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唱是什麼時期傳入中國的()
多聲部合唱這種音樂藝術形式,起源於歐洲中世紀。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也是源自19世紀末西方音樂在中國的流傳,和20世紀初隨「新學」興起而形成的「樂歌」運動有密切聯系,到今天也有百年歷史。
⑵ 論《黃河大合唱》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專殘暴和屬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⑶ 中國合唱協會成立於那一年
中 國 合 唱 協 會
成立來時間:源1992年2月。業務主管單位:文化部社文司
宗旨:開展群眾合唱活動,普及與提高合唱藝術水平,促進合唱歌曲創作,推介優秀合唱作品,發展民族合唱藝術事業,加強國內外交流。
業務范圍:舉辦不同形式、層次和類別的合唱培訓,輔導活動;廣泛開展群眾合唱活動,協助指導主辦承辦地區性、全國性和國際性合唱活動;促進學術資料、信息交流;編輯出版會刊、合唱曲集、音像製品。
重大活動:與文化部社文司及地方(省、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合唱節」;與省、市政府共同承辦「永遠的輝煌」全國老年人合唱節;主辦「中國童聲合唱節」、「全國企業職工合唱節」、「京華之聲」合唱音樂會;與金帆音樂廳聯合主辦「金帆星期合唱音樂會」及周日(上午)合唱藝術講座;參與承辦、協辦中國國際合唱節;參與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歌會、合唱音樂會,組織亞運會開幕式大合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萬人「黃河大合唱」;慶祝香港回歸「迎回歸、愛祖國」萬人歌會等。
⑷ 我國合唱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推行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來華傳教的大門被打開,大量基督教新式學堂版在華設立,基督教唱權詩合唱藝術也傳進中國。現代中國的合唱藝術是從西方引進的。
民國初期,中國人開始創作本土世俗音樂的合唱作品,出現了趙元任作曲的《海韻》等合唱歌曲。此外,晚清時期,清政府邀請西洋外國教官訓練新軍。西方軍歌合唱也被帶進中國。
例如德國教官傳授的一首德國軍歌《徳皇威廉練兵歌》,被重新填詞改為《大帥練兵歌》,以後又被馮玉祥國民軍重新填詞,成為《練兵歌》,後來又被中國紅軍重新填詞,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合唱軍歌。
(4)中國合唱歷史擴展閱讀:
合唱與其它歌唱形式在名稱上的區別
合唱需要包括旋律不同的多個聲部,且有聲部由多人組成。僅有一人的歌唱稱作獨唱。所有人同時唱相同的旋律稱作齊唱。所有人按相同的旋律,但各聲部按一定時間間隔交錯開唱,稱作輪唱。僅有少數人組成,每個人唱不同的聲部則稱做重唱。
⑸ 中國近代音樂合唱的發展和如何評價
1 中國音樂來歷史 中國古代「詩歌」自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
⑹ 中國農業大學合唱團的歷史比賽
中國農業大學合唱團曾特聘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影樂團交響樂指揮高偉老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高奉仁老師,總政歌劇團常任交響樂指揮、合唱指揮桑葉松老師,海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金春姬老師,武警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阿日布傑老師和戰友歌舞團著名歌唱家王克正老師,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合唱指揮系、曾指導過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兒廣播合唱團的黃鴻老師等多位藝術家及專業老師任藝術指導,由校團委負責日常活動組織管理工作。合唱團成立四年多來,合唱團從薄弱發展壯大,從稚嫩走向成熟。來自全校十三個院的同學懷著對合唱藝術的真誠熱愛,堅持不懈的積極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合唱團多次與專業團體進行業務、經驗交流,並邀請聲樂專家來我校舉辦聲樂知識講座,使合唱團的整體水平得到不斷地提高。1999年5月,合唱團在北京大學生藝術節合唱比賽中榮獲一等獎,之後又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聲樂比賽二等獎。2001年6 月在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演唱比賽北京賽區的角逐中再次蟬聯一等獎。在校內的多次大型演出與晚會中,合唱團以高水準、高質量的文藝節目獲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真正響應了李嵐清副總理提出的高雅藝術走進校園的號召,充分展示了新時期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精神風貌。
⑺ 合唱藝術分為哪幾個時期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專聯重新整理屬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⑻ 合唱傳如中國的基本情況 還有合唱的起源 要詳細一點的。謝謝了!
