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幫忙介紹一下上海有名的歷史景點
盧灣區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思南路7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陝西南路23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明復圖書館1929年建成,是中國科學社建立的第一個公共科技專業圖書館。
5.鄒韜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韜奮(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編《生活》周刊,舊居位於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萬宜坊」。
6.國泰大戲院舊址(淮海中路870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0年建造,鴻達洋行設計,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銀幕兩邊豎立的燈柱,與外立面交相呼應。
7.法租界公董局舊址(淮海中路37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遷於此。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
8.步高里(陝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樓二座,是上海保存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築,磚木結構,行列式排列。
10.霞飛坊(淮海中路927弄•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時教會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館(魯班路600號)
江南造船博物館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建立至今140年的歷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國防發展史的變遷。
12.淮海路歷史圖片展簡介(淮海中路650弄3號)
辟築於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飛路,圖片展選用了近百幀照片反映淮海路的發展變遷。
虹口區
13.上海郵政總局舊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郵務管理局。英國新怡和洋行設計,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形式,時為遠東第一流的郵政建築。
1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多倫路201弄2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具有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15.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933年4月從拉摩斯公寓遷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舊居(黃渡路107弄1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李白將中共地下黨電台遷此三樓。1948年底國民黨測得電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後犧牲。
17.魯迅墓(四川北路228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於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18.沈尹默舊居(海倫路504號•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慶來滬住此。
19.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區召開。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展示了中共四大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靜安區
20.平民女校舊址(成都北路7弄42—4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黨的「一大」召開後,中國共產黨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創辦平民女校,校舍原為李達寓所,舊式石庫門建築。
21.中共二大會址(成都北路7弄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開,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國民主革命的綱領。舊址為舊式里弄住宅建築。
22.茂名路毛澤東舊居(茂名北路120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2月,毛澤東居住於此,同住的還有楊開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樓上廂房。舊式石庫門建築。
23.劉長勝舊居(愚園路81號•上海市紀念地點)
劉長勝(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來上海在此居住,同時也是地下黨的上海市機關舊址。
24.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成都北路893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曾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
長寧區
45.《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愚園路1376弄3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中央刊物《布爾塞維克》,從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編輯出版52期。編委會由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毛澤東、周恩來等26人組成。
46.宋慶齡墓(宋園路2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根據生前遺囑,骨灰安葬在原上海萬國公墓其父母墓葬東側。
黃浦區
47.上海古城牆和大境閣(大境路26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城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慶二十年城牆上建「大境閣」。現存古城牆為明代上海西城牆之一段。
