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關於台灣歷史
簡介: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 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㈡ 你還知道台灣,大陸海峽兩岸現在發生過哪些故事
赤子情懷顧熱土 碧血丹心頌朝陽——台灣知名學者陳大絡情系祖國五顧朝陽的故事
「林海雪原歌尚志,白山黑水頌英雄」。這是台灣知名學者、教育家,台灣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開放以來到祖國大陸探親的學者第一人——陳大絡先生,在第五次來到遼寧朝陽時,於趙尚志紀念館落成前應邀留下的珍貴墨寶之一,字里行間浸潤著一位老台胞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餘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餘光中漂泊異鄉,游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餘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於右任的臨終詩
國民黨元老在1949年去了台灣,去了台灣後仍然念念不忘祖國。在於右任臨終前,拖著生病的身軀,寫下臨終詩《望大陸》,詩雲:「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於1964年公開發表,立刻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台*灣*托*管」和「台*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㈢ 海峽兩岸的關系歷史發展
峽兩岸的關系歷史發展,海峽兩岸現在發展關系都是非常好的,而且都是密切相關聯的,要想進出口一些
㈣ 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發生了哪些變化(任意三件大事即可)
1979元旦抄全國人大常委《告台灣襲同胞書》
鄧小平提出 一國兩制方針
1987台灣當局允許回大陸探親,歷史性變化
1991,1992台灣大陸先後建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1993汪辜會談,認同一個中國原則,歷史性突破
2008兩岸實現三通
㈤ 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史上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汪辜會談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也是40餘年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商談。盡管這次會談只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和功能性的范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及對兩岸關系的影響已引起台灣島內的高度重視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政策的調整,兩岸的各種交流與交往進入持續調整發展的階段。同時兩岸間的民事糾紛、漁事糾紛以及走私、偷渡等問題也越來越多,且層面日益擴大,為兩岸關系的發展增添了許多困難和麻煩,亟待解決。雖然海基會和海協會成立後,雙方就上述問題進行過多次商談,但由於接觸層次較低,海基會所獲授權不足及政治的影響等原因,進展一直不大,因而有必要由兩會高層次負責人直接坐下來進行商談,以早日解決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大陸方面為解決這些問題曾多次提倡通過接觸談判解決兩岸關系中的具體問題,經過艱苦努力,促成了第一次「汪辜會談」,會談於1993年4月27日上午正式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
會上,海協會汪道涵會長首先發言。他重申了這次會議是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充分說明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並集中論述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的8個具體問題:
(1)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基本主張;
(2)直接「三通」應當擺上議事日程;
(3)關於兩會共同籌開民間的經濟交流會議(制度)的建議;
(4)台商在大陸投資和大陸經貿界人士訪台問題;
(5)兩岸勞務合作問題;
(6)台灣參與開發浦東、三峽、圖們江問題;
(7)合作開發能源、資源問題;
(8)兩岸合作開發台灣海峽和東海無爭議地區石油資源問題。
㈥ 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海峽兩岸的關系發生了哪些歷史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當天國防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版擊大、小金門等島嶼,實現了海峽權兩岸30年來的真正停火.
1980年後,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逐步被打破,到國內定居、探親訪友、采訪觀光及經商投資的人員不斷增加,「三通」限制逐漸放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隔絕狀態被打破.
1992年,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就雙方在事務性商談中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交流和合作.
1995年《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2000年3月以來, 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體育等各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兩岸經濟相互促進、互利互補的局面初步形成.
