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建築的時代特徵600字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創造了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各種平面和外觀,從原始社會起,一脈相承,形成一種獨特風格。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圍較廣,在三者中居於首位。它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樑上重疊數層柱和梁,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在相鄰木架間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抬梁式構架在春秋時已有,唐代發展成熟。斗式木構架也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間距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組成構架。這種結構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漢)已相當成熟,流傳至今,為中國南方諸省所普遍採用。 井乾式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井乾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因此受到限制。中國的陶瓦出現於西周,有板瓦、筒瓦、半圓瓦當和脊瓦等。瓦的各種紋飾也有數十種之多。那時的瓦是用泥條盤築法燒制,先製成筒形的陶坯,然後剖開筒,入窯燒造。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古人稱剖瓦為削,削開後謂之「瓦解」。板瓦是仰鋪在屋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頭。戰國時,半瓦當都印有花紋,並有了圓瓦當。秦國的圓瓦當上出現了卷雲紋圖案,沿用了很長時間。漢代用「延年益壽」「長樂未央」等作為瓦當的紋飾。唐代時屋檐前的板瓦上有了「滴水瓦」,板瓦有了滴水和瓦當組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雨雪侵蝕屋檐和牆壁。琉璃瓦最初只用於檐脊不用於整個殿頂,到了宋代,才出現了滿鋪琉璃瓦的殿頂,從而使建築物增加了絢麗華貴的色彩。磚的出現比瓦要晚的多,最早的磚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磚多用於鋪地面或屋壁四周的下部。鋪地磚沒有紋飾,包鑲屋壁的磚多帶有幾何圖案。還有雕刻有收獲、獵漁、煮鹽、宴樂等圖案的畫像磚。搭建閣樓,絕非簡單意義上的裝修而是真正的大興土木。在搭建之前,一定要有建築專業人士作指導,推敲審定方案,看看搭建的可行性。切莫擅自主張,改動結構。討論與推敲的重點在於承重和荷載問題。需要明確的問題有:原有建築本身的荷載是多少?哪些牆體可以承重?這些問題明確之後,你就可以確定能否搭建閣樓了。 如果搭建沒有問題,下一步是考慮如何搭建。確定功能:閣樓的搭建,肯定是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滿足原有建築物格局無法滿足的功能需要。因此,首先應明確閣樓的未來使用,不同的功能對空間有不同的要求,這對於確定閣樓搭建的范圍及標高有直接的影響。確定面積:根據牆體受力和承重情況可以明確閣樓搭建的大致范圍。沒有必要一味地盲目追求面積。確定標高:這是搭建閣樓的關鍵。 中國古代建築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五)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庄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聞名於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築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都興建了長城。秦兼並六國後,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30萬人,連續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於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
⑵ 中國古建築圖片及故事
你的問題其實應該是問「中國三大古建築群」,因為園陵和樓閣也屬於建築。
中國三大古建築群:曲阜孔廟 北京故宮 承德避暑山莊
相關資料:
孔廟即至聖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位於曲阜城正中,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被古建築學專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三大古建築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以其故居三間為廟,內設孔子的衣冠禮器,歲時奉祀。隋時開始擴建,至唐代,已有正殿、兩廡等建築30餘間。北宋天禧年間建為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殿堂廊廡316間。明弘治年間奠定現有規模。清雍正八年(1730年)火後重建。佔地21.8公頃,南北長約1公里,仿皇宮之制,三路布局,九進院落,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對稱排列,有建築104座,466間,古樹1250株。院內蒼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各類碑刻2000餘塊,為中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
仰聖門
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移縣城衛廟。以孔廟為中心營建新縣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於孔廟前開辟仰聖門,以示對孔子的敬仰。舊時,仰聖門只有在迎帝王、接聖旨或重大禮儀才准敞開,門上城樓1930年戰爭中被毀,1989年重建。仰聖門楣上鐫刻明代胡贊中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現存為清乾隆重書。「萬仞」既象徵了孔廟的雄偉庄嚴,也象徵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地位。
泮水橋
泮水橋建於康熙十六年,單孔橋,龍陛雙階,橋下清水呈半圓形,稱為泮水,過去凡科舉中秀才者稱進學,雅稱「入泮」。泮水橋後東西各有石碑一幢,刻「官員人等到此下馬」,人稱「下馬碑」,公元1191年(金明昌二年)立。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過橋,以示尊嚴。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30公里。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相當於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麼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不管你是回答歷史還是地理,這3大建築絕對是對的。放心吧!
