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國白酒的歷史
翻開歷史的畫卷,酒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悠悠的歲月,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醞釀出了悠久燦爛的酒文化。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東方的詩仙李白這樣以不愧天為己任的去愛酒;這位斗酒詩百篇的嫡仙在酒給的靈感下,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沒有葡萄酒的日子就如同沒有陽光」,西方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更是把葡萄酒比做賜予萬物生命的陽光,很難分出李白和巴斯德誰對酒更熱愛一些。對酒的喜愛雖然相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造成了中國人和西方人欣賞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種種不同。
一、酒種的不同。
中國的酒文化淵遠流長,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於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她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中華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這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很早成為農業大國,早在一萬多年前中國就與西亞、中美洲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三個農業中心。中國五穀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餘,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基礎。
而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餘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
二、飲酒禮儀的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酒,要看喝什麼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後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在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拼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鬱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三、飲酒的目的不同。
在中國,酒常常被當做一種工具。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知心而寓之酒,人們更多的依靠飲酒而追求酒之外的東西。青梅煮酒是為了論證誰是英雄;杯莫停的將進酒,為的是與爾同消萬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賢,為的是借酒避難。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於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他後帶來的美妙作用。
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發現,酒文化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的大寫意式的發散思維;西方人則是工筆素描式的直線思維。
⑵ 中國酒的歷史
酒的起源——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
⑶ 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於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後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於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因;而給酒起了許多雅名,如「金漿」、「琬液」、「瓊蘇」等,有些直接進入詩中。酒成為文人生活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在這里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飲料來看待的,而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個人性格的「壯膽劑」,它起到調節人際關系、培養和促激人們性格的作用。 中國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席」,酒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古到今,中國人一向敦於友誼,友人相逢,無論是久別重逢,還是應邀而逢,都要把酒敘情,喝個痛快。中國人把婚禮的筵席稱「喜酒」,生了孩子辦滿月稱「滿月酒」,重陽節要喝「重陽酒」,端午節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慶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開業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酒種類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黃酒、葯酒等等應有盡有。其中,中國的名優白酒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受到了中外賓朋的好評。1979年在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評出了18種中國名酒。這些酒是:貴州茅台酒,四川五糧液,四川劍南春,貴州董酒,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貢,四川瀘州老窖酒,江蘇洋河大麴酒,煙台葡萄酒,北京中國紅葡萄酒,河北沙城白葡萄酒,河南民權白葡萄酒,煙台味美思,煙台金獎白蘭地,山西竹葉青,紹興加飯酒,福建沉缸酒,青島啤酒。
中國不僅酒的種類繁多,而且還有著源遠流長的飲酒文化。中國人飲酒最講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狀態是似醉非醉,使人處於最快樂、最興奮的境界中。這時不僅人們話多,而且興致大發,會妙語連珠,詩如泉涌,「李白斗酒詩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人在飲酒方面還編織了許多酒令和飲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點不喝也不好」、「一杯酒,開心扉」、「五杯酒,豪情勝似長江水」、「十杯酒,紅心與朝日同輝」……因此,從古至今以酒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豐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武松醉打蔣門神」等,至於以酒為題的文字創作則不勝枚舉,這些均為中國酒文化增添了饒有趣味的內容。 中國的酒文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喜歡慢慢的品嘗,不喜歡一飲而盡,更不喜歡喝得酩酊大醉。所以不僅在飲酒的器皿上有許多講究,在飲酒的方式上也多種多樣。如酒盅要小,滿杯為多少份量都有固定標准。 在民間,還有溫酒、燙酒的習慣,認為飲涼酒有害於健康,常常把瓶中的酒倒入酒壺中,放在熱水中溫一下,熱了再飲。 這些有關酒的文化,是中國人民的一種生活習俗。但隨著外國酒文化的侵入,中國的酒文化也逐漸在發生著變化。
⑷ 簡述中國酒的歷史