48.三山會館(中山南路155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宣統元年福建商人集資興建,原是水果商人聚會和供奉天後的地方,為上海市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紀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中心,是上海教區第一座主教府,統轄江蘇、安徽兩省各級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東路63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旅澳華僑郭氏兄弟創建的大型百貨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樓(南京東路72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華安人壽保險公司大樓(南京西路10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華僑開設「金門飯店」,為滬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國際飯店(南京西路17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建成後的半個多世紀為中國最高的建築。
54.跑馬總會(南京西路32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馬總會」和「萬國運動會」投資,時為遠東最大的跑馬賭場。
55.大新公司(南京東路8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4-1936年旅澳華僑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園清真寺(小桃園街52號•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楊浦區
57.復旦大學校史館、相輝堂、數學樓(邯鄲路220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一年馬相伯等創辦復旦公學,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於右任等人擔任第一屆校董。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22年遷現址。
58.滬江大學歷史建築群(軍工路516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二年美國南北浸禮會創建,初名浸會大學,1914年改名為滬江大學。現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類風格的建築30餘幢。
59.江灣體育場舊址(國和路34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包括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
60.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清源環路65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體育學院10日有重要活動,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停止對外開放。)
閘北區
61.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浙江北路118號)
主要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閘北這片熱土上領導一系列革命斗爭的「紅色閘北」史料。
62.四行倉庫(光復路21號•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
1932年建造,四行即舊上海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的簡稱,八一三淞滬戰役中謝晉元率部在此抗擊日軍。
普陀區
63.真如寺大殿(蘭溪路39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延佑七年建,雖經多次重修,主體木結構仍為原構件,為上海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浦東新區
64.張聞天故居(機場鎮聞居路5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聞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在此出生。
65.黃炎培故居(川沙鎮蘭芬堂74弄1-8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豐九年內閣中書沈樹鏞建,原為三進宅院,現僅存第三進。1878年10月1日黃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國烈士墓 (高橋鎮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軍主將吉慶元率兵進駐高橋,與清兵及英法侵略軍激戰,150餘名戰士犧牲,埋葬於屯糧巷。1954年重修。
67.仰賢堂(高橋鎮東街81—93號•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建造。位於高橋港畔,中西合璧。現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68.吳昌碩紀念館(華夏東路1539號)
吳昌碩(1844—1927),我國近代詩、書、畫、印藝術大師。紀念館於1995年9月12日開館。 69.上海中醫葯博物館(浦東新區蔡倫路1200號)
該館由醫史博物館、中葯標本館和校史陳列館組成,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葯類歷史博物館。
寶山區
70.寶山孔廟大成殿(友誼路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寶山孔廟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現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1992年辟為陳化成紀念館。
71.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友誼路1號)
2000年1月28日對外開放,以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圖片、實物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抗戰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勇史跡。
嘉定區
72.嘉定孔廟(南大街18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孔廟建築。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設內。
