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口的歷史發展
歷史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比例。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佔世界人口的34%。由於戰亂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國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67億,佔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1950年代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到1990年末,中國人口已達11.4333億人,但佔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中國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中國人口總量仍在繼續增長,但佔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國人口約13.68億,佔世界的19%,但出生人口僅佔世界出生人口的12%。聯合國根據現有生育率預測,未來中國人口將持續下降,到2100年下降到世界人口的3.1%。 年份中國大陸人口(億人)世界人口(億人)中國大陸人口佔世界比例1950 5.4425.2521.5%19606.4430.1821.4%19708.0936.8222.0%19809.7844.4022.0%199011.5553.1021.7%200012.7061.2720.7%201013.4169.3019.4%202014.0077.8918.0%204013.7196.9514.1%206012.07123.459.8%
❷ 清中晚期中國人口增長為什麼打破歷史周期律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清朝取消人丁稅,導致出現生育狂潮,其實不然。取消人丁版稅可能少量造成多生育,權但更多的是對人口統計的影響。
從漢到明,官方統計的人口,最盛的時候也不過六千萬左右,但這個數目實在太低。中國自古以來的人丁稅和徭役制度使人民都不肯實報戶口,要說那麼長時間中國人口沒超過七千萬實在難以置信。
康熙五十年(1711年)統計的人口為兩千四百萬,次年頒布「盛世滋生人丁」的詔書,雍正時代正式廢除人丁稅,從此戶口實報已無危險,人口統計不像前代那麼虛妄。二十八年後,乾隆十四年(1749年),人口突然增加到前所未有的1.44億之多。二十八年不過一世的時間,再能生也不至於一下子多出那麼多人,顯然是以前瞞報的人口都浮出水面了。
❸ 中國歷史上人口年表
公元2年.西漢平帝元始年間.人口5960萬~~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元中年間.人口2101萬~~公元105年.漢和帝元興年間.人口5326萬~~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年間.人口4602萬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共214年、歷10代13帝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元年:劉邦攻咸陽、秦亡, 時以10月為歲首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5年:楚漢之爭項羽自刎、劉邦即皇位,是年漢全國戶口不過秦時十之二三 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元壽2年:哀帝卒,中山王劉衎9歲繼帝位、太皇太後王氏臨朝,外戚大司馬王莽秉政 公元1年.漢平帝劉衎元始元年:王莽為太傅、號安國公,益封2.8萬戶 公元2年.漢平帝元始2年:凡郡國103、縣邑1314、道32、侯國241,民戶1223萬余、口5959.5萬、田827萬余頃 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5年:王莽加九錫、毒死漢平帝 公元6年.漢孺子嬰居攝元年:王莽立宣帝玄孫嬰為太子、號曰孺子,遂王莽稱假皇帝 公元8年.漢孺子改初始元年:王莽自稱皇帝、國號新,西漢亡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共196年、歷8代14帝 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劉秀即皇帝,定都洛陽 圖片:事當執金吾,妻則陰麗華 37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13年:封宗室及絕國侯者137人、諸功臣皆增秩增封凡365人,以竇融為大司馬 57年.漢光武帝元中2年:光武帝卒、太子劉庄即位,漢戶427.9萬余、口2100.7萬余 58年.漢明帝劉庄永平元年:明帝夜夢金人, 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於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同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 75年.漢明帝永平18年:明帝卒、太子劉炟即位,口3400萬余,翌年改元漢章帝劉炟建初元年 88年.漢章帝章和2年:章帝卒、太子劉肇即位,時年僅10歲、竇太後臨政,戶745.6萬余、口4335.6萬余,翌年改元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 105年.漢和帝元興元年:和帝卒、少子劉隆即位、始生百日余、鄧太後臨政,戶13.7萬余、口5325.6萬余、田732萬余頃 史將光武帝時期建武之治和明帝、章帝時期清明統治,稱為光武明章之治;時間從建武13年到和帝時期,計光武朝21年、明章兩朝31年、和帝17年、共69年 106年.漢殤帝劉隆延平元年:殤帝卒、在位8個月,迎章帝之孫13歲清河王子劉祜即位,翌年改元漢安帝劉祜永初元年 121年.漢安帝建元元年:鄧太後卒、28歲安帝親政 125年.漢安帝延光4年:3月安帝卒、迎立章帝之孫北鄉侯劉懿為帝、閻太後臨朝 10月.漢少帝北鄉侯劉懿卒、立安帝獨子廢黜太子11歲濟陽王劉保為帝,戶964.7萬余、口4869萬余、田694萬余頃 126年.漢順帝劉保永建元年:閻太後卒 144年.漢順帝健康元年:順帝卒、2歲太子劉柄即位,梁太後臨朝 145年.漢沖帝劉柄永嘉元年:沖帝卒、梁太後之弟梁冀立章帝玄孫8歲建平侯劉纘為帝 146年.漢質帝劉纘本初元年:「拔扈將軍」梁冀毒殺質帝、立章帝曾孫15歲蠡吾侯劉志為帝,戶934.8萬余、口4756.6萬余、田693萬余頃 147年.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立梁冀女為皇後,3年後太後歸政.卒 156年.漢桓帝永壽2年:戶1607萬余、口5006.7萬余 159年.漢桓帝延熹2年:皇後梁氏死、8月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誅殺梁冀及其黨羽,至「五侯」專橫 167年桓帝卒、竇太後臨朝 168年.漢靈帝劉宏建寧元年:以竇武為大將軍、解瀆侯劉宏即皇帝位 189年.漢少帝弘農王劉辯光熹元年、漢獻帝劉協永漢元年:4月靈帝卒、皇子辯即位,何太後臨朝,改元光熹,封皇弟劉協為渤海王,5月董太後暴死 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鳩殺何太後,改元永漢,董卓自為太尉、11月董卓自為相國… 220年.漢獻帝建安25年、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曹操卒、子丕立為魏王,丕廢獻帝、自立為皇帝,東漢亡 三國:魏220…265年、共46年,蜀221…263年、共43年,吳222…280年、共59年 221年.