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功過
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之中自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實,儒、道、佛以及其他文化又是相互影響,合為整體的,需要我們去有機地繼承。
如果把人生中需要的傳統文化比做一個房子,那麼儒家是這個房子的大門,其他諸子百家都是窗戶,其中兩個大的窗戶就是道和佛。沒有窗戶,房子會顯得悶;沒有大門,就沒有可進出的「道」了。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成一個體系,就是影響中國人思想的傳統文化。
但是,中國人從來都分得清主從、本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到現在,中國仍以「三省」來評價一個人。古代把讀書人稱為「儒生」,我從來不認為這個「儒生」就是狹隘地只指儒家,只看儒家的書,而是博覽群書、讀遍各家的。例如受儒家教育的人在商場、戰場會很自然地應用兵家思想,而在生活中又秉承佛道精神,這在中國是極其正常而普遍的現象。
拘泥於孔孟學說,甚至其中很小一部分的「迂儒」才是狹窄而不全面地看儒家學說。孔子說「仁者愛人」「泛愛眾」,就有人糾字眼說「人」「眾」指的是士人。其實,儒家的基本精神是「親親仁仁」,只不過這個「親」和「仁」不是毫無差別的。這是實事求是的,人不可能達到對所有人一樣的愛,因此,禮有差等,愛有親疏,這是客觀的、永遠不會改變的。
所以,從儒家的很多觀點來看,儒家是人生的哲學、人間的哲學,是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哲學,而不是形而上的,非常抽象的,脫離了人們生活的哲學。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社會之中,儒學還是會成為很有教益的指南。這個指南不一定細節上都准確,但是大的方向是沒有錯的。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給儒學作了補充,並且吸收了儒學的基本思想。比如孝順,佛教在印度有這個因素,有對父母的情感,但是不突出,加上早期佛教講究「灰身滅智」,不太強調家庭關系。進入中國之後,出家則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為歷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眾生為父母,是一種博大的精神。某種意義上,這是把儒的仁愛精神擴大了。如果說儒家講的是人人平等,「人皆可為舜堯」,大家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性,佛教則是更加擴大為眾生平等,不僅人與人平等,人與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要珍惜每一個生命。這個擴展造就了中國人寬厚仁愛的品性。古代雖然不講「環保」這個概念,但中國人對鳥獸、對生靈都是很珍惜的。
佛教的某些思想也曾被認為是迷信落後,我認為,脫離歷史條件,以某一時期的科技發展來盲目地批判歷史是不對的。例如輪回思想,就有其積極意義。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但現實生活並不全是這樣,無法兌現的時候,人們積善的信心就可能動搖了。佛教提出業報輪回的觀念,與先前的思想區別在於:每一個人的命運是由他自己過去所作所為引發和造成的,由他本人承擔。父母這一代做的好事是由父母自己在來生得到回應,兒女自己帶來的後果受到「惡報」,也跟父母無關。這樣就從一個整體家族的互相責任,歸結到每個人要對社會負責任。
輪回觀念在兩個方面有著積極意義。一個方面是讓人們有信心,做一個好人,此生不能做完的,來世還可以繼續未盡的事業,這就是「死而不已」。所以,佛教在歷史上是給人們帶來期望的,哪怕最苦難的時候,還有對未來的期望,尤其是對那些志士仁人而言。另一方面,輪回觀念對遏止人們做壞事有很大的作用,就像一個無形的警察要求人自律。除了道德說教、教育以外,自律在古代中國最有效的就是佛教的輪回觀念所帶來的。做了惡事要負責任,就是本人要受到報應,這是很讓一些人的靈魂戰栗的。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態度積極進取,以善因得善果,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福報,這種思想對社會是有積極意義的。
『貳』 秦始皇在歷史上有什麼功過嗎
功:統一六國,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民族融合版;建立完權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影響中國兩千年。過:焚書坑儒,使文化斷檔;修建萬里長城,大批百姓苦役而死;統治殘暴,誅族連坐,濫殺無辜。
『叄』 中華上下五千年秦始皇的功過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1.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六、對外
秦始皇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
五、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於過
『肆』 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的功過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專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自己屬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2017·黃石)201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於國家人才的選拔。歷史學者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評價我國古代某制度曾寫道:「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偽君子卑鄙的爭奪……沒有混戰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現象」。他稱贊的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
……
分封制——郡縣制——郡國並行制——行省制
禪讓制——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察舉制----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伍』 給以下歷史人物寫評價,從正反兩方面看其事跡、功過、影響,評價150字以上
秦始皇正面評價