73.法華塔(州橋南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南宋開禧年間,明萬曆三十六年重建。磚木結構,四面七層樓閣式,塔內有木梯可登至頂層。
青浦區
74.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重固鎮錢家涇北50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西漢時期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75.陳雲故居(練塘鎮下塘街1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雲(1905—1995)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0年6月6日建成並開館。
76.青龍塔(白鶴鎮青龍村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長慶年間,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間因寺而名「吉雲禪寺塔」,俗稱青龍塔。磚木結構,塔身磚砌,八面七層。
77.青浦博物館(華青南路1000號)
2004年12月8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專題展覽,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橋文化和水鄉風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區
78.興聖教寺塔(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公園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方塔。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建於興聖教寺內。磚木結構,樓閣式,四面九層,第三層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畫,塔剎有「乾隆」紀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正年間創建。正門面北,內庭築有龍牆,元代建造窯殿,明代建造邦克樓和禮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號西林寺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咸淳年間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統九年遷建於大殿後。磚木結構,樓閣式,八面七層。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鎮西佘山之巔•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葉肇昌設計,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風格的建築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號•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園內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廳等建築,長廊壁上嵌《雲間邦彥圖》石刻。1912年孫中山曾在雪海堂講演。
83.頤園(松匯西路480號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內•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高家花園」。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園林布局。
84.松江區博物館(中山東路233號)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歷史文物。館內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統四年《急就章》碑刻極具文物價值。
奉賢區
85.奉賢區博物館(南橋鎮解放路121號科委大樓三樓)
展示奉賢的古文化遺址、古馳道、古城廂、古海塘、古代名人等歷史文物。
崇明縣
86.崇明學宮(城橋鎮鰲山路69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天啟二年,後多次重修。崇明縣博物館設內,有「崇明島史與古船」、「崇明民俗」等陳列。
南匯區
87.南匯博物館(惠南鎮文師街18號)
展示上海成陸、南匯古海塘、煮海制鹽、婚嫁迎娶、名人軼事等歷史文物。
88.南匯彩豆畫館(新場鎮新場大街210號)
彩豆畫是南匯民間工藝,巧妙地運用純天然的五穀雜糧粘貼而成。
89.浦東派琵琶館(新場鎮東後老街5號)
源自清代乾嘉時期的浦東派琵琶藝術曾譽滿江南,以當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
90.端午民俗館(新場鎮新場大街171號)
以新場古鎮風俗為基調,展示上海郊區端午節傳統習俗。
Ⅱ 何時刪除光音天以下小世界
如何刪除這個軟體的小世界?可以進入這個軟體系統進行設置,設置好以後就可以刪除等各方面操作內容。
Ⅲ 除了豫園和新天地,上海市哪一景點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上海,一座處處流露出時尚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彷彿一說到“上海”,就會聯想到現代化、時髦、金融中心等各類代名詞。但事實上,上海也有另外不同的一面,小編有幸在上海生活過幾年,閑暇時間也是懷著一顆旅遊的心,到處走走轉轉,這也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
上海的標志性建築
上海讓人們記住的不光是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以及上海中心大廈等現代化十足的建築,還有像豫園、新世界、川沙鎮等文化底蘊很濃的景點。這些地點在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下逐漸根深蒂固與人們心中,每每有朋友咨詢去上海旅遊,有哪些景點必須去的時候,上述地點基本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面體現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另一面則表現出上海獨有的文化底蘊。而今天,我們介紹是上海市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朱家角鎮。
Ⅳ 上海豫園的來歷
豫園,是江南園林藝術的瑰寶之一,原是明代官僚地主潘恩、潘允端的私人花園,始建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萬曆五年(1577)潘允端解職回鄉後加速建造,屈指算來,豫園建園已有400餘年。
取名豫園,是因為「豫」與「愉」兩字相通。據潘允端說,建造此園,是為了「愉悅老親」,供其父享用。他因而博得了一個大孝子的美名。其實,潘恩於萬曆十年已去世,供潘恩享用的樂壽堂尚未造好,潘恩自然也沒有福氣「愉悅」了。
