶然論來談,似乎又不對,只能說冥冥中似乎有雙手在操縱這一切。」
當年明月現在一邊做公務員,一邊寫歷史,但是他更喜歡以前的狀態,「就是一心看書,沒有目的,很純粹。我今天寫書還有版稅問題,肯定有功利性了。我不是能夠玩票的人。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現在所謂的當年明月不是我。我感覺我經常看著他,看著這個所謂的暢銷書作家。看著他我在想,這個人什麼時候會消失?我之所以到現在沒有下去,為什麼?因為我一直對這個很清醒,我知道我自個兒。歷史告訴我,無論腦袋多清醒,被人捧久了,人就會變傻,就會認為你所得到的那些東西是你應該得到的。對自己我真的很了解,大家都誇你,於是乎,你就真的說,哎呀,我就是行。什麼玩意兒?比你有水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看過很多人,這樣變傻的人。我就看著他一步步地走上來,我也准備看著他一步步地走下去。」
⑶ 明朝那些事兒
http://ke..com/view/873041.htm
⑷ 明朝那些事兒
其實說實話,每一個皇帝都是很了不得的,因為從他生下來開始,他就得面回對這個充滿著勾心鬥角的黑暗答朝廷,他必須過早地成熟起來(當然,無視我們以玩為頭等大事的朱厚照同學),而正如當年明月自己所說的一樣,「這樣的成熟是讓人悲哀的」。不過非要比一比的話,我認為應該是朱棣,畢竟他在位的時期是明朝的鼎盛時期。
至於死得早嘛,首先,皇帝肯定是世界上最安全也最危險的職業,那可是隨時都有人想幹掉你啊~~~~然後呢,這個工作肯定也不好乾,勤政點的嘛,積勞成疾;花一點的嘛,就不說了;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嘛,天天在那裡吃自己煉出來的鬼金丹,不得病才怪~~~~
⑸ 《明朝那些事》幾個精彩片段,最好能詳細描述
明朝那些事兒》經典語錄 1.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733] 2.必須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736] 3.觀點斗爭是假的、方向斗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力斗爭才是真的。[741] 4.其次,我們知道,但梵谷水平的打群架斗毆,都有固定的行動計劃,逃跑路線,事前統一分發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後找人出來背黑鍋,一應俱全才開始行動。[748] 5.這就是傳說中的"官話",俗稱廢話。[753] 6.哭是為了發泄情緒,流淚是最為重要的,而鬧事要的就是聲勢,低聲哭沒啥用,一定要做到雷聲大雨點小,以最小的精力換取最大的效果。[755] 7.縱使憨直,誠然不屈,這就是明代官員的氣節。[755] 8.沒有競爭的完全市場只存在於理論想像之中——引自微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767] 9.要知道,越接近心臟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見皇帝也著實是個美差,甭管表現如何,混個臉熟才是正理。[768] 10.請大家務必相信,長得帥除了好找老婆外,還容易陞官,這條理論應該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768] 11.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事實證明,一對一的政治單挑已經落伍了,為適應潮流的發展,政治組織應運而生,大規模的集體斗毆即將拉開序幕。[771] 12.人無恥到這個地步,是不容易的。[772] 13.不知為什麼,這位皇帝繼位十年,卻一直沒有兒子,原因不詳,這種事向來都是絕對隱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嬸街頭談論的熱門話題,換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醫院,更何況在那萬惡的舊社會。[775] 14.所謂以天下為己任,通俗解釋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780] 15.活著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還要拿去肥田![780] 16.其實統治王朝就是經營企業,只不過治國這一攤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稅、還要應付工商檢查、安全檢查、消防檢查,逢年過節還得上貢,流年不利還會虧本破產。 相對而言,建立王朝這筆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啟動資金過高(要敢拚命),經營周期不定(沒准明天就犧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馬鳥槍換炮。從此不但不用交錢,還可以收別人的錢,想收多少自己說了算,除了你管別人,沒人敢管你。因為開政府比開公司的利潤更大,前景更廣,所以自古以來,無數人都躍躍欲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就那麼幾個朝代)。[788] 17.所謂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著道經,四處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煙霧繚繞的丹爐前添柴火,然後看著那煉出的鬼都沒膽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誰也不知道這幫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幹嘛。總之一個字:玄。[789] 18.這實在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這種時候,都會有固定劇本:跳出來一大幫親戚朋友,說些什麼不要悲傷、要正常發揮水平、告慰先人之類的話,然後主人公擦乾眼淚,抬頭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狀,毅然踏上前進的道路。[793] 19.在清除敵人首腦之前,必須先掃除一切外圍和幫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所謂摻沙子、挖牆腳是也。[803] 20.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815] 21.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815] 22.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816] 23.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著、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819] 24.所謂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821] 25.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麼奇跡都是可能發生的。正所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忽不了。[824] 26.這個「世代」到底有多久? 一般來說,怎麼也得有個一百年吧? 一百年?那是起步價,六百年起!還不打折![825] 27.