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

發布時間:2021-02-21 09:16:12

1.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1、永嘉之亂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士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此後,江南地區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2、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1)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擴展閱讀: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

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

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

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2. 人口遷移中國歷史上有哪三次大規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分分合合之間,必然伴隨著人口的大遷移。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因政治需要、戰亂逃難、經濟謀生等三種主要原因,產生了大大小小數十次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對民族種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影響更是深遠。

3.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潮對我國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的移民是與中國歷史同時開始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規模龐大,分布廣泛,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帶著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傳統習慣,匯聚到一起,相互激盪,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奠定、中國的經濟開發與經濟重心的轉移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移民的印記。
第一次,漢武帝時從元朔二年間(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時間里,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絕大部分移民從遷移到定居的費用完全由官方負擔,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監護。移民遷移的距離最遠的有二三千公里。當時漢朝的總人口大約是3600萬,移民占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第二次,從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中原漢族南下江南等地。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商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這很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很多地名都是新什麼的,如紐約,就是新約克郡的意思,還有新奧爾良,新威爾士,都是英國的地名,加上一個「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還有很多地名,還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這次移民成為吳、湘兩大系南方漢族的基本源流。南遷的流民計90萬,約占劉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蘇皖二省就占移民總數將近一半,江蘇有些區段呈高度集中狀態,今南京以東至鎮江一帶北方僑民甚至比當地原居民還要多。
第三次,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廣大南方地區。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難民湧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賴運河是難以想像的。
此次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四次,靖康亂後的南遷。這次南遷,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第五次,明初大移民。這次是典型的政府行為,強迫人民遷徙。1367年開始,從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廣東珠江流域、山東等地遷民移入鳳陽地區,總數約50萬,移民總數約點總人口80%。蘇北揚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間接受了來自蘇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約57萬。此外,將在南京(現在上海江蘇安徽)的軍士遷往雲貴戍邊約數十萬;遷山西人於河北、豫北;遷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等州和北平、山東、河南等地;遷江西人口至湖廣,遷湖廣人入四川,遷北平、山後(河北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民散居北邊諸衛以為軍籍等等。明初移民規模宏大,長江流域達700萬,華北地區490萬,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達1340萬。洪武年間700萬,移民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9%。
第六次,清代移民。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動遷往他鄉,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移民遷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遷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後裔達到60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開放東北的「封禁地」,以後又採取鼓勵政策,山東、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至清末,移民累計超過1000萬。

4.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大規模的移民

1.漢武帝時從元朔二年間(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時間里,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絕大部分移民從遷移到定居的費用完全由官方負擔,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監護。移民遷移的距離最遠的有二三千公里。當時漢朝的總人口大約是3600萬,移民占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2.明朝初年實施大規模移民,一部分是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實行,或通過軍事駐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過官方給予優惠政策的方式引導實行的。如:將江南的富戶和無地農民遷至今安徽鳳陽一帶;通過設立衛、所的方式將軍人及家屬遷往全國各地駐防;將從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軍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軍民移民總數達1100萬,約占總人口的16%。
3.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移民遷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遷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後裔達到60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開放東北的「封禁地」,以後又採取鼓勵政策,山東、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至清末,移民累計超過1000萬。

5. 中國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民族遷徙是哪五次

1、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 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有 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 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 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 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的是東晉南北朝 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2、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漢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 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 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 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3、靖康之恥,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大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 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今東南各省,甚 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這次 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 「客家人」族群。

4、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 從山西南部向中原地區大規模移民

有宋以來到明初,華北平原經數百年 戰亂,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朝 代,人口大量亡徙。禍不單行,1350年蒙 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陷入一場空前的鼠疫之 中,華北平原人口進一步損失。明王朝驅 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 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 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 為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 傳,也見之於家譜、史冊。

5、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 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中國歷代封建 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 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 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 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 「下南洋」。但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 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 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 直至近代,都有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 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

(5)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擴展閱讀:

建國後,有幾次大的遷徙活動:

1、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新疆生產建 設兵團,又有10萬來自上海的知識青年和 魯、豫、贛、蜀等省的農民加入兵團,1974 年該兵團人口總數達226萬,約佔新疆總人 口的1/5,佔新疆漢族人口的2/5。黑龍江生 產建設兵團,當年有10萬轉業官兵,還接收 了本省和京、津、滬、杭各城市知青50萬人。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吸納了20多萬名來自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區內城市 的知識青年。雖然後來很多知青返城,但也 留下了不少人。

2、「三線」建設:如果從衛星上俯 瞰,三線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 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的 廣大山區腹地,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 區的13個省、區投入巨資,吸納400萬工人、 幹部、知識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 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3、改革開放以來的勞動大軍奔往東 南沿海和農民工進城。報道說,有一億多 農民工,在城鄉間往返、流動,現在有多少 已經定居,還沒有準確的數字,但恐怕這是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運動了。

6. 中國古代三個移民朝都哪三個

三抄次移民,分別是永嘉南渡,大槐樹移民,湖廣填四川。
西晉永嘉之亂後,出現了空前規模的民族大遷徙浪潮,北方漢族人民為逃避戰亂和民族沖突,紛紛舉族南遷,大量人口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永嘉南渡,又稱「南渡之變」。
明朝大移民又稱明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樹移民、洪洞大槐樹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重慶、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四川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7.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幾次南遷移民及其影響

中國歷史上最少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

  1. 永嘉之亂:包括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北方地區連年戰亂造成這期間造成大量漢人南遷,同時也使北方的漢文化和南方的少數民族融合。

  2.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地方勢力過大,造成了北方的連年征戰,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3. 靖康之難: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8. 中國歷史上有哪三種移民方式

中國歷史上的移復民大致有這幾制種(前三種是國內移民,後一種是移居海外):
一是時局動盪,避戰移民。這種情況比較多,遠有衣冠南渡,近有明末的湖北、四川的大遷徙,我家就是明末從湖北麻城遷移到重慶的一個偏遠山村的(結果搖搖晃晃,跑了一千多里,光想著往山裡逃,又到了四川,四川真大啊!)。
二是當權者在立國後的移民。比如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發起的大移民。史載元末以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於是朱元璋下令蘇、松、嘉、湖、杭一帶的人口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至人口匱乏的中原一帶。
三是晉商和陝北居民的走西口(走西口電視劇值得推薦)。走西口大概從明代的中期開始,截止到清朝末年。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另一部分是晉商們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四是粵、閩等沿海居民及前朝貴族下南洋。這是個長期性的移民,主要是中國歷代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為避免殺身之禍移居海外。(不是有傳聞說虯髯客和建文皇帝就是逃到海外的嘛,而且傳說虯髯客還在海外以一個島立了一個國…)

9.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10. 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西晉在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國號為漢。永嘉四年(310),劉淵之子劉聰繼位,次年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十萬晉軍 ,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攻破晉都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是使中國在短暫的統一後再次由統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2、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兩宋末年時期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

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宋元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4、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5、湖廣填四川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6、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走西口: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

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10)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較少。

從規模上看,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規模較小,頻率比較低。據統計,從1954年到1984年,跨越鄉鎮及城市辦理遷移手續的遷移人口為5.94億人,平均每年在1900萬人以上。

1954至1984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情況:

(1)凈遷出地區: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

(2)遷出、遷入平衡地區:西藏

(3)凈遷入地區: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廣西

從遷移方向上看,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主要是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出和遷入持平的地區,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有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受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較多,而自發人口遷移和流動相對較少。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