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中國歷代人口統計數據。越詳細越好。謝謝
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統計人口的國家之一。但由於歷代政府調查人口都是為了征稅、抽丁,因而不重視保存統計資料,直到1949年以後,我國才開展了現代含義的科學的人口普查。
歷史上的戶籍與人口據文獻記載,公元前22世紀,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所謂「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當時統計的數字約1355萬;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人口數字統計更加完整。漢朝有「算賦法」;隋朝有「輸籍法」;唐代有「戶籍法」;宋朝採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頒布《戶口條畫》,將強制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編為國家民戶,使人口不斷增加,元順帝初年,全國人口達到八千萬左右。明朝有「戶貼制度」,現存明初洪武年間的戶口統計,其總數均已達到1000餘萬戶,近6000萬人口。
具有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為了應付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籌備立憲事宜,下令開展全國人口普查,當時推算我國人口約3.7億。第二次是國民黨內政部舉行的人口普查。
當時由於軍閥混戰,只調查了13個省份的人口,1931年發表的全國為47480萬人口的數字,是後來估算出來的。
新中國三次人口普查為查清人口狀況,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於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時間都確定為7月1日零時。
前兩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國計算技術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58260萬餘人,100歲以上的有3384 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全國人口為69122萬人。其中大學文化程度者287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19582萬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項目共19項,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並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100391萬人。
隨著新中國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維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凈增加近1億兩千萬。 1962-1970年,9年凈增人口1.57億,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1980年的9.87億,凈增人口1.35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同國際接軌的第四次普查1990年我國進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這次普查與聯合國關於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議相一致。
與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次人口普查的登記項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時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和死者生前從事的主要職業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國總人口113051萬人,9年凈增人口1.27億。
1982至1990年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1990年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人從1982年的604萬人上升為1576萬人,其增長率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長率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長率為48%;小學文化程度增長率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5.88%。
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5-1990年的5年間,中國人口遷移總量達3413萬人,年均遷移率約為6.15‰,其遷移規模在不同地區之間極不平衡。在遷入人口中,遷入城市的有2088.4萬,遷入鎮的有679.5萬,遷入農村的有616.1萬。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將開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鄉、鎮、街道,普查時在國外工作或者學習,暫無常住戶口的人。
㈡ 中國歷朝歷代的人口是多少佔世界的總人口比例
[編輯] 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
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
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
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
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編輯] 秦、漢
[編輯]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 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國各地到處一片凄慘蕭條,原來的人口稠密地區的繁榮景象不在。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編輯] 前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在位後期已瀕臨崩潰的全國經濟形勢得到扭轉,社會穩定下來,期間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漢平帝元始二年時(2年)根據《漢書》記載,有12,366,470戶,57,671,401人.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 57,671,401人 一說:59,594,978人
[編輯]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但是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緊接著烽火遍地,群雄割據和混戰,流寇作亂,造成期間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 此年的漢代人口佔世界比例是21.18%
羅馬帝國在前25年有270萬平方千米土地 5680萬人口;117年的羅馬帝國有590萬平方千米土地 8800萬人口;39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250萬平方千米土地 3400萬人口;
[編輯] 後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戶 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0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戶 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 [1]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 56,476,856人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
估計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為2.23億. 此年的後漢人口佔世界比例的15.7%.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編輯] 魏.晉.南北朝
[編輯] 三國
自東漢末黃巾之亂開始(184年),進入長期的瘟疫頻發和大小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180,000人左右。自此人口數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時方復甦.
[編輯] 兩晉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95,804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318年)全國合計約2,480,000戶,12,40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80%的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100萬人.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此時的東晉有8,000,000人,全國合計17,987,935。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編輯]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記錄,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戶口調查統計受到隱匿人口數量影響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計全國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計全國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數量最多時,根據今人研究認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時(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普遍大規模開發的三吳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在位時(約577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編輯] 北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義四年(439年)滅北涼,北朝開始。此時在北魏統治下的地區的社會經濟生產得到一定恢復。
馮太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30,000,000人。
北魏於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約18,000,000人。
[編輯] 隋.唐.五代.宋
[編輯] 隋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當時戶口數為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人口為18,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此時全國戶口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約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9,040,000戶。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36戶.46,019,956人。 [2]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全國約44,500,000人。
[編輯]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戶, 12,350,000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戶, 15,000,000人。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00,000戶, 19,000,000人。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00,000戶。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3,600,000戶。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戶, 約23,800,000人。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6,156,141戶, 37,140,000人。
[編輯] 盛唐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戶,41,419,712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戶, 45,431,265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為8,412,871戶.48,143,609人.