⑶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對後世的影響 麻煩具體些,500字左右,我要具體的影響
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一、穴居
《易·系辭》曰:「上古穴居而野處」。隨著原始人營建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提高,穴居從豎穴逐步發展到半穴居,最後又被地面建築所代替。
二、巢居
《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從此建築不僅具有了它的物質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義,促進了建築技術和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真正建築誕生
農耕社會的到來,引導人們走出洞穴,走出叢林。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⑷ 如果講中國古代建築史該怎麼講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⑸ 幫我寫一份「談談對中國古建築的看法和認識」800字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高超技藝大體上是工匠之間口傳身授,然而匠人社會地位 低下,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每每暗於文字,雖然多有經典作品,可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人微自然言輕,幾千年來建築學方面的專業著作屈指可數。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一時的建築,除了考古的證據,更多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玩味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性關懷的一個凄婉追求,也成為對於一代代建築工官、工匠默默奉獻的最嘹亮的贊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研究中國古建築,並不能只看建築,還要看城市。因為建築的發展和當時的社會制度、法律體系、財產分配模式、宗教信仰、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人口結構等都有關系,這些因素要站在城市這樣的宏觀角度,才能夠分析。我們古代的城市規劃是非常發達的,城市 規劃的基本思想歷代都在探討。根據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趙紅軍所提出的看法,中國古代城市和歐洲前現代城市的基本區別在於,中國的城市是消費性的城市(消費農村剩餘產品,有去無回的進貢形式),歐洲的城市大多是生產性的城市(與農村進行產品互換,貿易為主);歐洲的城市大多起源於貿易,而中國的古代城市更多的起源於統治需要;中國的城市中心,被官府和衙門占據,而西方城市更多的是以宗教建築和商業建築為中心。我們不帶著有色眼鏡來看的話,中國古典的城市規劃,確實為當時的人民提供了一種心靈上安寧,使用起來心安理得的城市空間。
⑹ 麗江古城城歷史文化展示管觀後感
展館以互動性、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取代了傳統的單向、說教式的展示方式回,從不同的角度全景、答深度解讀麗江古城,從歷史、建築、規劃、人文故事、風景等多維度,展示了一個你不知道的麗江。」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局長和麗萍在開館儀式上說,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集中體現了麗江古城在發展過程中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以及各級政府為世界遺產保護所做的不懈努力。通過陳列、圖文、聲、光、電、多媒體演示和數字表現等形式,採用中、英文雙語,使參觀者能全面了解麗江古城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自然環保、遺產保護等方面的成果。
⑺ 關於中國的古代建築的介紹,要求100字左右
1、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
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鍾樓內的古鍾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鍾」,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03月04日,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成殿
大成殿坐落在山東省曲阜城內,是曲阜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
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
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
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
4、釋迦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5、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陽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成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雁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雁塔
⑻ 中國古代建築空間賞析
詩意的居住和詩意的建築
海德格爾曾說過,人類在大地上詩意地居住。
詩意的居住離不開詩意的建築。詩意是一個美麗的令人遐想聯翩的詞彙,同時又是一個抽象的非常主觀的詞彙。因此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不同人的眼中心裡,詩意會有不同的標准和模式吧。
盡管如此,正所謂「道法自然」,詩意也直接源於自然——觸景生情,於是「詩緣情而綺麗」。因此,詩意的居住離不開大自然,而詩意的建築也應該是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這和建築物本身的工藝和造價是沒有關系的。
先說造價低廉工藝簡陋的詩意的建築及其相應的詩意的居住狀態。在歷史上,這多半是那些「千首詩輕萬戶侯」的「白衣卿相」文人騷客們所追求並實際使用的建築形式和親身體驗的居住狀態。
在中國歷史上的主流思想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都主張一種簡朴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大約和這些思想家們生活的時代有關——距離刀耕火種而民風淳樸、無法奢華也不事奢華的堯舜時代還不算太遠;大約也和這些人的生活閱歷及其社會地位有相當密切的關系——老子、莊子、墨子、孔子,雖然都貴為千秋偉人,但在當時當世卻都未曾享有達官顯貴的世俗地位以及因之而有的奢華經濟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於是後世讀書人在未「聞達於諸侯」之時,也就不會以簡朴的居住和生活為恥辱了——有先賢為楷模嘛。於是在「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理暗示下,安貧樂道,在簡單粗糙的物質條件下,創造了頗為引人入勝的詩意的建築和詩意的居住方式。
這種詩意的居住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條件,主觀上是熱愛自然的詩意之心,客觀上是不乏竹木花草的詩意環境。詩意在於發現,詩意更在於創造,而創造和發現都需要人的主觀努力,所以若無主觀詩意之心,天下便無所謂詩意之居住或詩意之建築可言。而外在的客觀環境,則可以成為詩意之心的具體寄託物或體現物。
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而作詩的「賦比興」手法說明,詩心與詩意並非獨立存在或憑空產生,一切都還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這種詩意環境對人的影響,有時甚至表達了人的品格氣質以至於可以壓倒生理上的欲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此種詩意居住首先由很多隱士或有歸隱之心的文人付諸實施並通過文字的威力傳播於社會留給歷史。他們所追求的是回歸自然以求得心靈的寧靜和歸依,對環境很注重而對其他建築細節則不甚在意。
六朝時代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其著名的〈小園賦〉里就率先表露了這種思想。其開篇就從人類原始的基本居住狀態說起:「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其所謂巢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辭掉堯帝禪讓的許由先生,因其「夏則居巢,冬則居穴,飢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故號巢父,他過的完全是一種純粹的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活。壺公則是〈神仙傳〉中的傳奇人物:「壺公常懸一壺空屋上,日入之後,公跳入壺中,人莫能見。」意謂有一容身之地可矣,「豈必連闥洞房」,「綠樨青瑣」?
