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近代探索的歷史經驗教訓

中國近代探索的歷史經驗教訓

發布時間:2021-02-21 10:54:12

㈠ 簡述近代以來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歷程,並評析每次探索的意義及教訓

從1840年鴉片戰來爭到1949年中華自人民共和國建立,無數仁人志士探索國家出路的付出心血、鮮血甚至生命。起初,一部分先進的 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掀起的維新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而辛亥革命更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貢獻。

㈡ 從中國近代抗爭和探索的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從復中國近代抗爭和探索的歷制史中吸取的教訓:
1、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英、法等西方列強先後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
經歷了從「師夷長技」到變法維新的探索,人們發現溫和的改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舊制度。
3、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人們舉起義旗,發動革命,推翻舊王朝,建立了共和國。接著,高舉民主、科學大旗,吹響了思想解放的號角。

㈢ 我們能從中國近代抗爭和探索的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對象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盡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盡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㈣ 中國近現代歷史演變的經驗教訓

經驗:1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必須依靠農民才能取得中國 勝利。但是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都失敗了,這說明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到中國 取得勝利。
2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到中國 的勝利,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雖然加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只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而不變革落後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資產階級由於受本國封建勢力,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自然經濟的抵制,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戊戌變法和辛亥 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說明資產階級也也不可能領到中國 去得勝利。
3中國 黨有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認識到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 就不能去得勝利。

教訓: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不改變中國封建制度不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在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帝黨官僚,沒有發動廣大群總。改革過程急躁,甚至對列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無法戰勝一慈禧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
3在國民大 中,面對 發動的反 政變, 企圖以退讓拉住汪精衛,放棄了對 的領導權,結果汪精衛發動了7.15反 政變。 從此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 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自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 統治的第一槍,中國 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
4秋收起義後, 領導 進攻長沙受挫,率部到達井岡山,開辟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 黨人打破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確分析中國國情。中國農村廣大,有著眾多可以依靠的農民,而敵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此後,中國的 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而長征則使中國 轉危為安,中國 黨從實際出發,結束了左傾思想在 的統治。
5中國 要去得勝利,必須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㈤ 論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國家出路探索過程中總結經驗與教訓

歷史證明了農來民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無自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導革命勝利;洋務派的官僚僅學習西方的軍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絕不可能使中國獨立富強;而資產階級自身局限性也不能完成革命任務。幾次對近代中國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沒有結合中國國情。
歷史給我們的結論是中國的出路只有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在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首先通過人民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然後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而中國共產黨正是歷史的選擇!

㈥ 近代中國人對國家出路早期探索的主要表現和經驗教訓

太平天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不成熟的農民起義,一個農民還想居於廟堂之上回?還想當皇帝?哈哈答簡直是白日做夢。是反封建運動的開始。

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是曾國藩 李鴻章,他們想把中國著艘即將沉沒的大船馱起來。 他們興辦工廠,採用官辦,官督商辦的形式,並由此,產生了官僚資本。

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是梁啟超和康有為。主張光緒皇帝變法,由於觸動了西太後的利益所以最後還是殘遭失敗。很多老臣如耆英去西太後那裡訴苦,西太後說:說:「你們為什麼要管這些閑事?難道我的見識還不如你們嗎?」
榮祿說:「讓他去胡鬧幾個月嘛!鬧到天下共憤,惡貫滿盈,不就好了嘛!」
如果變法成功了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孫中山同志把中國引導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可是就中國來說註定要失敗的。

李大釗把馬列主義帶到了中國,為中國人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指引了方向。

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中國化,更加順應了中國的發展和壯大。

到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沒有姓資姓社的問題,只要能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能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社會主義。

㈦ 論中國近代史演變的經驗和教訓

經驗:1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必須依靠農民才能取得中國革命勝利。但是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都失敗了,這說明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2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雖然加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只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而不變革落後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資產階級由於受本國封建勢力,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自然經濟的抵制,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說明資產階級也也不可能領到中國革命去得勝利。
3中國共產黨有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認識到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就不能去得勝利。

教訓: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不改變中國封建制度不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在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帝黨官僚,沒有發動廣大群總。改革過程急躁,甚至對列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無法戰勝一慈禧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
3在國民大革命中,面對蔣介石發動的反革命政變,陳獨秀企圖以退讓拉住汪精衛,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結果汪精衛發動了7.15反革命政變。共黨從此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自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
4秋收起義後,毛澤東領導部隊進攻長沙受挫,率部到達井岡山,開辟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打破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確分析中國國情。中國農村廣大,有著眾多可以依靠的農民,而敵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此後,中國的革命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而長征則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結束了左傾思想在中央的統治。
5中國革命要去得勝利,必須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㈧ 中國近代化探索到現代化探索歷程得到什麼教訓