所謂事可以做絕,話不能說絕,是也。[828] 28.雖然這套把戲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卻屢試不爽,而要使出這一招,也並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間悲從心頭起,鼻涕眼淚說下就下,毫不含糊,對臉部肌肉和中樞神經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後,猶讓人嘆為觀止。[830] 29.歷史證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會變成惡狼。[831] 30.可是在權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註定是要完蛋的。[831] 31.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難的,須知做大俠雖然風光,幹掉大俠卻更為風光。而政治高手們在打架時,從來不會玩三板斧,他們都是耍套路的,從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環環相扣,直到最後那致命的一擊。836] 32.「即使日後身處絕境,亦需堅守,萬勿輕言放棄!」是的,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要隱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堅強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勝利的希望。[838] 33.這是國家形象問題,換句話說,就算給得起錢,也丟不起人。[843] 34.外交,是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方法,但它還有另外一個通俗的解釋——用最禮貌的方式,說出最骯臟的話。[845] 35.犧牲尊嚴是不夠的,要想在這場殘酷的游戲里笑到最後,還必須背離原則,因為眼前的敵手,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而要戰勝一個無原則的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849] 36.這就是傳說中罵人的最高境界——先誇後罵,誇罵合一。[849] 37.但隱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終將爆發在最後那一刻。[850] 38.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860] 39.在很多情況下,彈劾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大家同朝為官,混個功名也不容易,彈劾貪污,下次就少貪點,彈劾禮儀,那就注意點形象,就算是彈劾長相不佳,最多不過是去整容,你來我往,相敬如賓。而死劾,並非是簡單的文書,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心,彈劾的罪狀是足以置對方死地的罪名,彈劾的對象是足以決定自己生死的人,彈劾的結果是九死一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生命為賭注,冒死上劾,是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861]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著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862] 41.十六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想在保住腦袋,混碗飯吃,就得時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動態。[863] 42.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870] 43.對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870] 44.倭人為寇,是為倭寇。但惡劣的品行並不能否定他們的戰鬥力,且不說這幫人的武藝和戰術水平,單說人家冒著掉進海里喂魚的危險,跑上千里路來搶劫,就能充分說明他們的犯罪決心和毅力。[872] 45.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個人,沒准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了(打不過地產商)。[878] 46.事實證明,中華武術確實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過拿棍的和尚,管你什麼「陰流」、「劍道」,幾棍子掃過去全部滾蛋。[880] 47.要說這本書(指《易經》),那可真算得上是萬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來客,下到世界文明,人類前途,都可以從這本書里推出來,反正隨你去讀。[882] 48.一說起明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總是千人踩、萬人踹,什麼葬送人才,禁錮思想等等,比黑社會還黑,比十大酷刑還狠,但歷史已經證明,在那年頭,這是一個最為科學的制度。在科舉的考場上,沒有絕對的公正,卻有相對的公平,無論你是世家子弟,還是貧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個選擇——拿起手中的筆,把那張考卷答完。然後封上你的姓名,等待著命運的來臨。事實證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徑,想玩花樣,走後門,幾乎肯定是死路一條。[887] 49.明代的言官們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幾乎個個都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度,外加唾液系統非常發達,且極具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精神,遇到這種事情當然不會放過,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888] 50。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893] 51.在日本史書里,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沖直撞,著實壯觀。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895] 52.但就在宗禮准備預寫他的第四次捷報時,徐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897] 53.所謂強硬的手段,並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夠消滅對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902] 54.但是閱人無數的王翹翠依然選中了他,選中了這個可能明天腦袋就要搬家的倭寇,這似乎是一個毫無邏輯的選擇,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權勢。