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誅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一直重視著血緣關系,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宗族裡面,也正因為這樣,在歷朝歷代里都有一種刑法,令人聞風喪膽,談著色變,是什麼刑法這么令人恐怖了?那就是滅門律條。
事實上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唯一一次有明確記載的是發生在隋末。隋煬帝在征伐高麗期間,將楊玄感分屍,並「罪及九族」。
⑵ 中國古代最恐怖的刑罰株連九族到底有多慘
在重視親緣血統的中國人里,一直都有一項被稱為滅門律條的刑罰,那就是株連九族,其實在誅殺九族之外,還有七族、三族等刑律,這些殃及家人的懲罰都出自與「族」刑。其中以九族最為酷烈,就是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子、孫、重孫、玄孫這九輩人全部殺光。
這種牽連甚眾的刑罰其實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將個人的罪過連累給家族的刑罰出自於《尚書·泰誓》,其中在陳述紂王的殘暴時有「罪及家人」的記載,另外在《周禮·秋官》,也有針對犯罪者家屬的懲罰,那就是「殺其親者焚之」。
這些記載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牽連家人的記載,至於真正將誅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二十年,開始實行誅三族之罪,在張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誅,公孫鞅始連坐」的說法。秦國誅滅的三族,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誅滅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滅門的慘禍。
那麼什麼樣的罪行可以構成滅族的後果呢?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統一七國之後,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而關於族誅最著名的人就是荊軻,在刺殺秦始皇失敗、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這也是關於誅三族演變為誅七族的第一次記載。既然誅七族有了,那麼誅九族、誅十族也就在民間應運而生了,但事實上,從中國歷史上被皇帝誅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誅十族在目前的史料來看,也是一檔荒唐的傳聞。
如果在網路上搜索「誅九族」這樣的條目,下面就會出現很多諸如此類的條目:
看起來似乎真的是確鑿無疑,並且也符合人們的想像,但事實上,這些文章是在偽造史料或者說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跡為例,這位在明初相權與皇權斗爭中挫敗的丞相大人,被納入了《明史·奸臣傳》,根據史料記載,在胡惟庸被人舉報之後,朱元璋經過審訊之後,給出的處理結果是:「乃誅惟庸」。這里用的是一個「誅」字,而非「族」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誅是「討」的意思,意為征戰、討伐,後來又演變為誅滅之意,但是卻並未出現誅九族的字眼,甚至連「族」字都未曾出現,何來的最後一位被誅九族的丞相呢?
至於景清被穿鑿附會的誅九族之說也只能說是捕風捉影,《明史》列傳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間的進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准備與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結果看燕軍勢大,景清獨自一人前去拜見朱棣,因為馴服被朱棣委任原職。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時,景清懷揣短刀,准備刺殺朱棣,當然一個書生想要殺人自然會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識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懷的短刀之後,朱棣就問他為什麼要這么做,景清則回答了一句鐵骨錚錚的話:「為故主報仇耳」!
這句振聾發聵的話,不但沒有讓朱棣釋懷,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殺心,於是下令將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將犯人屍體割碎,車裂、凌遲都是從這個字派生出來的,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千刀萬剮,而族之經過前面的解釋,就是將他的親族殺死,但具體誅殺了幾族,卻並無說明。唯一可以證明這個「族」字殘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將「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
有人將「籍其鄉」這三個字解釋為,將景清鄉親全部處死,是非常武斷的,因為「籍」在中國古代有籍沒之意,意思就是將個人財產,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對於籍來說,有四種處理方法,即:籍配,籍沒和充軍;籍略,籍沒和強取;籍死,犯罪被籍沒致死;籍產,沒收罪犯所有的財產。根據後面「村裡為墟」的說法,這里的「籍」應當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沒有坐穩皇帝寶座的朱棣,應當不會將景清家鄉的人屠戮一空,因為這樣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洗清的,另外參考朱棣所謂「誅十族」的事件,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景清鄉親的結果應當是籍配。
「誅十族」在中國是一個固定詞彙,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獨有「待遇」,其間故事不消多說,就是建文帝舊臣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起草詔書,所以招致朱棣憤恨,因此誅滅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師門一族。這個故事聽起來驚心動魄,但是細細推敲卻滿是疑點。首先《明史》對於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情沒有具體記載,除了將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個大略的關於方孝孺事件前後有數百人被牽連誅殺的說法,並且在方孝孺被千刀萬剮之後,還是他門人後輩為他收斂的遺骨,如果真的誅滅了十族,那又何來的收屍人呢?至於在《明史紀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學生廖鏞、杜嘉猷被株連的事情也與《舊事例議》所記載相違背,因此誅十族一事,依舊有待商榷。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明確記載有「誅九族」發生的是在隋末,在大業九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起兵反抗楊廣,但最後力有不支,被隋軍大敗後,楊玄感讓弟弟殺了自己。在被隋軍獲得屍首之後,楊玄感被分屍,懸掛城樓示眾,並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親族伏法,這對於所有的犯罪分子來說都是在心理上一種禁錮,但隨著法律條文逐漸的進步,類似於誅滅九族這樣殘酷的判例,就變成了刑法中的核彈,取其引而不發的威懾之用。荀子曾經說過: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所以讓那些心有不軌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為是一種針對於犯罪行為的預防。