[編輯] 中唐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戶,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
估計此年實際有13,000,000戶,75,000,000人。
安史之亂結束後,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期間原遭受戰禍地區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吳越兩國君主為華南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為華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從初唐時:華北占據75%,華南占據25%。到唐亡時: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由於統計疏漏混亂不堪因而不準確可靠。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16,993,806人。[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單位]。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戶,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戶。([一說310餘萬])[3]。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戶。[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戶,15,760,000人。--[5].
唐穆宗長慶年間(824年)3,944,595戶。
唐敬宗寶歷年間(826年)3,978,982戶。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4,996,752戶。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4,955,151戶。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計全國有80,000,000人。
[編輯] 晚唐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
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全國合計約72,000,000人。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75,000,000人.
[編輯] 五代十國
淮南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6]
荊南(963年),142,300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後蜀(965年),534,029戶。
南漢(971年),170,263戶。
南唐(975年),655,065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清源(978年),151,918戶。
吳越(978年),550,680戶。
北漢(979年),35,250戶。
[編輯] 北宋
注: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六千萬人。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全國統一,估計有7,737,209戶。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戶(主戶),估計實際有8,263,152戶。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839,331戶(主戶),實際8,677,677戶。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10,290,000戶。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100,000,000人。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戶。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
宋英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800,000戶。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 約125,000,000人。
其中華南地區人口佔全國70%. 華北地區占據30%。
估計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戶.約132,398,000人
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國人口最多時的遼天祚帝干統十年(1110年)有140餘萬戶,900萬人;西夏人口最多時的西夏崇宗貞觀十年(1110年)約有300萬人。
[編輯] 宋、金
紹興和議後(1141年)從靖康之難開始因頻繁戰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濟開始得到恢復。自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戶,約69,620,00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約76,490,000人。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13,600,000戶,80,600,000人。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000戶,76,810,000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 約35,606,181人。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0,000戶,約31,80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5,599,700戶,39,663,400人。一說為6,789,449戶,44,705,086人,又一說為6,060,723戶,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戶 45,816,079人. 估計實際人口約50,000,000人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為13600萬人。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拜占庭帝國在1025年有1200萬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占當時世界的33.66%(1200年)中國人口在第十一世紀到第十二世紀期間成長了,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三千二百四十萬。
[編輯] 蒙古
蒙古帝國從1205年開始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從1209年開始入侵中原到1234年滅金,從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完全消滅南宋抵抗勢力。在這七十年之間根據「光緒《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由此可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遭受戰禍蹂躪地區又長期相伴瘟疫與飢荒,導致大量平民百姓消失,華北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空前浩劫。
蒙古滅金時(1234年三月)原金國境內僅有873,781戶,4,754,975人,只有蒙古入侵之前的九分之一多。
至1259年底,蒙古佔領的原金國境內和川陝四路加上此時的南宋境內總共為61,500,000人。
1276年2月臨安城陷落後原南宋境內人口僅僅剩下51,000,000人。
南宋境內人口大量死亡主要發生在川陝四路地區。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2萬余戶,60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地區前的2.22.%。
蒙哥汗二年(1252年)籍之原金國地區較之於上次增加20餘萬。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國地區較之於1252年又增加30餘萬。
1261年1418499戶。
1262年1476146戶。
1263年1579110戶。
1264年1588195戶。
1265年1597601戶。
1266年1609903戶。
1267年1644030戶。
1268年1650286戶。
1269年1684157戶。
1270年1929449戶。
1271年1946270戶。
1272年1955880戶。
1273年1962795戶。
1274年 1967898戶 約8,870,000人。
1275年4764077戶。
1276年 9370472戶。
1280年13196206戶。
[編輯] 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大元,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的元代人口約8,870,000人。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滅南宋(1276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籍之原南宋境內有戶11,848,000戶。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0年) 13,196,206戶,58,834,711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戶。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戶,內郡1,999,444戶,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共計60,278,082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國有14,003,760戶,估計人口為62,818,128人 這個是元代人口峰值,也只相當於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的47%左右。
元世祖死後全國人口增長十分緩慢,並在元成宗死後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
據《元史》記載,到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86.0699萬戶,口59,510,000人。估計實際有60,000,000人。
[編輯] 明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飢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造成期間人口大量死亡。明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生產在蒙元時代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長江以北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佔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佔全國52%。其中,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 江省,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佔全國的16%。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10,654,362 59,873,305,3.6677億畝 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5,812[這個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 1403年 11,415,829 66,598,337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71,850,000。
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75,000,000。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10,409,788 50,908,672,4.228億畝 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年 10,508,935 60,105,835