如果說一定要找出一個理由的話,我相信它的名字叫愛情。[905] 55.為了實現日本同行光榮地去死,義無反顧地去死的武士道主義精神,把背黑鍋啃骨頭進行到底,徐海在出發前反復對他們強調,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最為強悍的明軍,即將進行的,是一場艱苦的戰斗,正是實現個人價值(戰死)的最好時機。[907] 56.胡宗憲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為俞大猷有一個公認的作戰特點——「計定而後大舉,兵集而後齊發」。通俗點說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拉弦。[908] 57.這也算是老把戲了,就如同水滸傳里的林沖,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倫大哥卻告訴他,要想入伙,必須下山殺一個人。作為梁山流氓團伙的頭目,王倫的這一指示可謂用心良苦,因為只有殺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壞事,並培養出對組織的高度認同感和深刻的危機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誰也別想跑)。[911] 58.如果要搞個三千年來的世界暢銷書排行榜,《孫子兵法》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十名,此書早已打入國際市場,行銷海外,這本書拿破崙買過,希特勒也買過,上到八十歲的老頭,下到四五歲的孩童,都是孫子的忠實讀者。[931] 59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軍校,拿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60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⑹ 推薦幾本類似明朝那些事兒的小說要寫西方歷史的
孫世龍《十抄個人的德意志》,襲罕見的中文版趣味德國史,如果想要我這有電子書;
楊白勞的《世界歷史有一套》還不錯,分為《老大的英帝國》《聞香法蘭西》《德意志是鐵打的》《最冷最熱俄羅斯》;
風喚雀翎的《一本書看透以色列》《一本書看透英國》,特別有意思
⑺ 有沒有類似「明朝那些事」的歷史小說
千古名將英雄夢
原來這才是春秋
戰國就是一場游戲
戰國那些事兒
司馬遷筆內下的牛人們
那時漢朝
最三容國
曹操秘史
劉備不是傳說
說晉天下
南北朝那些事兒
逐鹿天下-南北朝風雲史話
隋朝那些花花事兒
唐史並不如煙
如果這是宋史
明朝一哥王陽明
別笑,這是大清正史
世界歷史有一套
出此之外其他風格的歷史讀物也還不錯,推薦有
流血的仕徒
嗜血的皇冠
華麗血時代
刀鋒上的文明
帝國如風
萬曆十五年
袁騰飛系列
歷史罪
望樓主採納!!!
⑻ 明朝那些事,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發生了哪些事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他與王景弘率領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出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 今越南歸仁 ,然後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滿刺加 今馬來西亞馬六甲 、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 。從南巫里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 今斯里蘭卡 然後到達小葛蘭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欽 、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 。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碑文說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一塊碑。鄭和船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雕像位於福建永樂鄭和廣場) 第二次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 今新加波 、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國。 第四次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⑼ 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的歷史書
《原來這才是春秋》《那時漢朝》,《如果這是宋史》《竊明》《流血的仕途》《萬曆十五年》
--------------------------------------------------------------------------
《原來這才是春秋》(唯一不能缺席的王朝)!!!
如果提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們只能留下一個朝代,應該留下哪一個?
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漢朝?3分,接近答案了。
正確答案是:春秋戰國,也就是東周。
為什麼這樣說?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沒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翻翻《百家姓》,就明白有多少個姓氏的老祖宗是春秋人。趙錢孫李,周武鄭王,沒有春秋,就沒有百家姓。
如果沒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師爺是誰,因為中國一半以上行業的祖師爺來自春秋。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這一點人人都知道。還有呢?飯店的祖師爺、讀書人的祖師爺、廚師的祖師爺、鹽販子的祖師爺、甚至性工作者的祖師爺等等,原來都是來自春秋。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不知道幾千年來該讀什麼書,我們也不知道禮義廉恥是什麼意思,因為孔子來自春秋。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就不知道道教是什麼意思,同樣也沒有《道德經》,因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也不知道法治是什麼意思,因為法家的始祖管子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就不知道怎樣打勝仗,因為《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是春秋人。
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寫文章就不會生動,因為一半以上的成語典故來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沒有春秋,就沒有現在的中華文明。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事實。
幾千年來,我們不就是在春秋祖先們的蔭庇下過來的嗎?