合唱藝術起源於17世紀歐洲教堂的唱詩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如今在歐美等國,合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稱為「合唱生活」。合唱藝術從五四運動開始才傳入中國,到現在還不滿一百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合唱藝術得到快速發展,有一些團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合唱講究聲和、音和、情和,做到了「三和」聲音就有了美感。聲和即發聲方法和諧,統一採用直聲唱法;音和即節奏一致;情和即對歌曲的情感處理要一致,每一段、每一句的感覺要一樣。具體演唱中還要解決好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咬字的方法等幾個問題。合唱力求共性,不求個性,要求整體的和諧。無論在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聲部的平衡與和諧方面都必須從整個歌曲的要求出發,通過個人與聲部、聲部與聲部、聲部與整體之間的默契,來達到歌曲所需表達的情感。合唱隊員不僅要有基本的聲學基礎,更必須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聲音的意識和能力,必須按整體音響的需要控制情感的變化、控制音量的變化和力度的強弱。
中國的合唱藝術可以說是音樂領地中最年輕的家族。黃自先生於1933年寫的清唱劇《長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後很快傳遍了全中國。他的《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犧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後,合唱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合唱團體,業余合唱也十分活躍。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肖白、王久芳、王強、張英民等創作的《幸福河大合唱》,榮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音樂比賽一等獎,60年代初期問世的《長征組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瞿希賢等作曲家們改編的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牧歌》、《阿拉木汗》、《烏蘇里船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等,都成為我國合唱經典之品,深受人們喜愛,同時還有大量創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們的合唱舞台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大學校園從來就是合唱的搖籃,歷史上的革命學生運動幾乎都伴隨著歌詠活動。現代的學校音樂生活中,合唱更是一種最受歡迎、最活躍的形式。
中國地區與外國不同,有些是民間故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偶然性的多聲部組合音樂,大部分都是合唱音樂雛形,有支聲復調,與音樂的汪洋大海比起來,還顯得不夠豐富。但作為研究很有價值。中國合唱應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從西方傳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學堂樂歌時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遊》、《送別》、趙元任的《海韻》(1927年,中國專業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戰時期聶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專業技法)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及《黃河大合唱》等可稱為合唱之魂。也還有學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第四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50―60年代是輝煌期,50年代的《祖國頌》、《祖國萬歲》;60年代的《長征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賢的無伴奏合唱《牧歌》,《烏蘇里船歌》等許多優秀作品。
最近20 年中國合唱有很大發展突破,田青的《雲南風情》、譚盾的《蜀道行》、陸在易的《祖國母親》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場經濟的約束,有些不能在國內發表而只能在國外發表。
男女聲分四個聲部的叫混聲合唱;男聲多聲部群唱叫男聲合唱;女聲多聲部群唱叫女聲合唱。人數較少的多聲部群唱有人稱作小合唱。但不能把人數眾多的多聲部群唱叫大合唱。因為大合唱已有上面所說的另一種含義。五、表演唱也稱歌表演。指以唱為主、輔以必要動作(包括簡單的舞蹈動作)的一種演唱形式。
⑼ 列舉說明中國早期合唱音樂的創作特徵是什麼
中國早期音樂受國內環境影響 通常都是包含紅色因素 都是一些愛國的 或者贊美勞動的
⑽ 中國史上著名的歌曲
這恐怕是最全的勒.
玫瑰三願
軍隊和老百姓
二泉映月
黃河頌
日落西山
何日醒
農友歌
團圓專
早秋屬
五四紀念歌
雄雞呀高聲叫
中華大紀念
延安頌
總理紀念歌
只怕不抵抗
天下為公
夕會歌
梁啟超:從軍樂
陶行知:鋤頭舞歌
勉學歌
救國歌
男兒第一志氣高
二月里來
黃河
歌唱二小放牛郎
黃遵憲:出軍歌 救亡進行曲
可憐的秋香
保衛黃河
漁光曲
游擊隊之歌
牧羊姑娘
賣報歌
問
五月的鮮花
松花江上
大刀進行曲
長城謠
大路歌
賣布謠
天倫歌
黃水謠
延水謠
思鄉曲
杜鵑花
鐵蹄下的歌女
送別
中國男兒
教我如何不想他
國民革命歌
山在虛無飄渺間
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彩雲追月
工農兵聯合起來
月明之夜
熱血歌
春遊
熱血
畢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