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稅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是稅收是從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諸侯國變法中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如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促進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後出現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當久遠
❷ 中國稅收歷史有多少年了
進入奴隸社會開始,三千多年吧
❸ 在我國收農業稅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起始於公元前594年,距離今年2610年。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專畝」屬(初稅畝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到漢初形成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議於1958年6月3日頒布了農業稅條例,並實施至今。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歷史上,「皇糧國稅」一直牽動著中國的興衰。盡管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改革,以擴大納稅面,讓有地產、有錢財的人多納稅,但由於吏治腐敗,負擔最終轉嫁到農民頭上。即使是屢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暫的輕徭薄賦,歷代封建統治者始終未能跳出農民負擔越減越重的「黃宗羲定律」。
❹ 收稅在我國自古以來有多少年歷史了
你的問題太復雜只能簡略回答了台灣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新疆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我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以後,西域便已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西藏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元朝時統一藏族地區,扶植薩迦派建立地方政權,同時元朝在青藏高原設立了一系列的軍政機構。開初,元朝在河州設立吐蕃宣慰司,作為管理整個藏族地區的行政機構,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還為此在河州居住兩年多。後來因為所轄地面太大,又在康區設置一個宣慰司,到1280年八思巴圓寂後,元朝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衛藏設置一個宣慰司。應該還是解釋清楚了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只有去翻地方誌了
❺ 「稅收」的歷史
稅收是一個古老的歷史范疇,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一、西方國家稅收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由貢納時期。在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制社會初期,國王因公產收入難以滿足公共需用的增加,逐漸開始依賴人民自由貢獻的勞力和物品。那時,稅收在人們的觀念上含有捐贈、饋贈的意思。
第二階段為稅收承諾時期 。隨著國家的發展,君權的擴大,以及公共費用和王室費用的急刷增加,單靠人民的自由貢納難以滿足需要,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財政急需,往往需要開征新稅。但開征新稅需要得到民會的承諾。因此,這一時期可稱為政府懇請人民幫助或人民幫助政府的時期。
第三階段為專制課稅時期。至中世紀,歐洲國家中央集權制度和常備軍制度都已確立,由於君權極度擴張,政府軍費膨脹,國王實行專斷課稅。廢除了往日民會稅收承諾制度,使納稅成為人民在法律上必須履行的義務和對國家所作的犧牲。但貴族、僧侶階層享有豁免稅收的特權。
第四階段為立憲課稅時期。近代資產階級國家,凡開征新稅、廢除舊稅,或制定、修改稅法,都須以不違憲為原則,並經民選的議會審議通過。貴族、僧侶等階層不再享有豁免稅收的特權,納稅普遍原則和征稅確定性原則得到廣泛承認。
二、中國稅收發展的歷程
夏、商、周時代的貢、助、徹,是我國稅收的雛形。《孟子·騰文公上》記載:「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夏王朝的貢賦分為兩種:一種是王室對其所屬部落,以及用武力征服的部落所強制徵收的土貢。另一種是平民因耕種土地而向貴族或王室的貢納。到了商代,貢法演變為助法,後者是與井田制相聯系的一種力役課稅制度。及至周代,助法進一步演變為徹法,每戶農奴或平民耕種的土地,在收獲之後,要以其中一定的產量交納給王室。國家以貢、助、徹形式徵收土地產物,既有稅的因素,又有租的成份,具有租稅不分的性質。
到了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了「初稅畝」,開始對私田按畝征稅,才正式確立起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完全意義上的稅收制度。
從稅收的歷史可以看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稅收,大都經歷了一個由自願貢納到強制課征,再到立憲徵收的逐漸進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始終是課稅的主體,國家政治權力對稅收的約束力也由小變大,由弱到強,最終形成國家至高無上的課稅權。
❻ 我國稅收最早追溯的歷史大約有多少年
4000
❼ 中國歷史上的稅收
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
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
(7)稅收在中國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一些稅收的典故:
1、市場稅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交易)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2、田稅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據《春秋》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列國中的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徵收田稅的最早記載。這種稅收以徵收實物為主。實行「初稅畝」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❽ 稅收的歷史是怎麼來的
古代市場單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版當時手工業和權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史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❾ 中國稅收發展歷史
我國稅收產生的歷史進程
早在夏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國家憑借其政權力量進行強制課征的形式——貢。一般認為,貢是夏代王室對其所屬部落或平民根據若干年土地收獲的平均數按一定比例徵收的農產物。到商代,貢逐漸演變為助法。助法是指藉助農戶的力役共同耕種公田,公田的收獲全部歸王室所有,實際上是一種力役之徵。到周代,助法又演變為徹法。所謂徹法,就是每個農戶耕種的土地要將一定數量的土地收獲繳納給王室,即「民耗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夏、商、周三代的貢、助、徹,都是對土地收獲原始的強制課征形式,在當時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賦稅的某些特徵,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
春秋時期,魯國適應土地私有制發展實行的「初稅畝」,標志著我國稅收從雛形階段進入了成熟時期。春秋之前,沒有土地私有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到春秋時期,在公田以外開墾私田增加收入,於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了「初稅畝」,宣布對私田按畝征稅。它首次從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制,是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改革措施,同時也是稅收起源的一個里程碑。
除上述農業賦稅外,早在商代,我國已經出現了商業手工業的賦稅。商業和手工業在商代已經有所發展,但當時還沒有徵收賦稅,即所謂「市廛而不稅,並譏而不征。」到了周代,為適應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開始對經過關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徵收「關市之賦」,對伐木、采礦、狩獵、捕魚、煮鹽等徵收「山澤之賦」,這是我國最早的工商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