接著庾信描述了他的建築設想——「余有數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他對房子本身要求不高,「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事實上也就近於後來辛棄疾所描寫的農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其對環境的設計卻是充滿詩情畫意的——
「榆柳兩三行,梨桃百餘樹。┅┅草樹混淆,枝枝相交。┅┅鳥多閑暇,花隨四時。┅┅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雲氣蔭於叢蓍,金精養於秋菊。┅┅落葉半床,狂花滿屋。┅┅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
在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那裡,最充分地體現了詩意居住的自然本質。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態令無數人為之傾倒。他居住的大環境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小環境則是「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一幅真正雞犬相聞的農業文明自然閑適的居住環境圖,而其建築就只不過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罷了。然而,「此中有真意」,卻每每令人「欲辨已忘言」。已足證這一基本原理:人心深處,皆有詩意;人宅相扶,天地交感;詩意建築,環境領先;詩意居住,歸依自然。
這正可以說明昔日美國著名建築大師賴特(WRIGHT)設計的「從地里長出來的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草原建築」為什麼能風靡歐美,而今日慘烈的房地產競爭中為什麼開發商們最後共同的王牌就都是環境營造。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12-22/281484.shtml
中國傳統建築
http://hi..com/zhouyingchi/blog/item/02610ecb3b11b6f853664fee.html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從理論上說明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主要特點;二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欣賞;三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欣賞。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成就及其特點有所了解,培養欣賞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本課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中國結構建築體系的介紹以及對背景故宮總體布局、主要建築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的運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色;二是通過課文圖版提供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典型實例,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重要特點。(2)難點:對建築藝術的欣賞,最好能實地參觀。僅憑課本提供的一些圖片,難以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
http://www.kejianhome.com/jiaoan/724/20061202159103.html
中國古代建築窗飾藝術賞析
中國古代建築窗飾形態豐富、色彩明麗、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華夏民族風格。古代的窗飾是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體,也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它與窗的使用功能相互適應、融合,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觀念中進化、發展,它的美學價值既體現在藝術形態中,也體現在社會文化上。本文通過對古代建築窗飾藝術構成的淺析,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窗飾藝術歷史畫卷,希望籍此加深人們對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認識和理解,並對從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人們有所啟發。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ZS200702012.htm
⑼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
秦漢時代的建築
秦、漢建築成就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復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干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干)。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台建築」退出歷史舞台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⑽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觀後感200字
所有課程都是在高一「單休日」周六的晚上擠出時間看的。因為時間有限,常常不能跟上本周的進程,所以我只有在未上課的情況下做作業,連期末考試也是在好幾周內容未學習的情況下完成的,但至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MOOC,我也是毫不猶豫選擇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比如漢服、茶道、香道等等,特別是中國古代建築。
我一直夢想著我能擁有一座中國仿古的木建築作為我的家,更好能有一片小小的園林,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也許這個夢想奢侈極了,但我一直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我很喜歡柳肅老師。作為一個高中生,我所接觸的老師更多的像應試教育的鞭子。而這樣有情懷有襟懷有責任的學者,我就更少接觸了。特別是《嶽麓書院》那一集中老師斑白的頭發、樸素的衣著,我真的感到辛酸。前面老師都表現的非常和藹可親,直到最後一集講到「古建築保護」的時候,老師才分外尖銳,激昂澎湃。老師所講的種種現狀,都直擊我心。
正如一個韓國教授剛剛說的「聽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但為什麼我在你們的城市裡看不到」,中國城市千城一面,中國農村粗俗浮誇,令我痛心。
我所處的浙江小鎮正掀起城市建設的狂潮,但是林立的樓盤,莫不是「法式宮廷園林」「西班牙風情」「加州陽光」,他們都企圖復制一個歐洲!走在路上,真的少有一座建築能讓我欣賞。而在農村,都是醜陋的小樓,不復阡陌交錯、雞犬相聞的恬謐。
我很想在大學讀建築,但是我物理很差,所以我選了文科。我的建築夢只有在MOOC上圓了。我貪心的想問老師:還有沒有關於古建築的課程?我真的「如飢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