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滅六國而完成中國的統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這里簡要概括一下: 一、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在此之前,中國地域內有許多分封的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國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度,設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縣、鄉、亭、里等多級管理基層結構;這樣的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二、統一文字、貨幣。在此前,各國使用的文字不同,來往的文書經常相互之間不能看懂,對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時強制統一成一種文字,這套文字作為中國唯一規范的文化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各地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有圓形的、刀形的、鏟形的,還有貝殼、龜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將貨幣統一金和為外圓內方的銅幣,這種銅錢直到沿用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三、統一度量衡。什麼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比如說,你想買一尺布,到其他地方連一尺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或者這邊的一斤米,到那邊的稱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種單位了;秦始皇時規定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叫分、寸、尺、丈。這些名稱現在還在使用;量具容積的單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單位叫銖、兩、斤、石,這些單位也是到現在還在使用。銖是由於銅錢的重量是以銖計的,如半兩重的銅錢叫5銖錢,後來把「1銖」叫做「1錢」了。現在還是10錢=1兩。 四、修建馳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連接全國各郡縣的道路(相當於現在的國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 五、修建長城,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六、開拓邊疆。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的時候,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派數十萬大軍萬大軍北伐,擊敗了匈奴,穩定了北方邊疆;南攻嶺南的百越,把兩廣並入到中國的版圖之中。 上面幾條是對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簡要的概括;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開創於他,並且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後的皇帝,治國管理無一不是在他這個機構框架下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們創造的偉業,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與秦始皇為他們奠定的基礎;在前人沒有的前提下,完成這么多的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的建設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從秦始皇完成兼並六國,到他去世,僅有11年時間;就在這短短的11年裡,秦始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社會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個辦事效率最高的領導人。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和賢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歷史上其他被稱為賢明的帝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們創造的「偉績」有哪一個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們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什麼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和能沿用數千年的「軟體」呢?從這方面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偉大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如其他幾個皇帝,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秦始皇被帶上了一個頭號暴君的頭銜。這個「暴君」的稱號,不僅使他一生的絕世光輝大失色彩,甚至在傳說和戲劇中多成反面人物,這么一個最偉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過。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 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文學家,帶有典型的目的性的評論)根據史料記載,實際情況恰恰是相反的。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文學家修飾成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陸』 評價歷史上曾國籓的功過的範文,1500字,求解
淺析曾國藩歷史功過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他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同治中興」局面中,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是否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東西?這是評價歷史人物一條很重要的標准。在學術道德文章方面,曾國藩有很高的造詣,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這些成就有沒有超越前人?哪此方面超越前人?這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所以,只有對以上三個關鍵性問題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對在這個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的爭議人物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辨別。
一個人的歷史作用和地位是多方面的,即使在一個事件一個運動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呈不同的色彩,在處於不同時代的後人眼裡其意義也有所不同。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的眼裡會有不同的曾國藩。
下面,按照曾國藩走上歷史舞台進行活動的順序,分析曾國藩在一下幾個重大的歷史活動及其作用。
一、鎮壓太平天國之功過
言罪者說:曾國藩鎮壓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它代表著中國人民大眾反封建反外國侵略的政治要求,大方向是進步的,性質是正義的。所以,曾國藩罪莫大焉。
言功者則說:「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避免了中國歷史倒退到神權政治的黑暗時期」,應當肯定。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實現了中國重新統一與重建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歷史任務,其歷史功過是不言自明的。
二、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的發軔者
