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中國近代史的評價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地向前發展著,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獨立發展的進程中斷了,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鴉片和廉價的商品,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並逐步和中國封建統治者勾結,來實現他們獨霸中國的目的。這樣,中國便一步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華民族成了一個被壓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國以武力侵略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軍燒殺搶掠,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別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斗爭;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還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大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太平天國堅持戰斗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接下來,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俄、美、英、法四國先後強迫清政府分別簽定了《天津條約》。10月下旬,英法兩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者]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中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1883年底,法軍攻擊駐越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軍齊心殺敵,擊潰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輝煌勝利,迫使法國內閣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定條約,同意在中越邊界開辟通商,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築鐵路等條件。從此,法國的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同日本簽定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奧等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斗,所向披靡,迅速佔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我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中國人民覺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7月15日,汪精衛為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而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網」的口號,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從此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國民革命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發動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在國民革命的後期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偉大勝利。 歷史不應該忘記,歷史也不應該被忘卻。 從幼時發蒙那天起,重復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說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執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者揣著佔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著流血的創傷。廣大農民為獲得生存的空間,衣食的飽暖,揭櫫天下第一家,共享太平的義旗,也是順呼天而應呼人之事;而為了少數人的驕奢淫逸,把萬千生靈殘殺在血泊之中,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當歷史把無情的事實揭示給我們時,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們了解到在中英對持的劍拔之際,道光帝向大臣們提出的無知疑問;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自擇配偶,大笑夷蠻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討英大軍的主將向巫師討教,用婦女便尿的馬桶,破英軍「妖術」(即新式槍炮),就會得到這樣的啟迪:命運操在愚昧腐朽統治者手中的民族,是連正義的戰爭也是打不嬴的。同樣當我們看到約束士卒分男營、女營,不得過夫妻生活的洪秀全,自己卻妃子縈繞;北伐失敗,西征未達預期目的,而勸誡他人不能凌奪斗殺的「上帝家族」成員們,卻已經為爭萬歲的名分刀槍相向;天國後期的大政,掌握在洪秀全兩個貪鄙嫉賢的長兄和一個女官總管手中,就會認識這樣一個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敵人,就別指望得到勝利之神的青睞,由農民領袖導航的戰船,無法沖出封建的旋渦,到達解放的彼岸. 八十年代以來,很多青年人懷著興國的責任感,窮詰這樣一個問題,即雄踞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曾以悠久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程施予了極大影響,為什麼在近代會落伍,使近百年的歷史充滿屈辱.當一個民族以文物禮儀隆盛的「天朝上國」自居,深閉固拒,夜郎自大,就會使往昔的榮耀變成一個沉重的包袱,滯緩本民族繼續邁進的步伐。流動的歷史,不等待任何一個民族,你耽於「十全武功」、「萬國向化」 的舊日迷夢,人家卻經歷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和政治變革,當這個人類發展最新階段贏得歷史的恩寵時,一切蹣跚其後的民族,便面臨被征服的命運. 但歷史有時強加給一個民族的命題是不容選擇的,要擺脫敵人的奴役,首先要國強.但是,國人認識這一點時,卻走過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如馬克思預言的那樣:中華民族總在慘遭劫難之後,才省悟奮起。好在有成千上萬的愛國者,為尋求救國真理前仆後繼,執著地求索,他們或許過於輕率但卻不乏清醒,他們或許還帶著未開化的愚昧但卻不缺少睿智,他們或許過於輕信但絕不怕犧牲,他們在困惑中奮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進,從而為中國走向近代化種下了契機。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困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必須從現在起,以過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發奮汲取文化知識;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去勇於參與社會實踐;以開拓的思路,創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長大後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
❷ 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評價有哪些
1、周朝。中國上古歷史的集大成者,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西周歷史不僅是周朝的一部分,而且是了解周朝以前中國歷史的一把鑰匙。東周不僅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而且在這個時期奠定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樹立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經典權威。同時,東周500多年的戰亂也給中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2、漢朝。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漢族的形成時期,確定了此後「天朝大國」的基本格局。漢朝以前的中國,其中央政權的影響基本上限定在當代中國以內,只有到了漢朝時,中國才確定了其世界領先地位。同時,這也是漢族的形成時期,「漢族」名稱由此而來。漢朝的強大,時至今日仍為人稱道。
