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個歷史學者王鼎傑視頻
國內歷史學家匯集
一.先秦史
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胡厚宣(社科院),陳夢家(社科院),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蒙文通(四川大學),呂振羽(吉林大學),呂思勉,李濟(台灣中央研究院),許倬雲(台灣中央研究院),張光直(考古,台灣中央研究院),尹達(考古,台灣中央研究院),蘇秉琦(北大),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學),翦伯贊(先秦和秦漢,北大),齊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國近代史,北大),馬非百(中國歷史博物館),趙光賢(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師大),束世徵(華東師范大學),王玉哲(南開大學),唐蘭(北大),李亞農(上海歷史研究所),楊寬(復旦大學),童書業(山東大學),黃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學),田昌五(山東大學),吳榮曾(北大),徐修鴻(復旦大學),趙錫元(吉林大學),杜水生(北師大),張廣智(青海師范大學),李學勤(清華),詹子慶(東北師范大學),晁福林(北師大),劉澤華(南開大學),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煙台大學),朱鳳瀚(南開大學),宋鎮豪(社科院) ,斯維至(陝西師范大學),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張懋鎔(西北大學),謝維揚(上海大學)
二.秦漢史
錢穆(秦漢史、中國古文化、儒學,北大),林劍鳴(西北大學),顧頡剛,田余慶(秦漢及魏晉史,北大),勞干(台灣中央研究院),邢義田(台灣中央研究院),廖伯源(台灣中央研究院),余英時(漢史、中國古文化、儒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東大學),朱紹侯(秦漢和魏晉史,河南大學),陳蘇鎮(秦漢和魏晉史,北大),王子今(秦漢和魏晉史,北師大),李開元(北大),劉慶柱(秦漢考古,社科院),高敏(鄭州大學),周天游(陝西歷史博物館),葛劍雄(復旦大學)、周振鶴(復旦大學),黃留珠(西北大學),謝桂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朱紹侯(河南大學),辛德勇(北京大學)
三.魏晉南北朝史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漢大學),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廈門大學),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山東大學),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田余慶(北京大學),賀昌群(魏晉南北朝和漢唐史,社科院),尚鉞(魏晉史、先秦史、中國古代通史,人大),何茲全(北師大),吳澤(華東師范大學),谷霽光(江西師范大學),程應鏐(上海師范大學),朱大渭(社科院),,閻步克(北大),羅新(魏晉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趙克堯(魏晉史和漢唐史)祝總斌(北京大學),萬繩楠(安徽大學),蔣福亞(首都師范大學), 周偉洲(西北大學),黃 烈(社科院),黎 虎(北京師范大學),楊際平(廈門大學),李憑(華南師范大學)
四.隋唐五代史(不計前面重復的)
胡如雷(河北大學),朱雷(武漢大學),嚴耕望(台灣中研院),王永興(北京大學),張廣達(北京大學),吳楓(東北師范大學),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師范大學)吳宗國(北大),榮新江(北大),牛致功(陝西師范大學)、胡戟(陝西師范大學)、李斌城(社科院)、張國剛(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張弓(社科院)、馬馳(陝西師范大學)、陳明光(廈門大學),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鄭學檬(唐史、古代經濟史等,廈門大學),陳明光(漢唐史,廈門大學),金寶祥(西北師范大學),繆 鉞(浙江大學),甘懷真(台灣大學),陳弱水(台灣大學),王壽南(台灣中研院),高明士(台灣大學),潘重規(敦煌學,台灣)
五.宋遼夏金元史
鄧廣銘(宋史,北大),漆俠(宋遼夏金史,河北大學),王靜如(西夏史,社科院),羅福萇(西夏文,故宮博物院),黃現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廣西大學),楊志玖(元史,南開大學),韓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師大),翁獨健(元史,中央民大),邵循正(北京大學),姚從吾(遼金元史,台灣),金毓黻(遼金元史,吉林大學),吳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學),陳述(遼史,社科院),張博泉(遼金史,吉林大學)舒焚(遼史,湖北大學),陳振(宋史,南京師范大學),周寶珠(宋史,華中師范大學),楊樹森(遼宋金史,吉林大學),汝企和(宋史,北師大),鄧小南(宋史、唐宋婦女史,北大),包偉民(中國人民大學),張希清(遼宋夏金史,北大),張帆(宋史,北大),劉浦江(遼金史,北大),李錫厚(遼金史,社科院),徐規(宋史,浙江大學),陳樂素(宋史,社科院)、張家駒(宋史,上海師范大學),李範文(西夏史,寧夏社科院),史金波(西夏史,社科院),朱瑞熙(宋史,上海師范大學),王曾瑜(宋史,社科院),裴汝誠(宋史,華東師范大學),李裕民(宋史,陝西師范大學),李埏(宋史,雲南大學),亦鄰真(元史,內蒙古大學),陳得芝(元史,南京大學),,邱樹森(元史,南京大學),蔡美彪(元史,社科院),陳高華(元史,社科院),龔延民(浙江大學),姚大力(元史,復旦大學),李治安(元史,南開大學),蕭啟慶(元史,台灣中央研究院),黃寬重(宋史,台灣),王德毅(宋史,台灣),柳立言(宋史,台灣),梁賡堯(宋史,台灣),