我們一向輕視春秋那段偉大的歷史,一直認為那是一段混亂的歷史,其實正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只有了解了春秋,你才能知道祖先們有多麼的偉大,他們的偉大,絕對超越你的想像。當然,也有人的荒淫,同樣超過你的想像。
在偉大的周公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之後,春秋戰國作為一個百家爭鳴的舞台,給了無數英雄們表現的機會。
從鄭庄公的忍到越王勾踐的忍,你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忍耐力是多麼的可貴;從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到范蠡幫助越國滅吳,你能看到祖先們的治國之術;從老子的「道德經」到孔子的「四書五經」,你能看到古人處世和治學的態度是多麼的高明;從孫子兵法到商鞅變法,你又能看到國家富強的不同路徑。
春秋時期,爾虞我詐的國家關系與如今的國際形勢如此的接近,弱肉強食的諸侯吞並充滿了無恥和暴力,秦晉之好背後的背信棄義,晉楚爭霸決戰中原時恢宏的戰爭場面絕不亞於此後的任何一場戰爭,名目繁多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國兩制」、「南聯盟」等等都在那個時候出現。
當然,還有自相殘殺的鄭國四兄弟、養鶴的衛懿公、亂倫的齊襄公、愚蠢的仁義道德者宋襄公、野心家慶父等等反面人物,各型各色的人和事充斥著那個無限精彩的歷史舞台。
春秋五霸,誰是真正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仁義、誠信、武力,什麼是稱霸天下的第一要素?春秋會告訴你。
春秋的精彩還在於他的真實,每個人真實的一面都得到真實的記錄,那時的史官是足以震懾國君的,不需要為誰粉飾,不需要為誰篡改歷史,這不像後來宋朝、明朝的史官,給後人留下了一大堆謎團。
春秋時期,有內戰,有外戰,兩百多年間,戰爭接近兩百次,消滅國家將近一百個。戰爭不僅考驗了中華民族,也鍛煉了中華民族。那是中國對外擴張最為猛烈的一個時期,齊國向東、晉國向北、楚國向南、秦國向西,四大強國的擴張使得華夏版圖至少擴大了一倍以上,奠定了中國今天龐大領土的基礎。
我們多數人只知道中國有一個聖人,就是孔聖人。但是,春秋的歷史告訴你,孔聖人心目中的聖人是誰,一個是周公,另一個是管仲。孔夫人是對的,與周公和管仲相比,他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周公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以德治國、以法治國都從他那裡開始,政治上的無神論「以德配天」也從他那裡開始,中國社會制度的基礎是由他打下來的。而管仲將周公的思想發揚光大,他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等諸家的創始人,你現在可能不信,但是了解春秋之後,你不能不信。
什麼是以人為本?什麼是以民為天?什麼是和諧社會?管仲都會告訴你。
不僅如此,管仲還告訴你什麼是內閣責任制,怎樣控制通貨膨脹,怎樣保護環境,怎樣實行義務教育,怎樣保護言論自由,怎樣實現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
看到這里,你會感嘆,你會驚訝,那是因為你之前沒有了解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偉大的聖人中的聖人是一個逃兵,是名副其實的「管跑跑」。可是,這無損於他的偉大。還有,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段友誼就是「管鮑之交」,那絕對可以令你感慨萬分。
孔子說過:沒有管仲,我們就該披散頭發,裸露膀子,做野蠻人的奴隸了。
有人評說:中國之所以衰落,就是因為尊孔子而不是尊管子。
如果孔子在世的話,他一定會承認這一點的,因為他是一個誠實的人。
我們不是熱衷於國學嗎?
國學是什麼?
國學就是春秋。
不是嗎?
難道不是嗎?
了解春秋,你一定會承認這一點。
《原來這才是春秋》這本書豈止是好,簡直就是好到爆!!!你看了以後一定不會後悔的!就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
下載地址:
網上找不到TXT下載,只有一個UMD可以支持手機看書的格式,只要自己再去下個閱讀器才能看,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網路搜索上到的TXT下載大多數有問題,我至今也沒找到哪兒下載,你要是找到了,請用」網路消息「告訴我一聲,感激不盡!)
-----------------------------------------------------------------------------
《竊明》
這是一部能夠令人熱血沸騰、血脈賁張的歷史戰爭小說。
這是一部弘揚民族正氣,撥亂反正的憤怒之書奇書。
這是一部聲討滿清的檄文,作者對滿清的憤怒源自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
這是一部令所有熱愛清宮戲的讀者生氣和郁悶的挑釁之書。
這是一部直戳二月河偽歷史小說真相的力做。
這是一部直指金庸、閻崇年顛倒黑白,為漢奸張目的聲討之書。
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賣國賊??!!真的嗎?