3、唐朝。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中國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時期。唐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治斐然。唐朝開放包容的心態,胡漢一家的氣魄,不僅在當時享譽世界,而且也是此後的中國所難以企及的。唐朝強健的體魄和豐滿的面容,是文武之道的最佳表現。
4、宋朝。宋朝並沒有統一中國,北宋只是接近統一,南宋則是偏安了。宋朝雖然武功不盛,但是在文治方面,卻有著可與漢唐相媲美的成就。宋朝是中國人性格的轉折點,宋朝以後,中國人尚文而不尚武,至今仍可見其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
5、明朝。明朝是南方漢人所建立的唯一大王朝,在很多方面與宋朝頗為相似,尚文而不尚武。與宋朝不同的是,宋朝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是社會與科技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雖然整體規模很大,但是社會與科技水平開始落後於西方。明朝有一些與西方近代社會相似之處,但最終沒有突破封建社會的界限,與近代西方似是而非。
6、清朝。少數民族所建立王朝中影響最大者,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最低點及轉折期。清朝前期曾盛極一時,晚期失去了世界第一的整體規模。清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極限,也是現代中國的起點,其成敗得失既有歷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個中緣由值得後人深思。
其他王朝,如秦朝、隋朝雖有重大歷史舉措,無奈統治時間較短;而統治時間較長的晉朝、元朝,要麼影響難及當代,要麼過於偏重世界,故都難以稱得上有重大影響的王朝。
❸ 你怎麼樣評價中國過去的歷史呢
我覺得中國過去歷史有好的,有不好的中國有很多歷史淵源流長的也有一些光榮歷史,有一些被人屈辱的歷史,但是我們都要正視歷史
❹ 中國近代史評論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賣國賊的英勇斗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進步潮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斗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斗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斗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義和團運動,作者並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義落後性和排外主義的毒素而大張撻伐,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滿懷激情地描述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壯烈斗爭,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作用,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驅。義和團運動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只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作者在滿腔熱情地歌頌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同時,又鞭笞了陷中華民族於水火中的丑類。當我們讀到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太平天國的壯烈失敗、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和外國人「代表中國」出使外國的滑稽劇等史實時,激起了對侵略者和賣國賊的強烈的義憤。作者著墨不多,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壯地失敗了,中國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中掙扎。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作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
「拜訪」完仰慕已久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噓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級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維爾猶如一位飽經世故飽讀史書的老人講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既生動有趣又別開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讀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感覺非常親切。不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許多「故事情節」也極其類似。有些章節只需把其中的「法國」換成「中國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請允許我從大處和細節兩個方面來論證。.
1. 新與舊
該書的核心觀點是法國大革命並不是空穴來風橫空出世,而是在舊制度母體中孕育成
熟的。許多所謂的革命成果不過是移花接木舊瓶裝新酒罷了。
我們近代中國百年風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就拿我們最引以為豪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勝
利而言,它不單單是共產黨獨自努力的結果,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自從中國大門被西方
的「堅船利炮」轟開後,為圖自強須學西方已成大勢。先學西方的技術,再學其體制、文
化,各個告敗之後最終不得不抓最後一根稻草了——意識形態。而當時各種思潮塵煙並起
,立憲主義、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主張都沒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歷史證明了,只
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再拿我們最引以為恥的文革來「說事」。它究竟是歷史的逆流畸形,還是革命的繼續
?我們應從其爆發的原因說起。無論其客觀原因(國內左傾,國外「修正」)還是毛澤東
的主觀原因(打倒官僚主義、建設更加高尚的社會主義)都是大勢所定,都是革命進程的
因素「作怪」。毛澤東不過是煽風點火(也決非一時頭腦發熱),四人幫等不過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見,歷史洪流總是逐波推進一浪接一浪,我們切不可割裂了片面來看。
2. 農民被拋棄
托克維爾嘆道:「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
世紀還糟?」接著他分析其原因是農民被各階級遺棄了,命運更加悲慘且無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過改變國家的命運來改善自己的命運。
中國農民亦是如此,近代以來,官員致仕不再還鄉,農民中有文化有錢財有志向的都
紛紛湧向城市。農村裡只剩下一些貨真價實的土豪劣紳。除了幾個戴眼鏡的鄉村建設者和
國家征稅徵兵時會想到他們外,大多數農民也被拋棄了。政治似乎與他們無關,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現得最明顯,魯迅作品中有著鮮活的紀錄。而且因為戰爭頻頻,災禍連連,
農民的處境自然也大不如從前了。所以他們才會成為中國革命最後的主力軍。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維爾又稱:在18世紀中,文人成為法國首要的政治家,指導思想啟蒙了大革命。
中國近代文人的位置雖然沒有這么顯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視,尤其是在建國以前。從林
魏到康梁、嚴章,再到陳李等五四導師乃至以後的各色文人,是他們引進了新思想,開啟
了新風氣,啟蒙了心智,喚醒了人民,可以說,沒有他們打開窗戶放聲吶喊,就不會有雄
獅的覺醒怒吼。
4.宗教特徵
中國革命雖然不能完全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完全稱之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通過預言佈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在社會與政府問題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說更自然的東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傾向也在當時中國人身上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並且同樣作家們
首先拿儒教開刀.因為"教會制度乃是國家制度的基礎和楷模,是他們進攻的龐大建築中最
為暴露、最缺乏防禦的部分."