六.明清史
吳晗(明史,清華),顧誠(北京師范大學),鄭天挺(南開大學),謝國楨(南開大學),韋慶遠(人大),鄧之誠(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門史,中山大學),王毓銓(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會經濟史,中山大學),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廈門大學),趙儷生(明清思想史,蘭州大學),南炳文(南開大學),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楊念群(清史,人大),趙世瑜(明清以來的民俗史,北師大),常建華(南開大學),馮爾康(南開大學),王天有(北大),楊國楨(明清史和社會史,廈門大學),陳寶良(明史,西南大學),張顯清(社科院),徐泓(台灣中研院),於志嘉(台灣中研院),陳春聲(中山大學),劉志偉(中山大學),鄭振滿(廈門大學), 王家范(華東師范大學),李孝悌(明清史,台灣)
七,近現代史
章開沅(華中師范大學),陳旭麓(華東師范大學),桑兵(中山大學),茅海建(華東師范大學),羅志田(北京大學),楊天石(社科院),黃彰健(台灣中研院),王泛森(台灣中研院),馬敏(近現代史,華中師范大學)
望採納
2. 安作璋導師的詳細資料
安作璋先生,漢族,中共黨員,1927年生於山東省曹縣。1951年畢業於齊魯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山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和山東地方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他在秦漢史、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山東地方史,齊魯文化史、中國運河文化史等領域均有獨特貢獻。1978年當選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首批拔尖人才」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榮獲首屆山東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是5位獲此殊榮的著名學者之一。
安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從事秦漢史研究並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學家,其論著曾受到史學大師郭沫若先生的贊賞,被日本學者譽為「秦漢史之大家」。從20世紀80年代始,安先生踐行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治史思想,主張治史貴在乎通,其研究范圍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獻學等領域,篳路藍縷,建樹破豐,終於成為一代史學大家。
主要著作有:《漢史初探》、《兩漢與西域關系史》、《班固評傳》、《秦漢農民戰爭史料匯編》、《秦漢官制史稿》(合著)、《秦漢官吏法研究》(合著)、《學史集》、《秦始皇帝大傳》(合著)、《劉邦評傳》(合著,後增訂為《漢高帝大傳》)、《漢武帝大傳》(合著)、《漢光武帝大傳》(合著)等,其中6部由中華書局出版。
主編《中國史簡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秦漢史》(合著)、《山東通史》(600多萬字)、《齊魯文化通史》(合編,350萬字)、《中國運河文化史》(195萬字)、《濟南通史》(300多萬字)、《經世大典》、《中國通史·秦漢卷》(合作)、《中國吏部研究》、《治國方略叢書》(5冊)、《鄭玄集》(上下冊)、《郝懿行集》(7冊)、《山左名賢遺書》(20種)等。此外,發表論文百餘篇。
獲獎代表作:《秦漢官制史稿》被學界評價為「不僅填補了斷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許多方面有新的開拓,它的出版在中國官制史研究的漫長過程中樹立了又一塊新的里程碑」,1986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劉邦評傳》被學界評價為「不僅是劉邦個人的傳記,而且還是一部翔實的西漢開國史」,「其中不少人,可以說是在司馬遷、班固為他們作傳後第一次對他們作了科學的評述」,1991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山東通史》被學界評價為「地方史研究中的開創之作,是近年來歷史研究的突出成果」,1996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
安作璋先生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跡已被收入《中國名人大詞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大詞典》等多種傳記、詞書中,深受國內外學人的尊敬,被譽為「秦漢史之大家」。1989年10月,他應日本關西大學和學術振興會的邀請,赴日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在「日本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作了有關秦漢史研究的學術報告。他的精闢的見解和淵博的學識使許多日本學者為之折服,在日本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安老目前除了繼續培養博士生以外,仍舊孜孜不倦、筆耕不輟。