明神宗萬曆六年 1578年 10,631,466 60,692,856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年 9,835,426 51,655,459,7.4393億畝 明熹宗實錄卷4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產作物傳入後開始在明代人口最為稠密的江浙和嶺南地區普及和推廣,尤其是經過萬曆中興過後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明神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根據當代學者研究估計達到175,000,000人。 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清聖祖順治七年(1650年),在這個期間爆發一種迄今為止未明的瘟疫,造成京杭大運河沿線和南直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和重心地區的很多地方人口的50%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
[編輯] 清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劫,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國社會開始穩定下來,社會經濟生產開始得到恢復。但是事實上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僅一億多,遠未恢復到晚明時的水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余。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說: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和捻軍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禍亂造成期間全國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1年)戶口調查統計有92,699,185戶。
18世紀時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長的原因一般認為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0萬人,其中華南人口比重為71.4%,華北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
[編輯] 中華民國
參見:台灣人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胡煥庸1935年劃定黑河瑗琿-騰沖人口線(又稱胡煥庸線),在領土面積上,該線東南部分佔全國的43%,西北部分佔全國的57%;而在人口上,東南部分人口佔全國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卻不足全國的10%。四川、江蘇、山東為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琿-騰沖線以東人口佔全國的比例超過94.4%,以西人口佔全國的比例不到5.6%。
民國卅八年中華國民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部分地區等。至民國九十八年七月(2009年7月),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3,059,339人。
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8年50億、2000年60億、到2009年5月30已經達到680000萬。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國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國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242,600,000人。
[編輯] 21世紀10年代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333,220,000人。
㈢ 中國歷年的人口總數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㈣ 歷史上個個時期的中國人口總數
以下是經查閱史書,得出的中國歷代大致人口數(2002年修訂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約20,000,000
公元2年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東漢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東漢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 約49,150,000
公元144年 (東漢順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東漢質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開皇年間) 約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煬帝大業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龍元年) 約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寶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肅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 約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約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約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約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萬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順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順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約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約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約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約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約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 約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約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約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約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統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國二年) 約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國十七年) 約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國二十年) 約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約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約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約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約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註:以上數字基本出自史書的記載,不過即使是史書,也不是100%准確,只能參考。
我們可以從上表看出,戰爭對人口的數量影響極大,西漢末年有接近6000萬人口,經過西漢末的幾十年戰爭,銳減一半以上;東漢末好不容易恢復到5000萬以上,經過東漢末的混戰和三國時期,銳減到1600萬;安史之亂前唐朝有5300萬人口,不過短短幾年就下降到1700萬;明末的戰亂也使人口從5100萬驟降至1000萬左右。
另有一處,1713年只有2300萬,到1724年上升到1億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實這是因為雍正實行了新的田畝制度和征稅制度,使得原先隱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稅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現出來。其實歷朝歷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統計經常不準確,所以我說之前的統計也不一定可信。
㈤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5)中國歷史人口數據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㈥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約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時代)傳說有1350萬人
約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時代)傳說有1371萬人
公元前684年(東周在三十三年)傳說有1184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計2000萬人
公元2年(西漢元始二年〕 5959萬人
57年(東漢建武中元二年) 2100萬人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 3412萬人
88年(東漢章和二年) 4335萬人
105年(東漢元興元年) 5325萬人
122年(東漢延光四年) 4869萬人 140年(東漢永和五年) 4915萬人
136-141年(東漢永和中) 5386萬人
126-144年(東漢順帝時) 4915萬人
144年(東漢建康元年) 4973萬人
145年(東漢永嘉元年) 4952萬人
146年(東漢本初元年) 4756萬人
156年(東漢永壽二年) 5006萬人
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
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中) 890萬戶,約合4450萬人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4844萬人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 5291萬人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3330萬人
1110年(北宋大觀四年) 4673萬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萬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萬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萬人
1403年(明永樂元年) 6659萬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萬人
1578年(明萬曆六年) 6069萬人
1651年(清順治八年) 1063萬人
1656年(順治十三年) 1541萬人
