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1、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①年6月,英軍艦隊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標志著鴉片戰爭的開始。②1842年8月,英軍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
2、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引起了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人民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國境內第一塊租界出現的標志。
4、第二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這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入到內地。
5、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六個標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③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④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⑤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軍事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標志著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7、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和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的形成。因為該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同程度地贊同,使得列強在中國空前激烈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2.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4.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5.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20世紀初,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為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
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袖、統一的綱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
7.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同時又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8.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⑵ 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我認為是國家失去統一的時候。比如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唐末時的藩鎮割據,南宋末年的宋蒙戰爭,明末的混亂以及近代的諸多戰亂。
⑶ 中國近代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是什麼
清朝未年至民國初期,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⑷ 中國的近代史為什麼那麼黑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還有《辛丑條約》、《回北京答條約》、《天津條約》、《望廈條約》等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中國人民抬不起頭來。香港、澳門、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圓明園……中國那些大好河山,在慈禧的手中,不是割讓給了外國,就是成了廢墟。
⑸ 中國近代恥辱歷史事件50字
1、《南京條約》的簽訂
1838年(道光十八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奉命到廣東進行查禁鴉片,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林則徐將查獲的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2376254斤)鴉片集中在廣東虎門海灘銷毀。
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喚醒了中國民間愛國的有識之士,同時此事也成為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借口。為了謀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利益。
1840年6月,英國派出40餘艘船艦及士兵4000人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刀長矛打不過堅船利炮,這場戰爭,英軍以傷亡523人的小代價重創清軍。
大清軍隊傷亡22790,清政府被迫於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下關與英國簽署《中英江寧條約》,江寧即現在的南京,所以《江寧條約》也稱《南京條約》。
2、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 )淪陷後。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3、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4、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辛丑條約》的簽訂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
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保全自己。
慈禧為取得各國寬恕,於閏八月初三發布懲處肇禍諸臣的上諭。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也極力為慈禧開脫,將宣戰責任歸咎載漪。
清廷及封疆重臣的這些表現,使列強感到慈禧已經馴服,繼續支持這個馴服政府對他們大為有利。另外,歐洲各國也擔心拋棄慈禧,將導致清朝廷垮台。
喪失訛詐中國的機會和可能。這樣,在挑選代理人的問題上,歐洲列強態度漸趨一致,最終決定「保全」慈禧,開始與清廷議和。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與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11國公使在《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上簽字,共12款,19個附件。
⑹ 反映科舉制黑暗的歷史小故事
顧炎武
顧炎武說八股之害有甚於坑儒
從明清開始,科舉制度完全走向了他的反面,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一大「惡制」,這主要就是因為八股文的存在.
明清兩代,能否中舉主要看應舉者八股文的優劣.它不僅形式被規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內容上,只在《四書》、《五經》的范圍內出題,還必須是以朱熹等人對經書的闡釋為主,要求「代聖賢立言」,絕不允許有自己的發揮.這自然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學說完全成為求取利祿的敲門磚,至於如何再使儒家的學說發展,根本無人關心.況且,朱熹等人的學說核心「忠君」,科舉完全成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這在使讀書人思想僵化的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唐朝詩賦取士,應試詩中雖然佳作不多,但總算也有像「江上數峰青」這樣的佳句留傳下來,但明清兩代的八股文,如果收集起來,恐怕也能說「汗牛充棟」,但誰能想得起來有哪些呢?連憑八股文走上仕途的人,都不好意思再把那些東西拿出來示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不過是敲門磚,這真是對科舉制度的絕大諷刺.無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 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原註:『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註:『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原註:『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 「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
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於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庄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於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共產主義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 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庭?」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裡,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 1 ):首先秦焚書坑儒在封建統治初建的秦朝對秦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有一定積極作用.( 2 ):而清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頂峰,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它並沒有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反而起著迫害作用.( 3 ):八股取士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從而阻擋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使中國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當時為了控制思想,維護政權做出的歷史時間,這雖然在當時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的利益,但是這樣使許多珍貴的儒家文化糟到滅頂,更使人民思想得到了枷鎖.不利於人們的思想進步.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人們不再是受到了武力的迫害,而是精神上的壓制.八股學習得全是儒家思想,而儒家在當時正是統治者維護地主階級的重要思想工具,這樣做使人們的思想完全被統治者控制,使許多先進的思想,文化未能涌現出來,而是被禁錮了起來.這樣做跟焚書坑儒相比是 有過之而無不及