這是一部恢弘的歷史之書、熱血之書、戰爭之書、權謀之書。
《竊明》是第一部真正描寫了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實際區別,真正將體制上的優勢引入軍隊訓練並依靠其獲得對古人的勝利的歷史穿越小說。作者重塑了明朝獨特的社會氣質,主角黃石被死間的商人、死忠的低級官員、死戰的底層民眾感染,逐漸由一個旁觀者或者態度超然的有優越感的穿越者,變成民生的參與者,在爭霸門口徘徊……
他會寫大字,熟悉明末歷史,在一次發生故障的有計劃穿越過程中,萬曆四十六年,他站在了遼東的土地上成為了一名乞丐,面臨異族鐵騎侵略的威脅……,一個野心家開始著手改變著歷史前進的方向,他會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他隨機應變,使用出賣忠於明的商人間諜、假裝變節、出賣若干情報等陰暗手段化險為夷;
他奮力搏殺保護廣寧十幾萬百姓安全返回遼西,但他的未婚妻卻不得不上吊自殺,給本書帶來隆重的暗黑色彩;
他結合西方軍陣,賀定遠的家傳絕技,在長生島訓練出紀律嚴明的長槍陣。在金州,以400人槍陣,對抗600多騎兵,創造了一死四傷,斬首四百六十級的奇跡……
《竊明》不是像《明朝那些事兒》那樣的歷史文學書,而是一本歷史架空小說,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比許多無聊的歷史文學書強上百倍!不讀竊明枉讀書!
《竊明》的作者灰熊貓通過一個掙扎在明末遼東的黃石將一個湮滅於清史的明末揭開一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我們還算熟悉的歷史人物到底是什麼面目,天啟、魏忠賢、袁崇煥、熊頲弼、孫承忠、祖大壽、東林黨徒、遼東將門,縱然是一家之言,可是作者卻將這些明末的人物寫活了,寫絕了。讀一本《萬曆十五年》,崇禎的明末在我腦海里還是雲山霧繚,讀一本《竊明》,大半個明朝卻在我眼前活靈活現。讀竊明,讓我想到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同樣鮮活的歷史,那些被人扭曲後為我們所遺忘、無視的歷史再一次被我們拾起。
《竊明》不僅僅在於寫活了一個明末,還在於給了我們一種殘酷的真實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數萬草寇為什麼能屠殺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滅天下?以大明廣博疆域、百萬將士官員何止於族亡史絕?在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到底發生了怎樣荒誕的歷史事件?哪些人哪種制度哪些原因又該為這樣泣血的歷史結果負責?因為和諧,我們的歷史對明末輕描淡寫,異族的入侵變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讀《竊明》,我們知道了小冰河時期,氣候對明國運的致命一擊;我們知道了漂沒,東林黨為代表的明朝官員是如何的腐敗昏聵;我們知道了遼西將門、軍戶制度,明軍的戰鬥力為何如此的低下。我們還知道了毛文龍,這個東江以200人起家,孤軍抗建奴,復土千里,救遼民數十萬的浙江人,這個在《鹿鼎記》中被醜化,在建奴編著的明史中被貶低,僅僅因為被袁崇煥所殺而被我們所知的英雄。還有袁崇煥,這個相對毛文龍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沒有良心的滿族「學者」捧上神壇,實際上卻是空耗百萬軍餉、坐視軍民被屠、友邦被滅,賣米資敵,擅殺同級大將、號稱「五年復遼土」卻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孫搖身一變成為旗人的「民族英雄」。
不讀《竊明》之前,相信袁崇煥帥才無雙,關寧鐵騎戰力無敵,8千騎兵可以打敗十萬建奴;不讀《竊明》之前,相信東林黨人清白堅貞,極具才幹;不讀《竊明》之前,相信明朝皇帝弱智無能,無非木匠、煙鬼;不讀《竊明》之前,相信康乾盛世統治下百姓幸福和諧。正如灰熊貓的起點筆名「大爆炸」,《竊明》真的是一個大爆炸。
和所有的網路小說一樣,小說中黃石對歷史的改變可以給我們一種虛幻的滿足,然而掩卷之後,那種沉重的壓抑卻會引起我們對歷史的反思和重讀。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中第一條寫道「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滿清篡改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教育迴避了某些歷史,《竊明》還給了我們。
下載地址:
竊明(全本).part1: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竊明&dt=2002000&ps=0_0&rt=0kbs&plt=0
竊明(全本).part2: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竊明&dt=2002000&ps=0_0&rt=0kbs&plt=0
竊明(全本).part3: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竊明&dt=2002000&ps=0_0&rt=0kbs&plt=0
竊明(全本).part4: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竊明&dt=2002000&ps=0_0&rt=0kbs&plt=0
-------------------------------------------------------------------------------
《流血的仕途》
《流血的仕途》讀完讓人感到驚心動魄,它不但在講歷史,講古人的智慧,更是在講人性。它不是那種看起來跟我們沒什麼關系的歷史著作,也不是隨處可見的通俗讀物,而是通過對歷史畫面的描述,讓讀者受到啟發,有所收獲。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李斯是一人個復雜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後秦紀》中說,李斯「是聖是魔,未可輕易評說」。可見,李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流血的仕途》里有一種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讓人心潮澎湃,不可阻擋。正如胡適所言:李斯的「有為」思想,影響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我想,也許不光是狹義的「知識分子」,現在的公務員、經理人、老闆、學生等等,讀曹升這本書,都必將受益匪淺。
布衣李斯,年過三十,前途渺茫,西行入秦,差點死掉。後逢偶然之機,躋身秦相呂不韋三千門客;又冒殺頭之險,贏得秦王信任。其後數年,斯受命於王,小心翼翼,隱忍待發,幕後助秦王間六國,削重臣,奪軍權,震宗室,將少年贏政一步步推向權力之顛。面對超級強悍的秦始皇,周旋於呂不韋,嫪毐這樣權傾天下的競爭對手之間,李斯韜光養晦,蓄積勢力,於不知不覺中崛起為大秦決定性人物。曹升之書,以心證史,彷彿親歷。
《流血的仕途》透析千年不變的中國式職場規則
李斯這個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大秦帝國僅次於秦始皇的二號人物、華夏千古第一宰相。他和秦始皇掃六合、統文字,完成了中國歷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影響中國2000多年來的歷史進程。
對於他的一生,古往今來,眾說不一。
有人說他好,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曾寫到當時的「俗議」,也就是大眾的議論,說李斯是因為「極忠而死」。也有人說他壞,同是在《史記》里,司馬遷把「老鼠哲學」這頂帽子,往李斯的頭上一蓋,這一蓋就是幾千年,從此,李斯成為了一個所謂的投機分子。
可是,讓我疑惑的是,一個人經歷了三十四年艱辛卓越的仕途生涯,一步一步走向位及人臣之位,如此傳奇人物,真的是一個投機分子么?如果這算投機,那投機的過程也太漫長了吧!一個投機分子,能忍這么多年?還有一點,一個岌岌無名的小人物,面對秦始皇這樣強悍的千古帝王,難道僅僅靠投機,就能夠最終崛起?
最近我看到的這本《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終於揭開了我心中關於李斯一生在險惡仕途上的生存秘密。說是仕途生存,也可以說是職場生存,只不過這個職場,比我們日常生活里所面臨的職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干不好是丟工作,李斯們干不好,是丟腦袋。這種動就丟腦袋的工作,李斯們幹得確實是嘔心泣血,幾乎算是為我們積累了一套鑽石版的「古代職場MBA教材」。所以,《流血的仕途》這本書,其實不僅在說歷史,更是在字里行間講述做人、做事的一些核心問題。