中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主要包括近代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和現代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和國內官辦工業(包括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工業化的啟動: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並非法開辦企業(這是中國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19世紀肋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應對時代的挑戰,開始了一場包括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在內的洋務運動。同一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產生。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在於它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中國雖然在明清時期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但沒有出現工業革命。洋務運動通過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引進了大機器生產,為中國創建了近代的采礦、航運、鐵路和通訊事業。19世紀六
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它的產生,一方面受洋務運動的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外國資本主義影響的結果。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擴大了商品市場,形成了勞動力市場,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貨幣財富,從而客觀上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准備了一定的條件。
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生產方式來看,中國既有封建生產方式,也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開始融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大潮中,半封建社會形成。外國資本主義與本國封建勢力相勾結,共同壓迫民族資本主義,阻礙了中國近代
化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政治上看,中國產生了資產階級這一新的政治力量,他們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與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斗爭,中國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階段。
民族資本企業產生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多數為一些地主、官僚、士紳、商人、買辦投資創辦;②這些企業主要限於輕工業和小規模的機器修造及采礦業,而且投資較少,規模較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後;這些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封建自然經濟較早解體的上海、廣州、天津等通商口岸或鄰近通商口岸的地方;③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聯系。
2.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曲折發展:《馬關條約》簽訂以後,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辛亥革命之後有了比較快的發展,1912—1919年出現了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此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艱難地進行。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工業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工業經濟。
認識:近代前期中國民族資本工業雖然有較大發展,但它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點有: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以輕工業為主,小工廠多,大工廠少,表明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中國的民族工業雖然較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仍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③中國的民族工業是趁歐美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鬆對中國壓迫的空隙發展起來的,因而這種發展只能是暫時的、畸形的。有的工業產品服從於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反映·了它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性。大戰期間民族工業興旺的景象,只是曇花一現。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為同一時期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條件。
中國近代工業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點:①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
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主要是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④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
3.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歷程: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恢復,工農業生產達到或超過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的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從1957~1978年工業化建設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
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沿海
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這一切連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大地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認識: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根據總路線制定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正是從當時的國情出發,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重工業極為薄弱的客觀現實,將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一/K"和更長時期內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大
戰略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就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的實施,對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五」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在我國建立起了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十分薄弱的基礎工業,「一五」計劃的勝利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對於提高我國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改變生產布局,積累建設經驗,培養建設人才和改善人民生活,有著巨大作用,並從物質技術基礎上為以後的經濟發展乃至今天的現代化建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中共「八大」制定的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正確的,但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片面追求高速度,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這條總路線指引下,1958年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起來,從而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終於導致三年經濟困難。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則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正確決策,使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並不斷取得偉大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①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②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③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超越生產力水平,不盲目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組織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等。

㈨ 簡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國家出路探索的經驗與教訓

首先是太平天國起義,以農民為主導,試圖推翻清王朝.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農民是最落後的階級,即使農民起義成功,其建立起來的仍然是封建國家.但是太平天國起義在經濟上做出了調整,以天朝田畝制度為代表,平均地權.這和傳統的土地歸地主所有又有所區別,首先在最根本的土地產權上做出了歷史性的調整.太平天國起義最終失敗歸咎於農民階級本身的局限性,經濟上的改革是不實在的平均主義,政治上不能擺脫君主專制,思想上個人崇拜迷信上帝. 其次是政治上康梁倡導的戊戌變法,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先改變政治,再改變經濟基礎.就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但是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過於強大,所以戊戌變法失敗. 思想上有師夷之長以制夷,還有嚴復的天演論強調社會進化論,如果民族落後必然被淘汰.這兩個思想是很正確的,它體現了當時有志之士期望中國革新的願望. 當時還有一批實業救國的民族企業家,張謇,張之洞等,還有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但是只從經濟上,而不從政治上著手拯救中國也是行不通的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的君主立憲夢破產,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不同.這時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提出民主共和思想,只有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在經濟和政治另方面重建國家才是出路.辛亥革命是偉大的,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它只成功了一半,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最終使革命成果為袁世凱所竊取,現在看來主要就是國民黨當時沒有自己的軍隊,僅僅依靠勢力的軍閥是行不通的. 後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新民主革命不僅推翻封建,還反帝國主義,反資產官僚主義,具有徹底的革命性.新民主革命的成功在於有人民基礎,深得民心,還有就是吸取了辛亥革命的教訓,黨政軍政一把抓,黨是軍隊的軍隊領導核心,有了軍隊才能有說話權,有存在的資本.同時黨還團結各方面力量推翻三座大山,所以成功了. 改良之路行不通,偉大的孫中山先生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探索的歷史經驗教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