⑶ 歷史上的「誅九族」包括哪些人
「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所謂「父族四」,指的是當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所謂「母族三」,指的是當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所謂「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
由此可知,如果當事者的「九族」被誅滅,也就意味著所有和當事者有一丁點兒血緣關系的人全部被誅殺。這就徹底了斷了任何後來者的復仇。
出於內心的恐懼,古代的統治者甚至發明了「誅滅十族」。所謂「十族」,就是在當事者的九族之外另加上當事者的門下學生。明成祖就曾誅殺方孝孺及其「十族」。史書記載,因方孝孺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
(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回誅九族擴展閱讀
誅九族歷史記載
第一次出現誅九族的明確記載,是出現在隋末。楊玄感趁隋煬帝出征的時候,起兵造反,不過失敗了。楊玄感失敗後,又怕死的太痛苦,就讓自己的弟弟殺了自己。只可惜,隋煬帝並沒有因此放過楊玄感。為了徹底震懾懷有異心的人,不僅楊玄感死無全屍,他家族也被牽連,明確「罪及九族」。
而此後,除了所謂被「誅十族」的方孝孺,史書再也沒有記載過一個被誅九族的人了。所以,古代中國,可能只有楊玄感一人被誅九族。
在古代,古人很重視名聲,也很重視家族後人的發展。帝王不願意落得一個暴君的名聲,而士大夫們往往也想保住香火,讓自己的血脈延續下去,不會就做大逆不道的造反事件。所以誅九族其實很少出現。
⑷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誅滅九族是什麼時候
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很少,據記載最近的一次不是誅九族,而是誅十族。發生在公元1403年。
在公元1403年的一場血雨腥風中,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奪取了皇位,如願當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終,造反成功的朱棣為了得到一個名正言順的帝位,希望舉國尊崇的大儒方孝孺能夠親自為他撰寫詔書。但朱棣的這個要求遭到了方孝孺果斷的拒絕,盛怒之下的朱棣將方孝孺投入天牢,希望這個文弱書生能夠在牢獄之中回心轉意,朱棣還派方孝孺的故人和門生前去勸說,但是耿直倔強的方孝孺義正言辭的將這些說客罵了個狗血噴頭,痛斥他們忘恩負義。
萬般無奈之下,朱棣想出了一個自以為絕妙的注意,他明知這個儒家子弟心中最是聽信聖人之言,而孔子本人最為推崇周公旦。所以,他謊稱自己起兵而來只是為了效仿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方孝孺質問皇帝:「既然你朱棣要做周公旦,那麼周成王現在何處?」朱棣啞口無言,沒有辦法回答。羞憤交加的朱棣以誅九族要挾方孝孺,方孝孺說道,誅我十族又如何!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
(4)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回誅九族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所謂「父族四」,指的是當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所謂「母族三」,指的是當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所謂「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由此可知,如果當事者的「九族」被誅滅,也就意味著所有和當事者有一丁點兒血緣關系的人全部被誅殺。這就徹底了斷了任何後來者的復仇。
在歷史上唯一一次有明確記載的「誅九族」。隋煬帝征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起兵造反,這場造反最後失敗了,楊玄感怕在生時受到殘酷的刑罰,就讓自己的弟弟殺了自己。之後,隋朝沒有放過造反分子的屍體,楊玄感死後被分屍,不僅如此,其親族也受到了牽連,「罪及九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滅九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滅十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何為九族
⑸ 歷史上總共有多少次「誅九族」事件請詳細些。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內姑母及其兒子、容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⑹ 誅滅九族的意義,中國歷史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
在重視親緣血統的中國人里,一直都有一項被稱為滅門律條的刑罰,那就是株連九族,其實在誅殺九族之外,還有七族、三族等刑律,這些殃及家人的懲罰都出自與「族」刑。其中以九族最為酷烈,就是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子、孫、重孫、玄孫這九輩人全部殺光。
這種牽連甚眾的刑罰其實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將個人的罪過連累給家族的刑罰出自於《尚書·泰誓》,其中在陳述紂王的殘暴時有「罪及家人」的記載,另外在《周禮·秋官》,也有針對犯罪者家屬的懲罰,那就是「殺其親者焚之」。
這些記載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牽連家人的記載,至於真正將誅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二十年,開始實行誅三族之罪,在張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誅,公孫鞅始連坐」的說法。秦國誅滅的三族,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誅滅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滅門的慘禍。
那麼什麼樣的罪行可以構成滅族的後果呢?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統一七國之後,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而關於族誅最著名的人就是荊軻,在刺殺秦始皇失敗、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這也是關於誅三族演變為誅七族的第一次記載。既然誅七族有了,那麼誅九族、誅十族也就在民間應運而生了,但事實上,從中國歷史上被皇帝誅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誅十族在目前的史料來看,也是一檔荒唐的傳聞。
如果在網路上搜索「誅九族」這樣的條目,下面就會出現很多諸如此類的條目:
看起來似乎真的是確鑿無疑,並且也符合人們的想像,但事實上,這些文章是在偽造史料或者說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跡為例,這位在明初相權與皇權斗爭中挫敗的丞相大人,被納入了《明史·奸臣傳》,根據史料記載,在胡惟庸被人舉報之後,朱元璋經過審訊之後,給出的處理結果是:「乃誅惟庸」。這里用的是一個「誅」字,而非「族」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誅是「討」的意思,意為征戰、討伐,後來又演變為誅滅之意,但是卻並未出現誅九族的字眼,甚至連「族」字都未曾出現,何來的最後一位被誅九族的丞相呢?