豫園的主要建築有樂壽堂、玉華堂等,堂館軒榭,亭台樓閣,多達30餘所,建造都十分講究。園林布局虛實相映,曲折有法,奇峰異石,參差其間。與仰山堂隔池相望的大假山,用武康黃石疊成,堆砌得猶如天造地設,巧奪天工,系出自江南著名疊山家上海人張南陽之手。明中葉後,江南修建園林的風氣很盛,豫園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之際的葉夢珠稱之為「建第規模甲於海上」,范濂贊之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跡,確實名不虛傳。
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古跡中的古跡。與潘允端同時代的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其撰寫的頌揚豫園的文中指出,此石系移自烏泥涇朱尚書園,為隋唐時代之物。據清人記載,玉玲瓏後移到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因儲女嫁給潘允端胞弟潘允亮,便將此石歸贈潘家。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綱遺物,特別加以珍視。
民間傳說,潘允端造豫園時,他母親曾說,很想看看北京的皇宮是什麼樣子,於是潘允端便將豫園造得像皇宮里的御花園一樣,還築了龍牆,有人向皇帝告發,潘允端得訊後,一夜間在園內大廳里塑起城隍像,撤去後牆,與城隍廟溝通。當朝廷派人來查詢時,以廟牆為對,始免於難。人們往往將這段傳說當作信史。其實此說並無歷史依據。潘允端的母親曹氏,在萬曆初年建造豫園時已去世。更重要的是,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徵,民間擅自在建築物上裝飾是要冒滅族之禍的。退一步說,即使是被視若神明的上海城隍爺,也沒有資格享用,潘允端也決不會去冒這個風險,豫園的龍牆遲至清末以後才建造,並非明代建築。
豫園建成後,潘允端常在園內設宴演戲,賓客滿堂,甚至食客、僧道、相士以至妓女無所不有。
Ⅳ 上海古典園林<豫園>分析,布置分析200字以上
得豫園是中國有名的私家園林,私家園林多處市井之地,布局常取內向式,即在一定的范圍內圍合,精心營造,它們一般以廳堂為園中主體建築,景物緊湊多變,用牆、垣、漏窗、走廊等劃分空間,大小空間主次分明、疏密相間、相互對比,構成有節奏的變化,它們常用多條觀賞路線聯系起來,道路迂迴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聚為主,以分為輔,大多採用不規則狀,用橋、島等使水面相互滲透,構成深邃的趣味。 私家園林一般來說空間有限,規模要比皇家園林小的多,又不能將自然山水圈入園內,因而形成了小中見大、掘地為池、疊石為山,創造優美的自然山水意境,造園手法豐富多彩的特性。私家園林大多由文人、畫家設計營造,因而其對自然的態度主要表現出士大夫階層的哲學思想和藝術情趣。由於受隱逸思想的影響,它所表現的風格為樸素、淡雅、精緻而又親切。
當然不能忽略園林的造型,特別是中國的古典園林。中國的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園林的建造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讓中國的園林建築別具一格,充滿詩情畫意。
園林在中國產生甚早,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已經開始造園活動了。園林最初的形式為囿,只供帝王和貴族們狩獵和享樂之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園林也不斷改善和進步。春秋戰國時期的園林中已經有了成組的風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園林的組成要素到這個時期已經基本具備,已經和最初的園囿有所區別。
中國的古典園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
園林在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築不再僅僅是工匠的傑作,更是文人的傑作,讓園林的人文風景突現了出來。
任何一樣事物的構成都有一定的構成要素,中國的園林也不例外。總的說來中國古典園林共由六大要素構成:築山,理池,植物,動物,建築,匾額,楹聯與刻石。為表現自然,築山是造園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因此,園林一定要鑿池引水。古代園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種。掩就是以建築和綠化,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築堤橫斷於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或涉水點以步石。正如《園治》中所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破是在水面很小時,(如清泉小池)可用亂石為岸,配以細竹野藤,朱魚翠藻,那麼雖是一窪水池,卻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風致。
植物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巒之發,水景如果離開了花木也沒有美感。自然式園林著意表現自然美,對花木的選擇標准也很嚴格。一講姿美,樹冠的形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皮的質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講色美,紅色的楓葉,青翠的竹葉,斑駁的狼榆,白色的廣玉蘭,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園中自然之色,不衰不減;三講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過濃,有嬌柔之嫌;也不可過淡,有意猶難盡之妨。四講境界,花木對園林山石景觀的襯托作用,往往和園主的精神境界有關。如竹子象徵人品清逸,松柏象徵堅強和長壽,蓮花象徵潔凈無暇,蘭花象徵幽居隱士,石榴象徵多子多孫,紫薇象徵高官厚祿等。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種建築的運用。如漏窗的運用,讓空間既不是一望無垠,又不妨礙視覺流暢。在漏窗里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青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白雲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園林建築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樓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階,都顯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大地等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Ⅵ 上海五大古園
曲水園
青浦曲水園曾稱靈園,位於青浦城廂鎮,當時是城隍廟的靈苑。始建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據說為了建此園,曾向城中每個居民募捐一文錢,故有「一園」之稱。嘉慶三年(公元1798)改園名為「曲水」園,取古人「曲水流觴」之意。園中有得月軒、歌熏樓,迎暉閣、岸舫、夕陽紅半樓、凝和堂等建築。曲水園以凝和堂為中心,