此外,安老也喜歡書法,其書法典雅雋秀,帶有書卷氣,日本學者視若珍品,但他從不輕易示人,亦不輕易為人題簽,認為自己的書法只是一種自我陶冶,不足為他人道也。雖然他的雙腿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但他的足跡卻留在了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他登過河南的嵩山、安徽的黃山、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以及山東的泰山、嶗山。他也到過許多歷史名城和古代遺址。這對於一個舉步維艱的人來說,當然不是什麼遊山玩水,而主要是藉此開拓胸懷,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歷史的格言,也是安老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文化東路88號 郵編:250014
聯系電話:(0531)86180275 Email:[email protected]
3. 秦漢史哪些學校不錯,有哪些名師哪些書籍可看!
我個人了解,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非常強,此外華中師大、復旦大回學、鄭州大學答、河南大學、江西師大、北京師大也招收秦漢史方面的碩士。 陝西省原本是秦漢研究重地,但不知13年情況如何,有課能全省不招秦漢史碩士。秦漢史的名師太多了,不知道你是指近現代學界大師,還是當代活著的學者。如果是當代的,你搜一下秦漢史研究會的成員,這里囊括了大部分國內秦漢史學者。至於秦漢史的著作,可以藉助工具書《秦漢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和論文《二十世紀的中國秦漢史研究》(周天游 孫福喜)來了解。
4. 劍橋中國秦漢史的內容簡介
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原為費正清、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卷,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劍橋中國史》不是按卷次先後印行的,在這卷之前,第10、11和3卷業已先後問世,並且已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翻譯出來,以《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國隋唐史》為題出版了。現在歷史所的朋友們又譯成《劍橋中國秦漢史》,要我在書端寫幾句話,我既感欣幸,又頗為惶恐。我在秦漢史方面學力有限,本沒有著筆的資格,但承魯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書後即行寄贈,得以成為國內最早讀者之一。細繹全卷,曾將一些感想寫作書評,發表在《史學情報》上,其中即呼籲趕快把這卷書翻譯出來。現在經過歷史所各位努力,這個願望實現了,寫一篇小序確實是我的義務。《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國史的許多學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達981頁,分別執筆的學者大都對章節論述的范圍有長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國和秦帝國》的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國的第一個統一者》一書;第3章《王莽,漢之中興,後漢》的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畢漢斯,著有《漢朝的中興》;第6章《漢朝的對外關系》的作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余英時,著有《漢代的貿易和擴張》;第9章《秦漢法律》的作者荷蘭萊頓大學退休教授何四維,著有《秦法律殘簡》、《漢法律殘簡》;第7章《政府的結構與活動》、第12章《宗教和知識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魯惟一博士,著有《漢代的行政記錄》、《通往仙境之路》等書,諸如此類,不遑枚舉。還有的學者,如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戴密微、日本東京大學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陣容在西方學術界可稱極一時之選,這部書也可謂西方研究中國秦漢史的結晶。
西方對秦漢史的研究有相當長的歷史。本卷《導論》對此有概括敘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際來華的傳教士衛匡國的著作。中國的二十四史始於《史記》、《漢書》,讀史者也總是從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觸中國史就是秦漢,同時秦漢在整個中國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學者研究秦漢史的較多,成績也較豐碩。看本卷所附參考文獻目錄,便可得到相當的印象。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況的讀者,通過本卷不難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學者的論著也很多,足供讀者參取。
5. 考中國古代史,哪個學校較好