魏文帝黃初2年.蜀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 222年.魏文帝黃初3年.蜀昭烈帝章武2年.吳大帝孫權黃武元年:孫權自稱吳王[7年後稱帝]、天下三分,蜀有戶20萬、男女90萬口 242年.魏齊王曹芳正始3年、蜀後主劉禪延熙5年、吳大帝赤烏5年:吳有戶52萬、230萬口 262年.魏陳留王曹奐景元3年、蜀後主景耀5年、吳景帝孫休永安5年:魏有戶66萬余、443萬余口;翌年蜀亡、魏得戶28萬、口94萬、甲士10萬余 西晉:265年…316年,共52年 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吳歸命侯孫皓元興2年、甘露元年:司馬炎廢曹奐、自立為皇帝、魏亡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吳歸命侯天紀4年:吳亡、晉得戶52.3萬、男女口230萬,晉全國大凡戶245.9萬余、口1616萬余、州19、郡國173;282年.晉戶增至377萬 東晉:317…420年,共104年 370年.燕亡、秦得燕戶245.9萬、口998.8萬 南北朝:420…589年,共170年 464年.宋境內凡有州22、郡264、縣1299、戶94萬有奇 577年.北齊亡、凡州50、郡162、縣380、戶303.2萬余,皆入於周 隋:581…618年,共38年 581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楊堅稱帝、國號隋,北周亡、周有州210、郡508 589年.隋文帝開皇9年、陳後主陳叔寶禎明3年:陳亡、天下墾田凡1940萬余頃 606年.隋煬帝楊廣大業2年:戶890.7萬余、口4602萬 609年.隋煬帝大業5年:戶890萬有奇 東西9300里、南北14815里
❹ 中國人口變化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代;現代至今。且人口變版化與歷史進程權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於清朝統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佔34%;近代後由於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後人口開始增長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於清朝政府的統治,人口正常增長,那時候的中國人口就已經有4.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4%,已經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現代
近代到現代的時間為1840年~1949年建國前,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辛酸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大量人口死於戰亂、毒品、疾病、飢餓等等,人口緩慢增長,到1949年末,中國大陸的人口僅有5.4167億,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現代至今
現代至今的時間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那時候國家穩定,人民生產發展,經濟也慢慢增長,科技技術到現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延長了人均壽命。到2018年末,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95億人。
❺ 歷史上個個時期的中國人口總數
以下是經查閱史書,得出的中國歷代大致人口數(2002年修訂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約20,000,000
公元2年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東漢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東漢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 約49,150,000
公元144年 (東漢順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東漢質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開皇年間) 約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煬帝大業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龍元年) 約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寶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肅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 約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約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約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約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萬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順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順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約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約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約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約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約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 約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約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約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約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統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國二年) 約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國十七年) 約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國二十年) 約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約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約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約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約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註:以上數字基本出自史書的記載,不過即使是史書,也不是100%准確,只能參考。