通過考古發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已發現盛有酒。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無論是早期的仰韶文化,還是隨後的龍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時期,都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還十分精緻,在這同時還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這說明遠在儀狄、杜康時代以前,我國已有了酒。而傳說中的造酒始祖儀狄或杜康,則可獸面墳躊商晚期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釀酒的工藝,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濃烈,從而使原始的釀酒,逐步演變成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釀造活動,更成了一種自覺的生產行為。
應該說,遠古時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經自然「酒化」而成的。眾所周知,酒必須是含有酒精的飲料。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麥芽糖、葡萄糖等,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就會生成酒精。那些含有豐富糖分的野生果實,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過自然發酵而產生酒精,也就成了「酒」。此種自然成酒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專有談「梨酒」的條目,就是一個例證。
隨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人到農業杜會,人們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穀物,於是又出現了穀物酒。而在穀物酒的釀造中,因穀物不能直接與酵母菌發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穀物中的澱粉必須先經過水解,轉化成葡萄糖後再發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後發酵,再酒化的過程。天長地久,大自然中野果、穀物的自然酒化現象,經過人們的長期觀察總結,終於使釀酒逐步變成了人類自覺、有意識的生產行為。
⑸ 中國酒的起源
中國酒起源於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
中國酒起源於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所謂「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氏,即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這是可信的,西安半坡村遺址發掘出來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義為造酒)字形狀的罐子,即為有力的佐證。
最初的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由糧食或果品自然發酵而成。江統把它具體說成是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澱粉就產生了糖化和酒化,客觀上的確道出了糧食果品郁積,久蓄則變味成酒的事實,從而破除了釀酒的神秘色彩。
縱觀史書文獻,自東漢以降,直到宋代,酒的蒸餾跡象也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過。唐宋時期有關「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於蒸餾酒范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
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於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後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後才賦予燒酒的官方稱謂。
金代說來源於河北承德青龍縣西山嘴村1975年開河道時,所取得的一件蒸餾器,和現代的壺式蒸酒器物很像,當地文物部門也用此物做過試驗,但是出酒量非常少,而且酒精度很低,應該是當地的試驗不符合元代的取酒辦法。
孫機發現,當時在蒸餾器出土的地方還出土了元代的滴水瓦,所以他傾向於認為這器物實際上不屬於金代,或者說就是元代舊物,如果按照元代蒸餾辦法,用釀造好的棗酒、葡萄酒,再用這件出土文物做蒸餾,肯定能蒸出很好的高度酒。
斷此物為元代產物,則一切非常好解釋,文獻和實物構成了一套解釋系統。
⑹ 中國制酒的歷史已有上千年的時間,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治酒的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治酒的?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中國制酒的歷史已有上千年的時間,據說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酒麴復式發酵法,從而可以大量製造出黃酒。
而到了秦朝,由於商鞅討厭釀酒這種「浪費糧食」的活動,所以秦朝的酒文化非常凋敝,目前還算一段缺失的歷史。二、兩漢時期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百廢待興,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隨著天下安定經濟發展,百姓們的生活得到改善,家裡有了余糧之後難免要釀一些酒。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家像壟斷鹽、鐵一樣壟斷釀酒、賣酒行業。但這一政策只持續了十幾年,因為激起了廣大喝酒愛好者的反感。最後,漢武帝不得不讓步,將壟斷變為收專稅。
⑺ 中國酒的歷史和白酒的歷史(區分)
中國白酒
白酒是中國傳統蒸餾酒。又稱「燒酒」及「白乾」。據《本草綱目》紀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國白酒的生產已有很長的歷史。中國白酒以穀物及薯類等富含澱粉的作物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而成。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但目前已有40度以下之低度酒。
中國白酒之酒液清澈透明,質地純凈、無混濁,口味芳香濃郁、醇和柔綿、剌激性較強,飲後余香,回味悠久。中國各地區均有生產,以山西、四川及貴州等地產品最為著名。不同地區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獨特風格。
中國白酒以黃酒演化而來,雖然中國早已利用酒麴及酒葯釀酒,但在蒸餾器具出現以前還只能釀造酒度較低的黃酒。蒸餾器具出現以後,用酒麴及酒葯釀出的酒再經過蒸餾,可以得到酒度較高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
中國白酒之分類:
白酒品種繁多,製法和風味都各有特式。白酒大致可分為:
1、按生產原料分:
糧食白酒以高粱、玉米、大米及大麥等為原料釀制而成。出名及優良白酒中絕大多數為此類酒。
薯干白酒
以甘薯、馬鈴薯及木薯等為原料釀制而成。薯類作物富含澱粉和糖分,易於蒸煮糊化,出酒率高於糧食白酒,但酒質不如糧食白酒,多為普通白酒。
其它原料白酒
以富含澱粉和糖分的農副產品和野生植物為原料釀制而成。如大米糠、高粱糠、甘蔗、土茯苓及葛根等。這類酒的酒質不如糧食白酒和薯干白酒。
2、按釀造用曲分:
大麴法白酒以大麴(麥曲)(一種粗製劑,由微生物自然繁殖而成)作為釀酒用的糖化劑和發酵劑。因其形狀像大磚塊而得名。酒醅經蒸餾後成白酒。具有曲香馥郁、口味醇厚、飲後回甜等特點。多為名酒和優質酒。但因耗費糧食,生產周期長等原因,發展受到限制。
小曲法白酒
以小曲(米曲)(相對於大麴而言,又因添加了各種葯材而又稱為葯曲或酒葯)作為釀酒用的糖化劑和發酵劑。此酒適合氣溫較高的地區生產。具有一種清雅的香氣和醇甜的口感,但不如大麴酒香氣馥郁。
麩曲法白酒
以麩曲(用麩皮為原料,由人工培養而成。因生產周期短,又稱快曲)為糖化劑,酵母菌為發酵劑製成。以出酒率高,節約糧食及生產周期短為特點,但酒質不如大麴白酒及小曲白酒。
小曲、 大麴合制白酒
先用小曲,後用大麴醱造而成,酒質風格獨特。
3、按香型分:
醬香型白酒以芧台白酒為代表,特點是酒質醇厚,醬香濃郁,香氣幽雅,綿軟回甜,倒入杯中放置較長時間香氣不失,飲後空杯留香。
濃香型白酒
以瀘州老窖特曲為代表,特點是芳香醇厚,回味悠長,飲後幽香。
清香型白酒
以汾酒分代表。特點是酒液晶瑩透亮,酒氣幽雅清香,酒味醇厚綿軟,甘潤爽口。
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這類酒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發酵成的小曲酒。特點是酒氣蜜香清柔,幽雅純凈,回味怡暢。
其它香型白酒