簡單說下 一家之言 不要拍我1 最強的首推北大 重點在於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 好點的老師比如榮新江 鄧小南等等 另外北大和港台 外國交流比較多,外面的學者在北大兼職招生的也多,北大古代史側重政治制度史 考據 敦煌學等方向。2 其次就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不太熟悉 但是古代史也很強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古代史其實非常強,比如張豈之(雖然不帶學生了),唐史的張國剛,搞土地和社會的秦暉,都是數一數二的大牛 南開大學 側重中國古代史的社會史 政治思想史和制度史 以秦漢元明史見長,如明史的南炳文 元史的李治安等人,政治思想史方面如張榮明 陳啟雲(陳是錢穆的弟子) 社會史學方面如余新忠 王利華 李小林等 人大:人大的歷史可以包括國學院和歷史學院的,國學院的比較好的如思想史方面的黃克劍 黃朴初,秦漢史的王子今。另外人大歷史學院的最大特色就是清史,國內最強,包括戴逸等。人大的古代史側重在秦漢和明清方面,隋唐也有老師,但不是最好的,另外宋史方面有包偉明 復旦:復旦不太了解,我知道的比如思想史的葛兆光,經學史的朱維諍,復旦古代史的最大優勢是歷史地理學科。 3 北師大,北師大歷史其實沒落了,很多老師去別的院校了(比如王子今),北師大古代史好點的老師比如宋史的游彪,隋唐史的寧欣。北師大古代史方面的傳統優勢學科是古代史學史。 南京大學,南京大學的古代史沒有近現代史和世界史強(相對),我對華東那邊不熟悉,所以不說了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的古代史老師相對集中,基本上好點的老師都集中在魏晉南北朝這塊,估計和唐長孺的影響有關。 山東大學,山大歷史古代史方面有比較好的傳統,出了不少歷史大家,所以不會差的。但是不熟,另外,川大的古代史集中在古代儒學、蜀學方面。中山不了解,吉大也不了。蘭大古代史主要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主要集中在敦煌學。西北大學的古代史主要是思想史。大體就這樣吧,排名是我自己排的。另外考試難度和排名無關,比如清華難度大於北大,復旦難度大於南開,因為這和學校知名度、招生人數等等有關。大致這樣[]
6. 於振波的論文
時間(期數) 刊物 文章 1994(6) 中國史研究動態 評介《簡帛研究》 1994(5) 北京大學學報 漢代官吏的考課時間與方式 1994(6)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漢代「天人感應」思想對宰相制度的影響 1995(6) 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4年秦漢史研究綜述 1996 簡帛研究(第二輯) 漢簡「得算」、「負算」考 1998 簡帛研究(第三輯) 收孥法的變遷 1999(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秦漢時期的「文法吏」 1999(2) 湖南大學學報 「引經決獄」的實質與作用 1999(4)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司馬遷經濟思想簡論 1999 北大史學 「史書」本義考 1999 [未公開刊印論文集]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昆明(漢代的循吏與酷吏) 2000(2) 史學集刊 居延漢簡中的燧長和候長 2000(5)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戰國秦漢時期的「重本抑末」政策——讀《鹽鐵論》有感 2001(1) 湖南大學學報 漢代法律運行機制的現代啟示 2001 簡帛研究(二〇〇一上冊) 居延漢簡中的燧長和候長 2002(1) 南都學壇 近三十年來大陸及港台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 2002(2) 中國史研究動態 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2002(7) 文史知識 「無為而治」時期的漢代法律 2002(5) 湖南大學學報 從懸泉置壁書看《月令》對漢代法律的影響 2003(3) 湖南大學學報 里耶秦簡中的「除郵人」簡 2003(6) 湖南大學學報 走馬樓吳簡所見佃田制度考略 2004(1) 南都學壇 走馬樓吳簡中的限米與屯田 2004(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走馬樓吳簡中的限米與屯田 2004(1) 中國史研究 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漢代的實施情況 2004(1) 中國經濟史研究 走馬樓吳簡中的「調」 2004(1) 船山學刊 淺析走馬樓吳簡中「刑」的含義 2004(2) 湖南大學學報 簡牘所見秦名田制蠡測 2004(5) 綠葉 從懸泉置壁書看《月令》在漢代的法律地位 2004(8) 文物 張家山漢簡中的「卿」 2004 簡牘學研究(第四輯) 秦漢時期的郵人 2005(1) 湖南大學學報 從走馬樓吳簡看兩漢與孫吳的「調」 2005(1)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名田制與唐均田制之異同 2005(2) 故宮博物院院刊 從簡牘看漢代的戶賦與芻藁稅 2005(3) 船山學刊 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下奴婢」 2005(5) 湖南大學學報 從「公室告」與「家罪」看秦律的立法精神 2005(5) 大學教育科學 走馬樓吳簡之「私學」身份考述 2005 簡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 漢代的都官與離官 2005 [未公開刊印論文集]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呼和浩特(秦漢土地制度與貧民法律地位之變遷) 