"當宗教離棄靈魂時,它並不像經常發生的那樣,讓靈魂空虛軟弱.靈魂一時充滿了感情
和思想.'"這些情感和熱情已變成一種新宗教,它產生了宗教所產生的巨大效果,使人們
擺脫了個人利己主義,崇尚英雄主義和忠誠。」從一開始就揭示在如此眾多的人身上具有
無與倫比的忠誠的的愛國主義、無私胸懷、真正的偉大。」這是非宗教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傾向也會造成巨大的公害:「因為與其說宗教傾向使人墮落或風尚
破壞,不如說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時的人們採取如此極端行為。」「在宗教法規被廢除
的同時,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類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態,不知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攀附,還
有什麼地方可以棲息。革命家們彷彿屬於一個陌生的人種,他們的勇敢簡直發展到瘋狂。
任何新鮮事物他們都習以為常,任何謹小慎微他們都不屑一顧,在執行某項計劃時他們從
不猶豫拖延。」中國的革命者似乎也是這個種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與平等
本書還有一個重大觀點,就是法國人民為了平等,寧願舍棄自由。「嚴格意義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與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也是第一個消失。」「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能看出我
們如此熟悉的那種革命民主氣質:他們熱愛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們眼中,私
人權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將政治自由引入與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對立的制度和
思想,這個意圖60年來產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嘗試,直到最後對這些徒勞無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終於拋開他們的第二個目的,回到第一個目的。於是他們歸結到這樣的
思想: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畢竟還能嘗到一個甜頭。」托克維爾說得
好:「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中國革命也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中央集
權與社會主義的確是同一土壤的產物。」
通過以上分析,似乎應該能證明我前面所言非虛了吧。當然正如托克維爾所說:「但是
人們不深入到我們民族的性格中去,這種透視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承認,所以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套用此話,「必須承認,所有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中國的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一樣偉大、激烈的中國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徵,不能完全搬用該書來解釋比擬,但如果我們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國這場革命,《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應該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參考
❺ 中國歷史人物評價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環境中,要客觀地進行評價。
❻ 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評價。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謀略型的文化。歷史中充滿暴力,恐嚇,欺騙。比如黃袍加身,假仁假義的鬧劇,帝王將相謊話連天,仁者愛人缺乏實際操作性,空口支票。都是騙人的伎倆。
夏朝 奴隸制興起 中華從此進入傳承
商朝 青銅甲骨文現
西周 諸侯歸一家
東周 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
秦朝 中原的真正統一 封建制起
西漢 罷除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 名存實亡
三國 軍閥混戰
西晉 五胡亂華
東晉 農業發展
北魏 民族融合
隋朝 繁盛一時
唐朝 萬國來朝
宋朝 由強到懦弱
元朝 版圖寬闊
明朝 血腥 開放
清朝 閉關鎖國 君主亡
❼ 怎樣評價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是世界上延續最長最為完整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是領先世界,是當時的超級大帝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於古代中國抗衡,從秦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開始,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了清朝中後期,但從明清開始,中國封建君主實行閉關鎖國,不能與世界交流,作擁自大,逐步落後於世界,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揭開了中國近代一百多年屈辱歷史的序幕,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歷史。評價中國歷史,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醫學、對外交流等,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時代是較為完善的,在唐朝可以說是很發達的,只是到了清代這種封建政治體系走進了死胡同,不能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相比,經濟上,在鴉片戰爭前,也就是清朝中後期,中國經濟仍占據世界30%左右,一直處於出超地位,正是因為這,英國才蓄謀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文化上,在唐宋時期,是非常繁榮的,明清時,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文化就有些凋敝了,軍事上,秦、漢、唐、元、明、清前期時代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像漢、元的騎兵在當時世界上是所向披靡的,根本沒有敵手,清後期,政治腐敗,軍紀渙散,加上鴉片的毒害,清軍戰鬥力就很低了,古代科技一直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四大發明更是改變了世界,醫學上,中醫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留下了大量醫書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從秦漢時,中國就與外國進行友好交流,特別是唐宋時期,極度繁榮,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歷史太龐雜,評價中國歷史不是幾百幾千字就能完成的,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方面,中國歷史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還原最真實的中國歷史,更要熱愛中國歷史。
❽ 怎樣評價中國的悠久歷史
從秦到清都封建社會,表現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當然現在也差不多).他們的聯系表現專為勞動價值的強屬制佔有.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遺害當然是很深的.當然也單純作為教人育人來說它本身不具備多大的迫害.問題就在於它要求的太過完美,可是人總有缺點.所以變成了害人.個人覺得,儒學對中華民族的遺害就是使人性軟弱,缺乏戰斗意識.縱觀歷史國人只有在被壓迫得無法生存的時候,才有少數人站出來抗爭,然後誘發大多數人加入抗爭.所以要說哪個國家最好統治,那肯定儒學思想深的國家......當然了歷史上很多事情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的,建議多看歷史.揣摩一些歷史事件的真正真相.相信對歷史你會有新的理解.儒學的利弊也會有新的認識.