1659年(順治十六年) 1900萬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萬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萬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萬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萬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萬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萬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萬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萬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萬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萬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萬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萬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萬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萬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萬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萬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萬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萬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萬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萬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萬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萬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萬人
1805年(嘉慶十年) 33218萬人
1808年(嘉慶十三年) 35029萬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萬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萬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萬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萬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萬人(湖南、福建未計在內)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萬人
1851年(咸豐元年) 43216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910年(宣統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統計是33118萬人,郵局調查是43842萬人
1911年(宣統三年〕 37767萬人(清朝最後一年)
1912年(民國元年) 35572萬人
1913年(民國二年) 43200萬人
1919年(民國八年) 42767萬人
1918-1919年(民國七至八年) 45265萬人
1920年(民國九年) 44715萬人
1921年(民國十年) 44338萬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 44715萬人
1923年(民國十二年) 43609萬人
1924年(民國十三年) 40000萬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 48550萬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 48550萬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 45778萬人
1928年(民國十七年) 45184萬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 43893萬人
1933年(民國十九年) 44400萬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 43893萬人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48830萬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47353萬人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43586萬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46215萬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46136萬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43840萬人
1944年(國國三十三年) 46492萬人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46100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54877萬人
1950年 54682萬入 1951年 55748萬人
1952年 56891萬人
1953年6月30日24時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萬人 1955年 60818萬人
1956年 62123萬人
1957年 65663萬人
1977年 80000萬人
1978年底 97523萬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據文獻記載和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是下面兩個關鍵時代。一個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100年間(1736-1834年),全國人口由不到1億迅速超過4億;一個是解放以來的30多年間,全國人口由4.7億多迅速增長到10.3億多。
清代以前,各個朝代全國人口的最高數字是:夏代1000萬多;秦代2000萬;隋、宋兩代各4000萬多;兩漢、唐代、元代各有5000萬多;明代6000萬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計7681萬,古代的人口統計或估計是不精確的,而且少數民族人口一般都沒有計入。
㈦ 中國人口變化史中國人口變化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3、漢朝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國時期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
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
5、晚唐時期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6、明朝時期
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華民國
台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7)中國歷史人口數據擴展閱讀:
人口登記的萌芽期: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㈧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人口最多
1、第一位:清朝
清朝在剛剛入關中原時人口數只有1430萬丁,在康乾盛世之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口是也是大量的飆升的,在道光年前人口數達到了4.13億。自此清朝也創造了歷史上第三個人口數量高峰,4億多的人口數也是古代中國時期人口數量最多的朝代。不過在民國時期人就數量就出於停滯階段。
2、第二位:明朝
明朝初期人口數為6055萬人,後來墾田增加,明朝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人口數量大幅度飆升,萬曆年間明朝人口數量接近2億。
3、第三位:宋朝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第二個人口數量高峰,也是第一個人口數量突破億的朝代。宋代的政治雖然較弱,但是社會經濟卻發展的相當迅速,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宋朝一開始從北宋的兩千多萬人口到1.4億的人口數量這樣的增長速度歷史上都少見。
4、第四位:漢朝
漢朝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數量高峰,不過它的高峰值只有5900多萬,並沒有破億。但在當時已經非常大的進步了,在那時幾乎是沒有朝代能夠突破6000萬的人口數量。
5、第五位:元朝
宋末戰爭讓死傷慘重,人口大幅度下降。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後人數只有5985萬的人口,折了一半的人口數量讓人非常震驚。不過有了宋朝的人口基數,在元朝入主中原後人口數量還是比其他朝代多很多。
這五個朝代在古達時期都是繁榮和平的朝代,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數量也就提高了。但在當時人口並不是持續增長的,因為改朝換代的慘烈戰爭會讓不少百姓將士犧牲。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口數量不多的最大原因。
㈨ 宋朝時期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
宋朝當時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
宋朝政治上雖弱,但經濟上卻有較大發展,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其增長速度在當時國際上亦屬少見。按元豐三年之戶數,北方約佔37.3%,而南方佔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長江中下游。
《清明上河圖》上汴京的生氣撲面而來,宋朝的汴京十分發達。史家說,北宋時期汴梁的人口已超過百萬,堪稱世界之最。
宋朝末期,由於戰亂,人口又一次劇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全國記錄在籍人口下降至5985萬,比宋代人口高峰時減少40%以上。
(9)中國歷史人口數據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統計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唯一有著長期不間斷人口資料記錄的國家。
早在公元前2200年,炎黃聯盟首領、夏朝國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運動,「數萬民」即統計人口,當時統計人口總數為1355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特別是秦統一中國後,國家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國土面積也有所擴大,其間人口增長較快。至西漢元始二年,記錄在籍的人口達1223萬余戶,5959萬余口人,可視為我國人口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致使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急劇減少。在籍人口約有4000萬,戰亂中人口南遷,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勢。
唐前期政治安定,生產發展,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記錄在籍人口5292萬,戶數則不過 900萬,每戶平均五六人,以後大體如此。
宋朝人口達一億以上,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國記錄在籍人口為6055萬人,永樂元年增至6660萬人。道光二十年達到4.13億,形成我國人口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高峰。整個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飢荒等原因,我國人口增長緩慢,一直在清末的4億多徘徊。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逐漸達到5.4億,「文革」前達到6.5億,「文革」後超過8億, 國家統計局資料表明,2004年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達12.9億,2005年1月6日,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不含港、澳、台地區)僅大陸人口就達到了13億。現在,我們常說的我國有13億人口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