⑺ 中國近代恥辱的歷史事件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⑻ 中國近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長征、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三大戰役、南京大屠殺。
1、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2、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4、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5、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⑼ 中國歷史上黑暗的100年 1849—-1949
政治形勢:
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各民族大致一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但並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依然處在這三座大山極為反動、腐朽、殘酷、落後的統治之下。
人民生活:
讓我們看一看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描寫罷:「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驟至,武力的掠奪與經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於半殖民地之地位……」「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國內軍閥暴戾恣睢,自為刀俎,而以人民為魚肉,一切政治上民權主義之建設,皆無可言……」"所謂民國政府,已為軍閥所控制,軍閥即利用之,結歡於列強,以求自固。而列強亦即利用之,資以借款,充其軍費,使中國內亂糾紛不已,以攫取利權,各占勢力范圍……」「吾國人政治上生命為之剝奪,即經濟上之生命亦為之剝奪無余矣……」「中產階級頻經激變,尤為困苦;小企業家漸趨破產,小手工業家漸致失業,淪為游氓,流為兵匪;農民無力以營本業,以其土地廉價售人,生活日益昂,租稅日益重。如是慘狀,觸目皆是,猶得不謂已瀕絕境乎?……」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奮鬥了一生的孫中山先生,抱著事業未竟的遺憾於1925年撒手西歸。兩年後的1927年,蔣介石即背叛了革命,由此激起中國共產黨和革命人民的反抗,開始了十年內戰。接著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和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舊中國,始終處於腥風血雨、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支離破碎、天災人禍、生靈塗炭、水深火熱之中。
工業:
工業雖然從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開始,經過了100多年畸形發展,但規模非常之小、產量非常之低。以國民經濟經過恢復發展已經達到並超過建國前最高產量的1952年的人均量作為比較,不僅在所有品種全部低於美國同期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於 2000多倍,而且大多數主要品種的產量(如鋼材、水泥、發電量、石油、布、食糖等)也低於印度同期很多。但就在如此之低的工業生產量中,外國資本還佔到約70%,國內資本僅占約30%。而在國內資本中,官僚資本又占統治地位,以1946年為例,佔到80%。
舊中國不僅工業規模產量小得可憐,結構還很畸形。生產資料產值很低(約佔30%以下),生活消費資料產值較高(約佔70%以上)。工業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多半從事一些修理和裝配。工業布局極不合理,極少一點工業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幾個大一點的城市。如1936年,關內工業產值的94%是由上海、青島、廣州、北平、南京、無錫六個城市提供的。廣大內地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中等以下城市的所謂工業基本上是一些布坊、染坊、酒坊以及鐵匠鋪一類的手工業。90%的縣城沒有電力供應,火車、輪船、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要在沿海、沿江或大中城市才能見到,縣城以下的地方交通運輸連膠皮輪的車輛都很罕見,一般都是些幾乎千百年來一直使用的木輪的有的還帶個鐵箍的牛馬車、人力車,而最窮的地方和人家連這樣的車子也沒有,就是肩扛人挑。
農業:
舊中國雖然有史以來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十分落後,生產效率十分低下。一直到建國前,封建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大約占農戶總數4%的地主佔有全國耕地面積的50%,占農戶總數70%的貧雇農僅佔15%。生產方式是傳統的個體手工勞動, 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化作業,更沒有電力,沒有農葯,沒有化肥,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停留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產量很低,如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2162億斤,平均畝產只有142斤,棉花22斤。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還不能自給。
社會生活方式: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不同。農村中絕大多數人家是用「黑油燈」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糧、難得常吃細米、白飯、魚肉,象肥皂、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奢侈品,都要進口,是一般的百姓用不起的。經濟情況好一些的地主才能住上磚瓦房。廣大貧雇農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很多人是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菜,飢寒交迫,在死亡線上掙扎。農民不僅要承受地主、富農沉重的剝削壓迫,還要受捲入國際市場後已侵入中國的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還要承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抓兵抓丁、苛捐雜稅。舊中國的萬般苦難,尤以農村為甚。
教育事業:
舊中國雖然是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但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極為落後。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農村中,數百上千人的村莊有個小學畢業的,就算個"秀才」了。建國前夕,全國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僅有117000人。舊中國36年中(1912-1947)僅畢業大學生約21萬人,每年平均約5800人。因此,舊中國科學技術極其落後,幾乎沒有象樣的科學研究機構。很多有志於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飄零。
舊中國的人民思想:
由於三座大山的壓迫,由於教育與科學的落後,整個舊中國的文化是被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資本主義文化統治著,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這些反動腐朽文化的奴役和愚昧,先進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受到極端殘酷的封閉、禁錮、鎮壓,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麻痹和毒害,普遍信神、信鬼、信命運。「三從四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能買鬼推磨」、等等,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信條。魯迅把這種舊中國的反動文化統治比喻為「吃人」。
醫療衛生事業:
由於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的落後,醫療衛生事業也極為落後。千百年來,各種瘟疫瘋狂肆虐流行,整個社會沒有任何有效的系統控制機構、規劃、措施,勞動人民沒有任何醫療保健條件,像結核病、血吸蟲病、瘧疾、天花、鼠疫、霍亂、黑熱病、克山病、傷寒等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地方病根本無法控制,任其瘋狂屠戮戧害廣大人民。因此,中國人民被殖民者羞辱的稱為「東亞病夫」。再加上自然災害和戰亂連年不斷,營養不良,人們特別是勞動人民生命保障能力極為低下,建國前的1949年,全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低於美國的68.6歲和印度的41歲。在整個舊中國,哪兒的農村沒有「亂葬崗」?哪兒的城市和礦山沒有「萬人坑」?
對外交往:
「弱國無外交」。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地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同胞們,倍受欺凌,嘗盡辛酸。一百多年裡,一次又一次的列強侵略,連篇累牘的的或明或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協定,記錄了舊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羞辱史。
不容忘卻的歷史:
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血淚斑斑的歷史,至今才剛剛掀過去五十七年。它銘記在還活著的老一輩的記憶中,它鐫鑄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刻印在卷帙浩繁的文字遺存之中。僅僅就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國,曾經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國家落後到了盡頭!民族禍患到了盡頭!人民苦難到了盡頭!四萬萬人民在水深火熱的黑暗泥潭中,煎熬著,掙扎著。這就是舊中國的真實寫照。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被拒,於是決定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山東半島。1915年,日本向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意欲獨佔中國的權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份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覆。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