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幾次大的經濟危機有哪些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Ⅱ 經濟危機是怎麼產生的,歷史上有哪幾次比較大的經濟危機,各有什麼特點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Ⅲ 歷史兩次經濟大蕭條開始時間
1929全球經濟大蕭條,很多人破產或者餓死。過半數的資本商將牛奶傾倒入海,這版就是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時出現權的倒退現象,也是他丑惡的一面。
1987美國大崩盤 ,那個時候的紐約市,連開電梯的服務人員都是碩士畢業生。
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另一個丑惡面,當他的社會經濟走到盡頭時會出現一些例如資源浪費,人才浪費,通貨膨脹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 這場災難起源於股市,席捲了整個亞洲。過半數的亞洲位列前線的富豪身家陡然縮水,更有一夜之間傾家盪產的不勝枚舉。東京股市崩盤的那一天,短短20分鍾內,跳樓自殺的有47人。(具體數據已經無從考證,但確有其事)
2008~如今一場席捲全球的由銀行次貸危機爆發的金融危機,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蔓延至世界的每一角落!至於更深的危害,還在延續。有經濟學家評論,目前才是這場經濟危機真正開始的時候,在未來的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我們要和這場風暴做好持久戰!
Ⅳ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
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4)中國歷史上幾次經濟蕭條擴展閱讀: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Ⅳ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出現過幾次都持續了多長時間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次危機開始之間的這個期間,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或稱經濟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一個周期都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不同的階段。戰後的周期雖然發生了某些形態變化,但四個階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礎。
關於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一個是周期性的原因,一個是周期長短的原因。
關於周期長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沒有占統治地位的時候,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更新的周期決定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本的更新必然會引起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從而促進生產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就業,提高勞動群眾的購買能力,擴大消費資料市場,從而促進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固定資本的更新為資本主義經濟走出危機准備了物質條件。同時,它又會引起新的一輪生產過剩,為下一次經濟危機提供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把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合起來看,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固定資本,平均大約10年左右就需要實行更新,固定資本的這個平均的生命周期,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間隔時間創造了物質基礎。
不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中,沒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早期,其經濟危機也是不規則的。當時,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固定資本的再生產還沒有能夠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盡管當時的英國頻繁出現過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經濟危機,但它們的出現和交替是沒有規則的,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危機還是一種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程度時,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機才逐漸轉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危機,就是最早一次這樣的危機。
固定資本的更新固然是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對危機間隔時間的長短有重大影響,但也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了。上述論斷,對於1825年以後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及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決定周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資本的更新以外,還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干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延緩或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是錯綜復雜的,在當代,不能只用固定資本更新這樣一個因素去解釋經濟周期的長短。
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發的目前仍處於金融危機階段)
Ⅵ 中國經濟歷史上發生的幾次衰退
你的問題有些模糊,我也知道的不多。
大清王朝可以算作是經濟巨無霸,GDP超過世界一半,可是洋槍洋炮一來,白銀嘩嘩的往外流,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我們從世界最富有的國家變到了一窮二白世界倒數第一的境地。
幾十年前,房子雖然不大,人人都不考慮「房產」;工資雖然不高,大家也基本不考慮養老;夫妻基本恩愛,「情人、小三、大齡」這些事基本是奇跡;
今天,且不論低收入人群有多少,看看周圍的打工者、上班族,錢夠花的人要:不抽煙、不飲酒、不泡妞以及其他不良嗜好,基本就是要做一個與同齡人脫節的孤獨的老實人。
言歸正傳。
衡量經濟的標準是什麼呢,是錢多錢少嗎?我以為不然,應該是以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幾十年來,我們出口了大量的資源換來的是什麼:不斷貶值的美元,這是主要的收入,還有物質方面,是人家在我們的資源的基礎上加上人家腦力勞動價值的交換產品,由於洋人一貫在國人面前的高貴地位,這些「虛」的非物質的價值佔有的比例更大,也就是我們比起其他很多被剝削的國家更吃虧,這一點只要看看國外品牌在國內的地位就知道了。如此的交換持續了幾十年,用我們的金子換來了鐵的物質豐富,你說我們的經濟是不是在衰退?
你應該看看我們這么樣的狀況還能持續多少年!
Ⅶ 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經濟危機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市場經濟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
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
Ⅷ 歷史上有幾次經濟危機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經濟危機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來自搜搜問問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