至於景清被穿鑿附會的誅九族之說也只能說是捕風捉影,《明史》列傳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間的進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准備與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結果看燕軍勢大,景清獨自一人前去拜見朱棣,因為馴服被朱棣委任原職。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時,景清懷揣短刀,准備刺殺朱棣,當然一個書生想要殺人自然會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識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懷的短刀之後,朱棣就問他為什麼要這么做,景清則回答了一句鐵骨錚錚的話:「為故主報仇耳」!
這句振聾發聵的話,不但沒有讓朱棣釋懷,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殺心,於是下令將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將犯人屍體割碎,車裂、凌遲都是從這個字派生出來的,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千刀萬剮,而族之經過前面的解釋,就是將他的親族殺死,但具體誅殺了幾族,卻並無說明。唯一可以證明這個「族」字殘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將「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
有人將「籍其鄉」這三個字解釋為,將景清鄉親全部處死,是非常武斷的,因為「籍」在中國古代有籍沒之意,意思就是將個人財產,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對於籍來說,有四種處理方法,即:籍配,籍沒和充軍;籍略,籍沒和強取;籍死,犯罪被籍沒致死;籍產,沒收罪犯所有的財產。根據後面「村裡為墟」的說法,這里的「籍」應當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沒有坐穩皇帝寶座的朱棣,應當不會將景清家鄉的人屠戮一空,因為這樣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洗清的,另外參考朱棣所謂「誅十族」的事件,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景清鄉親的結果應當是籍配。
「誅十族」在中國是一個固定詞彙,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獨有「待遇」,其間故事不消多說,就是建文帝舊臣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起草詔書,所以招致朱棣憤恨,因此誅滅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師門一族。這個故事聽起來驚心動魄,但是細細推敲卻滿是疑點。首先《明史》對於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情沒有具體記載,除了將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個大略的關於方孝孺事件前後有數百人被牽連誅殺的說法,並且在方孝孺被千刀萬剮之後,還是他門人後輩為他收斂的遺骨,如果真的誅滅了十族,那又何來的收屍人呢?至於在《明史紀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學生廖鏞、杜嘉猷被株連的事情也與《舊事例議》所記載相違背,因此誅十族一事,依舊有待商榷。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明確記載有「誅九族」發生的是在隋末,在大業九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起兵反抗楊廣,但最後力有不支,被隋軍大敗後,楊玄感讓弟弟殺了自己。在被隋軍獲得屍首之後,楊玄感被分屍,懸掛城樓示眾,並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親族伏法,這對於所有的犯罪分子來說都是在心理上一種禁錮,但隨著法律條文逐漸的進步,類似於誅滅九族這樣殘酷的判例,就變成了刑法中的核彈,取其引而不發的威懾之用。荀子曾經說過: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所以讓那些心有不軌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為是一種針對於犯罪行為的預防。
⑺ 誅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
胡惟庸就是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⑻ 歷史上誰被誅九族中國歷史最後一個被誅九族的丞相是誰
明朝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
⑼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呢
在古代,最嚴重的懲罰是什麼?相信大家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株連九族,作為一種經常在影視劇中出現的情形,這種情況想想也都讓人感到害怕。
然而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呢?可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或許你不會相信,其實也就兩個,這又是什麼原因?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以上的兩個事例,從法律文書中無證可循,基本都算是帝王的主觀行為,相信還有不少人,聽說過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誅殺十族的故事。
相傳方孝孺拒絕給朱棣寫詔書,而且態度十分強硬,這讓朱棣勃然大怒,在九族的背後,將其學生也算一族,並列誅殺。
不過歷史上的方孝孺,的確是全家被誅,而且牽連了843人,但是「株連十族」卻是並沒有提起,最早出現在祝枝山的《野記》,這只不過是後人為了宣傳故事效果,而誇大描寫的原因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