布置得蜿蜒起伏,十分精緻,別具一格。園中銀杏參天,藤蘿纏繞,古木林立,四季鮮花不斷,與市內的豫園,南翔古掎園,嘉定秋霞圃,松扛醉白池並稱上海五大古典園林。
豫 園
豫園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園林,也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典園林,是國務院認定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南市區城隍廟的北面,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名「豫園」。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萬曆五年(公1577年)竣工,是一座糅和丁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又有「奇秀甲於東南」之稱。園林面積雖小,但布局曲折,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景緻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色。每一處廳堂樓閣,假山流水,都代表著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豫園共有五條浸透著精靈秀氣的巨龍裝飾圍牆,這五條巨龍一是伏虎,二是穿龍,三,四是雙龍戲珠,五是睡龍。全園40餘處景觀被這栩栩如生的龍牆、蜿蜒曲折的迴廊以及形狀各異的花草巧妙地分隔,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美景的特色。
除了圍牆之外,豫園主要景區有以大假山而聞名的城市山林,大假山是明代遺物,由疊石名家張南陽親自設計建造,是豫園的精華;華林秀谷,有魚樂榭、復廊、亦航,萬花樓等景點,點舂勝跡,此處的「點春堂」曾為小刀
會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文告、自鑄錢幣等文物;位於園東部的水石佳境,以池塘和假山取勝;園中還有玉玲瓏、積石水廊、玉華堂、環龍橋等建築。其中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有趣的是,在玉玲瓏下面燒一柱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此外小巧玲瓏的內園為豫園的園中之園,亭台樓閣,假山池塘,一應俱全。豫園大戲台更是豫園古建築中的精晶,也是上海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戲台。游完了豫園,不能不去旁邊的豫園商場(也就是老城隍廟商場),那裡可是聞名全國的小吃王國。
古猗園
古猗園位於上海嘉定南翔鎮,是江南名園之一。建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公元1522—1573年),迄今400多年歷史。園內因遍植綠竹,故取《詩經》中「綠竹猗猗」之意,定名古猗園。古猗園佔地約8.7萬平方米,按不同景
觀分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六個景區,各有不同風貌。古猗園以古跡和綠竹為特色,園內植有方竹、紫竹、大明竹、筆桿竹、風尾竹、翠竹等幾十個品種,還有唐代經幢、宋代石塔等古跡。高堂秀亭,石舫水榭,竹徑通幽,古樹名卉,樓閣長廊,石徑曲水,使『占猗園古樸、素雅、清淡、洗練,引人探古攬勝、陶冶性情。
秋霞圃
秋霞圃是我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也是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始建於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原是明代工部尚書龔弘的私人花園,後與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秋霞圃布局精緻,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環境幽雅,小巧玲瓏。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園中遍植茂林修竹、奇花異樹,亭台樓閣散置其間,華池曲徑通幽,低欄板橋,斷岩滴泉,假山奇洞,情韻兼備。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故有「城市山林」之美稱,堪稱明代園林佳作。
游覽景點:數雨齋、三隱堂、構風嶺、鶯語堤、歲寒徑、百五台、桃花潭、叢桂軒、延綠軒、舟刁;游軒、即山亭、凝霞閣、碧光亭、池—上草堂、醉月軒、花神殿、有物皆春等
方 塔
位於松江東南側方塔公園內,是上海古建築的皇冠。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94年),原名興聖寺塔。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8.5米。全塔177風斗拱中有600%左右是宋代原物。方塔造型優美,姿態雄偉,清秀挺拔。尤其是秀麗窈窕的塔體配上寬敞別致的群檐,顯示出一種端莊雋永之美,使人流連忘返。
Ⅶ 上海豫園九曲橋有什麼歷史和來歷呢
對豫園的湖心亭茶樓比較了解,城隍廟的湖心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館,這一點毫內無容疑問。它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看上去它由三座各不相同的亭子緊密組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但中間沒有接縫,又情同手足。也許在建造之初,當時的工匠就為了體現乾隆盛世的氣象,炫耀了一把技術。這種式樣,以我的限的閱歷,在全國其他地方還真沒見到過。今天的湖心亭仍以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形態對遊客形成視覺沖擊,並顯示上海人對於優秀傳統的尊崇。
Ⅷ 求豫園的歷史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灧,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她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園,佔地三十餘畝.園內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棵明珠。 ????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圮。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當年景觀大半恢復。全園可分四大景區,呈現不同特色,構思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
Ⅸ 世界很小世界有很大,為什麼
很簡單的問題,比如你不出門去看看世界,那麼世界對你來說不過是一個地球儀或者一張紙。所以世界對你來說很小。你出去看了就會發現世界比你想的大的多。
還有就是形容兩個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