㈦ 海峽兩岸有哪些共同的歷史和習俗
以閩南人為代表的閩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台灣島上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歐美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台灣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歐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鹽水蜂炮
以傳統的農歷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台灣屬於國定紀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火旁龍、鹽水蜂炮、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燒王船、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等等等。由於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陸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的城隍,媽祖,關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台灣特殊文化,神只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台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台。在神只誕辰則常出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歷,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准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過年期間會依農民歷所載沖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如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獲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獲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編輯] 外來影響
台灣除了受到中華文化及南島文化影響之外,以日本文化對台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日式料理,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游戲、流行時尚等,目前台灣有二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稱為哈日族。依據2009年的統計,有約四成台灣人對日本抱持好感
此外還有從東南亞來的勞工,外籍配偶帶來的飲食和習俗。
西方文化也對台灣影響不少。早期有殖民和傳教,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台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
台灣意象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
行政院新聞局於2006年年初舉辦「尋找台灣意象」系列活動,系作為定位「台灣x家」品牌的一個起點,希望透過全民參與凝聚共識,發掘台灣許多美好而獨特的風貌。由民眾和網友以手機票選和網路票選出足以代表台灣的「台灣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為主題舉辦台灣意象徵圖活動向民眾徵圖。
依票選名次分別為布袋戲、玉山、台北101、台灣美食、台灣鮭魚、台灣島嶼圖、阿里山、花蓮太魯閣、原住民圖騰、雲門舞集、總統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戲、廟會、野百合、高雄愛河、蝴蝶蘭、晶圓、圓山飯店、鳳尾蝴蝶、台灣獼猴、24小時的生活、元宵花燈。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有KTV、小綠人、慈濟、台灣人的精神、淡水。
㈧ 歷史上有關台灣和大陸的史跡和了解海峽兩岸近期形式勢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公元7世紀隋朝政府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政府對抗,鄭氏家族一度占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後被政府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登陸台灣,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後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機威逼清政府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政府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政府「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政府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斗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抵制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日本還征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後,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中國的統一,不僅是民族復興的標志,更是兩岸中國人走向全面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追問關於歷史很詳盡,謝謝了。請分析一下海峽兩岸近期形勢
㈨ 七年級海峽兩岸的一個歷史問題
1989年11月21日 施行《開放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民眾間接通話(報)實施辦法》
允許海峽兩岸經由第三地區國家電信機構轉接電話、電報等
1991年5月1日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92年7月31日 制定公布《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
允許非公務員身分的台灣人民得進入大陸地區
1993年2月8日 施行《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
允許無法進入大陸地區的台灣人民在大陸境內三等血親或配偶進入台灣探親
1993年4月29日 簽署《辜汪會談共同協議》
同意加強經濟交流、兩岸工商人士互訪等
2000年12月15日 公布《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
允許金門馬祖與大陸試行直航,即小三通.
2001年12月公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2002年5月實施
允許大陸人民符合規定條件者,由經交通部觀光局核准之旅行業者代為申請許可來台從事觀光活動:
2003年1月26日至2月5日
兩岸首度春節包機,但規定僅由台籍航空業者執行勤務,去程經港澳空機不落地,至上海載客後回程經港澳落地返台.
2005年1月29日至2月20日
海峽兩岸業者和官員排除爭議,達成首次對飛直航的春節台商客運包機.兩岸各六家業者在此期間共提供48個往返兩岸的直航航班,飛行地點大陸為北京、上海、廣州,台灣則為台北、高雄.
2005年3月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法.台灣當局宣布暫緩推動貨運包機並重新評估兩岸政策.
2005年4月29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接受大陸官方邀訪,率團訪問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四地.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後達成五點共識,包括促進恢復兩岸談判、促進中止敵對狀態、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2005年6月15日
中國國台辦宣布,簡化台灣人赴大陸簽證居留手續,以及放寬台灣居民到大陸就業的多項限制.在大陸畢業的台灣學生也可直接在當地就業.
2005年8月1日
中國海關總署開放15種台灣水果實施零關稅.
2005年8月3日
台灣行政院宣布台籍航空班機可飛越大陸領空.
2005年9月28日
台灣行政院宣布,10月3日起允許金門馬祖地區試辦台幣和人民幣兌換業務.
2006年4月14-16日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台灣政界和企業界人士,於北京參加14至15日為期兩天的首屆國共經貿論壇.連戰並於16日與胡錦濤二度會面.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並宣布開放赴台旅遊細則,擴大農產品輸入等15項對台合作措施.
2008年5月
國民黨籍馬英九在3月台灣領導人大選大敗民進黨,讓國民黨重新拿回失去八年的執政權.馬英九5月20日上任後隨即進行兩岸政策松綁.
2008年6月30日
配合全面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開放台灣地區進行人民幣兌換,初期以單向兌換,也就是只能買入人民幣,兌換限額兩萬人民幣.待簽定貨幣清算協議後再討論雙向兌換.
恢復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在台駐點,並開放大陸五家地方媒體來台駐點.
2008年7月4日
兩岸實施周末包機,航機僅象徵性繞經香港飛航情報區,無需停靠香港.
2008年7月18日
台灣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初期以團進團出,每團最少10人,但人數規定在2009年1月放寬為5人.
2008年12月
兩岸實現直接通航和常態包機,海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兩岸正式進入"通商、通航、通郵"的大三通時代.
2009年4月26日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以及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的第三次"江陳會",達成"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以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其中金融合作協議架構為監管單位商談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奠下基礎.
2009年6月30日
發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等相關辦法,正式實施陸資來台從事事業投資,但項目仍有限制,也開放陸資企業購置自用廠房商辦、住宅.中國南方航空(600029.SS: 行情)等八家航空公司來台成立分公司.
2009年11月16日
兩岸以互遞(換文)簽署銀行、保險以及證券三項監理MOU.三項MOU簽署人都是以"兩岸監管機構代表"落款,避開了具有政治敏感性的正式官銜.
2010年6月24日
第五次江陳會談預備性磋商在台北舉行,宣布6月29日在中國重慶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此為兩岸歷來最重要的一紙經貿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灣開放539項,金額為138.4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則開放267項,金額28.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