❾ 評價中國近代史
近代化,在英文里就是現代化,現代化研究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現代化含義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進程,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各有自身特點,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模式」。
「近代化」,指中國近代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展變遷的歷程,也即「轉型」。中國的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者的侵略下被迫展開的,是與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緊密結合的,是在中西文化的沖撞和沖突中展開的,中國的近代化過程從空間看,包括經濟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個層次,從時間序列看經過三個階段:
①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鴉片戰時,林、魏及太平天國的洪仁玕,都提出了學習西方的問題,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階段,是在機器技術方面向西方學習。
②戊戌——辛亥革命,一批批思想家不僅提出「以商立國」,而且還進一步提出政治上向西方學習,提出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的主張,並通過政治運動謀求政治改革,這一時期是近代化的深入,在制度方面學習西方。
③辛亥失敗——五四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但問題並沒有解決。一部分知識分子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提出人格獨立,精神解放,重新塑造國民人格,批判封建的道德思想文化,提出了建立新時代的新文化的問題,這是近代化的深入,思想心理層次。
中國近代化是沿著技術——制度——文化的路向層層深入的。當然,中國近代化充滿了艱難、曲折和失敗,但正是在這一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近代社會終於擺脫了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處於巨大的社會轉型之中。所以,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如何脫離傳統社會,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近代化(資本主義)轉型過程,也是我們把握中國近代歷史的一條基本線索。
需要分清的是:近代化不等於西化。這是二個不同的概念,近代化是以我為主體的社會變遷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歷程;而西化則是以西方為本體的機械照搬,是一種靜止的狀態。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近代化的思想來源,則是西方模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學習西方,又是近代化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洋務、戊戌、辛亥、五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學習西方問題,但我們也將看到,他們既學習了西方,又融和進了中國本土文化的因素,中國的近代化又是在自身歷史文化土壤上的近代化,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獨特道路。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大學學習不僅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學習方法、學習理論,它不是光看一二本談方法的書就會,而是蘊含於日常學習和實踐之中。
二個目的:一探索歷史規律,二是總結歷史經驗,以為今日的借鑒,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作為一種社會運動,不能不受到歷史傳統的深刻制約,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把握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進行全面的反思,在這方面,歷史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學好中國近代史
近代史雖然只有八十年,但學術研究的廣度、討論問題之多,都超過古代史,可以說,對近代史上每一個歷史事件,人物都有不同意見。如何學好中國近代史:關鍵是認識大學學習歷史的任務和要求。大學學習中國近代史與中學有什麼不同?
中學:了解歷史事實,來龍去脈。
大學:把歷史作為一門科學來學習、研究,也就是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史」,而是歷史學,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僅是了解歷史,而是認識歷史。歷史分為本體和認識兩個方面,本體歷史就是人類過去所經歷所創造的一切,它是唯一的、永恆的,它一旦被創造出來,就無可改變。屬於認識層次的歷史,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和思考,認識是豐富多樣的。每個時代都有對歷史的不同的認識。認識歷史的任務就是通過思考,盡可能完整准確地去把握歷史本體,當然由於認識的局限,每一個人事實上只是在一定范圍內認識歷史,正因為如此,這才加重了我們的責任:如何更好地認識歷史,這是我們學習時始終要明確的目的。
中學:掌握基本史實、年代、人物。
大學:不僅掌握了解一般史實,而且要了解與此史實有關的前因後果,了解其處於歷史長河中與其他史實的聯系,也就是通過史實把握這樣一些關系:社會總系統下各個子系統的關系,了解社會結構(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之間的關系,必然與偶然的關系。
這一切,不能憑杜撰可以做到的,而是要研究歷史,尤其是鑽研,收集原始資料,並且藉助於一定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研究這些材料,獲得新的認識。為了更好地認識歷史,一定要加強理論學習,閱讀史學理論書籍,閱讀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文化學的有關理論書籍,注意新觀念、新理論的借鑒和運用。
❿ 外媒對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評價
他們一直對五千年這個數字質疑,但也可以理解,畢竟沒有文獻支撐