因具體酒種不同,又細分為幾種小香型。如:
葯香型白酒,以董酒為代表
芝麻香型白酒,以景芝白乾為代表
豉香型白酒,以豉味玉冰燒為代表
4、按白酒中酒精含量分:
˙高度酒(51%-67%)
˙中度酒(38%-50%)
˙低度酒(38%以下)
⑻ 誰幫忙一下,在中國酒的歷史
關於中國酒的起源,晉代文人江統的《酒誥》中有段的介紹:「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郁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上皇: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 儀狄: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時間上晚於上皇時代。《世本》有「儀狄始作酒醪」的說法。 杜康:許慎《說文解字》說他是夏朝第五世君主,張華《博物志》說他是漢朝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周王朝王宮的釀酒師。現在學術界的看法是:杜康可能是周秦之間的一個著名的釀酒家。 這段話說酒的起源是由於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糧食郁積,久蓄則變味成酒,而不是由於某個人發明的。 那麼酒到底是怎樣、何時釀出來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儀狄釀酒 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世本》相傳「儀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紀《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的《戰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但《黃帝內經》已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神農本草》又肯定神農時代就有了酒,都早於儀狄的夏禹時代。 二、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杜康也是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杜康造酒」 經過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詠唱,在人們心目中杜康已經成了酒的發明者,也有了各種傳說。 陝西白水縣康家衛村,傳說是杜康的出生地;河南汝陽縣的杜康礬、杜康河,傳說是杜康釀酒處;河南伊川縣皇得地村的上皇古泉,傳說是杜康汲水釀酒之泉。 三、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但《黃帝內經》一書是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可信度尚待考證。 四、考古中的酒的發現 考古的發現,說明釀酒早在夏朝(4000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一點已被大量考古事實所證實。 1、磁山文化時期(7355-7235年前) 磁山文化時期,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和大量穀物,穀物釀酒的可能性很大。 2、河姆渡文化時期(6000-7000年前) 發現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 4、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該遺址地處山東莒縣,隨葬80多件陶器中,有25件潔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計有貯酒的背壺,溫酒的陶規、注酒的陶瓮和飲酒用的規杯。 大汶口文物 五、現代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最早是天然產物 人類不是發明了酒,而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穀物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穀物酒。水果和乳汁也很容易轉變成酒。 2、最早的酒——果酒和乳酒 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主要靠採集和狩獵,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最易發酵成酒。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也很容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遠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 蒸餾酒的起源 用特製的蒸餾器將酒液加熱,由於酒中所含的物質揮發性不同,在加熱蒸餾時,在蒸汽和酒液中,各種物質的相對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較易揮發,則加熱後產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濃度增加,而酒液中酒精濃度就下降。收集酒氣並經過冷卻,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釀造酒,酒度低於20%。 蒸餾酒則可高達 60%以上。 現代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蘭姆酒"等。 白酒:中國特有,穀物酒蒸餾而成 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 威士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制後經蒸餾而成的 蘭姆酒: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是蒸餾器。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條件,但也可能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一、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在安徽滁洲也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青銅蒸餾器。所以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 二、蒸餾酒起源於唐代 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中提到了燒酒。陶雍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詩句。有些人認為這里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記載了燒酒方法:"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不是蒸餾酒的操作,所以也很難判斷唐代的燒酒是否就是蒸餾酒。 三、蒸餾酒起源於宋代 宋代的《丹房須知》中描述了蒸餾器"抽汞器";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朱" 的用具,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 中的描述大致相同;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所以蒸餾酒也可能起源於宋代。 四、蒸餾酒起源於元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辛、甘、大熱、有大毒。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與姜、蒜同食,令人生痔。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不管是自己的發明還是外國的傳入,蒸餾酒最遲應該起源於元代。
⑼ 中國的白酒歷史到底有多久
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
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明代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中國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清代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