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中國人吃餃子的節日

歷史中國人吃餃子的節日

發布時間:2021-02-21 19:04:42

Ⅰ 中國的哪些節日需要吃餃子

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Ⅱ 吃餃子的節日

農歷正月二十五「打囤」日,按傳統今天應該吃餃子。這一天人們為了求金銀滿櫃,糧食滿囤,燃放鞭炮意思是「打囤」。

春節吃餃子。餃子,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食品。餃子形狀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古語有 「好吃不過餃子,輕松不過睡覺」的說法。

農歷正月初五吃餃子。初五俗稱「破五」,這天吃餃子有「捏小人嘴」、送年和祭財神之說。初五這一天吃了餃子,禁忌小人讒言。送年,初五過了,年也就算過去了,農民們開始了一年的勞作。祭財神,這一天上供祭財神,為的是求發財致富之意。

Ⅲ 有哪些傳統節日的習俗是吃餃子的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吃餃子的習俗的主要有:

除夕、正月初五、 入伏、立秋、立冬、冬至內、春節容 。

吃餃子寓意吉祥,剁餡兒時說歲歲平安了;包餃子時說雜事都包上了;開鍋時說喜事都開花了;餃子破了說糧倉都撐開了;盛餃子時說元寶入庫了;吃餃子時說福氣分享了。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吃餃子有「六六大順」的說法。能達到沸騰、熱鬧、樂和、喜慶、吉利、順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歡迎,在很多傳統節日中都要吃餃子。

Ⅳ 中國傳統中總是過年過節吃餃子,餃子到底是什麼來歷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4)歷史中國人吃餃子的節日擴展閱讀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餃子現在已經成為了北方人不可或缺的過年食品。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餃子餡的文化:

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油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 謂之有財;祝福你有財,更祝福你有才。

魚肉餡—即余財之意故為余財餃

余:即剩餘,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餘,謂之餘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余留下來的是健康。

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裡麵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衛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蔬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Ⅳ 中國有哪些節日要吃餃子

1.春節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麼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除夕

按照民俗的解釋,「除夕」這一天是人、鬼、神交戰之日,因此,必須要人人參與,才能獲得來年的吉祥平安。

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地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灶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一習俗的由來。

3.冬至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5)歷史中國人吃餃子的節日擴展閱讀: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拯乾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餳)一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面團,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

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

參考資料網路-餃子

Ⅵ 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定要吃餃子的有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Ⅶ 吃餃子是什麼節日

答:

  1. 春節源

  2. 農歷正月初五

  3. 正月十五元宵節

  4. 冬至

Ⅷ 中國哪些節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為什麼呢

春節抄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襲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Ⅸ 吃餃子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吃餃子的習俗的主要有:

除夕、正月初五、 入伏、立秋、立冬、冬至、春回節 。

吃餃子寓答意吉祥,剁餡兒時說歲歲平安了;包餃子時說雜事都包上了;開鍋時說喜事都開花了;餃子破了說糧倉都撐開了;盛餃子時說元寶入庫了;吃餃子時說福氣分享了。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吃餃子有「六六大順」的說法。能達到沸騰、熱鬧、樂和、喜慶、吉利、順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歡迎,在很多傳統節日中都要吃餃子。

Ⅹ 中國人吃餃子的典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諺雲:「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農歷每年的臘月三十日,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時候。這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要准備許多美味食品,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人們稱這一天叫做「過年」。 過大年,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坎,就開始忙年。尤其是從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起,人們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日夜忙個不停。河南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殺豬雞; 二十八,蒸棗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餃子;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中國人吃餃子的節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