我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近代化運動。而洋務運動的發起人、倡導者、最早的實踐者正是曾國藩。
(1)他率先籌設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廠——安慶內軍械所。
(2)曾國藩並不滿足於手工製造近代船炮。1865年,向美國朴得南公司購回中國向西方直接購辦的第一批機器。
(3)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辦起了中國第一家大型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廠,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
(4)曾國藩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的近代化。
(5)曾國藩促進了我國的海軍建設。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對中國近代化運動,不僅有發軔、首創之功,而且還使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曾國藩在文學、理學方面的造詣很深,在清代文壇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在治學、治家方面都有可垂範後世的貢獻;在治軍方面也取得了影響後人數代的成就。連毛澤東也說:「獨服曾文正」。這些都為人所共知,不必多說。
總之,曾國藩從上奏激怒咸豐帝開始走上歷史舞台,表現了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鎮壓了太平天國,有功有過。歷史假他之手對南北兩個封建政權進行了選擇。曾國藩發動了洋務運動,使中國歷史運動與世界近代化運動合流。中國歷史由此走上一個新的階段。歷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艱難,但歷史並不是倒退,而是前進。曾國藩創導近代化,推動歷史發展,是他的進步方面。曾國藩不主張借洋人助剿,力主遣散阿思本艦隊,在處理天津教案期間,既主張力保和局,避免新的戰禍,又能站在民族正義立場,是他的愛國方面。因此,曾國藩雖有一定的歷史罪過,但其歷史地位應劃在近代進步和愛國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國近代歷史前六十年裡幾乎無人可與之相比。
關於曾國藩的整體評價,曾有人說,「曾國藩事功之大,譽稱晚清『中興名臣』,創辦洋務,不愧為洋務派領袖,著作豐富,可當之為學者,研究古文辭,無忝於文人,治軍有方,調配得宜,堪與古代兵家相媲美,擁兵而不自重,善權變而又謙退,足見道德修養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養兼施,鞠躬盡瘁,以身作則,不啻為青天,治家有道,關懷子弟,亦為後人楷模」。可見曾國藩在後人心中的地位。
『柒』 張學良的歷史功過
每個歷史復人物,尤其是制政客,總會有功過。如今GCD大力宣傳張的功勞,也是存在私心的,但是無論如何,張學良的功應該大於過,這點應該無可厚非。首先,張學良的過在於918事變不抵抗,無論這個命令是誰下的,作為東北地區的領袖,張顯然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但說過全在於他一個人,顯然有失公正。西安事變無疑是評價張的關鍵,如今對於社會極為不滿的人肯定會大肆貶低張學良,但從民族角度來看,西安事變是利大於弊的,或許有人說,沒有西安事變,蔣也會抗日,但結局會怎麼樣,我們無法知道。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如今造成的影響來看,這應該是好的。至於有人批判他給某黨留下生機,造成日後的大飢荒,文革等等,都是不理智的。站在民族的角度來看,這兩件事,他算功過相抵了。至於東北易幟,有人說張對其父不孝,這是何居心,如果張當時參與戰爭,而並非易幟,沒人知道中國會亂到什麼時候。因此,張的歷史功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又一種角度來看,他的一時不理智,也讓東北人民遭遇了極大的折磨。
『捌』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的功過
歷史證實了毛澤東和共產黨人的自信和諾言。在毛澤東逝世前的28年間,我們從1949年的全國社會總產值557億元,人均國民收入66元,鋼產量15.8萬噸,原煤產量3200萬噸,糧食產量11318萬噸……,發展到1976年的社會總產值5433億元,人均國民收入為261元……,獨立自主的工業結構和國民經濟體系完全形成,另外人造衛星連續升空,原子彈、氫彈成功(這兩彈一星標志我國科技巨大的進步),特別是社會精神高昂,黨群關系良好,人們互助互愛蔚成風氣,等等,都是前無古人的。這些偉大成就,就連敵視中國革命的人們,也每每為之慨嘆。不可否定,這里存在一些失誤、挫折和失敗,但公正的人們只要正視1949年前中國的狀況,理解在陌生道路上摸索前進的必然迷茫,就必然能理解某些失誤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這種失誤確也是對一個民族的社會進步的必須鋪墊性。
西方哲學史家羅素說過這樣意思的話:歷史上有兩類英雄,一類是戰爭凱旋、取得勝利的英雄,另一類是在摸索的道路中清障除阻,以自己的汗水、血跡,或悲或傷地給後人灑示險關曲道、前進路標的英雄.
並且,羅素認為,前一類英雄的成功,完全離不開後一類英雄的尋道問路。羅素話的意思極富哲理性。毛澤東是集兩類英雄命運於一身的雙重英雄。作為勝利英雄,他踏著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志士仁人、先進分子,直至一些偉大共產黨人奮斗的道路,取得光耀千秋的勝利,建國後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作為另一類英雄,他無畏無悔,執著探索,不怕風雲變幻,一改歷史上很多中國名人和成功者的負名而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在他一生中,從來都是萬難不屈,一往無前,即到了垂暮之年,仍是鬥志不息,壯心不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的這種奮斗精神,在完全知曉創新性探索極可能失誤,因而也極可能成為國人的「怨府」,或「被打得粉碎」的情況下,仍不改其衷。中國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如此 !
『玖』 中國各個朝代君王的功過以及都城
西漢:都城長安,文帝,崇尚黃老,與民休養生息,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礎。
武帝,北擊匈奴,推恩令,解決封國問題,鹽鐵國營
昭帝,恢復武帝北擊匈奴導致國家接近破產的危機
東漢:都城洛陽,光武,恢復漢朝統治
明帝,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次年,復置西域都護
章帝,明章之治
西晉:都城洛陽,武帝,滅東吳,統一全國
南朝宋:都城健康,武帝,統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
冉魏:都城鄴,平帝-武悼天王,振古鑠今,扭轉乾坤
隋:都城長安,文帝,滅陳,統一全國,休養生息,勵精圖治,開皇盛世
煬帝,開大運河,滅吐谷渾,恢復西域,北擊突厥
唐:都城長安,太宗,貞觀之治,滅東突厥
高宗,設立安東、安南、單於都護府,滅高句麗,永徽之治,唐朝疆域在其統治時期達到巔峰
玄宗,開創開元盛世
憲宗,改革弊政,元和中興,統一全國
北宋:都城汴京,太祖,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
太宗,滅北漢,基本完成統一
明:都城南京-北京,太祖,驅逐韃虜,恢復漢統
成祖,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征服交趾
基本上,感覺有才略的皇帝就這些了,你這命題太大了點,實在是沒精力去一個個弄了,主要寫的是功績,過錯就沒寫了
『拾』 歷史該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