在李斯年輕時,他不過是個在楚國小城上蔡管糧倉混日子的小吏,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如本書作者曹升所言:李斯在二十多歲時,出於對人生價值的敏感,對個體存在的焦慮,最後竟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小城上蔡,來到秦國都城咸陽,開始為夢想而冒險,為命運而奮斗,最終竟從貧賤的布衣,躍為大秦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並影響了中國未來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李斯當初的舉動,類似於一個突然決定離開故鄉開始「北漂」的現代年輕人。在這本書里,作者曹升要講的就是李斯在他開始「秦漂」之後,如何伺機擠進了當時秦國丞相呂不韋三千門客之一,後來又如何冒著殺頭之險,贏得年輕嬴政的信任,小心翼翼受命於王,幕後助秦王間六國、削重臣、奪軍權、震宗室,將少年嬴政一步步推向了權力之顛……而李斯本人,面對超級強悍的大老闆秦始皇,周旋於呂不韋,嫪毐這樣權傾天下的競爭對手,竟於不知不覺中崛起為大秦決定性人物。
通觀全書,李斯是一個一輩子只堅持做兩件事情的人。
第一、一生堅持為大老闆秦始皇提供「增值服務」。從秦始皇還沒成人開始,李斯就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堅定地選擇了站在秦始皇身邊支持他。按說,李斯三十三歲才開始步入仕途,年齡偏大,起點又低,這個時候,如果不抓住機會,趕緊往上爬,以後也許就沒機會了。可是,李斯寧願等!李斯為什麼等?因為他覺得只有秦始皇才是可靠的,如果他跟了呂不韋,一時風光而已,但最終不會有大前途。李斯抵制了諸多誘惑,寧願默默無聞的替年輕的嬴政做幕後工作,蓄積力量,最終成就大事,更贏得了秦始皇一輩子的信任。
第二、對自己競爭對手在想什麼,李斯永遠一清二楚。在《流血的仕途》中,作者把李斯這一點敘述得相當精彩:「他對呂不韋的研究是如此透徹,以致於他完全有資格在世上任何一所大學里開設呂學講座,我敢保證,就連呂不韋本人,也會迫不及待地前來聽講,而且一節課也捨不得落下。」李斯以一個小人物身份步入仕途,面對的又是如呂不韋這等如此強悍的競爭對手,如果不充分了解對方,李斯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不要說是零,那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李斯不僅想了,而且還做到了。做到的原因,關鍵在於他極為清楚競爭對手哪天會下去,而他自己,又該在何時出現。
李斯除了一生堅持做以上兩件事情外,還有一點,更讓人萬分佩服,那就是決策。
一條成功的路,其實就是靠一個個正確的決策串聯起來的。
不要輕視每一條決策,因為每一條失敗決策的背後,都可能讓你從此失去再翻身的機會!李斯的決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的每一次決策,從來都是「面向未來」的,而不是「著眼眼前」的。他不跟甘羅搶風頭,後來甘羅被呂不韋秘密害死;他不跟隨呂不韋,呂不韋最後被秦始皇賜死;他不跟隨嫪毐,嫪毐後來造反,李斯親自為其執刑……總之,在秦始皇死之前,李斯的每條決策,幾乎全對。就是這些幾乎全對的決策,創造了這一奇跡:讓李斯從一介布衣,躍為大秦帝國第一丞相之位。
然而,在沙丘密謀里,李斯在與趙高的較量中,最後被迫立胡亥為帝,大秦從此走向毀滅,李斯也因此而成為歷史上最被爭議的人物。我更願意認為:這就是命。當時不管立誰為帝,李斯都將不會好過。要怪,就怪秦始皇死得太早,竟然在旅遊途中翹了辮子。想必當時的李斯,內心早已惶然,在仕途上,沒有提前為自己想後路的人,一般都會死得很慘。可是秦始皇才50歲,李斯又豈敢為自己想後路?李斯要想後路,那秦始皇對他豈可還能信任?所以我說:李斯之死,命也。
《流血的仕途》這本書,把一個小人物的崛起歷程,寫得絲絲入扣,入木三分。他不僅是在寫歷史,也在寫中國的文化,他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人學之書。所以,這本書在坊間、在機關、在職場如此被追捧,有很多人一買就是幾十本送人,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流血的仕途》能告訴你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正確的去做事情、做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雖然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是外來文化不可替代的。在中國做人做事,其中的玄機,在現代的管理學上一定學不到。如果你在中國嚴格按照現代管理學來辦事情,對不起,吃虧的肯定是你。而《流血的仕途》這本好看的書,不僅可以讓你讀到來源於正史讓人驚心的歷史,更可以讓你學到你平時在經管書里看不到的處世做事技巧。
難怪,地產大亨潘石屹如此評價這本書:《流血的仕途》讀完讓人感到驚心動魄,它不但在講歷史,講古人的智慧,更是在講人性!
不多說了,和《明朝那些事兒》一個級別的書!好就一個字!