2006(1)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漢代的循吏與酷吏 2006(2) 史學月刊 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品 2006(1)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無任」與「五任」 2006(3) 中國歷史文物 說「縣令」確為秦制——讀里耶秦簡札記 2006(6) 南都學壇 秦漢貧民法律地位的變遷及其原因 2006(11) 考古 走馬樓吳簡習語考釋 2006(4)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從糴米記錄看漢代對西北邊塞的經營——讀《額濟納漢簡》札記 2006 簡帛研究(二〇〇四) 漢代的家貲與貲家 2007(1) 湖南大學學報 走馬樓吳簡研究綜述——職業、社會身份與階層(第二作者) 2007(5) 史學月刊 略說走馬樓吳簡中的「老」 2008(3) 湖南大學學報 從尹灣漢簡看兩漢文吏 2008(6) 史學月刊 從走馬樓吳簡看其時長沙民戶的貧富差別 2008 簡帛研究(二〇〇六) 再說吳簡中的丘 2008 簡帛研究(二〇〇六) 懷念謝桂華先生 2009(1) 江漢考古 走馬樓吳簡所見戶與里的規模 2009(4) 南都學壇 走馬樓吳簡賦稅收支記錄管窺 2009(3) 中國史研究 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 2010(4) 湖南大學學報 淺談出土律令名目與「九章律」的關系 2010(5) 史學集刊 秦律中的甲盾比價及相關問題 2010 簡帛研究(二〇〇八) 略說走馬樓吳簡之名籍 2011(2) 湖南大學學報 關於周文王的即位與稱王——讀清華簡《保訓》札記(第一作者) 2012(5) 湖南大學學報 秦簡所見田租的徵收 2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會議論文集] 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蘭州(嶽麓書院藏秦簡《質日》札記三則) 2012 簡帛研究(二〇一〇) 從「傅籍」到「丁中」——對吳簡中「口、事、筭、事」比例關系的考察 2013(3) 湖南大學學報 秦代吏治管窺——以秦簡司法、行政文書為中心 2013 [尚未公開刊印] 第五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長沙(走馬樓吳簡中的流動人口——以臨湘縣為中心) 2014 [未公開刊印論文集]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成都 2014 簡牘學研究(第五輯) 統計學方法與走馬樓吳簡研究
7.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的介紹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經民政部審批的國家一級學會,現有會員300餘人,研究會掛靠中國社會科學院,由院科研局代管,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8. 侯旭東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1996年至2008年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間版與同事權發起組織「史學沙龍」,10年間舉辦學術討論會近70次。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受哈佛燕京學社邀請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2006年6月在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做訪問學人,並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2008年5月調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任歷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兼及秦漢史。先後從事東晉南朝經濟史、北朝民眾佛教信仰與北朝鄉村社會的研究。後兩方面的研究以資料豐富、視角新穎在國內外學界產生廣泛影響。
簡牘,尤其是新出土的湖南長沙三國吳簡的整理與研究,並致力於探索漢魏六朝的國家統治機制與形態。
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以及日本、法國和台灣科研課題多項。
9. 謝桂華的介紹
謝桂華(1938.10—抄—2006.6.12),男,漢族,,湖南新化人。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1年起任研究員。1989-1999年先後任戰國秦漢史研究室和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
10. 劍橋中國秦漢史的介紹
這部《劍橋中國秦漢史》,原為費正清、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1卷,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劍橋中國史》不是按卷次先後印行的,在這卷之前,第10、11和3卷業已先後問世,並且已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翻譯出來,以《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國隋唐史》為題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