我們可以從上表看出,戰爭對人口的數量影響極大,西漢末年有接近6000萬人口,經過西漢末的幾十年戰爭,銳減一半以上;東漢末好不容易恢復到5000萬以上,經過東漢末的混戰和三國時期,銳減到1600萬;安史之亂前唐朝有5300萬人口,不過短短幾年就下降到1700萬;明末的戰亂也使人口從5100萬驟降至1000萬左右。
另有一處,1713年只有2300萬,到1724年上升到1億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實這是因為雍正實行了新的田畝制度和征稅制度,使得原先隱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稅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現出來。其實歷朝歷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統計經常不準確,所以我說之前的統計也不一定可信。
❻ 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間和結果。
1、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2、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3、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據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4、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5、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6、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6)歷史中國人口周期擴展閱讀: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國人口的基本情況,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人口統計信息服務。
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研究決定人口普查中的重大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規定和要求,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人口普查工作。
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全國人口普查,保障人口普查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規定,參與並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❼ 歷史上中國人口的幾次大爆發
始皇統抄一中國時人口3000萬左右,漢朝最高峰時6000萬,唐也是這個水平,中國人口首次過億是宋朝,然後一直到清初都是1億的規模,清末4億,我朝建立時也是4億,到上世紀80年代8億,到現在13億。大家分析一下每次大增長的原因吧,我覺的是和糧食有最直接的原因,秦時以小米為主,黃河流域是經濟中心,當時的鐵器不普及,黃土更容易耕種,到了漢朝鐵制農具普及,南方的沼澤就可以開發了,種植水稻,人口配增。宋朝時從東南亞傳入了早熟水稻,每年收兩季,中國人口過億,經濟中心也轉到了南方,湖廣熟,天下足。清朝的人口增長最快,這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有很大關系,美洲的土豆,紅薯,玉米三大耐寒,耐旱又高產的糧食作物在明末傳入中國,清的耕地面積擴大了4倍,使得原來並不適合居住的地方也住滿了人。受益於青黴素的普及使人均壽命從30多提高到了70多。轉歷史吧
❽ 中國人口歷史變化
一、中國人口總量的變化。
人教版中學歷史教材中記載的人口數據有:秦朝2000萬,西漢末近6000萬,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清朝前期3.6億,清朝晚期4億,建國初5億多……。這組人口數據說明,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二、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三、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❾ 新中國人口增長歷史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月30日,全國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國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1,339,724,852人。
21世紀以來: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333,220,000人。
2012年,中國人口為135,40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69,395萬人,女性人口66,009萬人,城鎮人口71,182萬人 ,農村人口64,222萬人。
(9)歷史中國人口周期擴展閱讀: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些數據構成分析:
一、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
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長
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三、家庭戶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四、性別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五、年齡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六、民族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❿ 中國人口變化史中國人口變化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3、漢朝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國時期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
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
5、晚唐時期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6、明朝時期
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華民國
台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10)歷史中國人口周期擴展閱讀:
人口登記的萌芽期: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