下載地址: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流血的仕途&dt=2002000&ps=0_0&rt=0kbs&plt=0
----------------------------------------------------------------------------
《萬曆十五年》
1976年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敘說從前。這一年夏天,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用英文完成了他那部後來影響世界的著作《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翻譯成中文便是《萬曆十五年》。未曾料想到的是,這樣一部書稿,為尋找出版幾經周折,延宕多年後英文本才由耶魯大學在1979年出版。
而中文版也幾經審閱,起死復生地遲至1982年在中華書局付梓。這部兩種不同文字版本的歷史書應市後,隨即在東西兩域暢銷,談論的文章很多,影響廣泛。對這書的讀後感嘆,多是贊譽有加,總起來說的一句話,便是「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那原因想必很少有人這樣觀察歷史,當然也很少有人這樣寫作歷史。「社會強制被作為公正的替代品,總是自上而下地施加壓力」成為書中的名言,被復敘和引用。那年黃仁宇先生五十八歲,迄今已是三十年前。
從特徵上說,《萬曆十五年》將看似枝微末節,易於被歷史學家忽略的小事,有序地聯系起來,於風調雨順的昇平景象里,找到那些微妙平淡的糾葛,成為日後天翻地覆的歷史誘因,由以證明政治的混亂實為人禍。
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戚繼光、張居正、海瑞、申時行、李贄等人的一些行為舉止,給歷史留下的影響,更可看出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雖說國泰民安,海瑞仍敢於在一封公開奏摺里批評嘉靖皇帝「虛榮、殘忍、自私、多疑、愚蠢」,這需要大無畏的勇氣,以及知識賦予的獨立人格。
我們民族視氣節和正義比生命重要的傳統意識,促使有見識的少數人士,在時代的緊要關頭,成為當時和後世的楷模。
從歷史的角度糾正西方觀念
關於這本書,作者自己也有所談論。這里摘引幾段《自序》,便知道作者的寫作和認知態度:「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十六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時的側面形態。
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這其實是長話短說,黃仁宇先生在書中,還留有許多歷史評論:」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我已經批評得很透徹。但是現下仍有很多西方人士,以為西方的法律即是道德的根源。這種誤解,也待指摘。
比如西方所謂『自由』及『民主』,都是抽象的觀念。務必透過每一個國家的地理及歷史的因素,才行得通。「黃先生從歷史的角度,說出自己的預見。
新近的這版「增訂紀念本」里,補入美國著名作家厄普代克(黃譯作「歐蒲台」)刊發在《紐約客》的書評《萬曆:漫長的怠政時代》。這篇文章由徐衛東先生翻譯,文字處理上不帶常見的外語腔調,譯敘的詞句流暢妥帖。書評文中有一段話最為精到:「本書相當於一紙訴狀。簡而言之,帝國的官僚們一意保持傳統與穩定,從而喪失了主動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厄普代克馳騁美國文壇數十年,算是一員老將。他對中國明朝歷史素無研究,但說出的話卻很中肯:「黃先生告訴我們,明朝的特徵在於『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用今天的眼光看,明朝必然走向滅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還在集權的皇帝身上。
曲折的出版歷程
這本用去三十年而成就的書,出版問世卻頗有波折。這故事被黃仁宇寫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文章里,敘述得風雲莫測。中文版由黃苗子轉呈中華書局時,交到當時的責任編輯傅璇琮手上,經沈玉成進行文辭潤色,才成為我們今天讀到的這個樣子。傅、沈二先生都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都曾任職中華書局,日後傅璇琮出任中華書局總編輯,沈玉成則去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要多說幾句的是,沈先生早已去世,他的文章輯為《沈玉成文存》在中華書局出版。對這兩位為出版《萬曆十五年》多有貢獻的先生,我們惟有敬仰與深懷謝忱。
這里不妨談談該書的中文版台灣本。中文版在內地由中華書局出版後,大約兩年後,也即1984年,陶希聖先生從中華書局獲得台灣版授權。陶氏是胡適的學生,早年曾參加「五四運動」,民國時期研修中國社會史,出版過著作《中國政治思想史》,創辦《食貨》半月刊,參與過若乾重大歷史事件,是有名的政治家。對這部論述中國明代政治社會的歷史著作,自然比較看重。是年陶氏86歲,仍力爭在自己的食貨出版社印刷《萬曆十五年》繁體版,文字仍按內地版不變,按說應是台島上的第一個版本。之後八年時間里,食貨初版印了25刷。改二版後,延到今年,又有印刷50次的記錄,這總共75次印刷到底印數多少,實在無法統計,只由此看出這書所受到的歡迎。
食貨版的書後,增入一篇《陶希聖讀後記——君主集權制之末路》,泛談中國歷史上政治體制,行文不長。
據陶老先生所說,寫此讀後記是著者函屬「加一兩行文字或題簽於卷首」。陶文前面有一段評論,說得很有意思:「黃仁宇博士這本書,以萬曆十五年為定點,選擇幾個人物與幾件公案,隨意隨筆,邊敘邊議,將有明一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好像一串串念珠一樣,連鎖起來,讓讀者從頭到尾,一顆顆數下去,不忍放手。無怪乎這本篇幅不大的英語著作,連同幾種語文譯本,成為今日文史學暢銷一時的讀物。」引述在此,內地讀者藉以多幾分對該書的認識而已。
中國最早的歷史文學書,可以說現在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的,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歷史文學書,都是拜他所賜,算得上是歷史文學書的開山鼻祖!
下載地址:
http://119.147.41.16/down?cid=&t=2&fmt=&usrinput=萬曆十五年&dt=1002009&ps=0_0&rt=0kbs&pl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